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定边地区2400cal.aB.P.以来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及环境变化 被引量:15
1
作者 蒙红卫 马玉贞 +1 位作者 王维 桑艳礼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31-942,共12页
通过对位于黄土/沙漠过渡带定边地区苟池剖面的高分辨率的花粉分析,基于9个 ^(14)C年代数据重建了2400cal.aB.P.以来定边的植被与气候变化,结果表明2400~1 740cal.aB.P.地带性植被为以栎为主的森林草原,气候较温暖湿润;1740~1610cal.a... 通过对位于黄土/沙漠过渡带定边地区苟池剖面的高分辨率的花粉分析,基于9个 ^(14)C年代数据重建了2400cal.aB.P.以来定边的植被与气候变化,结果表明2400~1 740cal.aB.P.地带性植被为以栎为主的森林草原,气候较温暖湿润;1740~1610cal.aB.P.森林退化,草原发育,气候变干;1610~1240cal.aB.P.乔水成分增加,植被类型为疏林草原,气候较温和湿润;1240~1010cal.aB.P.森林退缩,草原发育,气候变干;1010~690ca1.aB.P.草原进一步发育,气候干旱;690~500cal.aB.P.阔叶树成分增加,气候略温湿;500~190cal.aB.P.草原发育,气候干旱;190~Ocal.aB.P.乔木成分增加,气候变湿。本区花粉记录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可与区域的世纪初前后(秦汉)暖期、隋唐暖期、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等事件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沙漠过渡带 高分辨率 花粉记录 植被与气候变化 2400eal.aB.P.以来
下载PDF
泸沽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2
作者 吴汉 常凤琴 +6 位作者 张虎才 李华勇 蒙红卫 段立曾 刘东升 李楠 朱梦姝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9-687,共9页
选择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过渡区的泸沽湖作为研究对象,对南部主湖区7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合湖泊周围自然地理要素,探讨了粒度各组分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泸沽湖南部主湖区表层沉积物沉积类型以... 选择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过渡区的泸沽湖作为研究对象,对南部主湖区7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合湖泊周围自然地理要素,探讨了粒度各组分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泸沽湖南部主湖区表层沉积物沉积类型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少数样品为砂质粉砂、砂,砾石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和北部湖滨带,其中粉砂是该研究区的优势粒级。另外,南部主湖区表层沉积物粒度各组分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研究区东南侧及西南侧由于受入湖河流(山跨河、三家村河)的影响,导致黏土组分呈舌状分别向北、向东北方向延伸,但东南侧由于受湖水外流形成的定向湖流顶托作用,对研究区物源的贡献较弱;研究区西北部砂组分由于受到悬移作用和定向湖流影响,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凸出;由于受反时针环流作用的影响,大量细粒物质由研究区北部和西南侧悬移至研究区南部并沉积下来,使得此处有大量细物质沉积。同时指出,泸沽湖南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特征受控于湖泊沉积动力过程及沉积物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程度的差异,研究湖泊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不仅对于认识湖泊水动力及物质输入状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合理选择钻孔岩芯位置、开展湖泊沉积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沽湖 表层沉积物 粒度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光学显微镜下松柏类和菊科花粉的分类、鉴定要点及生态意义 被引量:16
3
作者 马玉贞 蒙红卫 +3 位作者 桑艳礼 孙爱芝 伍婧 王维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0-253,共14页
本文对地层中广泛分布的松柏类和菊科花粉进行初步分类,讨论各类型(属)的鉴定特征及生态意义。以气囊的有无、外壁结构和纹饰、气囊的形态和纹饰、本体与气囊过渡点的特征、帽与帽缘纹理等为鉴定要点,对杉型、柏科型、刺柏型、红豆杉型... 本文对地层中广泛分布的松柏类和菊科花粉进行初步分类,讨论各类型(属)的鉴定特征及生态意义。以气囊的有无、外壁结构和纹饰、气囊的形态和纹饰、本体与气囊过渡点的特征、帽与帽缘纹理等为鉴定要点,对杉型、柏科型、刺柏型、红豆杉型、落叶松属、铁杉属、罗汉松属、云杉属、雪松属、冷杉属、油杉属和松属(双束松型和单束松型)13个类型的松柏类植物花粉逐步分类。通过总结前人研究和统计分析,讨论落叶松属、铁杉属、罗汉松属、云杉属、雪松属、冷杉属、油杉属和松属,特别是双束松型和单束松型花粉的生态环境指代意义。依据花粉的大小、外壁表面纹饰、外壁光切面中基柱层的结构和发育程度,初步拟将菊科花粉划分为6个类型,即菊苣-蒲公英型、紫菀型、春黄菊型、风毛菊型、蓝刺头型和蒿属,并通过对6个花粉类型植物母体生态环境的归纳总结和统计分析,讨论它们的生态环境指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柏类 菊科 花粉 鉴定要点 生态意义
下载PDF
树木年轮记录的祁连山东段公元1895年来的气温变化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亚军 马玉贞 +4 位作者 鲁瑞洁 桑艳礼 蒙红卫 华发春 满自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05-912,共8页
利用祁连山东段吐鲁沟的油松树轮宽度序列,与气象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重建了公元1895年来1-8月平均气温,转换方程方差解释量52.6%(R^2adj=48.7%,F=13.589,P〈0.001)。重建结果表明研究区近120年来经历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 利用祁连山东段吐鲁沟的油松树轮宽度序列,与气象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重建了公元1895年来1-8月平均气温,转换方程方差解释量52.6%(R^2adj=48.7%,F=13.589,P〈0.001)。重建结果表明研究区近120年来经历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20世纪40-70年代3个明显的升降温过程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升温过程。重建序列与研究区以西的祁连山中段、天山西段、阿尔泰山中段温度的变化基本一致;重建序列显示的1923-1929年的高温时段与中国20世纪20年代大范围的干旱事件一致,而且与北大西洋涛动、北极涛动的变化遥相呼应,说明祁连山东段的树轮资料不仪记录了区域气候变化信号,而且对于全球变化响应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东段 树木年轮 1-8月气温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表土花粉组合及数量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桑艳礼 马玉贞 +4 位作者 高尚玉 伍婧 蒙红卫 孙爱芝 满自红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7-467,共11页
通过对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物群落40个样点的表土花粉组合特征、数量分析[分层聚类分析(HCA)和降趋势对应分析(DCA)],研究了花粉组合与植物群落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部分森林和部分灌丛的花粉组合与植物群落之间对应关系很好,... 通过对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物群落40个样点的表土花粉组合特征、数量分析[分层聚类分析(HCA)和降趋势对应分析(DCA)],研究了花粉组合与植物群落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部分森林和部分灌丛的花粉组合与植物群落之间对应关系很好,如青杆林(云杉属组合)、辽东栎林(栎属-桦属-蒿属组合)、桦林(桦属-蒿属-沙棘属组合)和沙棘灌丛(沙棘属组合);2)蔷薇灌丛(蒿属-蔷薇科组合)和草原(蒿属-菊科组合)的花粉组合基本上能反映群落特征;3)山杨林、糙皮桦灌丛和高山灌丛草甸的花粉组合与植物群落的对应性较差;4)云杉属花粉的长距离传播能力有限;5)栎属花粉仅在辽东栎林中含量较高;6)桦属花粉含量较高时(>30%)能够反映桦林的存在,含量较低时(<10%)可能当地无桦树生长;7)沙棘属和蒿属花粉具超代表性;8)豆科、禾本科和蔷薇科花粉具低代表性;9)HCA和DCA分析对于区分主要花粉类型和揭示环境梯度是有效的,但反映植被细节特征的能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花粉统计分析 花粉组合与植物群落 花粉代表性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树轮重建的宁夏河东沙地西部公元1899年来年降水量的变化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亚军 高尚玉 +3 位作者 马玉贞 鲁瑞洁 桑艳礼 蒙红卫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7-384,共8页
在分析我国季风区西北缘宁夏河东沙地西部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树木年轮宽度年表与气温降水相关关系基础上,建立了树轮宽度指数与年降水量的转换方程。交叉检验结果表明转换方程比较稳定,重建结果合理可靠。公元1899年来降水... 在分析我国季风区西北缘宁夏河东沙地西部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树木年轮宽度年表与气温降水相关关系基础上,建立了树轮宽度指数与年降水量的转换方程。交叉检验结果表明转换方程比较稳定,重建结果合理可靠。公元1899年来降水量重建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降水变化波动幅度较大,年际间干湿变化明显,20世纪40-80年代间降水波动幅度变小且频率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后降水变化波动幅度又趋于增大且频率减小;与昌灵山、贺兰山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变化对比分析发现河东沙地西部的降水量变化与周边地区气候演变存在一定的同步性;宁夏河东沙地西部20世纪10年代、20世纪20-30年代初期、20世纪末以及2004-2006年的相对干旱时期有利于该区沙漠化范围的扩大,对该区沙漠化治理不利,而20世纪初期、20世纪10年代末期、20世纪30-40年代、20世纪90年代的相对湿润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暖干化趋势,有利于沙漠化范围的缩小。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宁夏河东沙地西部1899年来降水量变化存在2~4 a、5~7 a和10 a左右变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河东沙地 树轮宽度 年降水量
下载PDF
农作物面积空间抽样调查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7
作者 申克建 何浩 +1 位作者 蒙红卫 孙冠楠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16,共6页
农作物面积信息对于准确估计农作物产量、制定农业政策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总结了国内外农作物面积空间抽样调查方法,主要回顾了美国、欧盟和中国的农作物面积空间抽样调查的发展历程。该文还预测了农作物面积空... 农作物面积信息对于准确估计农作物产量、制定农业政策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总结了国内外农作物面积空间抽样调查方法,主要回顾了美国、欧盟和中国的农作物面积空间抽样调查的发展历程。该文还预测了农作物面积空间抽样调查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对农作物面积调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面积 空间抽样调查 业务化运行
下载PDF
2015~2016年洱海水质参数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朱梦姝 张虎才 +5 位作者 常凤琴 李华勇 段立曾 蒙红卫 毕荣鑫 路志明 《环境保护前沿》 2017年第4期297-308,共12页
随着洱海流域建设和生产、生活规模的快速扩展,对洱海水质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为了解和认识其水质现状和变化过程,我们对洱海进行了定位水质监测。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洱海的湖水受到风浪的强烈影响,较浅的南部湖区混合度>北... 随着洱海流域建设和生产、生活规模的快速扩展,对洱海水质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为了解和认识其水质现状和变化过程,我们对洱海进行了定位水质监测。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洱海的湖水受到风浪的强烈影响,较浅的南部湖区混合度>北部湖区>中部湖区。作为高原浅水湖泊,洱海不存在温度分层现象,但是7月份在中部湖区与北部湖区出现温跃层和湖上层的混合现象;水温的季节变化影响叶绿素a的变化,较浅的南部湖区更易受到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如风力、吹程、湖流)等多重影响;洱海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存在季节变化,表现为1月份高而7月低;洱海的pH值季节性差异较明显,就监测月份而言,1月份的pH最低,pH值易受水生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7月在湖泊水体中波动较大;洱海水体10月份的叶绿素a浓度、溶解氧浓度和pH值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洱海水体中的浊度在季节性变化中受水体深度以及浮游动植物量的影响较大。洱海不同湖区水体的温度(Temp)、叶绿素-a (Chll-a)、溶解氧(DO)、pH以及浊度(Turbid+)的季节性(1月、4月、7月和10月)变化特征显著,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结合总氮和总磷数据进行营养化评估,结果显示洱海处于中营养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水质参数 气温 风浪扰动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基于云南水库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的土壤侵蚀研究
9
作者 温志明 蒙红卫 +1 位作者 孙启发 秦鼎 《环境生态学》 2019年第7期72-78,共7页
土壤侵蚀是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云南文山州水库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结合其降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文山州各区域水库粒度变化特征及周边的土壤侵蚀状况。33个水库沉... 土壤侵蚀是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云南文山州水库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结合其降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文山州各区域水库粒度变化特征及周边的土壤侵蚀状况。33个水库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粉砂(2~63μm)占优势,含量在80%~90%,黏土(<2μm)平均含量为10%,粗砂(250~2000μm)平均含量为3.96%,细砂(63~250μm)的含量极少,仅个别达到1%~2%。各水库沉积物的平均粒径为3.8~22μm不等,约有一半的水库沉积物平均粒径在6~8μm;分选系数绝大多数都在1.0~2.0,分选较差;偏度SK大部分在-0.1~0.1,峰态除红舍克水库外均在0.9~1.11。分析结果表明,库区的土壤侵蚀程度与降雨量相关性不明显,而与水库距大型居民点的距离关系密切,即人类活动越强烈的区域水库周边土壤侵蚀越严重,可见文山州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析 土壤侵蚀 水库沉积物 云南
下载PDF
滇东北现代花粉/炭屑组合与植被和火灾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秦鼎 沈才明 +1 位作者 蒙红卫 黄林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3期70-78,共9页
在滇东北采集了47个湖泊(水库)沉积物的表层样品,对这些样品作花粉/炭屑分析来探讨表层花粉谱与现代植被的关系及炭屑浓度与现代森林火灾的关系.花粉分析结果表明,木本植物花粉以松为主,其次为桤木属、桦木属、常绿栎和石栎属/栲属,草... 在滇东北采集了47个湖泊(水库)沉积物的表层样品,对这些样品作花粉/炭屑分析来探讨表层花粉谱与现代植被的关系及炭屑浓度与现代森林火灾的关系.花粉分析结果表明,木本植物花粉以松为主,其次为桤木属、桦木属、常绿栎和石栎属/栲属,草本植物花粉以禾本科、蓼科和十字花科为主,较好反映了湖泊等水体所在地的现代地带性植被和地方性植被.在研究区,木本花粉含量在大部分表层花粉谱中少于草本花粉含量,这与当地植被中森林盖度小有关;花粉谱中草本植物主要成分的不同,反映了采样水体周围种植的农作物的不同.整个研究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研究区现代花粉组合的第一因子是人类活动强度,第二因子是温度.研究区内不同水体的炭屑浓度存在很大的差异,除了反映水体周围森林火灾的多寡和强度外,也与当地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及拉祜族等少数民族的"火把节"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北 湖泊 表层花粉谱 炭屑 植被 火灾
下载PDF
普洱地区湖泊表层沉积物植硅体组合与气候因子关系
11
作者 袁瑞瑞 蒙红卫 《绿色科技》 2022年第7期196-200,共5页
对云南普洱地区的46个水体(湖泊、水库、池塘)表层沉积物进行了植硅体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植硅体组合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草本植物中以禾本科植物植硅体比重占优,其中长鞍型、哑铃型含量最高,次为十字型、方型、长方... 对云南普洱地区的46个水体(湖泊、水库、池塘)表层沉积物进行了植硅体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植硅体组合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草本植物中以禾本科植物植硅体比重占优,其中长鞍型、哑铃型含量最高,次为十字型、方型、长方型和平滑棒型;蕨类植物植硅体三棱柱状占优势;木本植物植硅体以刺球型、不规则立方体或多面体型为主。通过无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2个组合带:①低海拔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1000~1500 m)为刺球型—阔叶木本“Y”字型—长鞍型—哑铃型—十字型;②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带(1500~2500 m)为刺球型—针叶树类型—长鞍型—扇型—方型。植硅体组合与气候数据冗余分析的结果则表明:年均温、7月降水是控制普洱地区的主要气候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组合 湖泊表层沉积物 气候因子 普洱地区
下载PDF
云南大理西湖流域工业革命以来的植被、气候与火灾
12
作者 廖露莹 孙启发 +4 位作者 于苗苗 蒙红卫 王敏 陈光杰 沈才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90,共17页
本研究以云南大理西湖46 cm长的湖泊沉积物岩芯为研究对象,基于^(210)Pb-^(137)Cs测年和模式定年法建立了岩芯的年代框架,以0.5~1.0 cm间隔获取了51个样品进行孢粉、炭屑分析,重建了大理西湖流域工业革命以来(1878~2013年)的植被演替、... 本研究以云南大理西湖46 cm长的湖泊沉积物岩芯为研究对象,基于^(210)Pb-^(137)Cs测年和模式定年法建立了岩芯的年代框架,以0.5~1.0 cm间隔获取了51个样品进行孢粉、炭屑分析,重建了大理西湖流域工业革命以来(1878~2013年)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及火灾史,探讨了火灾发生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工业革命以来研究区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及火灾史可以分为6个阶段:1)1878~1897年,流域植被以禾本科为主的草本类型占优,周边林地海拔由低到高主要分布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气候凉湿,火灾发生频率较高;2)1897~1932年,云南松林退缩,气候冷湿,火灾发生频率偏低;3)1932~1948年,云南松林与常绿阔叶林向低海拔地区退缩,气候冷干,火灾发生频率稍高;4)1948~1958年,云南松林面积扩张,常绿阔叶林下降,湿地面积增加,气候温湿,火灾发生频率高,人类活动显著加剧;5)1958~1995年,云南松林与旱冬瓜林扩张,常绿阔叶林进一步退缩,气候暖湿,火灾发生频率低;6)1995~2013年,云南松林与旱冬瓜林继续扩张,气候暖干,火灾发生频率低。大理西湖的火灾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由自然因素(气候)控制,可燃物的多少是控制火灾发生频率的关键因素;之后人类活动成为主控因子,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用火是触发火灾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西湖 花粉 炭屑 植被 气候 火灾
原文传递
泸沽湖记录的西南季风区15000a B.P.以来植被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51
13
作者 郑茜 张虎才 +5 位作者 明庆忠 常凤琴 蒙红卫 张文翔 刘梦竹 沈才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4-1326,共13页
泸沽湖是云贵高原第二大深水湖。取自水深44.5m处长度880cm的连续岩芯显示,泸沽湖沉积岩芯物理特征变化不明显,色调单一、物质构成均匀、植物残体(古树叶)丰富。本文对该岩芯上部474cm进行了孢粉分析和TOC(总有机碳)、CaCO_3(碳酸钙)百... 泸沽湖是云贵高原第二大深水湖。取自水深44.5m处长度880cm的连续岩芯显示,泸沽湖沉积岩芯物理特征变化不明显,色调单一、物质构成均匀、植物残体(古树叶)丰富。本文对该岩芯上部474cm进行了孢粉分析和TOC(总有机碳)、CaCO_3(碳酸钙)百分含量的测定。在16个树叶残体AMS^(14)C测年基础上建立了岩芯的年代序列。岩芯孢粉组合表明,在泸沽湖流域,15000~12300a B.P.植被以松林为主,伴有山地针叶阔叶混交林,指示温凉偏湿的气候条件;12300~10300a B.P.的植被以松林减少而落叶阔叶林扩张为特点,表明当时气候相对偏暖偏干;在早全新世(10300~7500a B.P.)和中全新世(7500~3800a B.P.),植被以松林占优势,伴有铁杉林和云冷杉林,植被盖度大,反映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在中全新世常绿栎类偏多,表明有效湿度不如早全新世;在3800~3300a B.P.,松林明显减少而硬叶常绿栎林急剧扩张,指示了一次持续的冷干事件;在晚全新世(3300a B.P.至今),松林有所恢复但未达到早中全新世的水平,常绿青冈林增加并出现较多的铁杉林和云杉林,但植被盖度明显降低,表明晚全新世的气温和湿度比早中全新世均偏低。TOC和CaCO_3含量反映的湖泊环境和湖面变化与孢粉分析结果有较好的对应,虽然彼此在年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碳酸盐含量变化显示在13600~3400a B.P.期间湖水整体较高并形成间断性外流湖。泸沽湖沉积记录不仅揭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升温-高温-降温的变化趋势,还记录了与Younger Dryas(YD)和约4000a B.P.的冷事件等相关的气候异常事件。因此,本研究对于认识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气候环境变化过程、气候突变事件及植被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沽湖 孢粉与植被 全新世 西南季风区 气候环境
原文传递
宁夏大罗山表土样品中主要花粉类型的代表性 被引量:19
14
作者 伍婧 马玉贞 +2 位作者 桑艳礼 蒙红卫 胡彩莉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7-67,共11页
基于宁夏大罗山(森林岛屿)及其周边地区69个样方的植被调查和表土花粉分析的数据,计算得到主要花粉类型的联合指数(A)、低代表性指数(U)、超代表性指数(O)和花粉百分比含量。通过分析表明:禾本科和蒿属花粉与植被的关系呈强相关,花粉的... 基于宁夏大罗山(森林岛屿)及其周边地区69个样方的植被调查和表土花粉分析的数据,计算得到主要花粉类型的联合指数(A)、低代表性指数(U)、超代表性指数(O)和花粉百分比含量。通过分析表明:禾本科和蒿属花粉与植被的关系呈强相关,花粉的出现能够指示母体植物在当地的生长;桦木属、藜科、云杉属和松属花粉类型具超代表性,但若花粉百分比含量较高仍可以表征母体植物在当地的生长;菊科、蔷薇科、瑞香科、旋花科、榛属、莎草科、大戟科、唇形科、豆科、木樨科、杨属、柳属、蒺藜科和伞形科花粉与植被的关系呈弱相关,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十字花科和柽柳科花粉与植被无相关性,花粉的出现和百分比含量都不能作为母体植物出现的指标。以上结果可为化石孢粉记录的解释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 植被 代表性指数 百分比含量 森林岛屿 大罗山
原文传递
古植被定量重建与R值模型的发展——R值和ERV模型在兴隆山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伍婧 马玉贞 +2 位作者 桑艳礼 蒙红卫 胡彩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4-564,共11页
基于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30个样方的植被调查和表土花粉分析,运用R值计算方法和ERV模型估算了我国北方常见的几种乔木和草本植物花粉的代表性和相对花粉产量。R值显示蒿属花粉为超代表性,云杉属和沙棘属代表性略高,栎属和桦属... 基于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30个样方的植被调查和表土花粉分析,运用R值计算方法和ERV模型估算了我国北方常见的几种乔木和草本植物花粉的代表性和相对花粉产量。R值显示蒿属花粉为超代表性,云杉属和沙棘属代表性略高,栎属和桦属代表性适中,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低代表性。ERV模型估算结果显示云杉属、沙棘属和栎属的花粉产量较高,桦木属的花粉产量较低,而禾本科和莎草科的花粉产量很低。通过对结果的分析表明:云杉属、沙棘属、栎属、莎草科和禾本科根据R值计算得到的代表性结果和ERV模型估算得到的花粉产量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有很高背景花粉成分的桦属和蒿属的花粉产量较低,主要是由于R值没有考虑背景花粉成分对花粉百分比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景观尺度的植被重建时一定要考虑背景花粉成分的影响,以确定当地是否有对应的母体植物大量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花粉产量 背景花粉成分 R值 表土样品 兴隆山
原文传递
滇池水质特征及变化 被引量:16
16
作者 张虎才 常凤琴 +10 位作者 段立曾 李华勇 张云鹰 蒙红卫 文新宇 吴汉 路志明 毕荣鑫 张扬 赵帅营 康文刚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1-659,共9页
利用2015年4~9月对滇池从北到南4个部位的水体水温(Temperature或Temp)、溶解氧(DO)、pH值、叶绿素a(Chl-a)、藻蓝蛋白(Phycocyanin或PC)和电导率(Conductivity或CD)浓度等监测数据,分析了各参数从旱季向雨季转化以及雨季的特征和空间变... 利用2015年4~9月对滇池从北到南4个部位的水体水温(Temperature或Temp)、溶解氧(DO)、pH值、叶绿素a(Chl-a)、藻蓝蛋白(Phycocyanin或PC)和电导率(Conductivity或CD)浓度等监测数据,分析了各参数从旱季向雨季转化以及雨季的特征和空间变化;通过表征蓝藻的藻蓝蛋白浓度和所有藻类的叶绿素浓度之比计算获得了水体中的蓝藻相对数量指数(Cyanophyte Relative Quantity Index,CRQI),并估算了蓝藻在湖泊中的相对数量。结果表明:滇池水温经4~5月增温后在6月达到最高值,之后7~9月在保持一定稳定性的背景下逐步降温,水体温度的变化过程不但会受到水深的影响,表现出在快速升温期不同部位升温速度不同、表层水温快的特点。实测数据分析发现,以叶绿素a值所代表的真核生物在4月快速增加并达到最大值,但以藻蓝蛋白所指示的蓝藻却在9月暴发,这与湖泊表层和底层水温一致、溶解氧含量丰富、pH值达最高并均一及水体盐度较低等因素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水质参数 藻类爆发 蓝藻相对指数
原文传递
宁夏罗山油松(Pinus tabulae for mis)树轮宽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亚军 马玉贞 +3 位作者 郑影华 鲁瑞洁 桑艳礼 蒙红卫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71-976,共6页
树轮样本采自宁夏罗山油松纯林的下限和上限。建立了下限和上限的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分析了树轮宽度与降水、气温、湿润指数(P/T)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下限和上限树轮宽度指数都与当年3月、5月、春季以及年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7月气温... 树轮样本采自宁夏罗山油松纯林的下限和上限。建立了下限和上限的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分析了树轮宽度与降水、气温、湿润指数(P/T)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下限和上限树轮宽度指数都与当年3月、5月、春季以及年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7月气温显著负相关;下限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气候要素的相关系数一般大于上限的相关系数,而且下限树轮宽度与前一年9月、秋季降水以及夏季气温的相关也达到显著水平,表明下限树轮宽度标准化序列对降水和气温单一气候要素的变化较敏感;下限和上限的树轮宽度指数和湿润指数(P/T)呈正相关关系,而且上限树轮宽度和3—8月湿润指数的正相关达到99%的置信水平,说明罗山油松纯林上限树轮宽度标准化序列对水热组合的响应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山 树木年轮 响应关系
原文传递
蒙古国中部Ugii Nuur湖8660 a BP以来高分辨率孢粉记录及气候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维 马玉贞 +3 位作者 冯兆东 蒙红卫 桑艳礼 翟新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9-478,共10页
以9个AMSHC年代为框架,以现代花粉研究为基础,UG04孔高分辨率孢粉记录重建了蒙古国中部8660 a 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7800 a BP以前研究区植被以草原为主,气候温和略湿润,其中8350~8250aBP气候凉湿;7800~6860 a BP旱生植物增... 以9个AMSHC年代为框架,以现代花粉研究为基础,UG04孔高分辨率孢粉记录重建了蒙古国中部8660 a 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7800 a BP以前研究区植被以草原为主,气候温和略湿润,其中8350~8250aBP气候凉湿;7800~6860 a BP旱生植物增加,气候转向暖干;6860~3170 a BP半荒漠草原扩张,气候持续暖干;3170~2340 a BP旱生植被退缩,远山森林草原发育,气候转凉变湿,末期湿度条件达最佳;2340~1600 a BP气候较凉湿;1600 a BP以来气候波动较大,与区域古气候记录对比表明,蒙古国中部到中国西北干旱区可能存在持续干旱的中全新世气候。重建结果与GCM气候模式模拟结果有较好的呼应。此外,UG04孔孢粉记录揭示了若干气候变冷事件,部分可与北大西洋地区对应,但表现为冷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国中部 湖泊沉积 孢粉记录 气候变化 全新世
原文传递
关于煤层中次生生物气的生成问题
19
作者 陶明信 马玉贞 +1 位作者 蒙红卫 刘朋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76-77,共2页
煤层气属于非常规天然气,是一种现实的补充资源,而且具有能源、减灾与环保三方面的重要研究价值。在早期的研究中,一般认为煤层气基本都属于热成因气。Scott等(1994)认为美国圣胡安盆地存在次生生物气(secondary biogenic gases)。所谓... 煤层气属于非常规天然气,是一种现实的补充资源,而且具有能源、减灾与环保三方面的重要研究价值。在早期的研究中,一般认为煤层气基本都属于热成因气。Scott等(1994)认为美国圣胡安盆地存在次生生物气(secondary biogenic gases)。所谓次生生物气,是指在成煤后,煤层被抬升到浅部,在适宜条件下在煤层中形成的微生物成因的煤层气。自圣胡安盆地之后,先后在波兰、土耳其、加拿大等国的有关含煤盆地内也陆续发现含有这种煤层气。陶明信等(2000,2005,2007,2012)也先后在我国安徽淮南、山西李雅庄和云南恩洪等地发现了次生生物气并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与成因类型研究。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可显著提高煤层的含气量,现有的研究与发现已证明其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由于煤层中次生生物气的发现时间较短,研究程度还很有限,目前主要限于其地球化学组成与判识方面的研究,还有许多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微生物究竟利用煤岩中的哪些物质形成次生生物气,而煤层中又是否含有丰富的此类物质而可形成大量的次生生物气?加之国内学术界曾存在一种推测:认为细菌不能分解煤岩(固体)物质,故煤岩(中)不可能再生成(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因此,煤岩中究竟能否生成(次生)生物气,且是哪些母源物质通过什么具体途径所生成,是需要具体研究的关键性基础问题。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较系统地研究了煤层中形成次生生物气的母源物质,并通过气体地球化学示踪方法,追索次生生物气的形成途径与相关的形成机理或形成过程。本摘要概述相关的研究进展和初步认识如下:①含次生生物气的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为:随着次生生物成因甲烷的生成及其含量的增加,煤层气的组分变干,C_1/C_(1-n)值一般约为0.95,甚至为特干气;甲烷的δ^(13)C_1值变低,多在-55%o上下;δDCH_4值多低于-200‰;且随着次生生气的增加,△δ^(13)CCO_2-C_1值与△δ^(13)CC_2-C_1值均呈现出显著变大的趋势。②在煤岩形成演化过程中,可伴生大量的CO_2,H_2,是次生生物气的直接母源物质。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煤层气的CO_2含量都很低,而H_2则基本缺失。这显示,在煤的形成演化过程中生成的大量CO_2及H_2,除溢散到煤层外,基本都转化成了其他组分,而转化为生物成因甲烷则可能是其重要的去向。③C_(2+)亦显示出被微生物降解而其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明显变重的特点,说明热成因煤层气也经历了微生物的改造。④对煤层气中CO_2与CH_4之间的碳同位素分馏与示踪研究显示,二者的δ^(13)C值之间为负相关关系,CO_2被微生物还原为CH_4;相关的图解分析也显示,次生生物气主要属CO_2还原型。多方面的证据显示,CO_2还原是次生生物气形成的主要途径。⑤次生生物气中,CH_4和N_2的含量变化多呈线性消长的负相关关系,而N_2的δ^(15)N值与大气值(0‰)基本一致,即其中的N_2主要来自大气,从而表明煤层与地表沟通。地表水的下渗可将微生物带入煤层,为其后煤层中微生物的进一步繁盛厌与氧环境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生物气 煤层气 碳氢同位素 母质 形成途径
原文传递
云南阳宗海流域过去13000年植被演替与森林火灾 被引量:25
20
作者 王敏 蒙红卫 +3 位作者 黄林培 孙启发 张虎才 沈才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5-189,共15页
以云南阳宗海1020 cm长的湖泊沉积物岩芯为研究对象,由7个木屑和树叶残体样的AMS14C测年建立岩芯年代框架,以18~19 cm间隔获取52个样品作花粉/炭屑分析,重建了阳宗海流域过去13000年的植被、气候以及森林火灾历史。研究结果表明,过去13... 以云南阳宗海1020 cm长的湖泊沉积物岩芯为研究对象,由7个木屑和树叶残体样的AMS14C测年建立岩芯年代框架,以18~19 cm间隔获取52个样品作花粉/炭屑分析,重建了阳宗海流域过去13000年的植被、气候以及森林火灾历史。研究结果表明,过去13000年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和森林火灾可分为5个阶段:1)13200~11000 cal.a B.P.,植被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气候温凉湿润,森林火灾多发,后期(12300~11000 cal.a B.P.)随着温度和湿度的降低,森林火灾发生愈加频繁;2)11000~8000 cal.a B.P.,松林扩张,阔叶林缩小,气候较上阶段温暖偏干,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明显降低;3)8000~5000 cal.a B.P.,松林和常绿阔叶林占优势,且出现暖热性的枫香林,流域内气温升至13000 cal.a B.P.以来的最高值,湿度进一步降低,但森林火灾发生频率低;4)5000~800 cal.a B.P.,松林扩张至最盛,常绿阔叶林收缩,落叶阔叶林成分增加,气温和湿度均明显下降,森林火灾发生频率有所增加;5)800 cal.a B.P.至今,松林和常绿阔叶林收缩,落叶阔叶成分增加,草本植物中禾本科迅速上升,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森林火灾发生频率低。阳宗海花粉/炭屑记录重建的植被、气候和森林火灾史表明,在滇中地区,落叶阔叶成分易引起森林火灾,冷气候导致多发的森林火灾,冷干气候是宜森林火灾发生的气候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 炭屑 植被演替 气候变化 森林火灾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