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检测新生儿溶血标本NSE校正公式的建立
1
作者 常珊碧 张保荣 +2 位作者 沈洁 蒋曼丽 王跃帮 《西部医学》 2023年第9期1396-1399,共4页
目的分析溶血对新生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建立新生儿溶血NSE校正公式。方法选取50份出生<24 h的新生儿样本,离心分离上层血清,添加反复冻融红细胞悬液,罗氏E602电化学发光检测血清中NSE浓度,应用仪器法和氰化高铁法(Hi... 目的分析溶血对新生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建立新生儿溶血NSE校正公式。方法选取50份出生<24 h的新生儿样本,离心分离上层血清,添加反复冻融红细胞悬液,罗氏E602电化学发光检测血清中NSE浓度,应用仪器法和氰化高铁法(HiCN)分别检测血清中血红蛋白(Hb)结果,分别建立NSE校正公式。分析仪器法和HiCN法NSE的浓度变化(ΔNSE)的相关性,评价仪器法NSE校正公式的可行性。结果50份溶血样本ΔNSE为(35.62±2.17)μg/g Hb。以ΔNSE为Y轴、ΔHb_(HiCN)为X轴,血清NSE浓度变化与Hb浓度变化之间的相关方程Y_(ΔNSE)=32.90×Hb全血浓度+1.58(r^(2)=0.991,P<0.001),Y_(ΔNSE)=30.97×HbHICN+1.11(r^(2)=0.981,P<0.001)。仪器法和HiCN法得出NSE结果呈较高相关性(r^(2)=0.933,P<0.01)且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3)。结论溶血样本严重影响新生儿NSE检测结果。校正后的NSE结果,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溶血样本 校正公式 仪器法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下载PDF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及其亚型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冯爱君 蒋曼丽 +3 位作者 侯鹏飞 任粹萍 许友清 陈先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507-512,共6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差异,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CISS)与HT的关系。方法选择HT患者155例(HT组),HT亚型危险因素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I)和脑实质血肿(PH)两型,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织将HI分为HI-1和HI-2型,P...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差异,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CISS)与HT的关系。方法选择HT患者155例(HT组),HT亚型危险因素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I)和脑实质血肿(PH)两型,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织将HI分为HI-1和HI-2型,PH分为PH-1和PH-2型。抽取同期入院的非HT脑梗死患者250例(非HT组),收集人口学、病史、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资料,分析HT及其不同亚型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中HI-1、HI-2、PH-1、PH-2比例分别为43.9%、33.5%、12.3%、10.3%。HT中CISS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比例较高。HT组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心源性栓塞、其他病因、入院时NIHSS评分较非HT组明显升高,穿支动脉疾病较非HT组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年龄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水平LDL-C及穿支动脉疾病HT的风险低。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HT亚型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肌强直增强现象的TMS-MEP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侯鹏飞 蒋曼丽 +3 位作者 任粹萍 冯爱君 许友清 陈先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83-1886,共4页
运用经颅磁刺激(TMS)研究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肌强直增强现象相关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幅度变化,探讨其可能机制。研究对象为偏侧(右侧)肢体运动障碍为主的早期PD患者(PD组)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10例。与对侧肢体静止状态下比较,对... 运用经颅磁刺激(TMS)研究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肌强直增强现象相关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幅度变化,探讨其可能机制。研究对象为偏侧(右侧)肢体运动障碍为主的早期PD患者(PD组)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10例。与对侧肢体静止状态下比较,对侧肢体用力握拳时两组拇短展肌MEP波幅均增大,且其增幅随着握拳力量增大而增大。TMS阈强度刺激,在20%、40%、60%左手最大握力(MVC)握拳时PD组对侧肢体用力握拳时MEP幅度/静止状态下MEP幅度(AMPa/AMP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早期PD患者肌强直增强现象可能与相应运动皮层兴奋性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肌强直 增强现象 运动诱发电位 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非典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例报告 被引量:3
4
作者 冯爱君 侯鹏飞 +1 位作者 蒋曼丽 陈先文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7-478,共2页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SCD )是一类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脊髓的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临床主要表现为深感觉减退、感觉性共济失调、下肢痉挛性瘫痪,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可出现四肢末梢型感觉障碍及腱反射减弱...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SCD )是一类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脊髓的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临床主要表现为深感觉减退、感觉性共济失调、下肢痉挛性瘫痪,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可出现四肢末梢型感觉障碍及腱反射减弱。近年有文献[1-2]报道SCD脊髓MRI的T2加权相可见高信号的“倒V字”征,国内有关SCD脊髓影像报道较少[3-4]。本文报道1例非典型SCD的临床及影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非典型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维生素B12缺乏 周围神经病变 感觉性共济失调 下肢痉挛性瘫痪 脊髓MRI
下载PDF
利用配对关联刺激检测帕金森病患者感觉运动整合功能的变化
5
作者 蒋曼丽 侯鹏飞 +4 位作者 任翠萍 冯爱君 许友清 刘颖 陈先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3-718,共6页
目的:研究早期和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以及感觉运动整合功能变化情况,早期和中晚期PD患者感觉运动整合功能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PD患者16例,分为早期PD组(PD-E,n=10)、中晚期PD组(PD-L,n... 目的:研究早期和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以及感觉运动整合功能变化情况,早期和中晚期PD患者感觉运动整合功能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PD患者16例,分为早期PD组(PD-E,n=10)、中晚期PD组(PD-L,n=6)和正常对照组(n=10)。采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刺激运动皮层,在对侧拇短展肌产生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记录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MT)、静息期(silent period,SP)、强度反应曲线比较3组背景运动皮层兴奋性。运用配对关联刺激(paired associative stimulation,PAS)技术观察外周正中神经感觉传入对TMS诱发的拇短展肌MEP幅度影响,分析感觉运动整合功能变化。将正中神经电刺激与对侧运动皮层TMS组成PAS作为条件刺激(PAS间隔16、20、24、28、100、200 ms),将单一TMS刺激作为非条件刺激。分别记录不同刺激间隔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拇短展肌MEP,以条件刺激MEP幅度与非条件刺激MEP幅度比值(MEP’)表示外周感觉传入对MEP幅度影响。结果:PD-E组及PD-L组RM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E组与PD-L组2组之间RMT无统计学差异(P>0.05);PD-L组SP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PD-E组S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强度反应曲线均表现为MEP波幅随刺激强度递增而递增,TMS刺激强度自130%RMT增长至150%RMT时,PD-L组MEP波幅均小于其余2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AS实验显示3组MEP’随着PAS的ISI值不同而变化(MEP’>1或MEP’<1)。ISI为24 ms时,PAS对PD-L组则呈现易化效应[MEP’:(1.71±0.67)],正常对照组MEP波幅无明显影响[MEP’:(0.98±0.40)],在PD-E组呈现轻度抑制效应[MEP’:(0.75±0.44)],PD-L组MEP’与其余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提示ISI为24 ms时中晚期PD患者外周感觉传入对运动皮层抑制效应减弱并发生反转。ISI为200 ms时,正常对照组和PD-E组PAS对MEP波幅呈现易化效应[MEP’分别为(1.37±0.66)、(1.35±0.64)],PD-L组则呈现抑制效应[MEP’:(0.84±0.35)],但MEP’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D-E组与正常对照组PAS对MEP波幅的影响类似,各ISI对应MEP’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配对关联刺激随刺激间隔不同对诱发运动电位波幅有易化或抑制效应,早期PD患者外周感觉传入对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影响与正常人比较差异不显著,中晚期PD患者24 ms短潜伏期传入抑制效应减弱并反转为兴奋效应,提示其感觉运动整合功能存在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配对关联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感觉运动整合
原文传递
苍白球或丘脑毁损术后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疗效分析及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梅加明 牛朝诗 +2 位作者 熊赤 蒋曼丽 陈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45-1049,共5页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苍白球或丘脑毁损术后帕金森病的可行性与疗效,并分析其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行神经核团毁损术后复发并再次行脑深部电刺激术的帕金森病患者共9例,观察术中、术后麻醉苏醒和随访期间不...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苍白球或丘脑毁损术后帕金森病的可行性与疗效,并分析其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行神经核团毁损术后复发并再次行脑深部电刺激术的帕金森病患者共9例,观察术中、术后麻醉苏醒和随访期间不良事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运动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9例患者分别行单侧(2例)或双侧(7例)丘脑底核电刺激术,于毁损灶同侧和对侧所记录到的细胞放电频率均在400~500 Hz,无明显差异;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以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疗效更佳,无一例于术中或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前UPDRS评分为115.56±26.17,术后开机刺激3个月后评分为32.56±9.08,运动症状明显改善,手术前后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853,P=0.000);术前ADL评分为38.56±6.09,术后开机刺激3个月为73.68±19.07,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t=10.850,P=0.000)。结论对于单侧苍白球或丘脑毁损术后出现肢体僵直和(或)震颤症状的患者,只要丘脑底核解剖结构完整,择期行丘脑底核电刺激术安全有效,以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苍白球 丘脑底核 立体定位技术
下载PDF
基于“生活体验”的社区教育模式探索
7
作者 蒋曼丽 《传播力研究》 2018年第32期211-211,共1页
基于现阶段建立学习型社会并推行终身教育理念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要求下,社区教育工作被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从性质上来说,社区教育工作实际是区别于学校教育的一种更加贴近于生活的教育工作。因此,如何让社区群众在与生活紧密联系... 基于现阶段建立学习型社会并推行终身教育理念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要求下,社区教育工作被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从性质上来说,社区教育工作实际是区别于学校教育的一种更加贴近于生活的教育工作。因此,如何让社区群众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体验中获取知识,达到社区教育的效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教育 学习需求 终身教育 生活体验
下载PDF
论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8
作者 蒋曼丽 《管理观察》 2009年第14期206-206,共1页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音乐教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不但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增强文化素养,提高审美水平。
关键词 音乐教育 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 高校
下载PDF
帕金森病合并工作记忆障碍患者低频振幅和功能连接静息态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伟文 陈鹏 +3 位作者 蒋曼丽 熊赤 汪莹 牛朝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37-1044,共8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合并工作记忆障碍患者静息态低频振幅(ALFF)和功能连接(FC)特点,以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以揭示工作记忆障碍相关脑区异常神经元活动和可能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确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合并工作记忆障碍患者静息态低频振幅(ALFF)和功能连接(FC)特点,以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以揭示工作记忆障碍相关脑区异常神经元活动和可能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确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9例,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数字广度测验[DST,包括数字顺背测验(DSFT)和数字倒背测验(DSBT)]、画钟测验(CDT)和动物词语流畅性测验(VFT)评价认知功能,并行静息态fMRI检查,计算ALFF值以及差异脑区与全脑的FC值,Spearman秩相关分析差异脑区ALFF值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根据DSFT评分分为帕金森病合并工作记忆障碍组(PD-WI组,17例)或帕金森病未合并工作记忆障碍组(PD-normal组,22例),PD-WI组患者MMSE总评分(Z=-2.149,P=0.032)和记忆力(Z=-2.465,P=0.014)、注意力和计算力(Z=-2.239,P=0.025)、语言功能(Z=-2.575,P=0.010)分评分,以及DST(Z=-5.357,P=0.000)、DSBT(Z=-3.967,P=0.000)和CDT(Z=-3.410,P=0.001)评分均低于PD-normal组;ALFF值升高脑区主要位于右侧扣带后回、右侧丘脑和右侧楔前叶(GRF校正;voxel P<0.05,cluster P<0.05),以右侧扣带后回为兴趣区,与其FC值升高的脑区主要位于左侧眶部额中回和右侧舌回(GRF校正;voxel P<0.05,cluster 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右侧扣带后回ALFF值与DSFT评分呈负相关(rs=-0.530,P=0.001)。结论帕金森病合并工作记忆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脑默认网络核心脑区右侧扣带后回的自发性神经元活动增强及其与左侧眶部额中回和右侧舌回的功能连接增强,是对早期工作记忆障碍的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认知障碍 扣带回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睡眠状态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预测价值
10
作者 常博文 陈鹏 +3 位作者 熊赤 蒋曼丽 梅加明 牛朝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1年睡眠障碍改善的影响因素,构建可有效预测患者术后睡眠质量改善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接受以丘脑底...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1年睡眠障碍改善的影响因素,构建可有效预测患者术后睡眠质量改善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接受以丘脑底核(STN)为靶点DBS(STN-DBS)治疗的333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问卷调查结果。根据术后1年PD睡眠障碍量表(PDSS)评分是否改善,将333例患者分为睡眠障碍改善组和未改善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术后1年PD患者睡眠障碍改善的因素,并建立预测患者睡眠障碍改善的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拟合性能。结果与术后睡眠障碍未改善组患者(97例)相比,睡眠障碍改善组患者(236例)术前的药物改善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更佳,而PDSS评分更差(均P<0.05)。进一步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药物改善率(OR=0.00,95%CI:0.00~0.00,P=0.002)、术前MMSE评分(OR=0.78,95%CI:0.71~0.86,P<0.001)、术前HAMA评分(OR=1.15,95%CI:1.06~1.25,P=0.001)和术前PDSS评分(OR=1.03,95%CI:1.00~1.06,P=0.004)为PD患者术后睡眠障碍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8(95%CI:0.69~0.88);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之间的拟合良好(C指数为0.78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PD患者STN-DBS术后1年的睡眠质量改善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睡眠障碍 列线图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基于微电极记录结果远程程控的临床疗效分析
11
作者 熊赤 陈鹏 +2 位作者 蒋曼丽 常博文 牛朝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9-334,共6页
目的比较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远程程控与传统门诊程控的疗效,并探讨微电极记录(MER)在术后程控刺激触点选择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 目的比较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远程程控与传统门诊程控的疗效,并探讨微电极记录(MER)在术后程控刺激触点选择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122例PD患者,术后1个月开机,开机后1年进行随访。根据术后程控方式和首次程控刺激触点的选择策略分为门诊常规程控组(39例)、远程常规程控组(41例)和MER指导远程程控组(42例),比较3组患者的术前基线资料、开机用时,以及开机时出现不适感的次数、开机后1年药物关期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震颤与运动迟缓评分之和的改善率、左旋多巴每日等效剂量(LEDD)减少率、开机后1年的程控次数、随访期间的程控需求比例。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Hoehn-Yahr分期(H-Y分期)、术前LEDD、术前药物关期UPDRS-Ⅲ评分、术前药物关期UPDRS-Ⅲ震颤与运动迟缓评分之和、术前左旋多巴冲击试验改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开机后1年,3组患者药物关期UPDRS-Ⅲ震颤与运动迟缓评分之和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0,P>0.05),而在LEDD减少率[M(Q1,Q3)]方面,远程常规程控组和MER指导远程程控组均显著高于门诊程控组[分别为46.7%(30%,50%)、46.6%(30%,60%)、33.3%(0%,50%),H=6.05,P=0.049];程控次数[M(Q_(1),Q_(3))]方面,远程常规程控组和MER指导远程程控组均高于门诊常规程控组[分别为6(57)次、6(5,8)次、5(4,7)次,H=8.35,P=0.015],而随访期间程控需求比例均低于门诊常规程控组[分别为31.7%(13/41)、31.0%(13/42)56.4%(22/39),χ^(2)=7.00,P=0.030]。MER指导远程程控组的开机用时[M(Q1,Q3)]显著短于门诊常规程控组和远程常规程控组[分别为43.5(36.0,54.0)min、125.0(106.0,134.0)min、124.0(104.5,150.0)min,H=79.72,P<0.001],开机时出现不适感的次数[M(Q_(1),Q_(3))]显著少于门诊常规程控组和远程常规程控组[分别为1(0,1)次、3(3,3)次,3(3,3)次,H=86.17,P<0.001]。结论PD患者DBS术后远程程控可获得与门诊程控相当的疗效,而应用MER能够提高远程程控的效率,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治疗结果 远程程控 微电极记录
原文传递
功能磁共振对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运动症状改善的神经网络分析
12
作者 倪陈 陈鹏 +3 位作者 熊赤 蒋曼丽 梅加明 牛朝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作为帕金森病的一种外科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其疗效的潜在机制仍然不详。本研究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fMRI)作为工具,试图探索与DBS有... 目的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作为帕金森病的一种外科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其疗效的潜在机制仍然不详。本研究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fMRI)作为工具,试图探索与DBS有关的脑功能连接模式,并通过分析大脑功能连接来阐明DBS治疗的潜在机制。方法41例诊断帕金森病并接受DBS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后1年收集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 III)数据。为了检查运动症状改善与大脑功能连接之间的关系,利用fMRI数据对皮层下连接网络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线性回归来预测运动改善结果,并通过留一交叉验证法检验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帕金森病患者fMRI所得脑功能连接与DBS手术临床结果存在相关性,功能连接分析显示双侧红核与壳核的功能连接与UPDRS-III评分的术后变化之间存在显着关联(左侧:r=-0.44,P=0.0056,右侧r=-0.46,P=0.0029)。结论大脑红核和壳核之间的功能连接可以作为接受DBS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功能磁共振 神经网络分析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患者便秘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雪莲 陈先文 +4 位作者 王尚培 蒋曼丽 冯爱君 杨倩 胡盼盼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2-287,共6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便秘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193例,根据便秘情况将患者分为便秘组和非便秘组,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便秘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193例,根据便秘情况将患者分为便秘组和非便秘组,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Hoehn—Yahr(H-Y)分级、Bristol粪便形状评分表、Cleveland便秘量表、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症状量表、食物频率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罗马Ⅲ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便秘组和非便秘组,分析便秘的症状特点和影响因素。根据便秘与运动症状发生的先后将便秘患者分为早发便秘和晚发便秘两个亚组,比较其便秘影响因素有无差异。对其中41例帕金森病患者药物调整前后便秘严重程度进行了调查分析,以了解不同抗帕金森病药物对便秘的影响是否存在个体差异。结果193例帕金森病患者中发生便秘109例,便秘发生率为56.4%,其中重度便秘占21.1%(23/109)。帕金森病患者慢性便秘症状谱中最常见的症状为排便费力(89.9%,98/109),其他症状包括排便不尽感(67.9%,74/109)、排便次数减少(〈3次/周,63.3%,69/109)及大便干硬(60.5%,66/109)等。便秘组的年龄、帕金森病起病年龄、病程、H—Y分级、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左旋多巴日剂量、UPDRSⅢ评分、HAMD评分及排尿障碍显著高于非便秘组,而日常蔬菜摄入量及饮水量显著低于非便秘组,其中年龄和HAMD评分是便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9,95%CI1.014—1.086,P=0.006;OR=1.316,95%CI1.185—1.461,P=0.000)。便秘严重程度与帕金森病病程、H-Y分级、UPDRSnI评分、LED评分、HAMD评分呈正相关(r=0.269、0.338、0.315、0.341及0.371,均P〈0.05),其中HAMD评分是便秘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75,95%CI1.044~1.322,P〈0.05)。早发便秘组(运动症状前发生)和晚发便秘组(运动症状后发生)便秘严重程度均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严重程度、抗帕金森病药物日剂量及抑郁程度相关。不同抗帕金森病药物调整前后便秘严重程度变化存在个体差异。结论便秘患者的年龄、病程、运动症状严重程度、抗帕金森病药物剂量、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及排尿障碍程度均高于非便秘患者,日饮水量及蔬菜日摄入量低于非便秘患者。帕金森病患者便秘的严重程度与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严重程度、抑郁症状及抗帕金森病药物剂量呈正相关。早发便秘与晚发便秘在严重程度和相关因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抗帕金森病药物对便秘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对帕金森病患者便秘应针对不同危险因素进行个性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便秘 抑郁 疾病影响状态调查 临床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基于低频振幅算法静息态磁共振研究帕金森病伴视空间功能障碍患者相关脑区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曼丽 张伟文 +4 位作者 陈鹏 梅加明 熊赤 汪莹 牛朝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6期321-325,335,共6页
目的探讨伴视空间功能障碍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患者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 ALFF)变化特点,以揭示视空间功能障碍相关脑区的神经元活动和可能有关的神经病理学机制。方法纳入32例帕金森病患者... 目的探讨伴视空间功能障碍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患者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 ALFF)变化特点,以揭示视空间功能障碍相关脑区的神经元活动和可能有关的神经病理学机制。方法纳入32例帕金森病患者(PD),所有受试者均完成画钟试验(clock drawing test, CDT)、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examination, 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数字广度测试(digit spantest, DSPT)、动物词汇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 VFT)等认知检查,分为视空间功能障碍(PD-V组)18例,视空间功能正常组(PD-N组)14例。受试者于静息状态下利用GE磁共振扫描采集静息态fMRI数据,计算指标低频振幅(ALFF),统计分析差异脑区。结果 PD-V组患者MMSE总得分(P=0.018)、MoCA得分(P=0.000)、DSPT评分(P=0.000)、VFT评分(P=0.023)均低于PD-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D-V组ALFF值升高脑区主要位于左额上回、右角回/顶上回(GRF校正,voxel P<0.05,cluster P<0.05,cluster size>555 voxels)。结论帕金森病伴视空间功能障碍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左额上回、右角回/顶上回的神经元活动增强,可能是对视空间功能障碍的适应和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视空间功能障碍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跨界思维视角下建筑与音乐的艺术之美探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曼丽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I0030-I0030,共1页
通常情况下,人们把音乐看作时间维度中流动的物质,把建筑看作空间维度中静止的物质,觉得二者处于两条平行线上并没有交集之处,然而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并没有真正探寻到音乐与建筑艺术的本质。建筑与音乐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然而只有很少... 通常情况下,人们把音乐看作时间维度中流动的物质,把建筑看作空间维度中静止的物质,觉得二者处于两条平行线上并没有交集之处,然而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并没有真正探寻到音乐与建筑艺术的本质。建筑与音乐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然而只有很少数人才能够体会到其之间的关系。在人类源远流长的艺术文化长河中,建筑与音乐在不同层面上一直都有互动,从刚开始的设计到建造、再到后期的实际应用,整个过程中二者发生了无数次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之美 时间维度 跨界思维 文化长河 空间维度 平行线 不同层面 互动
原文传递
脑深部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合并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程控策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熊赤 陈鹏 +2 位作者 梅加明 蒋曼丽 牛朝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6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不宁腿综合征(RLS)的临床疗效及其程控策略。方法对我院2018年1~12月行DBS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103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是否合并有RLS分为RLS组和非RLS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所有患... 目的探讨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不宁腿综合征(RLS)的临床疗效及其程控策略。方法对我院2018年1~12月行DBS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103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是否合并有RLS分为RLS组和非RLS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所有患者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STN-DBS),术后1月开机并随访6月,总结DBS治疗PD患者RLS的疗效和程控策略。结果103例PD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死亡或严重并发症发生;RLS组共有32例患者(31.07%),与非RLS组相比,病程、改良HY分级和UPDRS-Ⅲ评分显著更高(P<0.05);RLS组开机后6月随访RLSR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RLS组患者开机后6月程控参数较非RLS组双负刺激使用率更高,刺激触点选择下触点更常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PD合并RLS率较高,STN-DBS可有效改善RLS症状,术后程控更多的选择双负模式和偏下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不宁腿综合征 脑深部刺激术 临床疗效 程控
原文传递
GPi-DBS治疗药物难治性梅杰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陶泽强 丁宛海 +3 位作者 熊赤 陈鹏 蒋曼丽 牛朝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5期257-260,264,共5页
目的评估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术(globus pallidus internus-deep brain stimulation,GPiDBS)治疗药物难治性梅杰综合征(Meige syndrome,M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到2018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MS患... 目的评估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术(globus pallidus internus-deep brain stimulation,GPiDBS)治疗药物难治性梅杰综合征(Meige syndrome,M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到2018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MS患者11例,均采取GPi-DBS治疗,分别于术前、开机后1月、开机后6月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量表(Burke-Fahn-Marsden dystonia rating scale,BFM)评估患者,计算症状改善率。结果 11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术前、开机后1个月和开机后6个月均行BFM评分,其中开机后6个月评分低于开机后1个月评分,开机后1个月评分低于术前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Pi-DBS治疗MS疗效显著,手术风险小,术后开启电刺激治疗后副反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术 苍白球内侧部 梅杰综合征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