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万古霉素治疗老年MRSA肺部感染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董丹江 朱章华 顾勤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78-878,共1页
关键词 万古霉素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肺部感染 老年人 安全性 临床疗效 院内感染
下载PDF
早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董丹江 顾勤 朱章华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62-962,共1页
关键词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机械通气患者 ICU病房 镇静剂 预后 早期 机械通气时间 操作时间
下载PDF
20例严重低钾血症快速补钾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董丹江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5-235,共1页
关键词 严重低钾血症 治疗 快速补钾 临床分析
下载PDF
气管切开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剂用量及镇静深度的影响
4
作者 董丹江 顾勤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6期90-91,共2页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剂用量及镇静深度的影响。方法对51例ICU长期机械通气并需行气管切开的患者,采用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评价镇静深度,维持目标镇静深度即SAS3~4分,记录气管切开前后各5 d的镇静剂用量和镇静深度...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剂用量及镇静深度的影响。方法对51例ICU长期机械通气并需行气管切开的患者,采用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评价镇静深度,维持目标镇静深度即SAS3~4分,记录气管切开前后各5 d的镇静剂用量和镇静深度及其时间。结果与气管切开前比较,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镇静剂用量和过度镇静时间均显著减少(P均<0.5)。结论气管切开术后可使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的镇静剂用量明显减少,过度镇静时间缩短。对ICU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宜早期行气管切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气管切开术 镇静
下载PDF
肺复张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开放吸痰后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顾勤 葛敏 董丹江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84-486,共3页
目的研究肺复张(LR)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开放吸痰(ETS)后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例需要机械通气的ARDS/急性肺损伤(ALI)患者,在标准通气稳定30min后按流程随机分组。ETS+LR组在ETS后立即实施LR,60min后行第2次ETS,但不实施LR... 目的研究肺复张(LR)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开放吸痰(ETS)后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例需要机械通气的ARDS/急性肺损伤(ALI)患者,在标准通气稳定30min后按流程随机分组。ETS+LR组在ETS后立即实施LR,60min后行第2次ETS,但不实施LR;ETS-LR组在ETS后不实施LR,60min后行第2次ETS,并立即实施LR。监测实验过程中各时间点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如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结果所有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基本稳定,无心律失常发生。患者实施ETS后PaO2显著下降,ETS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ETS后实施与不实施LR比较,在5和15min时PaO2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ARDS/ALI患者在ETS后立即予以LR,患者可以耐受,其血流动力学未受到显著干扰,且可以迅速改善低氧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复张 低氧血症 开放吸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血流动力学参数 患者实施 吸痰 氧合 动脉血氧分压
下载PDF
人感染H7N9禽流感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虞竹溪 徐颖 +4 位作者 陈鸣 尤勇 刘宁 董丹江 顾勤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6-639,共4页
目的:分析人感染H7N9禽流感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9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合并ARDS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分析人感染H7N9禽流感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9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合并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患者平均年龄(46.3±12.3)岁,男性占66.7%(6/9例)。主要临床特征:①病程急性期以高热、咳嗽、咳血性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降低和心肌酶升高为特点,胸部CT表现为肺实变及磨玻璃样影。②入院时氧合指数(PaO2/FiO2)均<200 mmHg (1 mmHg=0.133 kPa),其中66.7%(6/9例)的患者PaO2/FiO2<100 mmHg,平均(98.9±62.8)mmHg;55.6%(5/9例)的患者需有创机械通气支持;77.8%(7/9例)的患者合并休克,其血流动力学监测显示外周血管阻力降低。③77.8%(7/9例)的患者继发血行感染及肺部感染(其中血行感染5例,肺部感染4例)。④22.2%(2/9例)的患者停用抗病毒治疗7 d后出现病毒复燃,再次抗病毒治疗有效。结论人感染H7N9禽流感合并ARDS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征,常合并分布性休克,后期易继发肺部和血行感染,有病毒复燃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7N9禽流感病毒 临床特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咪唑安定在ARDS机械通气患者持续镇静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徐鹏 董丹江 顾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859-860,共2页
关键词 机械通气患者 持续镇静 ARDS 咪唑安定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衰竭 难治性低氧血症 通气改善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全麻拔管后呼吸衰竭 被引量:3
8
作者 尤勇 顾勤 +1 位作者 朱章华 董丹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12-414,共3页
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全身麻醉手术拔管后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全麻手术拔管后48h内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34例,应用BiPAPVision呼吸机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治疗后避免再插管(成功组)和需要再插管(失败组)患者... 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全身麻醉手术拔管后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全麻手术拔管后48h内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34例,应用BiPAPVision呼吸机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治疗后避免再插管(成功组)和需要再插管(失败组)患者的基础状态、通气疗效及临床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无创正压通气使70.6%的术后呼吸衰竭患者避免插管。与失败组相比,成功组心肺并发症所致呼吸衰竭的比例和需要人工辅助吸痰的比例明显低(P<0.05),麻醉药残留呼吸抑制的比例高(P<0.01)。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全身麻醉手术后呼吸衰竭能够减少再插管率,但可能不适用于存在心肺并发症和排痰障碍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呼吸衰竭 治疗 全身麻醉手术
下载PDF
P物质在牙周炎诱导全身炎症反应致多器官功能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洋 许莹 董丹江 《口腔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97-102,共6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在牙周炎模型小鼠和体外细胞实验中给予NK-1受体拮抗剂阻断P物质(SP),探讨SP在牙周炎诱导全身炎症反应致多脏器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反复龈沟注射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LPS)的方式诱导牙周炎小鼠模型。同时给予NK-... 目的本研究通过在牙周炎模型小鼠和体外细胞实验中给予NK-1受体拮抗剂阻断P物质(SP),探讨SP在牙周炎诱导全身炎症反应致多脏器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反复龈沟注射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LPS)的方式诱导牙周炎小鼠模型。同时给予NK-1受体拮抗剂,观察牙周炎小鼠全身炎症因子分泌及器官功能损伤情况;细胞实验使用LPS和SP分别刺激巨噬细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上清液中的IL-1β,加入NK-1受体拮抗剂,观察上清液中IL-1β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诱导的牙周炎组龈沟液中、血清中的SP含量均明显升高(P<0.001),同时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水平也较对照组升高(P<0.001)。LPS组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轻度升高(P<0.05),肺组织病理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给予NK-1受体拮抗剂,血清中IL-1β水平较LPS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小鼠ALT的水平降低,肺组织病理学评分改善。NK-1受体拮抗剂能够部分逆转SP诱导巨噬细胞产生IL-1β的作用,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SP通过与NK-1受体结合参与了牙周炎诱导全身炎症反应致多器官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牙周炎 P物质 炎症因子 多器官功能损伤
下载PDF
老年与中青年病人应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比较
10
作者 刘洋 何玮 +4 位作者 梁培 许莹 曲晨 顾勤 董丹江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比较老年与中青年病人应用利奈唑胺治疗致PLT减少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90例接受静脉注射利奈唑胺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45例、中青... 目的比较老年与中青年病人应用利奈唑胺治疗致PLT减少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90例接受静脉注射利奈唑胺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45例、中青年组(18~59岁)45例,比较2组基线水平,以是否发生PLT减少为因变量,将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药物相关PLT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初始PLT计数高于中青年组,胆红素、肌酐清除率低于中青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是PLT减少的重要预测因素(P<0.05)。结论老年病人使用利奈唑胺时应密切监测PLT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血小板减少 老年人
下载PDF
经皮血气监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无创通气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董丹江 顾勤 刘宁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2312-2313,共2页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无创通气时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aCO2)、经皮氧分压(TCPO2)与动脉血气参数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方法 17例AECOPD无创通气患者,按年龄分为≤65岁及>65岁两组,同步测定TCPCO2、TCPO2及动...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无创通气时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aCO2)、经皮氧分压(TCPO2)与动脉血气参数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方法 17例AECOPD无创通气患者,按年龄分为≤65岁及>65岁两组,同步测定TCPCO2、TCPO2及动脉血气参数。结果 AECOPD患者经皮血气参数与动脉血气参数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TCPC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TCPO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90、0.726。结论 AECOPD患者经皮血气参数与动脉血气参数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经皮血气参数可作为一种无创监测手段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经皮血气参数 动脉血气参数
原文传递
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肺炎患者肺部影像学特征与动态变化 被引量:17
12
作者 徐颖 顾勤 +3 位作者 刘宁 董丹江 尤勇 虞竹溪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50-852,共3页
目的:总结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肺炎患者的胸部X线和CT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肺炎患者病程发展过程中的胸部X线片和CT表现。结果6例人感... 目的:总结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肺炎患者的胸部X线和CT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肺炎患者病程发展过程中的胸部X线片和CT表现。结果6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重症肺炎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31~61岁,平均(46.3±12.3)岁;均为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入院时氧合指数(OI)77.5~100.0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88.6±11.5)mmHg。疾病初期胸部X线多表现为少许或片状模糊影,胸部CT表现为边缘模糊的小团块状阴影或斑片状阴影,以右肺基底段为主;疾病进展期病变发展迅速,胸部CT出现双肺或单肺多个段或叶的实变影,伴有支气管充气征,部分患者合并气压伤及少量胸腔积液;疾病恢复期胸部CT表现为肺部实变影吸收,出现“磨玻璃”样改变和网格状阴影。胸部影像学表现滞后于临床表现,病变吸收缓慢。结论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肺炎患者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肺部影像学特点,与临床结合有利于早期诊断与准确判断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感染H7N9禽流感 肺部影像学 肺炎
原文传递
免疫调理对脓毒症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4
13
作者 徐鹏 顾勤 +1 位作者 董丹江 朱章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1239-1242,共4页
目的评价免疫调理在严重脓毒症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05年10月至2006年11月收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符合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危重病医学会(ACCP/SCCM)于1992年提出的脓毒症临床诊断... 目的评价免疫调理在严重脓毒症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05年10月至2006年11月收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符合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危重病医学会(ACCP/SCCM)于1992年提出的脓毒症临床诊断标准的42例脓毒症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68.3±19.1)岁,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67.6±22.9)岁,其中肺部感染16例,腹腔感染5例,胆道感染1例。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71.0±14.6)岁,其中肺部感染17例,腹腔感染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联合使用乌司他丁和胸腺肽α1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3、8、28 d的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C反应蛋白(CRP)的动态变化,比较存活超过28 d的患者的慢性健康评分系统(APACHEII)评分、器官功能障碍(Marshall)评分、呼吸机、抗生素、升压药物使用和ICU住院天数。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成组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结果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治疗组在治疗后8 d(67.7±25.9)%,28 d(81.0±24.7)%较治疗前(46.4±23.0)%有显著性上升(P<0.05)、CRP水平:治疗组治疗后8 d(36.8±12.7)μmol/L,28 d(30.1±17.4)μmol/L较治疗前(83.0±53.7)μmol/L有显著下降(P<0.05),28 d慢性健康评分系统(APACHEII)评分(治疗组10.3±3.4,对照组14.3±2.9),器官功能障碍(Marshall)评分[治疗组(2.9±1.6),对照组(4.6±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住院时间[(治疗组(15.2±9.0)d,对照组(22.6±8.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调理治疗可以增加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缩短严重脓毒症合并MODS患者在ICU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免疫调理 CD14+单核细胞HLA—DR
原文传递
肾脏高溶质清除重症感染患者万古霉素合适初始剂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宁 张北源 +3 位作者 刘洋 唐健 董丹江 顾勤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46-651,共6页
目的探讨肾脏高溶质清除(ARC)对重症感染患者万古霉素治疗达标的影响,分析基于12 h肌酐清除率(12 h-CLCR)的万古霉素初始剂量。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IC... 目的探讨肾脏高溶质清除(ARC)对重症感染患者万古霉素治疗达标的影响,分析基于12 h肌酐清除率(12 h-CLCR)的万古霉素初始剂量。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采用万古霉素抗感染经验性治疗或目标性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纳入患者均采用万古霉素间断滴注方式治疗,6~12 h给药1次,4个或5个治疗剂量后,于下一次给药前取血检测万古霉素初始血清谷浓度(Cmin),目标浓度为15~20 mg/L。检测患者尿肌酐(UCr),计算CLCR。根据万古霉素治疗前12 h-CLCR将入选患者分为ARC组和非ARC组,12 h-CLCR〉130 mL·min-1·1.73 m-2定义为ARC。监测患者基础肾功能,记录患者万古霉素初始剂量和血药浓度达标时剂量。12 h-CLCR与血药浓度达标时万古霉素剂量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并根据不同12 h-CLCR进行剂量分层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12 h-CLCR对血药浓度达标时万古霉素剂量的预测价值。结果共收集135例重症感染患者数据,排除万古霉素治疗时间〈72 h、慢性肾脏病5期、入ICU前即开始万古霉素治疗、数据资料不完整者,最终102例患者纳入分析,平均12 h-CLCR为(114.31±73.38) mL·min-1·1.73 m-2;ARC组(44例,占43.14%)12 h-CLCR明显高于非ARC组(58例,占56.86%)(mL·min-1·1.73 m-2:179.37±59.04比65.95±35.71,P〈0.01)。50.98%(52/102)的患者万古霉素Cmin达标,ARC组患者达标率明显低于非ARC组〔29.55%(13/44)比67.24%(39/58),P〈0.01〕,而且万古霉素Cmin明显低于非ARC组(mg/L:10.98±6.09比14.67±6.20,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12 h-CLCR与万古霉素Cmin呈显著负相关(n=102,r=-0.436,P〈0.001),与血药浓度达标时万古霉素剂量则呈显著正相关(n=52,r=0.275,P=0.048)。ARC组患者较非ARC组患者需要更高的万古霉素剂量才能使血药浓度达标(mg·kg-1·d-1:42.47±13.17比31.53±14.43,P〈0.01)。根据12 h-CLCR将初始治疗达标患者分为〈40、40~70、71~100、101~130和〉130 mL·min-1·1.73 m-2 5个亚组进行分层分析显示,随着12 h-CLCR增加,初始血药浓度达标时万古霉素剂量也相应增加;ROC曲线分析显示,当12 h-CLCR≥69.83 mL·min-1·1.73 m-2时,血药浓度达标时万古霉素剂量大于常规剂量(30 mg·kg-1·d-1)。结论发生ARC的重症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低,常常无法实现治疗目标;万古霉素初始剂量可以根据12 h-CLCR选择,12 h-CLCR越高,万古霉素所需剂量越大;当12 h-CLCR≥69.83 mL·min-1·1.73 m-2时,万古霉素使用剂量应高于常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肌酐清除率 肾功能 剂量 血药浓度监测
原文传递
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与考核体系的探讨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宁 董丹江 +1 位作者 唐健 顾勤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5年第6期623-626,共4页
重症医学具有复杂、知识面广、与多学科交叉等特点,规范化培训难度大。通过统一培训目标: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建立包括入科教育、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科研思维和医患沟通的培训制度:采用以教师教学为主、问题和案例教学为辅的... 重症医学具有复杂、知识面广、与多学科交叉等特点,规范化培训难度大。通过统一培训目标: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建立包括入科教育、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科研思维和医患沟通的培训制度:采用以教师教学为主、问题和案例教学为辅的多样性教学方法;落实灵活而又严格的考核体系;探索出适合重症医学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和考核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重症医学 模式 考核
原文传递
早期足量蛋白质摄入对重症患者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颖 梁培 +9 位作者 虞文魁 朱章华 刘宁 董丹江 唐健 尤勇 王妍 陈鸣 刘洋 顾勤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33-137,共5页
目的探讨疾病早期及晚期蛋白质摄入量对重症患者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的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收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ICU的重症患者326例纳入研究,根据28d结局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以入ICU前3d蛋白质... 目的探讨疾病早期及晚期蛋白质摄入量对重症患者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的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收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ICU的重症患者326例纳入研究,根据28d结局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以入ICU前3d蛋白质摄入量≥0.8g/(kg·d)定义为早期蛋白质达标(EPT),入ICU4~7d蛋白质摄入量≥0.8g/(Rg.d)定义为晚期蛋白质达标(LPT)。结果死亡组患者入ICU后D1、D3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以及D1~3累计蛋白质摄入量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但D2、D4、D5、D6、D7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以及D4~7、D1~7累计蛋白质摄入量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PT达标组的死亡率最低,ERT+LPT均达标组的死亡率和ERT+LPT均不达标组的死亡率次之,EPT达标组的死亡率最高(P<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仅EPT达标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仅LPT达标组(P<0.05)。年龄、性别、D1~7热量累计摄入量以及D1~7蛋白质累计摄入量均为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症患者早期低蛋白摄入有利于改善结局,联合后期足量蛋白质摄入可能进一步改善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蛋白质摄入 热卡摄入 结局
原文传递
成功救治重症甲型H1N1流感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孕妇1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宁 顾勤 +3 位作者 董丹江 孙冬梅 唐健 尤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6-178,共3页
孕妇易感甲型H1N1流感,且病程进展快,容易发展为重症病例,病死率高。现就本院成功救治1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孕妇的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重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妊娠
原文传递
动态监测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在重症肺炎患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虞竹溪 陈显成 +3 位作者 张北源 郝迎迎 董丹江 顾勤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3期280-283,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Human leukocyte DR antigen,HLA-DR)水平及变化趋势与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1月至2017年04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36例,根据入院后28 d内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16例,... 目的探讨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Human leukocyte DR antigen,HLA-DR)水平及变化趋势与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1月至2017年04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36例,根据入院后28 d内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16例,存活组20例,第1天(D1),第3天(D3),第7天(D7)监测患者Human leukocyte DR antigen水平,比较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Human leukocyte DR antigen结果比较,D1 Human leukocyte DR antigen存活组为29.3±9.0,死亡组为59.6±17.4,P<0.001。D3 Human leukocyte DR antigen,存活组为50.3±18.6,而死亡组为57.0±21.9,P>0.05;D7 Human leukocyte DR antigen,存活组为41.6±21.0,死亡组为27.8±11.8,P<0.05。Δ1(D3-D1),存活组为21.0±22.2,死亡组为-2.6±24.8,P<0.05;Δ2(D7-D1),存活组为12.3±28.6,死亡组为-30.4±28.7,P<0.001;Δ3(D7-D3),存活组为-8.7±13.7,死亡组为-29.2±13.1,P<0.001。结论动态监测Human leukocyte DR antigen对判断重症肺炎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DR抗原 重症肺炎 预后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体外膜肺氧合在危重症孕产妇抢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钱雅君 郝迎迎 +4 位作者 刘洋 唐健 董丹江 刘宁 顾勤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5-608,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危重症孕产妇急救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1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应用ECMO救治的8例围生期孕产妇的治疗过程。结果8例孕产妇年龄...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危重症孕产妇急救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1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应用ECMO救治的8例围生期孕产妇的治疗过程。结果8例孕产妇年龄(32.5±6.3)岁,体质量(73.5±8.1)kg,孕周(31.0±4.4)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为(13.0±6.6)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为(8.3±3.8)分。5例合并重症肺炎的孕产妇行静脉-静脉ECMO(VV-ECMO)治疗;3例心力衰竭(心衰)孕产妇实施静脉-动脉ECMO(VA-ECMO)。8例孕产妇ECMO治疗初始流速设定为2.0~3.0 L/min,最高流速为(3.1±0.6)L/min,ECMO运行时间为(174±36)h,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为(16.0±5.4)d。5例重症肺炎、1例围生期心肌病孕产妇成功撤离ECMO痊愈出院,2例肺动脉高压孕产妇预后不良。7例孕产妇的婴儿存活,其中2例为撤离ECMO后娩出,1例则在ECMO保障下行急诊剖宫术;另外1例孕产妇因未足孕周,胎儿未能娩出。8例孕产妇ECMO运行期间虽无严重出血并发症,但1例合并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并血栓形成(HITT),更换抗凝治疗后好转;1例孕产妇穿刺血管内有血栓形成,序贯抗凝治疗3个月。结论ECMO在危重症孕产妇的抢救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针对可逆性的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孕产妇,需及早评估ECMO的应用指征,提高母婴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孕产妇 重症肺炎 围生期心肌病 肺动脉高压
原文传递
局部脑氧饱和度预测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发生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钱雅君 李静 +1 位作者 董丹江 顾勤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2-415,共4页
目的评价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_(2))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4例脓毒症患者,根据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期间每日重症监护病房意识模糊评... 目的评价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_(2))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4例脓毒症患者,根据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期间每日重症监护病房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的评价结果分为SAE组和非SAE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入ICU 1、2、3、5、7 d的rScO_(2),以及预后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ICU住院期间rScO_(2)对SAE的预测价值。结果94例患者均纳入分析,其中男性占59.6%(56/94),平均年龄(50.1±15.1)岁;SAE发生率为31.9%(30/94)。SAE组患者入ICU 3 d内的rScO_(2)水平均明显低于非SAE组(1 d:0.601±0.107比0.675±0.069,2 d:0.592±0.090比0.642±0.129,3 d:0.662±0.109比0.683±0.091,均P<0.05);但SAE组与非SAE组入ICU 5 d和7 d rScO_(2)水平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5 d:0.636±0.065比0.662±0.080,7 d:0.662±0.088比0.690±0.077,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1 d rScO_(2)对SAE的预测价值最大〔1 d:ROC曲线下面积(AUC)=0.77,95%可信区间(95%CI)为0.65~0.89,P<0.01;2 d:AUC=0.60,95%CI为0.48~0.72,P>0.05;3 d:AUC=0.55,95%CI为0.41~0.68,P>0.05〕;以1 d rScO_(2)=0.640作为诊断阈值,敏感度为73.4%,特异度为80.0%。SAE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较非SAE组显著延长〔ICU住院时间(d):13.6±7.1比9.0±4.3,总住院时间(d):20.1±8.0比15.8±6.1,均P<0.05〕;但两组ICU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U患者SAE发生率较高,可通过监测rScO_(2)的方式预测SAE的发生。入ICU 1 d rScO_(2)水平与SAE的发生紧密相关,或许可成为脓毒症复苏目标以指导治疗,从而改善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近红外光谱技术 局部脑氧饱和度 意识模糊评估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