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特异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胎鼠中脑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董延生 刘密凤 +2 位作者 李美英 彭双清 仲伯华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早期评价新型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Ia-10及Ib-10潜在的生殖毒性。方法原代微团培养法培养大鼠胚胎中脑神经细胞,采用中性红吸收法和微团集落计数法,分别观察化合物Ia-10、Ib-10、已上市COX-2抑制剂赛来昔布以... 目的早期评价新型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Ia-10及Ib-10潜在的生殖毒性。方法原代微团培养法培养大鼠胚胎中脑神经细胞,采用中性红吸收法和微团集落计数法,分别观察化合物Ia-10、Ib-10、已上市COX-2抑制剂赛来昔布以及生殖毒性阳性对照药羟基脲暴露后对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计算受试物对中脑神经细胞微团的半数增殖抑制浓度(50%inhibition of cell viability,IV50)和半数分化抑制浓度(50%inhibition of cells differentiation,ID50),并根据IV50与ID50的比值R来评价化合物的潜在生殖毒性(R>2.0,化合物具有潜在生殖毒性;R<2.0,化合物无潜在生殖毒性)。结果化合物Ia-10对中脑神经细胞微团的IV50为31.48μg.mL-1,ID50为8.76μg.mL-1(R=3.59);化合物Ib-10的IV50为35.46μg.mL-1,ID50为23.55μg.mL-1(R=1.51);赛来昔布的IV50为28.89μg.mL-1,ID50为36.55μg.mL-1(R=0.79);阳性药羟基脲的IV50为6.64μg.mL-1,ID50为2.52μg.mL-1(R=2.63)。结论根据R值进行判断,阳性药物羟基脲具有生殖毒性,赛来昔布无潜在的生殖毒性;化合物Ia-10具有潜在的生殖毒性,而化合物Ib-10无潜在生殖毒性,提示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X-2抑制剂 微团培养 生殖毒性 致畸性
下载PDF
新型环氧合酶-2抑制剂Ia-10和Ib-10的生殖毒性的早期评价
2
作者 董延生 解跃华 +1 位作者 彭双清 仲伯华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9-319,共1页
目的化合物Ia-10和Ib-10为我所研发的一类全新的化合物,拟开发为一类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类非甾体类抗炎药。本研究采用体外替代方法,评价该新型COX-2抑制剂类化合物的潜在生殖毒性,初步评价其开发前景。方法采用原代微团培养法培... 目的化合物Ia-10和Ib-10为我所研发的一类全新的化合物,拟开发为一类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类非甾体类抗炎药。本研究采用体外替代方法,评价该新型COX-2抑制剂类化合物的潜在生殖毒性,初步评价其开发前景。方法采用原代微团培养法培养大鼠胚胎中脑神经细胞,分别采用中性红吸收法和微团集落计数法,观察化合物Ia-10、Ib-10、已上市COX-2抑制剂赛来昔布以及生殖毒性阳性对照药羟基脲暴露后对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计算受试物对中脑神经细胞微团的半数增殖抑制浓度(IV50)和半数分化抑制浓度(ID50),并根据IV50与ID50的比值R来评价化合物的潜在生殖毒性(R>2.0,化合物具有潜在生殖毒性;R<2.0,化合物无潜在生殖毒性)。结果化合物Ia-10对中脑神经细胞微团的IV50为31.48μg/ml,ID50为8.76μg/ml(R=3.59);化合物Ib-10的IV50为35.46μg/ml,ID50为23.55μg/ml(R=1.51);COX-2抑制剂赛来昔布的IV50为28.89μg/ml,ID50为36.55μg/ml(R=0.79);阳性药羟基脲的IV50为6.64μg/ml,ID50为2.52μg/ml(R=2.63)。结论根据R值进行判断,阳性药物羟基脲具有生殖毒性,赛来昔布无潜在的生殖毒性;化合物Ia-10具有潜在的生殖毒性,而化合物Ib-10无潜在生殖毒性,提示具有市场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X-2抑制剂 化合物Ia-10及化合物Ib-10 神经细胞微团培养 生殖毒性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肝脏肾脏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40
3
作者 韩刚 孙辉业 +1 位作者 董延生 彭双清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4期2115-2118,共4页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肝脏肾脏的毒性作用。方法:Wistar大鼠32只,雌雄各半,体重140~180g,随机分成溶剂(注射用水)对照组和三七总皂苷50,150和450mg·kg^(-1)组,各组每日肌内注射相应剂量的药物或溶剂,连续给予28d(高剂量组给...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肝脏肾脏的毒性作用。方法:Wistar大鼠32只,雌雄各半,体重140~180g,随机分成溶剂(注射用水)对照组和三七总皂苷50,150和450mg·kg^(-1)组,各组每日肌内注射相应剂量的药物或溶剂,连续给予28d(高剂量组给药3d),每周测定动物体重。给药2周及4周后眼眶取血,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氧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及肌酐(CREA)的活性,取肝脏、肾脏,HE染色光镜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三七总皂苷450mg·kg^(-1)组动物体重显著下降,肝、肾功能指标(AST,ALT,BUN及CREA)显著升高,组织病理学检查出现肝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结论:三七总皂苷肌内注射450 mg·kg^(-1)对大鼠具有明显的肝脏、肾脏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肝毒性 肾毒性 大鼠
下载PDF
利福平致肝脏毒性的代谢组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廖艳 彭双清 +4 位作者 颜贤忠 张立实 董延生 陈合兵 赵剑宇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260-1265,共6页
目的:研究大鼠灌胃抗结核病药物利福平后其尿液的代谢表型改变及其与组织病理学和血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寻找可能的毒性标志物,探讨代谢组学在药物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Wistar大鼠灌胃给予利福平0,25,50和100mg·kg-1,qd,连续... 目的:研究大鼠灌胃抗结核病药物利福平后其尿液的代谢表型改变及其与组织病理学和血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寻找可能的毒性标志物,探讨代谢组学在药物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Wistar大鼠灌胃给予利福平0,25,50和100mg·kg-1,qd,连续14d。收集最后一次给药后的24h尿样,测定1H-NMR谱,并进行血浆生化指标测定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常规毒性评价方法发现大鼠在高剂量表现出轻度肝毒性;给药组尿样1H-NMR谱中葡萄糖和牛磺酸明显增加,2-酮戊二酸和枸橼酸明显降低。各组动物在不同剂量下的代谢谱变化与肝脏病理和血浆生化改变相一致,并且其敏感性优于常规毒理学检测指标。结论:大鼠尿液1H-NMR代谢产物谱与利福平毒性作用强度密切相关,利福平引起的肝毒性与三羧酸循环能量代谢和糖代谢有关。代谢组学分析在毒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技术(NMR) 模式识别 利福平 肝毒性
下载PDF
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对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的毒性作用(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胡中慧 吴纯启 +6 位作者 李加恒 王翔 董延生 原野 丁日高 廖明阳 王全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3-362,共10页
目的探讨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ASB)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HK-2细胞在DMEM/F12培养液培养24 h后,在经ASB作用2 h前,分别加入N-乙酰-L-半胱氨酸(NAC)10 mmol·L-1、2-氨基-4(丁基磺酸亚氨)-丁酸(BSO)2 mmol... 目的探讨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ASB)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HK-2细胞在DMEM/F12培养液培养24 h后,在经ASB作用2 h前,分别加入N-乙酰-L-半胱氨酸(NAC)10 mmol·L-1、2-氨基-4(丁基磺酸亚氨)-丁酸(BSO)2 mmol·L-1及30 min前分别加入过氧化氢酶(CAT)1000 U·L-1、环孢素A(Cs A)50μmol·L-1,再经ASB作用24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酶标仪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总ATP酶(T-ATP)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MMP)和活性氧(ROS);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胱天蛋白酶酶原3、Bcl-2、Bax和细胞色素c(Cyt c)蛋白的表达。结果 ASB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K-2细胞增殖,作用24和48 h后IC50值分别为19.1±3.6和(11.6±3.9)g·L-1。ASB 20 g·L-1处理HK-2细胞24 h后,G2/M期细胞由对照组的(23.3±1.0)%增至(37.0±0.8)%(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SB组LDH漏出率和ROS水平明显增加,MMP呈下降趋势;与ASB 20 g·L-1组相比,加入还原剂NAC后,细胞存活率和MMP水平明显增加(P<0.05),LDH和ROS水平明显降低(P<0.05);加入Cs A后,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LDH和细胞内ROS水平明显增加(P<0.05)。随着ASB浓度增加,HK-2细胞上清液中的MDA水平明显增加,GSH,SOD和T-ATP酶活性逐渐减弱;同时细胞内胱天蛋白酶原3、Bax和Cyt c蛋白表达升高。结论 ASB对HK-2细胞的毒性作用可能是通过干扰HK-2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改变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耗竭细胞内GSH和SOD,导致细胞内ROS大量堆积,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Cyt c等凋亡因子从线粒体释放,进而引发细胞凋亡或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 HK-2细胞 细胞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活性氧
下载PDF
7种化合物细胞毒性与小鼠急性毒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密凤 彭双清 +5 位作者 盛治国 解跃华 董延生 阳海鹰 韩刚 闫长会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为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利用化学物质的体外细胞毒性数据对体内急性毒性进行预测。方法:MTT比色法检测7种新化学实体对CHL细胞的毒性作用,利用RC(Registry of Cytotox-icity)预测模型对急性毒性LD50值进行预测,并使用小鼠急性... 目的:为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利用化学物质的体外细胞毒性数据对体内急性毒性进行预测。方法:MTT比色法检测7种新化学实体对CHL细胞的毒性作用,利用RC(Registry of Cytotox-icity)预测模型对急性毒性LD50值进行预测,并使用小鼠急性毒性上下法进行验证。结果:各化合物(1~7)细胞毒性IC50值分别为0.43、0.49、0.18、0.67、3.03、1.68、1.79mg/mL;根据RC预测模型,急性毒性LD50的预测值分别为2376.4、2478.3、1574.8、2087.6、4897.3、3331.8、3300.7mg/kg。经上下法检测,4号化合物的LD50值为1634.0mg/kg,其余6种化合物的LD50值均大于2000.0mg/kg。分别以预测值和实测值为依据对化合物毒性进行分级,二者相比,仅3号和4号化合物毒性分级略有差异,其它5种化合物的毒性分级基本一致。结论:体外细胞毒性数据可用来预测体内急性毒性,减少实验动物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化学实体 急性毒性 细胞毒性 RC预测模型
下载PDF
体外方法在化学物质急性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密凤 郭家彬 +2 位作者 彭双清 王以美 董延生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5-238,共4页
关键词 急性毒性 体外细胞毒性 QSAR模型 生物动力学参数
下载PDF
金属硫蛋白在细菌脂多糖引发肝脏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郭隽 帅怡 +3 位作者 彭双清 张立实 董延生 陈立娟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引起的肝脏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MT基因敲除(MT-/-)小鼠及与之对应的野生型(MT+/+)小鼠腹腔注射LPS(10 mg/kg)造成急性肝损伤模型,通过测定不...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引起的肝脏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MT基因敲除(MT-/-)小鼠及与之对应的野生型(MT+/+)小鼠腹腔注射LPS(10 mg/kg)造成急性肝损伤模型,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肝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判断LPS对两种小鼠肝脏损伤程度的差异。结果LPS可以使两种小鼠血清酶ALT、AST活力均呈时间依赖性升高,肝脏内脂质过氧化产物增加。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肝脏出现肝细胞浊肿,空泡变性,液化坏死,星状细胞增生。MT+/+小鼠血清ALT,AST升高趋势较MT-/-小鼠更为显著。炎症反应早期MT-/-小鼠肝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轻于MT+/+小鼠,随炎症反应时间延长,MT-/-小鼠较MT+/+小鼠肝组织损伤程度呈加重趋势。LPS致MT-/-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程度较MT+/+小鼠更为严重。结论MT对LPS引起的肝脏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与MT增强机体清除LPS能力以及对LPS致炎过程中生成的ROS的清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硫蛋白 细菌脂多糖 肝脏
下载PDF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在丁烯酸内酯细胞毒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以美 彭双清 +1 位作者 韩刚 董延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研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在丁烯酸内酯(BUT)细胞毒性中的作用。方法HepG2细胞染毒BUT后,采用若丹明123荧光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变化;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抑制剂环孢素A(CsA)预处理细胞后,采用MTT法测定线粒体膜通透性... 目的研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在丁烯酸内酯(BUT)细胞毒性中的作用。方法HepG2细胞染毒BUT后,采用若丹明123荧光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变化;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抑制剂环孢素A(CsA)预处理细胞后,采用MTT法测定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在BUT细胞毒性中的作用。结果BUT能够浓度依赖性地降低ΔΨm,而巯基化合物谷胱甘肽、N-乙酰半胱氨酸和二硫苏糖醇则能明显抑制该效应。CsA预处理能够明显减轻BUT的细胞毒性。结论BUT通过诱导HepG2细胞内氧化应激,导致MPTP的开放而最终引起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烯酸内酯 线粒体膜电位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细胞毒性
下载PDF
丁烯酸内酯对HepG2细胞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以美 彭双清 +1 位作者 董延生 韩刚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52-254,共3页
目的研究镰刀菌毒素丁烯酸内酯对HepG2细胞内某些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不同剂量的丁烯酸内酯处理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后,观察毒素对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及蛋白巯基(P-SH)含... 目的研究镰刀菌毒素丁烯酸内酯对HepG2细胞内某些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不同剂量的丁烯酸内酯处理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后,观察毒素对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及蛋白巯基(P-SH)含量的影响,并测定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结果丁烯酸内酯能够明显降低HepG2细胞内主要抗氧化酶SOD、GSH-Px和CAT的活力,明显降低P-SH的含量,并能显著增加细胞上清液中MDA的含量。结论丁烯酸内酯能够明显降低HepG2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烯酸内酯 HEPG2细胞 抗氧化酶 脂质过氧化
下载PDF
F344大鼠自发性肿瘤的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尹纪业 董延生 +5 位作者 袁本利 余寿忠 瞿文生 原野 王和枚 丁日高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1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积累本中心F344大鼠自发肿瘤背景数据,为开展新药诱癌试验做准备。方法SPF级F344大鼠336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00g,本中心屏障环境下饲养,随机分为4个组,即分别于6、12、18和24个月4个时间点处死动物32、64、64,176只,称量... 目的积累本中心F344大鼠自发肿瘤背景数据,为开展新药诱癌试验做准备。方法SPF级F344大鼠336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00g,本中心屏障环境下饲养,随机分为4个组,即分别于6、12、18和24个月4个时间点处死动物32、64、64,176只,称量动物心、肺、肝、脾、肾、肾上腺、胸腺、脑、睾丸(或卵巢)和附睾(或子宫)等器官并计算脏器系数,常规病理学取材制片后显微镜检查,观察统计4个时间点动物自发性肿瘤的类型和发病率。结果高发的肿瘤性病变主要包括睾丸间质细胞瘤、垂体腺瘤、单核细胞白血病、皮下纤维瘤、乳腺纤维腺瘤、嗜铬细胞瘤等。结论本实验结果丰富了现有F344大鼠自发性肿瘤的发病数据,为开展新药诱癌试验提供了背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肿瘤 病理学
下载PDF
铅(Pb^(2+))致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病变的相关基因及信号转导途径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乐丰 王生 +2 位作者 彭双清 董延生 韩刚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10-315,共6页
采用表达芯片研究铅(Pb2+)致高血压大鼠模型病变主动脉的基因表达谱,以及可能涉及的信号转导途径.结果表明,Pb2+致高血压大鼠和对照组相比,在3463个已知基因和表达序列标签(EST)中,有24个基因和1个EST表达上调幅度≥2倍;有2个基因和1个... 采用表达芯片研究铅(Pb2+)致高血压大鼠模型病变主动脉的基因表达谱,以及可能涉及的信号转导途径.结果表明,Pb2+致高血压大鼠和对照组相比,在3463个已知基因和表达序列标签(EST)中,有24个基因和1个EST表达上调幅度≥2倍;有2个基因和1个EST表达下调幅度≥2倍.在差异表达≥2倍的26个基因中,有13个上调的基因与细胞凋亡、局部粘附、细胞生长、增殖、细胞迁移、平滑肌兴奋、胶原重构等生物学过程相关;2个下调基因与能量代谢有关.表达差异基因相对集中的信号途径是与细胞运动、增殖和存活关系密切的局部粘附信号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基因芯片 铅(Pb^2+) 大鼠
下载PDF
Z24对大鼠肝脏抗氧化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莹 王全军 +3 位作者 董延生 袁本利 吴纯启 廖明阳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研究Z24对大鼠肝脏抗氧化体系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灌胃给予Z24(0、50、100、200 mg/kg),1次/d,连续5 d,以生理盐水作对照。给药结束后次日,检测血浆生化指标,肝匀浆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铜锌-超氧化物歧... 目的研究Z24对大鼠肝脏抗氧化体系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灌胃给予Z24(0、50、100、200 mg/kg),1次/d,连续5 d,以生理盐水作对照。给药结束后次日,检测血浆生化指标,肝匀浆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并做肝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100、200 mg/kg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1)升高(P<0.05),200 mg/kg组总胆汁酸(TBA)降低(P<0.05),光学显微镜下见各给药组均出现肝细胞空泡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电子显微镜下见200 mg/kg组有线粒体嵴断裂等改变,表明该剂量下Z24已引起了肝损伤。50 mg/kg组CuZn-SOD活力代偿性升高,100、200 mg/kg组GSH-Px活力降低(P<0.05),各给药组GST活力均升高,未见MDA含量升高和GSH含量降低,表明该剂量下Z24未引起肝氧化和抗氧化能力失平衡。结论Z24对GSH-Px有抑制作用,但氧化应激效应并不是Z24肝毒性作用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24 肝脏 抗氧化物
下载PDF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Z24对大鼠给药肝脏蛋白质表达的改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莹 王全军 +4 位作者 吴纯启 董延生 余寿忠 袁本利 廖明阳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6-336,共1页
目的利用2-DE-MAIDI-TOF MS/MS技术研究Z24对大鼠给药肝脏蛋白质表达的改变,探索Z24对大鼠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每组6只,以不同剂量Z24(0、50、100和200mg/(kg.d))连续5d灌胃给药后处死动物,一部分做病理检查,一部分... 目的利用2-DE-MAIDI-TOF MS/MS技术研究Z24对大鼠给药肝脏蛋白质表达的改变,探索Z24对大鼠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每组6只,以不同剂量Z24(0、50、100和200mg/(kg.d))连续5d灌胃给药后处死动物,一部分做病理检查,一部分用于蛋白质组分析。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Image Master 2D Platinum5.0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确定发生表达变化的差异蛋白点(P<0.05),选取分离好且呈一定剂量关系的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MS/MS-MS方法获取差异蛋白的肽质量指纹图谱和序列信息,在IPI-RATv3.23数据库中进行搜索,以C.I.%>95%作为判断依据鉴定差异蛋白,检索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分析Z24肝毒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血浆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mg/kg组ALP、Tch含量升高(P<0.05),100mg/kg组ALP、TG和Tch含量升高(P<0.05),200mg/kg组ALT、AST、ALP、AL、TBI、TG和Tch含量升高(P<0.05);AST、ALP、TBI和Tch含量变化呈剂量-效应关系。肝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动物肝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空泡变性及纤维组织增生,且病变程度随剂量增加而加重。以上结果表明本实验剂量下Z24已引起了大鼠肝损伤。2-DE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100和200mg/kg组分别有101、115和139个蛋白点发生明显的表达改变(P<0.05),其中100和200mg/kg组同时改变的有28个,50、100和200mg/kg组同时改变的有29个;对其中的31个差异点进行了质谱分析,共鉴定出22种蛋白,其中下调的有烯醇基辅酶A水解酶、丙酰辅酶A羧化酶α链、甘油-3-磷酸脱氢酶1、支链酮酸脱氢酶E1、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甘氨酸N-甲基转移酶、3-α-羟化类固醇脱氢酶、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ATP合酶D链、醛脱氢酶和硒结合蛋白2等,上调的有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结论支链酮酸脱氢酶E1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是α-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成分,参与糖有氧氧化;烯醇基辅酶A水解酶参与脂肪酸β氧化;甘氨酸N-甲基转移酶参与甲硫氨酸循环;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和ATP合酶与能量代谢有关;醛脱氢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与生物转化有关,这些蛋白表达的改变提示Z24肝毒性作用与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紊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24 肝毒性 蛋白质组学
下载PDF
F344大鼠常见非增殖性病变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尹纪业 董延生 +5 位作者 袁本利 瞿文生 余寿忠 原野 王和枚 丁日高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26-28,共3页
目的建立F344大鼠自发性非增殖性病变背景数据,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方法 SPF级F344大鼠336只,雌雄各半,8周龄,本中心屏障环境下饲养,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于6、12、18和24个月4个时间点处死动物32、64、64、176只,常规病理学取材... 目的建立F344大鼠自发性非增殖性病变背景数据,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方法 SPF级F344大鼠336只,雌雄各半,8周龄,本中心屏障环境下饲养,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于6、12、18和24个月4个时间点处死动物32、64、64、176只,常规病理学取材制片后显微镜检查,观察统计四个时间点动物自发性病变的病变类型和发病率。结果主要的非增殖性病变包括乳头肌纤维化、肺细支气管旁慢性炎症、肾脏病变包括肾小管扩张、蛋白管型、肾小管萎缩和钙沉积等,睾丸精子生成障碍、卵巢生长卵泡数量减少等生殖器官组织的退行性改变等。结论在本中心现有条件下,随动物生存期的延长,F344大鼠自发性非增殖性疾病病变程度和发病率均有所增加。本实验丰富了F344大鼠自发性病变的背景资料,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病理学
下载PDF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Z24对大鼠给药血浆蛋白质表达的改变
16
作者 王全军 王莹 +4 位作者 吴纯启 董延生 余寿忠 袁本利 廖明阳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3-323,共1页
目的利用2-DE-MAIDI-TOFMS/MS技术研究Z24对Wistar大鼠连续5d灌胃给药血浆蛋白质表达的变化,进一步分析Z24对大鼠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每组6只,每天以不同剂量的Z24(0、50、100和200mg/kg),麻醉动物后取血,分离血浆,... 目的利用2-DE-MAIDI-TOFMS/MS技术研究Z24对Wistar大鼠连续5d灌胃给药血浆蛋白质表达的变化,进一步分析Z24对大鼠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每组6只,每天以不同剂量的Z24(0、50、100和200mg/kg),麻醉动物后取血,分离血浆,一部分用于生化指标检测,一部分用于血浆蛋白质组分析,处死动物后取肝组织做病理检查。2-DE分离血浆蛋白,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利用ImageMaster2DPlatinum5.0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确定发生表达变化的差异蛋白点(P<0.05),选取分离好且呈一定剂量关系的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MS/MS-MS方法获取差异蛋白的肽质量指纹图谱和序列信息,在IPI-RATv3.23数据库中进行搜索,以C.I.%>95%作为判断依据鉴定差异蛋白,检索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进一步分析Z24对大鼠肝毒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血浆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mg/kg组ALP、Tch含量升高(P<0.05),100mg/kg组ALP、TG、Tch含量升高(P<0.05),200mg/kg组ALT、AST、ALP、AL、TBI、TG和Tch含量升高(P<0.05);AST、ALP、TBI和Tch含量变化呈剂量-效应关系。肝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动物肝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空泡变性及纤维组织增生,且病变程度随剂量增加而加重。以上结果表明本实验剂量下Z24已引起了大鼠肝损伤。2-DE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100和200mg/kg组分别有90、111和160个蛋白点发生明显的表达改变(P<0.05),其中100和200mg/kg组同时改变的蛋白点有34个,50、100和200mg/kg组同时改变的蛋白点有38个;对其中的29个差异蛋白点进行了质谱分析,有16个蛋白点经数据库检索后鉴定出相应蛋白,去冗余后包括11种蛋白,包括表达上调的载脂蛋白E、精氨琥珀酸合成酶、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前体、丛生蛋白前体、触珠蛋白、肌动蛋白前体以及表达下调的胎球蛋白等。结论载脂蛋白E表达上调提示脂类代谢出现紊乱,丛生蛋白与细胞凋亡有关,精氨琥珀酸合成酶与鸟氨酸循环有关,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功能是输送肝内储存的视黄醇(VitA)到周围组织,这些蛋白质表达的改变提示Z24的肝脏毒性作用与脂类代谢紊乱及细胞凋亡有关,进而引起了肝脏功能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24 肝毒性 血浆蛋白质组
下载PDF
肝癌干细胞自我更新信号转导及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赫雷 吴纯启 +4 位作者 董延生 李曼 谢丽华 王全军 王茜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67-974,共8页
肝细胞癌复发率高、易转移和化疗耐药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临床研究发现,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肝癌干细胞(CSC)或肿瘤起始细胞的存在或残留。本文将重点围绕肝CSC特点,主要临床表征,自我更新信号通路Wnt/β联蛋白、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物... 肝细胞癌复发率高、易转移和化疗耐药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临床研究发现,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肝癌干细胞(CSC)或肿瘤起始细胞的存在或残留。本文将重点围绕肝CSC特点,主要临床表征,自我更新信号通路Wnt/β联蛋白、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物3、NANOG、膜联蛋白A3/Jun激酶和四跨膜蛋白L6家族成员5/CD44讨论,并针对信号通路中潜在靶点的药物治疗进行分析,以期为寻找选择性靶向肝CSC自我更新信号的药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肿瘤 干细胞 信号转导
下载PDF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数据完整性的管理现状及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赫雷 李红 +4 位作者 吴纯启 王建京 马华智 董延生 王全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73-978,共6页
随着计算机化系统的日益成熟与应用,国际间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相互认证,以及药品数据管理法规的逐步实施,国内GLP行业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规范显得尤为重要。GLP研究作为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其数据结果的完整与否不仅关系... 随着计算机化系统的日益成熟与应用,国际间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相互认证,以及药品数据管理法规的逐步实施,国内GLP行业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规范显得尤为重要。GLP研究作为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其数据结果的完整与否不仅关系到企业研发成本,而且严重威胁着公众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对药品数据完整管理的相关法规,结合国内已有法规或草案,探讨标准操作规范、人员职责与资质和计算机化系统管理重要方面,确保研究数据资料的真实、规范、一致和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数据管理 数据完整性
下载PDF
大鼠自身给药模型评价右美托咪定的精神依赖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瑛 王立金 +7 位作者 李亮 贾艳丽 王雨 李子轲 韦娜 韩刚 吴纯启 董延生 《中国药物警戒》 2021年第9期821-825,共5页
目的采用甲基苯丙胺(MA)建立的大鼠自身给药模型评价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DEX)在疗效或疗效以上剂量的自身精神依赖作用。方法①自身训练实验:选用成功建立颈静脉通路的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即溶剂对照组(氯化钠注射液),MA组(... 目的采用甲基苯丙胺(MA)建立的大鼠自身给药模型评价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DEX)在疗效或疗效以上剂量的自身精神依赖作用。方法①自身训练实验:选用成功建立颈静脉通路的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即溶剂对照组(氯化钠注射液),MA组(每次注射MA 50μg/kg),DEX组[每次注射DEX 7μg/kg(d 1)、1μg/kg(d 2)及0.5μg/kg(d 3~7)],每天FR1程序下训练2 h,当MA组大鼠形成稳定的自身给药行为后3组动物训练结束。②替代实验:MA组大鼠在自身训练实验形成稳定的自身给药行为后用DEX(每次注射0.5μg/kg)替代6 d后,再给予MA恢复训练10 d;记录大鼠有效鼻触次数与给药次数。结果①自身训练实验:与溶剂对照组相比,MA组大鼠在MA给药训练后2~7 d有效鼻触次数和给药次数均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P≤0.05),形成自身给药行为,提示实验体系建立成功。DEX组大鼠在给予DEX给药训练后除第2天外,其他6 d有效鼻触次数和给药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替代实验:MA组大鼠在DEX替代给药训练后除最后1 d的给药次数外,其余5 d的有效鼻触次数和给药次数均显著低于MA训练稳定后3 d的均值(P≤0.05)。MA恢复给药训练后有效鼻触次数和给药次数除前2 d训练结果外,其余8 d均显著高于DEX替代给药训练后连续3 d的均值(P≤0.05)。结论MA能够诱发大鼠形成稳定的自身给药行为,提示实验模型成功建立,实验体系可靠。DEX在本研究剂量下不能诱导大鼠形成自身给药行为,也不能替代MA成瘾大鼠觅药行为,提示在本实验条件下,DEX不具有精神依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甲基苯丙胺 自身给药 精神依赖
下载PDF
生物胺系统抗抑郁药物依赖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瑛 李亮 +2 位作者 吉文岳 吴纯启 董延生 《中国药物警戒》 2022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生物胺系统抗抑郁药物呈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开发前景,近年来针对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三重靶点再摄取抑制作用的抗抑郁药物研发得到快速发展,但其可能伴随的副作用─滥用与成瘾,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领域的严重... 生物胺系统抗抑郁药物呈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开发前景,近年来针对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三重靶点再摄取抑制作用的抗抑郁药物研发得到快速发展,但其可能伴随的副作用─滥用与成瘾,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领域的严重问题。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和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发布的药物依赖性评价指导原则均要求对此类药物进行非临床依赖性评价,旨在对药物的依赖性潜力进行有效评估,指导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讨论了生物胺系统抗抑郁药物及其依赖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前景展望。建议借鉴FDA及EMA经验,加强我国对生物胺系统抗抑郁药物非临床依赖性评价平台的投入及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胺 抗抑郁药物 依赖性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