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外华人——一往无前的力量
1
作者 陈潮 蒋士驹() 《近代中国》 1994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译自1992年7月18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原文无署名。)5500万海外华人是世界上了不起的经济火车头之一。他们一旦牵引中国本土向前奔驰时,就会变得更为强大。早在17世纪,欧洲旅行者就把居住在东南亚的华人描述成像犹太人。两... (译自1992年7月18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原文无署名。)5500万海外华人是世界上了不起的经济火车头之一。他们一旦牵引中国本土向前奔驰时,就会变得更为强大。早在17世纪,欧洲旅行者就把居住在东南亚的华人描述成像犹太人。两者有许多类似之处:长久背井离乡,但对久违的祖国仍然保持着深厚的文化情结;在其侨居的许多国家里,被人视为异己还算是好的,最坏时甚至遭到种族灭绝式的残害;具有强烈的商业癖好。两者的区别在于母国情况不同。以色列之所以重要,仅仅是由于它处在比它更强的势力利益的夹缝里。中国则是一个可能会主宰21世纪的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族灭绝 海外华侨 《经济学家》 旅行者 文化情结 文无 银行存款 东南亚华人 国内生产总值 经营环境
原文传递
本笃十五任教宗时期罗马教廷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意)乔凡诺里 顾卫民(译) +1 位作者 沈保义() 蒋士驹() 《近代中国》 1996年第1期5-22,共18页
一、背景当本笃十五世(Benedict V 1914~1922)当选教宗时,教廷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一仍如旧。在1886年,双方曾经达成一个外交关系的协议,但随之而来的法国强烈反应,促使良十三世(LeoⅩⅢ1878~1903)宣布放弃协议,以避免更大的麻烦。
关键词 本笃十五世 良十三世 陆徽祥 雷鸣远 教廷使节 BENEDICT 宗座 毕盛 刚恒毅 总主教
原文传递
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的反思 被引量:1
3
作者 慈鸿飞(译) +1 位作者 梁占辉(译) 蒋士驹() 《近代中国》 2002年第1期100-136,共37页
对民国经济1949年前顶峰时期的基本结构没有太多的争论。当时人口大约超过5亿,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值几乎占GNP的2/3,大概3/4的劳动力全部或主要以农业为生。包括制造业、运输业、金融业等在内的现代部门规模很小。这些部门的产值不超... 对民国经济1949年前顶峰时期的基本结构没有太多的争论。当时人口大约超过5亿,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值几乎占GNP的2/3,大概3/4的劳动力全部或主要以农业为生。包括制造业、运输业、金融业等在内的现代部门规模很小。这些部门的产值不超过GNP的1/10,而且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 顶峰 通商口岸 产值 农业 时期 制造业 部门
原文传递
应付世界经济萧条:国民政府同中国工商业的关系(1932~1936)
4
作者 慈鸿飞(译) 蒋士驹() 《近代中国》 1996年第1期77-106,共30页
引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近年来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兴趣(斯高可波夫1985著)。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在亚洲和第三世界,这个问题涉及到:国家的经济政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家阶级的利益(实际上的或人们所认为的)?
关键词 南京政府 全国经济委员会 世界经济 资本家阶级 国内要闻 宋子文 短期公债 关税政策 银行承兑 战争爆发
原文传递
论19世纪80年代洋行买办的法律地位
5
作者 本野英一 徐元基(译) 蒋士驹() 《近代中国》 1994年第1期167-192,共26页
一、序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史学家意识到晚清中国的历史决不是中国对西方反应的历史。他们得出结论,认为太平天国起义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受前两个世纪社会变动的影响远远大于受'西方的撞击'。因此,近年来对这一时代的研究,倾向... 一、序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史学家意识到晚清中国的历史决不是中国对西方反应的历史。他们得出结论,认为太平天国起义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受前两个世纪社会变动的影响远远大于受'西方的撞击'。因此,近年来对这一时代的研究,倾向于强调西方商行的影响不足或软弱无力,试图探讨一些或许在左右19世纪中国社会形态方面更有重大意义的其他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地位 沙逊洋行 民事案件 中国商人 烟台条约 太平天国起义 社会影响 商业习惯 总理衙门 上海道台
原文传递
超越马尔萨斯和李嘉图:20世纪前期中国农村的经济增长、土地集中和收入分配
6
作者 +1 位作者 慈鸿飞(译) 蒋士驹() 《近代中国》 1999年第1期185-209,共25页
这篇文章根据新近得到的显示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有所增长的资料,重新考察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收入分配之间的联系。这个研究使用了30年代中国政府组织的全国土地占有和收入的调查资料和同时期日本学者的三个以农户为单位的乡村调查资料... 这篇文章根据新近得到的显示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有所增长的资料,重新考察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收入分配之间的联系。这个研究使用了30年代中国政府组织的全国土地占有和收入的调查资料和同时期日本学者的三个以农户为单位的乡村调查资料。我们的研究结果与目前学术界的流行观点,即当时中国收入严重不均且呈扩大趋势的观点完全相反。我们认为经济机会的解释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经济 分配 中国 资料 调查 观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