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笔者透过对两届日本乡郊地区“大地之艺术祭”三年展(2001及2003年)与“艺术项链:十年地区再现活力营建计划”(Art Necklace:The 10 Year Long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Project)的考察,试图探索特殊公共空间场域里(大自然环境)“...前言笔者透过对两届日本乡郊地区“大地之艺术祭”三年展(2001及2003年)与“艺术项链:十年地区再现活力营建计划”(Art Necklace:The 10 Year Long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Project)的考察,试图探索特殊公共空间场域里(大自然环境)“城市雕塑”以外的公共艺术(Public Art)可能性,以期突显公共艺术的特质: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建构、权力话语的重置、地区可居性(Live ability)与永续性(Substain ability)发展和再生活力(Revitalization)的性质。越后妻有的个案以“大地”为核心,提呈了公共艺术再形塑艺术/自然生态的表征模式(Mode of Representation)/实践方式,从策展者的宣言、动机、艺术家的身份与角色、群众的意义、以至当代艺术的意涵本身、主体和客体间已然转换,转化成相互依存的多元关系:又拆解了艺术(如城市雕塑、环境雕塑、户外雕塑)的固有观念,令整个地区呈现了气象万千、充盈活力的艺术/自然生态面貌,并能有效地引起大众对生存环境的广泛关注与再思。展开更多
文摘前言笔者透过对两届日本乡郊地区“大地之艺术祭”三年展(2001及2003年)与“艺术项链:十年地区再现活力营建计划”(Art Necklace:The 10 Year Long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Project)的考察,试图探索特殊公共空间场域里(大自然环境)“城市雕塑”以外的公共艺术(Public Art)可能性,以期突显公共艺术的特质: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建构、权力话语的重置、地区可居性(Live ability)与永续性(Substain ability)发展和再生活力(Revitalization)的性质。越后妻有的个案以“大地”为核心,提呈了公共艺术再形塑艺术/自然生态的表征模式(Mode of Representation)/实践方式,从策展者的宣言、动机、艺术家的身份与角色、群众的意义、以至当代艺术的意涵本身、主体和客体间已然转换,转化成相互依存的多元关系:又拆解了艺术(如城市雕塑、环境雕塑、户外雕塑)的固有观念,令整个地区呈现了气象万千、充盈活力的艺术/自然生态面貌,并能有效地引起大众对生存环境的广泛关注与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