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线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对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的影响
1
作者 韦慧芬 付凯 +2 位作者 唐贵 张鹏 蒋忠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208-0215,共8页
探讨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HIV/AIDS患者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基线病毒载量对免疫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4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HAART的HIV/AIDS患者共183... 探讨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HIV/AIDS患者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基线病毒载量对免疫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4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HAART的HIV/AIDS患者共1835例,根据其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两组: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组(≤200个/uL,1095例)及高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组(>200个/uL,694例),根据其基线病毒载量(viral load,VL)分为高基线VL组(>55335拷贝/mL,361例)、低基线VL组(≤55335拷贝/mL,562例),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对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基线VL组在HAART启动后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总体变化趋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组和高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组免疫功能重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2 = 6134.946, P<0.01 ),不同随访时间两组之间免疫功能重建水平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Wald 2 = 1319.444, P<0.01);低基线VL组和高基线VL组免疫功能重建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Wald 2 = 14.611, P<0.01 ),不同随访时间两组之间免疫功能重建水平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2 =549.399, P<0.01);高基线VL组的免疫重建成功率71.6%(245/342)低于低基线VL组的免疫重建成功率86.7%(476/549)(2 =30.979 P<0.01)。 结论 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基线病毒载量的高低可直接影响HAART后的免疫重建效果,高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组的免疫重建效果优于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组,低基线病毒载量组的免疫重建效果优于高基线病毒载量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AIDS 免疫重建 CD4+T淋巴细胞 病毒载量 基线
下载PDF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国贤 韦慧芬 蒋忠胜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80-184,共5页
随着抗病毒治疗的普及,艾滋病的死亡率不断下降,这使艾滋病逐渐成为一种慢性疾病。即便如此,仍有很多患者因为免疫功能重建不良而不能获益,目前关于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定义仍具有争议。本文概述了艾滋病的流行病学、抗病毒治疗的发展、... 随着抗病毒治疗的普及,艾滋病的死亡率不断下降,这使艾滋病逐渐成为一种慢性疾病。即便如此,仍有很多患者因为免疫功能重建不良而不能获益,目前关于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定义仍具有争议。本文概述了艾滋病的流行病学、抗病毒治疗的发展、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定义、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发病情况及可能原因,旨在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后抗病毒治疗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免疫功能重建不良 CD4^(+)T淋巴细胞计数
下载PDF
含齐多夫定的HAART方案致艾滋病患者贫血的发生时间及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颜海燕 何文明 +5 位作者 李国贤 罗科瑜 覃湘松 韦慧芬 张鹏 蒋忠胜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620-2624,共5页
目的 考察艾滋病(AIDS)患者使用含齐多夫定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后发生贫血的时间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柳州市人民医院关爱门诊随访的2 150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考... 目的 考察艾滋病(AIDS)患者使用含齐多夫定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后发生贫血的时间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柳州市人民医院关爱门诊随访的2 150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考察患者出现贫血的时间,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考察患者出现贫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854例接受含齐多夫定的HAART方案治疗的AIDS患者资料,有107例(12.53%)发生了贫血,其中大多数患者(63.55%)是在用药后3个月内出现贫血的。基线血红蛋白[OR=2.944,95%CI(1.195,7.501),P=0.019]、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OR=2.472,95%CI(1.117,5.469),P=0.026]和基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载量[OR=4.299,95%CI(1.905,9.705),P<0.001]与患者发生贫血存在相关性。结论 使用含齐多夫定的HAART方案的AIDS患者发生贫血的中位时间是开始治疗后2个月。基线血红蛋白≤110 g/L、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mm^(3)以及基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载量≥100 000 copies/mL是该类患者发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多夫定 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贫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线年龄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长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何松华 莫炳东 +3 位作者 罗科瑜 覃湘松 张鹏 蒋忠胜 《广东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1236-1240,共5页
目的探讨基线年龄艾滋病毒感染或艾滋病(HIV/AIDS)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对长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柳州市人民医院关爱门诊随访的初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832例。其中男1292例,女540例。按基... 目的探讨基线年龄艾滋病毒感染或艾滋病(HIV/AIDS)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对长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柳州市人民医院关爱门诊随访的初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832例。其中男1292例,女540例。按基线年龄分为3组,分别为<35岁年龄组557例、35~50岁年龄组675例、>50岁年龄组600例。每3个月随访1次,应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比较3个年龄组患者在启动ART后(0~120个月)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情况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GEE参数估计值结果显示,在启动ART后的随访66个月内,不同年龄组间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66个月之后,不同年龄组间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大部分患者免疫功能均可获得一定程度恢复,但>50岁的患者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艾滋病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免疫功能
下载PDF
AIDS合并活动性肺结核评分模型的建立与临床诊断价值评估
5
作者 莫胜林 黄云 +7 位作者 黄小红 覃锦玉 陈涛 胡家光 蒙达礼 张鹏 蒋忠胜 孔晋亮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3年第6期22-26,共5页
目的建立AIDS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的评分模型,并对AIDS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14年10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在柳州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229例患者,其中AIDS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组104例,AIDS合并肺部非结... 目的建立AIDS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的评分模型,并对AIDS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14年10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在柳州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229例患者,其中AIDS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组104例,AIDS合并肺部非结核疾病组125例,对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以AIDS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组为结局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P<0.05)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多因素回归模型中的β回归系数进行赋值,建立临床诊断AIDS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的评分模型,并评估其对AIDS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诊断预测能力。结果本临床诊断评分模型的6个变量分别为咳嗽、咳痰症状(7分),CD4^(+)T淋巴细胞数量(12分),肺上叶病灶(6分),多肺段病灶(7分),肺部病灶并纵隔淋巴结肿大(7分),单侧胸腔积液(6分),总分45分。当分值大于24分时,临床诊断AIDS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时的曲线下面积为0.911(95%CI 0.864~0.958)(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2%、92.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6%、86.9%。验模组验证所得结果正确率达88.2%(60/68)。结论本研究建立的AIDS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诊断评分模型在临床上使用操作简单易行,当CD4^(+)T淋巴细胞数量≤200个/μl时,对AIDS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诊断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DS 活动性肺结核 机会性感染 临床诊断评分 CD4^(+)T淋巴细胞
下载PDF
使用含依非韦伦方案艾滋病患者基线HIV RNA水平与免疫功能重建相关性分析
6
作者 庞珍珍 黄小红 +4 位作者 顾金花 颜海燕 韦慧芬 覃湘松 蒋忠胜 《传染病信息》 2023年第6期512-516,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使用含依非韦伦(efavirenz,EFV)方案进行治疗的不同基线人免疫缺陷病毒核糖核酸(human immunode?ciency virus ribonucleic acid,HIV RNA)水平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CD... 目的通过观察使用含依非韦伦(efavirenz,EFV)方案进行治疗的不同基线人免疫缺陷病毒核糖核酸(human immunode?ciency virus ribonucleic acid,HIV RNA)水平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探讨基线病毒载量(viral load,VL)与免疫功能重建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在柳州市人民医院关爱门诊随访管理的初治成年AIDS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含EFV的抗病毒治疗方案,观察期为120个月。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基线VL预测免疫功能重建的最佳界值,根据最佳界值将患者分为低基线VL组和高基线VL组,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GEE)分析基线VL的高低与免疫功能重建的关系。结果基线VL预测免疫功能重建的最佳界值为5.533×10^(4)copies/mL。低基线VL组免疫重建成功率(87.58%)高于高基线VL组(70.93%)(P<0.05)。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效应检验显示,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低基线VL组和高基线VL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24.789,P=0.000),不同随访时间点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911.501,P=0.000)。结论当AIDS患者的基线VL<5.533×10^(4)copies/mL时,使用含EFV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后,其免疫功能的恢复和重建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依非韦伦 免疫功能重建 病毒载量 CD4+T淋巴细胞
下载PDF
不同抗真菌方案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7
作者 唐贵 黄小红 +3 位作者 陈涛 蒋忠胜 胡家光 覃锦玉 《系统医学》 2023年第17期1-4,共4页
目的探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alaromycosis marneffei,TS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柳州市人民医院确诊为AIDS合并TSM的患者60例... 目的探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alaromycosis marneffei,TS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柳州市人民医院确诊为AIDS合并TSM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性霉素B组(30例)和伏立康唑组(30例),分别给予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水平。结果两性霉素B治疗AIDS合并TSM患者的总有效率与伏立康唑组相近,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伏立康唑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肌酐(58.60±4.21)μmol/L、尿素氮(4.24±0.59)mmol/L水平低于两性霉素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6、2.151,P<0.05)。结论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均可有效治疗AIDS合并TSM患者,其治疗有效性和肝功能损害程度相近。但伏立康唑对患者肾功能损害更小于两性霉素B。临床治疗时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抗真菌方案,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伏立康唑 艾滋病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动力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8
作者 蒋忠胜 温小凤 +5 位作者 覃川 张鹏 胡家光 陈念 陈涛 蒙达礼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58-62,共5页
目的了解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动力学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描述CD4+T淋巴细胞在HAART治疗后3年内不同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广义估计方... 目的了解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动力学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描述CD4+T淋巴细胞在HAART治疗后3年内不同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传播途径、WHO临床分期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等因素对CD4+T淋巴细胞动力学变化的影响。结果基线(治疗前2周)、3、6、9、12、15、18、21、24、27、30、33和36个月的中位数CD4+T淋巴细胞分别为96、194、217、212、250、268、282、289、305、311、331、338和357个/μl;与基线比较,各随访时间的中位数CD4+T淋巴细胞增加值分别为80、99、101、124、146、166、178、194、190、234、237和236个/μl。性别、WHO临床分期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3个因素的组间CD4+T淋巴细胞动力学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18、25.361和22.230,P<0.05);年龄、民族、职业和传播途径4个因素的组间CD4+T淋巴细胞动力学影响比较(χ2=0.032、0.433、0.119和0.10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传播途径、WHO临床分期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7个因素的不同检测时间CD4+T淋巴细胞动力学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781、384.920、370.505、383.165、385.180、392.199和389.468,P<0.05)。结论 HIV/AIDS患者在接受HAART治疗3年内,随着抗病毒治疗(ART)时间延长,其CD4+T淋巴细胞呈进行性上升趋势,其动力学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快速增长阶段,治疗后1~6个月,每个月增长近20个/μl;2缓慢增长阶段,治疗后6~24个月,平均每月增长近10个/μl;3平台期,治疗24个月后,增长速度逐步下降,至第30个月时CD4+T淋巴细胞不再增加。性别、WHO临床分期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是影响CD4+T淋巴细胞动力学改变的3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CD4+T淋巴细胞 广义估计方程
下载PDF
APACHEⅡ/Ⅲ评分和SAPSⅡ评分预测肝衰竭预后的比较 被引量:15
9
作者 蒋忠胜 江建宁 +1 位作者 张鹭 温小凤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比较APACHEⅡ/Ⅲ评分和SAPSⅡ评分系统评估我国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例肝衰竭患者入院24h内的相关资料,计算其APACHEⅡ/Ⅲ评分和SAPSⅡ评分,比较死亡组和生存组的差异;用ROC曲线分析比较这三个评分系统的预测... 目的比较APACHEⅡ/Ⅲ评分和SAPSⅡ评分系统评估我国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例肝衰竭患者入院24h内的相关资料,计算其APACHEⅡ/Ⅲ评分和SAPSⅡ评分,比较死亡组和生存组的差异;用ROC曲线分析比较这三个评分系统的预测能力。结果死亡组的APACHEⅡ/Ⅲ评分和SAPSⅡ评分分别是(15±7)分、(65±23)分和(33±11)分,均高于生存组[(8±4)分、(42±12)分和(26±5)分,P<0.01];APACHEⅡ/Ⅲ评分和SAPSⅡ评分的AUC分别为0.795、0.827和0.683,Youden指数分别是46.61%、56.86%和33.77%。结论SAPSⅡ评分判断肝衰竭预后能力很差,APACHEⅡ/Ⅲ评分在预测肝衰竭预后方面均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且APACHEⅢ评分优于APACHEⅡ评分,对肝衰竭患者的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应以APACHEⅢ评分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SAPSⅡ评分 APACHEⅡ/Ⅲ评分 ROC曲线
下载PDF
HIV/HCV双重感染者抗HCV治疗时机的探讨 被引量:6
10
作者 蒋忠胜 温小凤 +5 位作者 李敏基 张鹏 胡家光 陈念 柯柳 覃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76-1277,1280,共3页
目的探讨HIV/HCV双重感染者抗HCV治疗的时机。方法根据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将HIV/HCV双重感染者分为A、B、C 3组,A组19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135或180μg皮下注射,1次/周,利巴韦林... 目的探讨HIV/HCV双重感染者抗HCV治疗的时机。方法根据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将HIV/HCV双重感染者分为A、B、C 3组,A组19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135或180μg皮下注射,1次/周,利巴韦林900~1 200 mg口服,1次/d,48周为1个疗程;B组14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350个/μl)先给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8周,再采用A组相同的方案治疗;C组30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先给予HAART,复查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并持续8周以上再采用A组相同方案治疗。分别在基线及治疗后12周、24周、48周、72周复查患者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3组患者中早期病毒学应答(EVR)29例(46.03%),持续病毒学应答(SVR)28例(44.44%)。A+B组的EVR(69.70%)和SVR(66.67%)均高于C组(EVR为20.00%、SVR为20.00%)。结论 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是HIV/HCV双重感染者抗HCV治疗的最佳时机,其疗效和单纯丙肝患者相近,但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者疗效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2A 利巴韦林 人免疫缺陷病毒 肝炎 丙型 慢性
下载PDF
APRI和Forns指数对慢乙肝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蒋忠胜 温小凤 +3 位作者 柯柳 覃川 陈念 李敏基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23-425,共3页
目的验证APRI和Forns指数对诊断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172例慢性乙肝患者均接受肝组织病理检查,并同时检测肝功能、血常规和血脂,用ROC曲线评价APRI和Forns指数诊断慢乙肝肝纤维化的能力。结果肝纤维化分期与APRI/Forns指数的... 目的验证APRI和Forns指数对诊断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172例慢性乙肝患者均接受肝组织病理检查,并同时检测肝功能、血常规和血脂,用ROC曲线评价APRI和Forns指数诊断慢乙肝肝纤维化的能力。结果肝纤维化分期与APRI/Forns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312和0.315(P<0.01);肝纤维化S4的APRI和Forns指数均高于S0/S1/S2/S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PRI和Forns指数诊断显著肝纤维化(S2-S4)的AUC均小于0.7,诊断S4的AUC均大于0.7;APRI诊断S4的敏感性(SN)80、特异性(SP)74、阳性预测值(PPV)34.5和阴性预测值(NPV)95.6;Forns指数诊断S4的SN92、SP63、PPV29.9和NPV97.9。结论APRI和Forns指数与肝纤维化分期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用于肝纤维化S4的诊断,但对肝纤维化S1、S2和S3的区分能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纤维化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下载PDF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者肝纤维化进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蒋忠胜 陈涛 +2 位作者 胡家光 张鹏 李敏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25-930,共6页
背景目前研究已证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双重感染者发生肝纤维化的风险比单纯HBV感染者增加,抗HBV治疗可显著改善HBV感染者的肝纤维化。但是,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是否也可以改善HIV和HBV双重感染者的肝纤... 背景目前研究已证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双重感染者发生肝纤维化的风险比单纯HBV感染者增加,抗HBV治疗可显著改善HBV感染者的肝纤维化。但是,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是否也可以改善HIV和HBV双重感染者的肝纤维化以及不同方案有无差别,目前尚无定论。目的探讨HAART能否改善HIV和HBV双重感染者肝纤维化及不同HAART方案有无差别。方法选取2011—2017年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始治疗HIV和HBV双重感染者128例,合并骨质疏松和/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纳入非替诺福韦(TDF)组(38例),治疗方案不含TDF;无骨质疏松且肾功能正常患者纳入TDF组(90例),治疗方案含TDF。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基线指标[HIV核糖核酸(HIVRNA)、HBV脱氧核糖核酸(HBVDNA)、CD4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计数(PLT),计算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和随访指标(抗病毒治疗后3、6、9、12、18、24、30、36、42个月和48个月的FIB-4)。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比较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和不同抗病毒治疗时间点对HIV和HBV双重感染者肝纤维化的影响。结果 TDF组年龄、AST均高于非TDF组(P<0.05)。TDF组患者基线以及治疗后9、12个月的FIB-4均高于非TDF组(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非TDF组和TDF组估算边际均值分别为0.308 3和0.435 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重复测量时间比较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基线以及治疗后3、6、9、12、18、24、30、36、42、48个月的估算边际均值分别为0.929 4、0.492 7、0.354 0、0.371 9、0.322 8、0.256 1、0.288 1、0.272 3、0.299 6、0.278 8和0.222 5,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35.078,P<0.001)。结论 HAART具有改善HIV和HBV双重感染者肝纤维化作用,含TDF方案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HIV 肝硬化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下载PDF
CTP和MELD评分预测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4
13
作者 蒋忠胜 江建宁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12-415,共4页
目的 比较Child-Turcotte-Pugh(CTP)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预测我国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慢重肝患者55例,分别按CTP和MELD系统进行评分;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以及各临床分期间的CTP和MELD分值;比较CT... 目的 比较Child-Turcotte-Pugh(CTP)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预测我国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慢重肝患者55例,分别按CTP和MELD系统进行评分;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以及各临床分期间的CTP和MELD分值;比较CTP和MELD分值与慢重肝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用Kaplan-Meier(K-M)生存曲线分析、比较不同CTP和MELD分值组的生存时间、病死率和生存率。结果 死亡组的CTP和MELD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均〈0.01);晚期慢重肝的CTP和MELD评分明显高于早期和中期(P均〈0.01);慢重肝的临床分期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rs=0.689,P〈0.01)比与CTP评分的相关性高(rs=0.428,P〈0.01);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TP评分〈12分患者的生存时间较≥12分患者显著延长,且生存率也显著增高(P均〈0.01);MELD评分越低,生存时间越长,生存率越高,MELD≤28、28~40和≥40分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 MELD评分较CTP评分指标更为客观、易获取,且分值范围宽、易操作,并结合了肾脏功能,与慢重肝的临床分期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MELD评分系统在预测我国慢重肝预后方面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重型 慢性 CTP评分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 预后
下载PDF
动态观察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评估肝衰竭预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蒋忠胜 温小凤 +2 位作者 柯柳 陈念 李敏基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4期1253-1254,共2页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终末期肝病模型 预后
下载PDF
HIV感染者/AIDS患者近期预后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蒋忠胜 江建宁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9-281,共3页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HIV/AIDS患者的基线(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传播途径、WHO临床分期和CD4+T淋巴细胞)及随访资料(是否开始HAART、预后状态和生存时间),观察期为48周,用Kap...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HIV/AIDS患者的基线(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传播途径、WHO临床分期和CD4+T淋巴细胞)及随访资料(是否开始HAART、预后状态和生存时间),观察期为48周,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平均生存期,生存函数曲线的比较用Log Rank检验。结果 164例HIV/AIDS患者在随访期内生存105例(64.02%),死亡59例(35.98%),其中24周内累计死亡55例(93.22%),死亡原因均为AIDS相关性疾病。本研究中年龄≤50岁组的平均生存期(269d)高于年龄>50岁组(209d)(P<0.05);男性组的平均生存期(226d)小于女性组(303d)(P<0.05);WHO临床分期I,II和III期组的平均生存期(330d)明显高于WHO临床分期Ⅳ期组(172d)(P<0.05);基线CD4+>50个/mm3组的平均生存期(297d)也高于基线CD4+≤50个/mm3组(205d)(P<0.05);未开始HAART组平均生存期只有48d,明显低于已接受HAART组(336d)(P<0.05);性传播者的平均生存期(253d)和血液传播者(274d)相近(P>0.05)。结论确诊HIV/AIDS时的年龄>50岁、男性、WHO临床IV期、基线CD4+≤50个/mm3和未开始HAART是影响本地区HIV/AIDS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肝硬化判别评分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蒋忠胜 温小凤 +3 位作者 柯柳 覃川 陈念 李敏基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年第10期745-747,共3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判别评分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17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接受肝组织病理检查,并同时检测肝功能、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用ROC曲线评价肝硬化判别评分诊断无或轻度肝纤维化(S0/S1)、显著肝... 目的:探讨肝硬化判别评分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17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接受肝组织病理检查,并同时检测肝功能、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用ROC曲线评价肝硬化判别评分诊断无或轻度肝纤维化(S0/S1)、显著肝纤维化(S2/S3/S4)、严重肝纤维化(S3/S4)和肝硬化(S4)的能力。结果:S4的肝硬化判别评分明显高于S0、S1、S2和S3(P<0.01);肝纤维化分期和肝硬化判别评分的相关系数rs=0.375(P<0.01);肝硬化判别评分诊断显著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的面积0.726,阳性预测值95.3%,肝硬化的AUC 0.814,阴性预测值96.5%,严重肝纤维化的AUC仅有0.626,敏感度38.8%。结论:肝硬化判别评分和肝纤维化分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肝硬化判别评分可以用于评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无显著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但对S2和S3的区分能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纤维化 ROC曲线
下载PDF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蒋忠胜 温小凤 +3 位作者 柯柳 陈念 李敏基 覃川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02-403,共2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患者给予rhGH4U皮下注射,1次/d×10天,再1次/隔日×20天;对照组30例患者血清白蛋白<28g/L者,先用人血白蛋白10g,每日1次,在血清白蛋白上升至32g/L后,...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患者给予rhGH4U皮下注射,1次/d×10天,再1次/隔日×20天;对照组30例患者血清白蛋白<28g/L者,先用人血白蛋白10g,每日1次,在血清白蛋白上升至32g/L后,则改为每周2~3次,治疗30天。两组其他治疗相同。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10.03±2.06)和治疗结束时(8.80±2.34)与对照组治疗前(10.20±1.97)和治疗结束时(9.27±1.86)CTP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1月(7.93±2.30)、2月(7.53±2.27)和3月(7.43±2.51)时的CTP评分均分别低于对照组(9.63±1.47、10.1±1.76、10.6±1.59,P<0.01)。结论rhGH能够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代偿期肝硬化 重组人生长激素 Child-Turcotte-Pugh评分 疗效分析
下载PDF
慢性肝病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蒋忠胜 温小凤 《肝脏》 2008年第5期430-433,共4页
关键词 慢性肝病患者 肝纤维化 诊断模型 非创伤性 降解机制 细胞外基质 早期肝硬化 晚期肝硬化
下载PDF
中老年HIV/AIDS患者基线状况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忠胜 温小凤 +7 位作者 欧阳小琳 覃川 冯献湘 韦静彬 张鹏 陈念 柯柳 胡家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50-1154,共5页
目的评价已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中老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的基线临床和实验室检测指标与其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探讨影响中老年HIV/AIDS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 659例中老年HIV/AIDS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研... 目的评价已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中老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的基线临床和实验室检测指标与其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探讨影响中老年HIV/AIDS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 659例中老年HIV/AIDS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时间段为199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根据是否发生艾滋病相关性死亡事件分为死亡组(269例)和非死亡组(2 390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中老年HIV/AIDS患者长期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的男性比例(11.66%)高于女性组(6.29%)(P<0.01);WHO临床分期为Ⅳ期、Ⅲ期的病死率分别为12.81%和9.95%,明显高于Ⅱ期(5.71%)和Ⅰ期(4.25%)(P<0.01);基线CD4^+T淋巴细胞小于50/mm^3组的病死率达到16.36%,明显高于51~250/mm^3组(8.28%)和大于250/mm^3组(3.90%)(P<0.01);开始ART前的3个月内合并结核病以外的机会性感染组的病死率(13.10%)高于无机会性感染组(6.58%)(P<0.01);ART前1年内是否有结核病、不同婚姻状况和不同传播途径的病死率均无差别(P>0.05);HBs Ag阳性组和阴性组、Anti HCV阳性组和阴性组的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肌酐、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高于非死亡组(P<0.05);死亡组的总淋巴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低于非死亡组(P<0.05);死亡组的基线HIVRNA、尿素氮、总胆固醇、血清淀粉酶和总胆红素与非死亡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90,95%CI为1.27~2.83,P<0.01)、WHO临床分期(OR=1.26,95%CI为1.09~1.46,P<0.01)、基线CD4^+T淋巴细胞(OR=0.70,95%CI为0.54~0.90,P<0.01)和血红蛋白(OR=0.99,95%CI为0.98~1.00,P<0.01)是影响中老年HIV/AIDS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50岁以上的已接受ART的中老年HIV/AIDS患者,性别、WHO临床分期、基线CD4^+T淋巴细胞和血红蛋白是影响其长期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预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总胆汁酸检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20
作者 蒋忠胜 蔡伊梅 《肝脏》 2001年第4期275-276,共2页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血清诊断 总胆汁酸 TB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