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土壤地理学教学实践
1
作者 董莉丽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0期160-163,共4页
土壤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基于毕业要求,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以咸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01班学生成绩为例,课程目标1、2和3的分目标达... 土壤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基于毕业要求,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以咸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01班学生成绩为例,课程目标1、2和3的分目标达成度平均值分别为0.80、0.78和0.92,总目标达成度为0.80。学生末考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教学实践表明,通过重构教学内容,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将继续遵循面向学习效果和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专业认证 土壤地理学 课程思政 目标达成度 教学内容重构
下载PDF
基于参数法的西汉帝陵封土土壤粒度端元分析
2
作者 董莉丽 杨波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6-52,共7页
利用土壤粒度分布特征和端元模型法,对西汉帝陵封土土壤粒度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帝陵封土土壤粒度频率图和累积图与典型黄土的基本相似,且各土壤粒度参数都在典型黄土对应的参数值范围内。在土壤粒度数据中分离出四个端元组分... 利用土壤粒度分布特征和端元模型法,对西汉帝陵封土土壤粒度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帝陵封土土壤粒度频率图和累积图与典型黄土的基本相似,且各土壤粒度参数都在典型黄土对应的参数值范围内。在土壤粒度数据中分离出四个端元组分,分别为EM1(0.88μm)、EM2(3.96μm)、EM3(8.50μm)和EM4(22.43μm)。其中,EM1为成壤组分;EM2和EM3对应西风气流作用下高空长距离悬浮粉尘堆积,但EM2和EM3百分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二者沉积方式不同;EM4则对应冬季风作用下近地面短距离悬移粉尘堆积。EM4百分占比最高,表明近地层冬季风是粉尘搬运的主要机制。西汉康陵封土在2000多年来,有不到5%的风成粉粒受到了风化成土作用,但可能由于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而低估了成土作用。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帝陵封土是由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风成黄土夯筑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度 端元分析 黄土 成土作用
下载PDF
木犀草素对神经性疼痛模型大鼠MCP-1/CCR2信号轴的影响
3
作者 姜开洋 董莉丽 +1 位作者 王艳荣 杨旭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87-595,共9页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调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信号轴,对神经性疼痛(NP)模型大鼠神经胶质细胞激活和免疫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法构建大鼠NP模型。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阿魏...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调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信号轴,对神经性疼痛(NP)模型大鼠神经胶质细胞激活和免疫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法构建大鼠NP模型。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阿魏酸钠组及木犀草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另选择同期12只大鼠为假手术组。各组大鼠腹腔注射及灌胃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14 d。测定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ba-1)mRNA及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中CD4^(+)、CD8^(+)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脊髓病理损伤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脊髓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中MCP-1、CCR2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WT、TWL、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降低,Iba-1、GFAP mRNA及蛋白表达、CD8^(+)T细胞比例、炎症因子水平(IL-6、IL-1β、TNF-α)、MCP-1及CCR2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木犀草素低、中、高剂量组及阿魏酸钠组大鼠MWT、TWL、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升高,Iba-1、GFAP mRNA及蛋白表达、CD8^(+)T细胞比例、炎症因子水平(IL-6、IL-1β、TNF-α)、MCP-1及CCR2蛋白表达降低,且木犀草素作用效果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木犀草素具有抗炎、增强免疫、抑制胶质细胞活化,缓解NP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CP-1/CCR2信号轴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草素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CC趋化因子受体2信号轴 神经性疼痛 神经胶质激活 免疫应答 大鼠
下载PDF
盆底康复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董莉丽 杨然 袁婷婷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5期105-107,共3页
目的:分析盆底康复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产后SUI患者,按1:1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在盆... 目的:分析盆底康复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产后SUI患者,按1:1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在盆底肌训练时予以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盆底肌肌电值、尿动力学指标、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盆底肌肌电值明显增加,且观察组I类、Ⅱ类盆底肌肌电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腹压漏尿点压、最大逼尿肌压力与尿道关闭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心理影响、社会障碍、行为限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可提高产后SUI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盆底肌肌力及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康复治疗 盆底肌训练 产后
下载PDF
奥拉帕利与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对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影响
5
作者 董莉丽 杨然 袁婷婷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6期103-106,共4页
目的:分析奥拉帕利配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对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5例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卡铂联合白蛋... 目的:分析奥拉帕利配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对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5例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卡铂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奥拉帕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生活质量、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近期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有所增加,但观察组化疗毒副反应、腹部/消化道症状、身体意向、治疗态度、周围神经病变、性功能、激素或围绝经期表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Ⅲ~Ⅳ度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拉帕利配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的近期效果好,且未增加治疗毒副反应,对患者治疗时的生活质量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卵巢癌 铂敏感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奥拉帕利
下载PDF
吴起县退耕还林对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董莉丽 陈益娥 李晓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0-146,共7页
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在土壤质量和抗蚀性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张治伟等,2009)。土壤退化首先表现出团粒结构的破坏与消失(王晓娟等,2012),在黄土高原常将大于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质量百分含量作为土壤抗蚀性指标。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养分 吴起县
下载PDF
基于LB法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董莉丽 郑粉莉 秦瑞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1-196,共6页
土壤团聚体与土壤侵蚀和径流密切相关,本试验用Le Bissonnais法中的快速处理测定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计算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质量分形维数(D),比较几种水稳性团聚体指标之间的... 土壤团聚体与土壤侵蚀和径流密切相关,本试验用Le Bissonnais法中的快速处理测定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计算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质量分形维数(D),比较几种水稳性团聚体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确定植被类型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于0.2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在1978年油松林地的0-5 cm层最大,为54.95%,在1990年刺槐林地和荒地的20-40 cm层最小,为3.20%;MWD(mm)和GMD(mm)在1978年油松林地的0-5 cm层最大,分别为1.66和0.46,在荒地的20-40cm层最小,分别为0.09和0.05;表层(0-5 cm)土壤D在2.71-2.84之间,表下层在2.74-2.91之间。土壤有机质与D,MWD,GMD和〉0.2 mm显著相关,表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水稳定性提高。D,MWD,GMD和〉0.2 mm都可用于表征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作为土壤抗侵蚀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水稳性 分形维数 平均质量直径 几何平均直径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 被引量:23
8
作者 董莉丽 郑粉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2-308,共7页
将激光衍射技术和分形分析结合,多重分形分析应用多重分形参数Rényi维数谱,研究土壤粒径分布(PSD)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SD分形维数D在2.28~2.47之间,D与土壤黏粒含量线性相关。计算黏粒、粉粒和砂粒分形维数D黏粒、D粉粒和D砂... 将激光衍射技术和分形分析结合,多重分形分析应用多重分形参数Rényi维数谱,研究土壤粒径分布(PSD)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SD分形维数D在2.28~2.47之间,D与土壤黏粒含量线性相关。计算黏粒、粉粒和砂粒分形维数D黏粒、D粉粒和D砂粒,三者之间存在D黏粒<D粉粒<D砂粒的关系,分别用D黏粒、D粉粒和D砂粒计算分裂概率,发现小团粒具有较小的分裂概率。因此,分裂概率具有尺度依赖性,并随着土壤粒径的减小而降低。多重分形分析表明,由PSD获取的Rényi维数谱为反S型递减函数,与理论的多重分形Rényi维数谱相似,说明土壤PSD具有多重分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布 分形维数 分裂概率 Rényi维数谱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董莉丽 郑粉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44,共6页
通过计算土壤质量指数SQI和恢复指数RI,研究了陕北米脂县境内由于退耕还林还草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质量指数为14.16%~64.82%,恢复指数为0~190.63%;两个指标均说明植被重建和农地撂荒会提高土壤质量... 通过计算土壤质量指数SQI和恢复指数RI,研究了陕北米脂县境内由于退耕还林还草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质量指数为14.16%~64.82%,恢复指数为0~190.63%;两个指标均说明植被重建和农地撂荒会提高土壤质量,而粗放的农业耕作会降低土壤质量.SQI和RI线性正相关(R^2=0.86),二者均可有效地评价土壤质量.在土壤质量评价中,RI更加简单,而SQI考虑了土壤各属性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质量指数 恢复指数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粒径分形特征 被引量:23
10
作者 董莉丽 郑粉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2期35-41,共7页
应用MS2000激光粒度仪,获取陕北黄土高原米脂县境内10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4个层次40个土壤样品的粒径分布(PsD),利用分形几何学方法分析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各土壤样品质地相同,分形维数D变化不大,在2.... 应用MS2000激光粒度仪,获取陕北黄土高原米脂县境内10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4个层次40个土壤样品的粒径分布(PsD),利用分形几何学方法分析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各土壤样品质地相同,分形维数D变化不大,在2.230~2.521之间;〈0.002mm的土壤粒径体积百分含量与D显著相关,而其余各粒径含量均通过与〈0.002mm的相关性对D产生间接影响,表明PSD的D可以充分代表土壤细化的程度与比例。土壤累积体积分数具有非线性特征,1个D值无法表征整个粒径测量范围内的土壤PSD,因此,以15脚为界,确定了2个分形域,分别计算D1和D2,存在D1〉D2的关系,且用D1和D2计算的分裂概率具有尺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布 分形几何学 分形维数 分裂概率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特征 被引量:28
11
作者 董莉丽 郑粉莉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50-2058,共9页
研究了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首先通过最小显著性差异(LSD)评价各样地之间和同一样地土壤剖面四个不同层次的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差异,其次分析四种土壤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养分之... 研究了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首先通过最小显著性差异(LSD)评价各样地之间和同一样地土壤剖面四个不同层次的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差异,其次分析四种土壤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养分之间相关性;最后以农地为对照,应用土壤恢复指数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同农地相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层(0~5cm)土壤四种酶活性、全氮、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均有所提高,且在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下表层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均显著大于下部各土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四种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同农地相比,其余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质量显著提高,而以杨树、侧柏、油松、仁用杏和刺槐5种人工林地的土壤质量提高最为明显,同龄树种中,杨树对土壤的恢复效果大于刺槐和油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剖面分布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董莉丽 郑粉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5,共6页
对陕北黄土丘陵区农地、园地、人工草地、荒地、灌木林地、经济林地和乔木林地等7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4个土壤层次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土壤呼吸(RS)和土壤有机质含量(SOM)进行了测定。分析了MBC,... 对陕北黄土丘陵区农地、园地、人工草地、荒地、灌木林地、经济林地和乔木林地等7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4个土壤层次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土壤呼吸(RS)和土壤有机质含量(SOM)进行了测定。分析了MBC,MBN,RS,SOM和全氮(TN)之间的相关性;并对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健康的生物指示功能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MBC和MBN分别在84.14~512.78和4.29~41.83mg/kg之间,RS在108.69~235.71mg/kg之间。荒地和乔木林地的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和RS值较高,农地较低;SOM在0.510%~1.547%之间,在乔木林地和经济林地较高,在农地,园地和人工草地较低,且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差异显著。土壤微生物量和RS与SOC,TN显著相关,说明土壤微生物学特征可以用来表示土壤健康水平。农地转变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后会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和有机质含量,尤以表层土壤增幅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有机质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特征 被引量:56
13
作者 董莉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5-100,共6页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土壤结构的关键性指标,是土壤环境、管理实践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应用Le Bissonnais法中的快速和慢速湿润测定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和湿润速度对土...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土壤结构的关键性指标,是土壤环境、管理实践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应用Le Bissonnais法中的快速和慢速湿润测定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和湿润速度对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叶杨、侧柏、油松、杏4种林地土壤>0.2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农地和苹果园土壤大,而农地和苹果园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的分形维数D值较大,说明林地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与>0.2 mm,MWD,GMD和D值呈极显著相关,说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主要胶结物质。团聚体稳定性在2种处理下存在明显差异,快速湿润对团聚体破坏大于慢速湿润,说明消散作用在土壤团聚体崩解中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LeBissonnais方法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特征和碳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董莉丽 郑粉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8-94,共7页
利用氯仿熏蒸法测定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并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和容重(BD),计算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研究结果表明:各样地表层土壤MBC、MB... 利用氯仿熏蒸法测定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并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和容重(BD),计算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研究结果表明:各样地表层土壤MBC、MBN、MBP分别在84.14~512.78、4.29~41.83、3.40~12.39mg/kg之间,微生物商(MBC/SOC)在2.84%~7.83%之间;土壤呼吸量(SR)在55.43~140.37mL/kg之间;MBC与SOC和SR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MBC不仅是SOC变化的敏感指标,并可用于指示土壤微生物活性;农地转变为人工林地和草地后会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有机碳密度,表层土壤增幅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无定河流域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及碳固定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董莉丽 李晓华 杨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7-282,288,共7页
对无定河流域坡耕地和4、5、10、30、50年植被恢复样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全土样及不同直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有机质、速效磷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计算了土壤有机碳密度,旨在评价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养分及土壤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 对无定河流域坡耕地和4、5、10、30、50年植被恢复样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全土样及不同直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有机质、速效磷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计算了土壤有机碳密度,旨在评价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养分及土壤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样地全土样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分别介于6.73~31.83 g·kg-1和1.93~14.72 mg·kg-1之间,不同直径团聚体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分别介于7.15~26.03 g·kg-1和3.71~16.64 mg·kg-1之间。相对农地,植被恢复能明显增加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机碳密度,杜梨群落增加幅度最高,增加值分别为24.93 g·kg-1和91.98 mg·cm-2;水稳性团聚体以<0.05 mm和0.05~0.1 mm为主,含量分别在37.06%~57.22%和21.71%~29.76%之间;不同直径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质含量表现为>2 mm至0.2~0.5 mm之间,直径愈小,有机质含量愈高,0.2~0.5 mm至<0.05 mm之间,粒径愈小,有机质含量愈低;除1~2 mm团聚体中的速效磷含量最高外,>2 mm至<0.05 mm团聚体之间,粒径愈小,速效磷含量愈低。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植被恢复年限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土壤碳固定,土壤抵抗水力侵蚀的能力需更长时间才能显著提高。相对慢速湿润,快速湿润条件下各直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均较高。研究区大雨或暴雨是造成该区域土壤结构恶化和有机碳损耗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碳密度 水稳性团聚体 无定河流域
下载PDF
浸提条件对土壤中阴离子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董莉丽 陈益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296-297,327,共3页
文章通过测定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中度盐碱条件下土壤水溶性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浓度,分析浸提时间和浸提时的水土比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旨在明确浸提条件对离子色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性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比为20∶1时... 文章通过测定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中度盐碱条件下土壤水溶性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浓度,分析浸提时间和浸提时的水土比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旨在明确浸提条件对离子色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性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比为20∶1时,浸提时间60 min测定的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浓度最高,而水土比为10∶1时,浸提30 min测定的浓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法 浸提条件 无机阴离子
原文传递
陕西省退耕还林对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莉丽 冯珍 刘晶晶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5期30-34,共5页
退耕还林可引起土壤粒径分布的变化,通过测定陕西省吴起县和礼泉县两个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表层土壤各粒级百分含量,分析退耕还林对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特征的影响。应用马尔文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各粒级体积百分含量,用双对数... 退耕还林可引起土壤粒径分布的变化,通过测定陕西省吴起县和礼泉县两个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表层土壤各粒级百分含量,分析退耕还林对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特征的影响。应用马尔文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各粒级体积百分含量,用双对数模型计算体积分形维数(D)。结果表明,吴起县和礼泉县两个样区土壤PSD的D值分别在2.490~2.526和2.638~2.699之间,顺序均为荒地】人工林地】农地。D值与黏粒和粉粒含量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和0.968,与极细砂和细砂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6和-0.851,与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08。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对土壤黏粒、粉粒和砂粒及D值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为区域,海拔,土地利用类型和退耕年限,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和区域各自独立、互不相关地影响土壤粒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分形维数 土壤粒径分布 多元统计分析 退耕还林
下载PDF
miR-29a、PTEN、p53在育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然 董莉丽 +4 位作者 汪爱兵 李英霞 王学博 孙丽 冯磊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第5期751-755,共5页
目的探讨育龄子宫内膜癌(EC)患者癌组织中微小RNA-29a(miR-29a)、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肿瘤抑制基因(p53)表达与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因EC进行手术治疗42例病理组织标本作为观察组,选取2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育龄子宫内膜癌(EC)患者癌组织中微小RNA-29a(miR-29a)、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肿瘤抑制基因(p53)表达与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因EC进行手术治疗42例病理组织标本作为观察组,选取2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根据术后3年复发转移情况将观察组分为复发转移组19例和未复发转移组23例。荧光定量PCR检测EC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iR-29a相对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EC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p53阳性表达率。结果观察组miR-29a相对表达量、PTEN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53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育龄E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和淋巴脉管转移有关(P<0.05);复发转移组miR-29a相对表达量、PTEN阳性表达率低于未复发转移组,p53阳性表达率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0.05);远处转移、miR-29a<1.92、PTEN阳性和P53阳性均为影响育龄E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iR-29a、PTEN、p53在育龄EC患者癌组织中呈现表达异常,其异常表达是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龄 子宫内膜癌 微小RNA-29a 张力蛋白同源物 肿瘤抑制基因 术后复发转移
下载PDF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然 董莉丽 +2 位作者 汪爱兵 冯磊 张清伟 《癌症进展》 2023年第19期2136-2139,共4页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多重感染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根据HR-HPV感染情况的不同将158例HR-HPV阳性宫颈癌患者分为单一感染组(n=119)和多重感染组(n=39)。记录两组患者的HR-HPV亚型分布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多重感染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根据HR-HPV感染情况的不同将158例HR-HPV阳性宫颈癌患者分为单一感染组(n=119)和多重感染组(n=39)。记录两组患者的HR-HPV亚型分布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宫颈癌患者合并HR-HPV多重感染的影响因素。比较HR-HPV二重感染、三重感染、四重感染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单一感染组HR-HPV亚型以16型(94.96%)、18型(2.52%)居多;多重感染组以二重感染(82.05%)为主,三重感染(12.82%)、四重感染(5.13%)较少,其中二重感染HR-HPV亚型以16+18型(38.46%)、16+33型(12.82%)、16+59型(10.26%)居多。多重感染组中年龄≥65岁、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单一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低分化、淋巴结转移均是宫颈癌患者合并HR-HPV多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R-HPV二重感染、三重感染、四重感染宫颈癌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HR-HPV多重感染与年龄较高、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有关,HR-HPV多重感染可能参与宫颈癌进展,及时治疗HR-HPV多重感染有利于宫颈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多重感染 临床特征
下载PDF
FOXA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和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小芬 杨然 +1 位作者 董莉丽 袁爽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第11期1827-1830,共4页
目的 探讨叉头框蛋白A1(FOXA1)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EC)患者肌层浸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EC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OXA1表达水平情况,并根据FOXA1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随访观察12个月,评... 目的 探讨叉头框蛋白A1(FOXA1)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EC)患者肌层浸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EC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OXA1表达水平情况,并根据FOXA1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随访观察12个月,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绘制Kaplan-Meier曲线,采用log-rankχ^(2)检验对比FOXA1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观察24个月,因各种原因失访4例(高表达组1例,低表达组3例),最终纳入96例,其中高表达组41例,低表达组55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表达组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log-rankχ^(2)=4.136,P=0.042)。结论 FOXA1表达水平与EC肌层浸润和预后相关,FOXA1高表达水平EC患者肌层浸润程度较轻,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叉头框蛋白A1 肌层浸润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