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味桔梗汤治疗实验性肺纤维化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宇航 李丽娜 +5 位作者 牛潞芳 王勇 陈萌 崔健 郭明章 蒋典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3-184,共2页
关键词 桔梗汤 实验性肺纤维化 中医药疗法 治疗机理
下载PDF
美国杜克大学的转化医学实践 被引量:8
2
作者 杨汀 蒋典华 《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 2011年第1期7-21,共15页
转化医学作为一种新理念,旨在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快速临床转化,其核心是在实验室与临床之间建立一个双向转化通道。本文介绍了美国杜克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的建立及其职能:将医学研究、医疗服务和全球健康纳入同一个体系,跨越基础研究人员... 转化医学作为一种新理念,旨在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快速临床转化,其核心是在实验室与临床之间建立一个双向转化通道。本文介绍了美国杜克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的建立及其职能:将医学研究、医疗服务和全球健康纳入同一个体系,跨越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学术研究机构和企业、医疗服务系统和社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广泛存在的鸿沟,打破从事研究的不同学术机构和团体之间的界限。通过本文的介绍,可借鉴杜克大学转化医学的成功模式,推动中国转化医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医学 医学实践 美国 医疗服务系统 发展中国家 基础研究成果 临床医生 医学研究
下载PDF
P物质非突触部位释放的形态学证实 被引量:7
3
作者 朱培纯 芦子跃 +3 位作者 任恩发 蒋典华 吴海霞 许红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6-10,130,共6页
我们先前的工作观察到:大鼠延髓后角轴突终末大颗粒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影像,并提出大颗粒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可能是神经肽释放的主要方式。为了验证这一假想,本研究在去传入神经条件下,对大鼠延髓后角浅层进行了P物质的电镜免疫组织化... 我们先前的工作观察到:大鼠延髓后角轴突终末大颗粒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影像,并提出大颗粒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可能是神经肽释放的主要方式。为了验证这一假想,本研究在去传入神经条件下,对大鼠延髓后角浅层进行了P物质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已清楚地观察到轴突终末内的大颗粒小泡,以胞吐的形式释放P物质,释放的部位均位于非突触区。这一发现支持了P物质或其它神经肽非突触释放假设,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镜免疫组织化学 大颗粒小泡 P 物质 非突触部位释放 延髓后角
原文传递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P物质轴突终末的大颗粒小泡分布特点和突触联系 被引量:1
4
作者 芦子跃 朱培纯 +3 位作者 吴海霞 许红 任恩发 蒋典华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54-158,共5页
本文用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P物质(SP)的超微结构定位,重点为SP轴突终末内阳性大颗粒小泡(LGV)的形态、数目及分布特点。结果表明,SP免疫反应产物位于轴突终末和细无髓轴突内。SP轴突终末免疫反应产物主要位于... 本文用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P物质(SP)的超微结构定位,重点为SP轴突终末内阳性大颗粒小泡(LGV)的形态、数目及分布特点。结果表明,SP免疫反应产物位于轴突终末和细无髓轴突内。SP轴突终末免疫反应产物主要位于LGV内、清亮小泡表面及线粒体外膜。LGV呈圆形、椭圆形,直径60~120nm,一个终末内一般含有2~3个,多者可达20个,它们分布于终末内的中央或周边,在形成突触的SP轴突终末,LGV远离突触活性区。切除一侧刚髭部皮肤,损伤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轴突终末内,LGV多沿周边分布,尤以14天最多。沿周边的LGV有的与轴膜接触或融合。计数了1302个SP轴突终末有11.67%形成突触,几乎全部与未标记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仅见1例轴-轴突触。本文并对SP阳性LGV在轴突终末的分布特点及其机能意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三叉神经 尾侧亚核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