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归挥发油分子蒸馏馏分GC-MS分析及抗氧化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庆 茹庆国 +3 位作者 林红梅 李辉 刘艳 吴清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2期82-87,共6页
目的研究当归挥发油分子蒸馏后各馏分的化学组成及抗氧化能力。方法用分子蒸馏设备对当归挥发油进行分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表征各馏分的化学组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其化学组成的差异,用2,2-二苯基-1-苦基苯肼(DPPH)... 目的研究当归挥发油分子蒸馏后各馏分的化学组成及抗氧化能力。方法用分子蒸馏设备对当归挥发油进行分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表征各馏分的化学组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其化学组成的差异,用2,2-二苯基-1-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各馏分的抗氧化能力。结果当归挥发油经分子蒸馏后得到6个馏分。GC-MS结果显示藁本内酯是各馏分的主要成分。PCA结果显示各馏分除了在Z-藁本内酯上的差异外,馏分6中的油酸和馏分5中的Z-氧代环十七碳-8-烯-2-酮与其他馏分有较大差异。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显示各馏分都有抗氧化能力但有差异,而且对馏分中藁本内酯的含量无依赖性,馏分6和馏分5的抗氧化能力较强,可能与其所含的特异性成分有关。结论本研究可为当归和其他中药挥发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挥发油 分子蒸馏 气相色谱-质谱法 抗氧化
下载PDF
基于PLSR分析当归挥发油分子蒸馏馏分中化学成分与抗炎作用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庆 茹庆国 +4 位作者 林红梅 刘艳 康倩 李辉 吴清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0期1153-1158,共6页
目的研究当归挥发油分子蒸馏馏分的化学成分与其抗炎作用的相关性。方法用分子蒸馏设备对当归挥发油进行分馏,气质联用色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GC-MS)表征所得馏分的化学组成;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 目的研究当归挥发油分子蒸馏馏分的化学成分与其抗炎作用的相关性。方法用分子蒸馏设备对当归挥发油进行分馏,气质联用色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GC-MS)表征所得馏分的化学组成;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264.7细胞作为炎症模型,评价各馏分的细胞毒作用和抗炎作用;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馏分中化学成分与抗炎作用的相关性。结果当归挥发油经分子蒸馏后得到6个馏分,且各馏分均能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产生一氧化氮,表现出抗炎作用;PLSR结果显示建立的回归模型合理,馏分中的十九烷、2,2-二甲基-1-苯基-1-丙醇、Z-藁本内酯、E-藁本内酯、十六烷、阿魏酸、十三酸、亚油酸、油酸、5,8,11-十七碳三炔酸甲酯与抗炎作用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为当归及其他中药挥发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中药挥发油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挥发油 分子蒸馏 气质联用色谱 抗炎 偏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不同剂量细辛水煎液抗炎镇痛与肾毒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贾羲 付智慧 +1 位作者 茹庆国 聂安政 《中医药信息》 2022年第11期55-59,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细辛水煎液对炎症与疼痛模型小鼠的影响,探讨不同剂量细辛水煎液的抗炎镇痛作用与肾毒性作用。方法:昆明小鼠180只,分3批分别进行醋酸扭体、耳廓肿胀和热板法实验,每批60只小鼠按体质量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细辛水煎液对炎症与疼痛模型小鼠的影响,探讨不同剂量细辛水煎液的抗炎镇痛作用与肾毒性作用。方法:昆明小鼠180只,分3批分别进行醋酸扭体、耳廓肿胀和热板法实验,每批60只小鼠按体质量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药组(给予地塞米松1.5 mg/kg)以及细辛水煎液剂量1、2、3、4组(给药剂量分别为24、12、6、3 g/kg),每组10只,雌雄各半。对照组小鼠按20 mL/kg体积灌胃蒸馏水,其余各组小鼠给予对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7 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阳性药组小鼠耳廓肿胀度显著降低、扭体次数显著减少、痛阈值显著升高(P<0.01或P<0.05);细辛水煎液剂量1、2组小鼠耳廓肿胀度显著降低、扭体次数显著减少、痛阈值显著升高(P<0.01或P<0.05),细辛水煎液剂量3、4组小鼠耳廓肿胀度显著降低、痛阈值显著升高(P<0.01);细辛水煎液剂量1、2组小鼠肾组织中肾小管与集合管轻度扩张,皮髓质交界处少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细胞肿胀,胞质疏松淡染。结论:24、12、6、3 g/kg剂量的细辛水煎液均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但24、12 g/kg剂量的细辛水煎液有轻微的肾毒性,而6、3 g/kg剂量的细辛水煎液对肾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辛 抗炎 镇痛 肾毒性
下载PDF
细辛水煎液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聂安政 茹庆国 付智慧 《中医药信息》 2021年第7期40-42,共3页
目的:观察细辛水煎液对二甲苯致耳廓肿胀小鼠、醋酸扭体小鼠、热板法小鼠的影响,探讨细辛水煎液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共120只昆明种小鼠,3组实验,每组实验取40只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地塞米松组(1.5 mg/kg)和细辛水煎液高、低... 目的:观察细辛水煎液对二甲苯致耳廓肿胀小鼠、醋酸扭体小鼠、热板法小鼠的影响,探讨细辛水煎液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共120只昆明种小鼠,3组实验,每组实验取40只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地塞米松组(1.5 mg/kg)和细辛水煎液高、低剂量组(12.0、6.0 g/kg),每组10只,雌雄各半。对照组灌胃20 mL/kg蒸馏水,其余各组灌胃20 mL/kg对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3 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地塞米松组耳廓肿胀度显著降低、扭体次数显著减少、痛阈值显著升高(P<0.05,P<0.01);细辛水煎液高剂量组耳廓肿胀度显著降低、扭体次数显著减少、痛阈值显著升高(P<0.01,P<0.05);细辛水煎液低剂量组耳廓肿胀度显著降低、痛阈值显著升高(P<0.01)。结论:细辛水煎液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辛 抗炎 镇痛 小鼠
下载PDF
HPLC-DAD法同时测定舞阳贝母中9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
5
作者 李珊 王晓燕 +4 位作者 黄霞 张红伟 刘菊 赵一擎 茹庆国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367-372,共6页
目的建立能同时测定舞阳贝母中9种核苷类成分(尿嘧啶、胞苷、次黄嘌呤、尿苷、腺嘌呤、鸟苷、胸苷、腺苷和2′-脱氧腺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法。方法采用YMC-Triart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 目的建立能同时测定舞阳贝母中9种核苷类成分(尿嘧啶、胞苷、次黄嘌呤、尿苷、腺嘌呤、鸟苷、胸苷、腺苷和2′-脱氧腺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法。方法采用YMC-Triart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和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结果9种成分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59~118.32、0.51~101.53、0.52~103.36、0.51~101.52、0.51~102.40、0.46~91.65、0.55~109.76、0.56~111.52、0.56~119.72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均在96.74%~101.90%(RSD≤2.78%)范围内。结论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准确可靠,可用于测定舞阳贝母中9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为舞阳贝母药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阳贝母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HPLC-DAD) 水溶性成分 核苷
下载PDF
HPLC法测定舞阳贝母水溶性成份含量及指纹图谱分析
6
作者 李珊 王晓燕 +4 位作者 黄霞 张红伟 刘菊 赵一擎 茹庆国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1年第11期97-104,共8页
目的:建立舞阳贝母中9种核苷类成份的含量测定方法,初步构建HPLC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YMC-Triart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对9批... 目的:建立舞阳贝母中9种核苷类成份的含量测定方法,初步构建HPLC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YMC-Triart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对9批舞阳贝母样品进样分析,测定9种核苷类成份的含量,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国家药典委员会,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定量分析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9个核苷类成份加样回收率96.74%~101.90%;9批样品中尿嘧啶、胞苷、次黄嘌呤、尿苷、腺嘌呤、鸟苷、胸苷、腺苷、2′-脱氧腺苷的含量分别为3.92~63.74、8.72~109.23、4.16~21.77、135.08~717.54、5.42~67.65、318.39~561.04、114.33~269.32、280.20~464.09、51.81~171.30μg/g。初步构建舞阳贝母水溶性成份HPLC指纹图谱,9批样品相似度在0.822~0.910,共得到15个共有色谱峰,通过保留时间定位确认其中9个色谱峰归属,即峰1为尿嘧啶、峰2为胞苷、峰4为次黄嘌呤、峰5为尿苷、峰8为腺嘌呤、峰9为鸟苷、峰11为胸苷、峰13为腺苷、峰14为2′-脱氧腺苷。结论:建立的9种核苷类成份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稳定、重复性好,结合HPLC指纹图谱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舞阳贝母的质量,为其深度开发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阳贝母 高效液相色谱 水溶性成份 含量测定 指纹图谱
下载PDF
薄荷油与薄荷醇促进中药成分经皮吸收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兰颐 王景雁 +5 位作者 陶野 茹庆国 王逸飞 于竞新 刘艳 吴清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16-1522,共7页
该文拟探讨并比较薄荷油与薄荷醇对中药复杂成分的经皮促透作用特征规律。选择系列不同logP(油水分配系数)中药有效成分作为模型药物,即蛇床子素(logP=3.85)、川芎嗪(logP=2.34)、阿魏酸(logP=1.26)、葛根素(logP=-0.35)、京尼平苷(logP... 该文拟探讨并比较薄荷油与薄荷醇对中药复杂成分的经皮促透作用特征规律。选择系列不同logP(油水分配系数)中药有效成分作为模型药物,即蛇床子素(logP=3.85)、川芎嗪(logP=2.34)、阿魏酸(logP=1.26)、葛根素(logP=-0.35)、京尼平苷(logP=-1.01),简化并表征中药复杂成分体系,采用体外透皮试验,对比分析薄荷油与薄荷醇的经皮促透作用特征。同时,采用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进一步比较薄荷油与薄荷醇对皮肤角质层内在分子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适宜浓度的薄荷油与薄荷醇均可促进不同logP药物成分的经皮吸收,薄荷醇作用下药物经皮促透倍数对数值与药物logP向于负线性关系,薄荷油作用趋向于呈抛物线关系,但都表现出对logP较低药物(即亲水性药物)具更佳的经皮促透效果,其作用趋势相似。红外光谱研究显示,薄荷油与薄荷醇主要通过影响角质层脂质而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且作用强度相近,与体外透皮试验结果一致。可知,薄荷油与薄荷醇的体外经皮促透作用特征相似,且对角质层内在分子结构影响相同,因此,作为经皮促透剂应用条件下,可以考虑选择成分单一的薄荷醇代替组成复杂的薄荷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油 薄荷醇 经皮促透剂 经皮吸收 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
原文传递
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对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作用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庆 茹庆国 +4 位作者 刘艳 赵博琛 康倩 李辉 吴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48-1553,共6页
目的研究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对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采用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OM/DSS)模拟炎症相关的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将小鼠分成对照组、模型组、苦参碱组与氧化苦参碱组,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出结直... 目的研究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对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采用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OM/DSS)模拟炎症相关的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将小鼠分成对照组、模型组、苦参碱组与氧化苦参碱组,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出结直肠,统计肿瘤发生率;病理切片观察肿瘤的发生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直肠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核转录因子-κB(NF-κB)、P53和γH2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无肿瘤发生,模型组、苦参碱组与氧化苦参碱组均有肿瘤发生,但肿瘤发生程度不同。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能够降低PCNA的表达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同时降低COX-2、i NOS、NF-κB、P53与γH2AX蛋白的表达。结论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均能减缓肿瘤的发展进程,降低肿瘤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化学预防作用;同时能对溃疡性结直肠炎进行有效干预,减缓肿瘤的发生程度甚至降低肿瘤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结直肠癌 化学预防 氧化偶氮甲烷 葡聚糖硫酸钠
原文传递
萜烯类经皮促透剂对皮肤活性表皮层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兰颐 王景雁 +4 位作者 刘艳 茹庆国 王逸飞 于竞新 吴清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3-648,共6页
该文选择Ha Ca T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测定萜烯类经皮促透剂对皮肤活性表皮层的影响,探讨其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作用机制。选择具良好经皮促透效果的萜烯类化合物,即薄荷醇、柠檬烯、1,8-桉树脑、薄荷酮、4-萜品醇和长叶薄荷酮;采用MTT试验... 该文选择Ha Ca T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测定萜烯类经皮促透剂对皮肤活性表皮层的影响,探讨其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作用机制。选择具良好经皮促透效果的萜烯类化合物,即薄荷醇、柠檬烯、1,8-桉树脑、薄荷酮、4-萜品醇和长叶薄荷酮;采用MTT试验测定萜烯类经皮促透剂的细胞毒性,利用荧光漂白恢复技术(FRAP)考察不同萜烯类促透剂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萜烯类促透剂对细胞膜电位的改变,同时考察了萜烯类促透剂对Ha Ca T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采用超微量Ca2+-ATP酶试剂盒测定萜烯促透剂对Ha Ca T细胞内Ca2+-ATP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常用化学促透剂氮酮,6种萜烯类促透剂均显示较低细胞毒性;所选择的萜烯类促透剂可显著增加Ha Ca T细胞膜流动性、降低细胞膜电位,同时可降低Ha Ca T细胞Ca2+-ATP酶活性和细胞内Ca2+浓度而影响细胞Ca2+平衡。因此,萜烯类促透剂可能通过改变细胞内Ca2+平衡而影响细胞膜流动性及膜电位,增加皮肤活性表皮流动性而降低皮肤屏障作用,从而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萜烯类促透剂 HACAT细胞 细胞膜电位 细胞膜流动性 Ca2+ 经皮促透剂
原文传递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当归超临界提取物结肠定位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茹庆国 彭宇 +3 位作者 马书伟 张庆 谭鹏 吴清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442-2448,共7页
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当归超临界提取物丸芯,以丸芯载药量和包封率为指标,对影响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多个因素进行考察,并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载药丸芯的处方进行优化,然后进行包衣工艺研究。通过体外释放研究,优选当归... 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当归超临界提取物丸芯,以丸芯载药量和包封率为指标,对影响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多个因素进行考察,并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载药丸芯的处方进行优化,然后进行包衣工艺研究。通过体外释放研究,优选当归超临界提取物结肠定位微丸的包衣工艺及处方并评价其结肠靶向性。确定最佳的丸芯制备工艺∶3%果胶,果胶与卵磷脂比为4∶1,果胶药物比为4∶5,4%的醋酸锌溶液为交联剂,混匀温度35℃,交联温度35℃,交联时间30 min;包衣工艺∶包衣材料为尤特奇FS30D,包衣材料1.5%的柠檬酸三乙酯和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吐温-80),包衣材料1.2%的单硬脂酸甘油酯,包衣增重15%。最优工艺制备的当归超临界提取物结肠定位微丸在人工胃液中2 h几乎无释放,人工小肠液中4 h释放小于20%,人工结肠液中6 h释放大于90%,说明制备的当归超临界提取物结肠定位微丸具有良好的结肠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超临界提取物 结肠定位 微丸 体外释放
原文传递
基于抗炎药效实验优选苦豆子提取工艺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辉 马书伟 +4 位作者 刘艳 茹庆国 刘葭 陈岩岩 吴清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优选苦豆子提取工艺。方法建立大鼠足趾炎症模型,以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率为药理指标,并采用HPLC测定不同提取工艺苦豆子提取物中氧化苦参碱和氧化槐果碱含量,药效指标结合化学指标筛选苦豆子提取工艺。以化学成分含量为指标... 目的优选苦豆子提取工艺。方法建立大鼠足趾炎症模型,以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率为药理指标,并采用HPLC测定不同提取工艺苦豆子提取物中氧化苦参碱和氧化槐果碱含量,药效指标结合化学指标筛选苦豆子提取工艺。以化学成分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参数。结果所有提取物均能抑制大鼠足跖肿胀,但以醇提物能更显著地降低大鼠足跖的肿胀率(P<0.05),且与其他提取物相比,醇提物中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含量均最高;药理指标和化学指标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鼠足跖肿胀率和化学指标含量呈负相关。正交试验结果显示,苦豆子制剂的最佳提取工艺为:10倍量80%乙醇,浸提时间4 h,浸提温度50℃。结论苦豆子制剂提取方法稳定、可行,有效成分含量与其药效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子 提取方法 药理指标 化学成分 正交试验
原文传递
当归挥发油结肠靶向微丸在大鼠消化道内的释放行为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庆 茹庆国 +2 位作者 彭宇 马书伟 吴清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55-859,共5页
目的研究当归挥发油结肠靶向微丸在大鼠消化道内的释放行为。方法给大鼠灌胃当归挥发油结肠靶向微丸,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收集大鼠消化道内容物,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内容物中当归挥发油的指标成分藁本内酯的含量,以藁本内酯作... 目的研究当归挥发油结肠靶向微丸在大鼠消化道内的释放行为。方法给大鼠灌胃当归挥发油结肠靶向微丸,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收集大鼠消化道内容物,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内容物中当归挥发油的指标成分藁本内酯的含量,以藁本内酯作为指标评价结肠靶向微丸在大鼠消化道内的释放行为,评价制备微丸的结肠靶向性。结果藁本内酯在大鼠消化道内容物中的线性范围为1.268-507.2 mg/L;在大鼠给药后4 h,即可在盲肠和结肠部位检测到有药物释放,而且微丸在大鼠消化道内持续释时间超过16 h,说明当归挥发油结肠靶向微丸可以在大鼠结直肠部位维持长时间的释药。结论制备的当归挥发油结肠靶向微丸有较好的结肠靶向性,可以用于后期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挥发油 结肠靶向 消化道 高效液相色谱 大鼠
原文传递
薄荷醇对不同logP值中药有效成分经皮吸收的促透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景雁 兰颐 +6 位作者 林红梅 赵博琛 刘艳 茹庆国 于竞新 王逸飞 吴清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2-209,共8页
目的:考察薄荷醇作为经皮促透剂对系列不同log P值(即油水分配系数)中药有效成分经皮促透作用,探讨其对复杂中药成分的经皮促透作用规律。方法:选择系列不同log P值中药有效成分作为模型药物,即蛇床子素(OT,log P=3.85)、川芎嗪(TMP,log... 目的:考察薄荷醇作为经皮促透剂对系列不同log P值(即油水分配系数)中药有效成分经皮促透作用,探讨其对复杂中药成分的经皮促透作用规律。方法:选择系列不同log P值中药有效成分作为模型药物,即蛇床子素(OT,log P=3.85)、川芎嗪(TMP,log P=2.34)、阿魏酸(FA,log P=1.26)、葛根素(PR,log P=-0.35)和京尼平苷(GP,log P=-1.01),采用体外透皮试验测定不同浓度薄荷醇对各模型药物的经皮促透作用,并根据药物log P值与其对应促透倍数建立相关性,总结并推测薄荷醇对复杂中药有效成分的经皮促透特征和规律。结果:1%浓度薄荷醇对系列模型药物未表现出明显的经皮促透作用。但是,当其应用浓度达到3%时,薄荷醇可显著促进不同log P值有效成分的经皮吸收,经皮促透效果较为明显,且呈浓度依赖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薄荷醇作用下,药物log P值与其对应促透倍数对数值呈良好负线性关系。同时,当药物log P值低于一定值(估计log P值约为-1^-0.5)后,其促透倍数开始表现出下降趋势。结论:适宜浓度的薄荷醇可有效促进不同log P值有效成分的经皮吸收,而对log P值较低的成分,其经皮促透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醇 促透剂 经皮吸收 亲脂性 促透规律
原文传递
D-最优混料设计结合多种力学指标优化柴栀凝胶贴膏的基质处方及其体外释放透皮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章烨雯 于竞新 +5 位作者 王景雁 茹庆国 刘艳 王逸飞 林红梅 吴清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46-1053,共8页
该研究旨在优化柴栀凝胶贴膏的基质配方以及评价其体外释放与透皮行为。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通过探子初黏力试验,180度剥离强度试验和胶强度试验测定凝胶贴膏的黏性指标,包括初黏力,黏接力和内聚力,确定最优基质处方。采用改良Franz扩... 该研究旨在优化柴栀凝胶贴膏的基质配方以及评价其体外释放与透皮行为。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通过探子初黏力试验,180度剥离强度试验和胶强度试验测定凝胶贴膏的黏性指标,包括初黏力,黏接力和内聚力,确定最优基质处方。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有效成分栀子苷为指标,研究凝胶贴膏的体外释放和经皮渗透性能。柴栀凝胶贴膏的基质配方为NP700,甘羟铝,酒石酸,甘油,PVP K90,蒸馏水(9∶0.7∶0.8∶30∶5∶30.5)。凝胶贴膏中栀子苷24 h体外释放(77.02±3.73)%,经皮渗透速率为7.25μg·cm^(-2)·h^(-1),24 h累积渗透量为(156.22±4.90)μg·cm^(-2)。最优基质处方下制备的柴栀凝胶贴膏具有良好的黏性,栀子苷体外释放符合一级方程,体外透皮接近零级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最优混料设计 黏性指标 凝胶贴膏 体外释放 透皮评价
原文传递
氮酮对不同亲脂性中药有效成分的经皮促透作用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景雁 兰颐 +4 位作者 茹庆国 王逸飞 刘艳 于竞新 吴清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5-161,共7页
目的考察氮酮对不同亲脂性中药有效成分的经皮促透作用特征,探讨其对中药外用制剂中复杂成分的经皮促透效果。方法选择不同亲脂性中药有效成分,包括强亲脂性和强亲水性药物,即蛇床子素、川芎嗪、阿魏酸、葛根素、京尼平苷,采用体外透皮... 目的考察氮酮对不同亲脂性中药有效成分的经皮促透作用特征,探讨其对中药外用制剂中复杂成分的经皮促透效果。方法选择不同亲脂性中药有效成分,包括强亲脂性和强亲水性药物,即蛇床子素、川芎嗪、阿魏酸、葛根素、京尼平苷,采用体外透皮试验测定不同浓度氮酮对各药物的经皮促透吸收情况,并建立药物油水分配系数值(log Ko/w)与其对应促透倍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氮酮对不同亲脂性药物均表现出显著经皮促透作用,并呈现先随氮酮浓度增加而增强,达到一定浓度后其促透倍数开始下降的作用趋势;氮酮作用下药物log Ko/w值与促透倍数对数值呈抛物线关系,对log Ko/w值约为-0.5的药物具有最佳的经皮促透作用。结论氮酮对不同亲脂性中药有效成分均具有良好促透作用,且其促透倍数对数值与药物log Ko/w值呈抛物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酮 不同亲脂性中药有效成分 促透剂 经皮吸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