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致病弧菌感染对大黄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蔡林婷 李思源 +2 位作者 葛明峰 胡亚萍 王国良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5-72,共8页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引起大黄鱼溃疡病的3种主要致病菌。本研究将试验大黄鱼随机分成4组,分别腹腔注射0.2ml的哈维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灭菌生理盐水,...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引起大黄鱼溃疡病的3种主要致病菌。本研究将试验大黄鱼随机分成4组,分别腹腔注射0.2ml的哈维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灭菌生理盐水,在感染20d中的不同时间采样,通过检测血清糖类、脂类及蛋白质代谢产物含量,血清蛋白质含量及酶活性,血清电解质含量等有关血液生化指标来比较3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感染后的1~4d,主要表现为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K、Fe显著升高(P<0.05),尿素氮、肌酐、血糖、胆固醇、Na、Cl显著降低(P<0.05),甘油三酯、P、Ca、Mg无显著变化(P>0.05),说明致病菌感染对大黄鱼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和代谢水平均产生了影响。反映鱼体受感染后从应激反应发生至生化指标变化主要出现在致病菌感染前期,提示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可以作为大黄鱼"溃疡病"早期感染的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弧菌 血液生化指标 糖类 脂类 蛋白质
下载PDF
舟山东极岛潮间带贝类生态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蔡林婷 王一农 +3 位作者 李祥付 冯瑶 赵静霞 邵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7-54,共8页
摘要:为了解东极岛潮间带贝类生态状况,为浙江海洋生态系统基本群落结构提供基础资料,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的大潮期间,在舟山东极岛潮间带采集92类,调查了解贝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态特点、多样性情况。研究分析发现,东... 摘要:为了解东极岛潮间带贝类生态状况,为浙江海洋生态系统基本群落结构提供基础资料,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的大潮期间,在舟山东极岛潮间带采集92类,调查了解贝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态特点、多样性情况。研究分析发现,东极岛潮间带贝类33种,隶属3纲7目20科。根据温度适应性质分,东极岛潮间带92类属于3个类群:广温广布种15种,占45.5%;温带种4种,占12.1%:亚热带种14种,占42.4%。东极岛潮间带贝类四季平均生物量为1541.8g/m2,由高潮带向低潮带呈递增趋势;四季平均栖息密度为925.2个/m2,以中潮带最高,向高潮带和低潮带递减。季节变化中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栖息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多样性指数(H)为O.9~3.0,均匀度指数(J)为0.2~0.8。结果表明东极岛种类丰富,生物量和栖息密度较高,说明东极岛地理环境较好,适宜贝类生存;物种分布均匀,生态环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极岛 潮间带 贝类 生态学 多样性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设施化养殖塘中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蔡林婷 陈晨 +4 位作者 王一农 刘静 吴菊音 马俊峰 钟硕楠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3年第2期7-11,共5页
2012年3月20日~8月24日,对宁波地区凡纳滨对虾设施化养殖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24种.其中硅藻门15种,占藻类种类数的62.5%;蓝藻门3种,占13%;绿藻门3种,占13%;黄藻门、金藻门、甲藻门各1... 2012年3月20日~8月24日,对宁波地区凡纳滨对虾设施化养殖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24种.其中硅藻门15种,占藻类种类数的62.5%;蓝藻门3种,占13%;绿藻门3种,占13%;黄藻门、金藻门、甲藻门各1种.养殖早期浮游植物藻密度1.019×105cell.mL-1,生物量0.17 mg.mL-1,多样性指数为0.926;养殖后期浮游植物藻密度1.301×105cell.mL-1,生物量0.44 mg.mL-1,多样性指数为1.547.浮游植物数量变化总体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设施养殖塘 浮游植物 多样性
下载PDF
庙子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蔡林婷 陈晨 +3 位作者 王一农 李祥付 冯瑶 赵静霞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4年第4期7-11,共5页
为研究舟山庙子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对庙子湖岛潮间带进行了4个季节的采样.采用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相似性聚类分析、MDS标序和ABC曲线等方法,分析了该岛屿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多样性和... 为研究舟山庙子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对庙子湖岛潮间带进行了4个季节的采样.采用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相似性聚类分析、MDS标序和ABC曲线等方法,分析了该岛屿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潮间带软体动物共计29种,优势种为条纹隔贻贝、粒结节滨螺、带偏顶蛤等.软体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为1541.81g·m^-2,平均栖息密度为925.19 ind·m^-2.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72~2.65,以冬季低潮带最高;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26~0.90,以春季高潮带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68~2.40,以秋季中潮带最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潮带之间差异性显著,群落非相似性均高于75%;季节差异不明显.主要判别种基本一致,为条纹隔贻贝、带偏顶蛤、粒结节滨螺、短滨螺、覆瓦小蛇螺.ABC曲线分析显示庙子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群落结构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受干扰程度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子湖岛 潮间带 软体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浙江檀头山岛周围海域夏、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迅 王莉 +4 位作者 顾晓英 蔡林婷 焦海峰 王一农 尤仲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3-567,共15页
为揭示现阶段浙江檀头山岛周围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于2013年7月、2013年11月对该海域进行了2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20个采样站位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55种,其中甲壳动物最多,有18种(占32.73%),其次是底栖鱼类(17种,占30.91%)... 为揭示现阶段浙江檀头山岛周围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于2013年7月、2013年11月对该海域进行了2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20个采样站位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55种,其中甲壳动物最多,有18种(占32.73%),其次是底栖鱼类(17种,占30.91%)、软体动物(16种,占29.09%),腔肠动物3种(5.45%),环节动物最少,只有1种(1.82%)。2航次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14种,其中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为2航次共有优势种,其余均为单一航次优势种,夏、秋季间种类更替率较高,为51.85%。平均生物量、丰度,夏季航次均分别高于秋季航次,方差分析表明生物量、丰度两航次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远近岸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檀头山岛周围海域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和n MDS排序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秋季20个站位均可划分成2个主要聚类组,对各聚类组内平均相似度贡献较大的物种主要是广温、广盐性的甲壳类动物,如东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等。ABC曲线和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檀头山岛周围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秋季受到重度扰动,夏季未受到扰动。粒径分析结果显示檀头山岛周围海域沉积物主要是由较细颗粒的黏土和粉砂组成。CCA分析结果表明温度、盐度、水深、溶解氧是对大型底栖动物影响程度较大的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大型底栖动物 阿氏网 檀头山岛 排序分析
下载PDF
三种致病弧菌感染对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思源 葛明峰 +2 位作者 胡亚萍 蔡林婷 王国良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02-209,共8页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引起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溃疡病的3种主要致病菌.将试验大黄鱼随机分成4组,分别腹腔注射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引起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溃疡病的3种主要致病菌.将试验大黄鱼随机分成4组,分别腹腔注射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灭菌生理盐水,在感染后的不同时间采样,通过白细胞数量、白细胞分类计数、NBT阳性细胞数量以及溶菌酶活力的变化趋势来探讨3种致病弧菌感染对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鱼各项血液指标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感染后的1~7 d.在人工感染的初期,各实验组大黄鱼外周血的白细胞数量、NBT阳性细胞数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提高(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白细胞数量开始下降;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有所上升,7 d以后各类血细胞数量变化不显著.其中哈氏弧菌感染组在白细胞数量、NBT阳性细胞数量等多个指标上的变化最为明显.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脾组织,鱼体受感染后两者溶菌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不同致病菌与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之间呈现一定的时效差异.研究认为反映鱼体受感染后从应激反应发生至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发挥主要发生在病原菌感染前期,不同致病菌与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之间呈现一定的时效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大黄鱼 致病弧菌 白细胞 NBT阳性细胞 溶菌酶
下载PDF
南麂大檑山岛贻贝增殖区潮间带底栖生物的多样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祥付 王一农 +3 位作者 蔡林婷 何京 陈晨 颜永康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8-323,共6页
2012年6月在南麂大檑山岛厚壳贻贝增殖区潮间带布设2个断面,进行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定量采集到底栖生物16种,其中软体动物6种,藻类、甲壳类各3种,腔肠动物、多毛类各2种。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1 592 inds/m2,平均生物量17 326.48 ... 2012年6月在南麂大檑山岛厚壳贻贝增殖区潮间带布设2个断面,进行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定量采集到底栖生物16种,其中软体动物6种,藻类、甲壳类各3种,腔肠动物、多毛类各2种。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1 592 inds/m2,平均生物量17 326.48 g/m2,以厚壳贻贝的生物量及丰度为最高。大檑山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1.25~1.53、0.46~0.54、0.49~0.75、0.92~1.25,平均值分别是1.48、0.50、0.57、1.13,多样性指数都比较低,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受到中度干扰。底栖生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大檑山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处于稳定状态。厚壳贻贝壳长频数分布分析表明,大檑山岛潮间带厚壳贻贝以1~2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大檑山岛 贻贝增殖区 潮间带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宁波南韭山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8
作者 王莉 蔡林婷 +5 位作者 王一农 焦海峰 洪玲玲 颜永康 孙元 王扬才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7-762,共6页
2012年4月、7月、10月和2013年1月,对宁波南韭山附近海域15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及其群落结构。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8属157种,其中硅藻门有40属113种,占总种数的71.9%... 2012年4月、7月、10月和2013年1月,对宁波南韭山附近海域15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及其群落结构。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8属157种,其中硅藻门有40属113种,占总种数的71.9%,为优势类群。该海域优势种22种,全年优势种为星脐圆筛藻,浮游植物种类数呈现环岛海域高于岛外海域的趋势,数量变化由多到少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浮游植物丰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全年丰度最高点是夏季S3(700.00ind/L),最低点冬季S5(11.50 ind/L);丰度数量变化由多到少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生物量大小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海域各站点物种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生态优势度指数(d')的波动范围分别为1.70~5.12、1.95~4.06、0.67~0.84、3.38~13.00,表明调查期间南韭山附近海域物种多样性高,群落结构稳定,其中秋季的物种多样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韭山海域 浮游植物 丰度 多样性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