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与综合生物指数的水生态评价
1
作者 姚琦 黎明杰 +7 位作者 麻林 唐哲 朱熠 刘阳圆 蔡永久 燕文明 张又 李宽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6-1486,共11页
针对不同流域部分生物指数评价标准并不统一的问题,利用熵权法构建综合生物指数(CBI)统一模糊评价标准,同时计算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进行评价结果验证.以2021年秋季和2022年春季东洞庭湖10个监测点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25个候选参数逐步筛... 针对不同流域部分生物指数评价标准并不统一的问题,利用熵权法构建综合生物指数(CBI)统一模糊评价标准,同时计算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进行评价结果验证.以2021年秋季和2022年春季东洞庭湖10个监测点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25个候选参数逐步筛选,选出M3(软体动物分类单元数)、M9(耐污类群相对丰度)、M13(BI指数)和M22(Shannon-Wiener指数)4个秋季核心参数以及M6(摇蚊个体相对丰度)、M13、M16(BPI指数)和M24(Margalef指数)4个春季核心参数,采用比值法统一量纲后累加计算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再对BPI、FBI、Shannon-Wiener、BMWP指数客观定权后计算CBI指数划分出5个状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B-IBI指数和CBI指数均得出靠近出湖河道点位较为健康,湖体点位多为一般和较差,整体秋季健康状况略好于春季,六门闸附近为极差状态,可能是因为该区域是东洞庭湖的闸口之一,常年关闭导致水体流动性较差,开闸放水后沉积物中的淤泥会释放污染物使得湖区总氮超标,进而影响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完整性.CBI指数与B-IBI指数以及COD_(Mn)、TLI(∑)指数等相关分析结果良好,表明利用综合生物指数和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结合能为东洞庭湖的水生态健康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完整性指数 熵权法 水生态健康 东洞庭湖
下载PDF
江苏河网区地表水沉积物中OCPs的赋存特征及风险
2
作者 韦皓元 林贵英 +6 位作者 姚晓龙 李建平 王苏红 龚雄虎 蔡永久 张路 赵中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3-931,共9页
选取我国平原河网典型区域—江苏省内重点湖泊、水库及河流等为研究对象,系统调查江苏省地表水环境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现状,解析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并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目标区域湖泊、水库及河流表层沉积物中20... 选取我国平原河网典型区域—江苏省内重点湖泊、水库及河流等为研究对象,系统调查江苏省地表水环境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现状,解析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并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目标区域湖泊、水库及河流表层沉积物中20种OCPs化合物检出率为100%,残留范围为0.41~10.62ng/g dw(平均值为3.14ng/g dw).与国内其它流域相比,江苏省地表水环境表层沉积物中OCPs的污染负荷整体处于较低水平.OCPs单体化合物特征比值溯源结果显示,江苏省表层沉积物中的OCPs主要来源于历史残留.运用风险熵值法对江苏省表层沉积物OCPs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环氧七氯是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其次为α-硫丹和异狄氏剂.联合生态风险评价表明太湖梅梁湾湖区处于高风险,不同水体类型沉积物OCPs风险水平呈现为湖泊高于河流、河流高于水库的整体趋势.在国家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的背景下,OCPs等传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同样需要持续关注,支撑流域水环境复合污染治理和风险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 地表水 沉积物 有机氯农药(OCPs)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太湖流域水生生物群落结构与水生态质量状况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娣 李旭文 +5 位作者 吕学研 姜晟 蔡琨 高占啟 王甜甜 蔡永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1-279,共9页
研究水生态环境功能的整体性是树立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基础。本研究于2020年,对江苏省太湖流域49个水生态环境功能区水生态监控点位进行水质、底栖动物和浮游植物调查;评价了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区底栖动物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其质量... 研究水生态环境功能的整体性是树立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基础。本研究于2020年,对江苏省太湖流域49个水生态环境功能区水生态监控点位进行水质、底栖动物和浮游植物调查;评价了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区底栖动物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其质量状况,分析了水质目标和水生态质量目标达标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流域57个点位共获得底栖动物物种94种,底栖动物群落前二位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和河蚬,17个湖库点位共获得浮游植物物种247种,隶属7个门113属,硅藻门57种、蓝藻门51种、绿藻门107种、隐藻门7种、甲藻门9种、裸藻门15种和金藻门1种,优势种属于微囊藻属,太湖流域底栖动物、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呈向好发展趋势;太湖流域4个水生态功能分区中底栖动物、浮游藻类质量指数评价等级均为“一般”,均低于水质指数评价等级(“中”~“良”);对照2020年管理目标,太湖流域49个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水质目标达标率为81.6%,远高于水生态质量达标率(40.8%)。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水环境管理应尽快从水质目标管理向水质、水生态双重管理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底栖动物 浮游植物 水生态 管理
下载PDF
大河岸线生态完整性内涵及评估方法——以长江岸线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段学军 邹辉 +4 位作者 王晓龙 蔡永久 赵中华 颜蔚 温舒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788-5801,共14页
大河岸线作为流域的重要生态空间,其内涵属性、空间格局和生态功能都具有显著的整体性。从岸线的陆域原真性、水陆生态渐变性、生境依存性及生物多样性等维度,分析了大河岸线生态完整性的科学内涵。结合国内外河流岸线生态评价研究,建... 大河岸线作为流域的重要生态空间,其内涵属性、空间格局和生态功能都具有显著的整体性。从岸线的陆域原真性、水陆生态渐变性、生境依存性及生物多样性等维度,分析了大河岸线生态完整性的科学内涵。结合国内外河流岸线生态评价研究,建立了大河岸线生态完整性的科学表征体系,提出各项指标评估和综合分级方法,并对长江岸线生态完整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长江岸线生态完整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从上游到下游沿岸各地市岸段生态完整性得分总体逐步降低;中上游地市岸段受到滨江湿地和洲岛发育程度及湿地保护状况等因素制约,下游地市岸段则受土地开发强度、自然岸线保有率、水陆连通性等制约。虽然中下游岸线有较高的开发程度且受长江大堤的约束,生态完整性受到明显影响,但在相同条件下生态完整性仍然有较大差异性,部分地区如铜陵段、安庆段和上海段仍保持了较高的完整性。大河岸线生态完整性的评估有助于形成既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防洪安全及供水安全,又能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促进高效集约利用的长江生态岸线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 岸线 生态完整性 长江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序列的江淮下游湖泊鲢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大命 杨子萍 +5 位作者 刘燕山 谷先坤 殷稼雯 蔡永久 唐晟凯 张彤晴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1,共9页
本研究采用线粒体COI序列为分子标记,探究了长江、淮河下游8个湖泊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通过PCR和测序技术,获得鲢COI基因序列片段。分析结果显示:COI序列片段长度为630 bp,243条COI序列共检出2... 本研究采用线粒体COI序列为分子标记,探究了长江、淮河下游8个湖泊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通过PCR和测序技术,获得鲢COI基因序列片段。分析结果显示:COI序列片段长度为630 bp,243条COI序列共检出23个变异位点,定义14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_(d))和核苷酸多样性(P_(i))分别为0.692和0.00512。8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508~0.803,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41~0.00694,表明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有较大差异。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遗传分化指数(F_(ST))为0.0083,表明群体间没有显著遗传分化。系统发育树和网络结构图显示,单倍型分化为2个分支,但群体没有形成特定的地理遗传结构。中性检验结果和歧点分布曲线表明,鲢群体没有显著偏离中性选择,群体大小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COI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基于Cytb基因序列的江淮下游湖泊鲢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6
作者 李大命 刘燕山 +5 位作者 唐晟凯 殷稼雯 谷先坤 蒋琦辰 蔡永久 张彤晴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3-433,共11页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长江、淮河下游湖泊中重要的渔业资源。为了解湖泊鲢种质资源遗传状况,采用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江淮下游8个湖泊(太湖、滆湖、长荡湖、淀山湖、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金沙湖)群体的...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长江、淮河下游湖泊中重要的渔业资源。为了解湖泊鲢种质资源遗传状况,采用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江淮下游8个湖泊(太湖、滆湖、长荡湖、淀山湖、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金沙湖)群体的239尾鲢进行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鲢Cty b基因全长为1 141 bp, 239条Cyt b序列检出74个变异位点,定义24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697和0.010 12。太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最高,分别为0.830和0.015 84,长荡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最低,分别为0.379和0.003 98。8个鲢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005~0.015;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98.0%),群体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为0.019 97;两两群体间Fst值统计表明,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群体间有显著的遗传差异(P<0.05)。单倍型系统进化树和网络结构图显示,单倍型划分为2个谱系,但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聚群。歧点分布曲线与中性检验结果表明,鲢群体进化过程中较为稳定,没有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应将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鲢群体作为不同的管理单元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基于综合指标法的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毛智宇 徐力刚 +7 位作者 赖锡军 王晓龙 李云良 李相虎 蔡永久 范宏翔 吴亚坤 魏凡凯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22-1032,共11页
由于湖泊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湖泊生态系统安全状态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湖泊水生态系统的状况并根据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开展精准治理和生态修复与保护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对鄱阳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的长期监测数据和资料收集... 由于湖泊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湖泊生态系统安全状态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湖泊水生态系统的状况并根据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开展精准治理和生态修复与保护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对鄱阳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的长期监测数据和资料收集,采用综合指标体系法,从物理形态、水文、水环境、水域生态、湿地生态和社会服务6个方面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指标体系,主要涵盖了湖泊口门状况、“五河”入湖径流变异程度、入湖河流水质达标率等26个指标。依据设置的阈值等级得到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各层次健康状况等级,通过对各湖泊生态系统各指标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出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准则层和目标层的得分,最终对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针对性强、科学全面、具有可操作性,可为鄱阳湖及类似通江湖泊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案例和方法借鉴。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健康体征状况目标层得分为73.45分,评价结果为亚健康,鄱阳湖水生态系统健康主要受泄流能力、水文节律变化、富营养化程度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后根据鄱阳湖的水生态系统健康评分等级探讨了鄱阳湖水生态系统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鄱阳湖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鄱阳湖 综合指标法 AHP层次分析法 现状分析 指标体系
下载PDF
近40年来太湖梅梁湾底栖动物群落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3
8
作者 温舒珂 彭凯 +2 位作者 龚志军 秦伯强 蔡永久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99-609,I0021,I0022,共13页
梅梁湾是太湖北部最大湖湾,也是太湖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对太湖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然而对其生态状况演变的认识尚不清晰。本文基于长期监测及文献资料,获得1980s以来太湖梅梁湾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数据,分析底栖动物种类... 梅梁湾是太湖北部最大湖湾,也是太湖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对太湖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然而对其生态状况演变的认识尚不清晰。本文基于长期监测及文献资料,获得1980s以来太湖梅梁湾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数据,分析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的时空变化,应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随机森林(RF)分析群落结构演变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梅梁湾1980-2019年共记录到44属(种)底栖动物,以摇蚊幼虫和软体动物为主,总丰度年际变化显著,40年来底栖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优势种经历了由较敏感的软体类为主到以耐污寡毛类、摇蚊幼虫等为主的转变。综合NMDS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梅梁湾底栖动物群落演变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80s及以前,物种多样性丰富,以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等大型软体动物为优势种;1990s-2007年,底栖动物群落快速退化,以耐污种占优;2008-2016年,水生态略有恢复,河蚬等清洁种略有回升;2017-2019年,耐污种优势度和丰度反弹。近40年来梅梁湾底栖动物群落变化主要受底质氮磷、有机质和水体营养盐、蓝藻水华等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此外水生植物演替也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长期演变 浅水湖泊 富营养化 太湖 梅梁湾
下载PDF
洪泽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濮梦圆 徐锦前 +4 位作者 胡恺源 彭凯 龚志军 蔡永久 项贤领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10-621,I0023,I0024,共14页
湖滨带在维持物种多样性、拦截陆源污染物、净化水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洪泽湖水体污染日益加重,湖滨带面临着围垦、养殖和泥沙淤积等严重威胁。为更好地理解洪泽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格局,运用主成分分析、冗余... 湖滨带在维持物种多样性、拦截陆源污染物、净化水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洪泽湖水体污染日益加重,湖滨带面临着围垦、养殖和泥沙淤积等严重威胁。为更好地理解洪泽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格局,运用主成分分析、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探究了洪泽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种类结构组成,以及群落多样性和优势种的特征,分析上述参数随环境因子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洪泽湖湖滨带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821.65 ind./L,平均生物量为1247.45μg/L,成子湖西浮游动物丰度较高,物种较为丰富;淮河口和东部湖岸丰度较低,多样性较低。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溶解性总磷、悬浮物、叶绿素a、COD、溶解性有机碳、水草盖度、pH、溶解氧和风浪扰动是湖滨带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与轮虫物种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相关性。方差分解结果表明,轮虫主要受到水化学环境因子及其与食物饵料的交互作用,枝角类受水深、浊度和悬浮物等物理生境因子的影响,磷酸盐、pH、风浪扰动和悬浮物与水化学的交互作用对桡足类有明显影响,多样性指数主要受水化学环境因子、物理生境因子、食物饵料的交互作用影响。可见,加强洪泽湖湖滨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对维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 湖滨带 浮游动物 环境因子 群落结构 驱动因子
下载PDF
基于水质荧光指纹法的湖泊污染溯源研究——以太湖流域滆湖为例
10
作者 巢波 蔡永久 +2 位作者 徐宪根 李明宝 胡国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30-1342,共13页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湖泊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加剧了湖泊原有功能的退化和丧失,因此污染治理成为了湖泊功能恢复和可持续发挥的必要条件,但如何实现污染精准溯源又是污染治理的重要前提。为此,本文以太湖流域滆湖为...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湖泊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加剧了湖泊原有功能的退化和丧失,因此污染治理成为了湖泊功能恢复和可持续发挥的必要条件,但如何实现污染精准溯源又是污染治理的重要前提。为此,本文以太湖流域滆湖为例,采用一种新兴技术——水质荧光指纹法开展湖泊污染溯源。于2021年累计采集滆湖周边70个农业、13个生活、3个企业排口的瞬时出水构建污染源荧光指纹库,连续12个月采集滆湖湖体8个样点水样分析水体荧光组分。通过平行因子分析共解析出4种污染源指纹和滆湖5种水体组分,经荧光相似度(塔克同余系数)分析进一步明确滆湖主要受到种植业面源、生活源和工业源的影响。此外,荧光强度与叶绿素a浓度和藻密度的强相关性表明藻类繁殖活动也会影响滆湖。从不同污染源对滆湖的时空影响特征来看,种植业面源主要在春、夏季影响西部、中部水域,生活源主要在夏、冬季影响西部、北部水域,工业源主要在特定月份(34月、1012月)影响西部水域,藻类繁殖活动主要在夏季影响湖体。通过荧光组分与水质参数的时空相关性分析得到农业源和总磷、总氮,生活源和氨氮、有机物参数(BOD 5、COD Cr、COD Mn),藻类繁殖活动和Chl.a、藻密度,工业源和Cu、Zn分别呈现出强相关性,表明荧光指纹法在水质溯源方面也有一定潜力。研究结果既可为滆湖当地的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污染源信息,也可为其他湖泊开展污染溯源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溯源 滆湖 水质荧光指纹法 污染源类型 污染源时空影响特征 时空相关性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56
11
作者 蔡永久 姜加虎 +2 位作者 张路 陈宇炜 龚志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1-819,共9页
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四种不同类型(草型、天然养殖、施肥养殖以及城市湖泊)的10个湖泊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与水体营养状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湖泊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 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四种不同类型(草型、天然养殖、施肥养殖以及城市湖泊)的10个湖泊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与水体营养状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湖泊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多样性及特征种类均存在显著差异.草型湖泊具有最高的生物量和多样性,但密度最低,其特征种类为腹足纲动物.天然养殖湖泊生物量也较高,物种多样性处于中间水平,特征种类为河蚬、寡鳃齿吻沙蚕及苏氏尾鳃蚓.施肥养殖湖泊和城市湖泊底栖动物密度较高,并呈现出最低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种类主要是耐污能力较强的颤蚓类和摇蚊科幼虫.相关性分析表明湖泊营养状态指数与底栖动物密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随着营养水平的增加,底栖动物群落逐渐被小个体的耐污种类所主导.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与营养状态指数亦呈显著负相关,反映目前长江中下游湖泊随营养水平增加底栖动物群落趋于简单化的演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浅水湖泊 底栖动物 富营养化 相似性分析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湖群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2
作者 蔡永久 姜加虎 +2 位作者 张路 陈宇炜 龚志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985-4999,共15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其中面积大于10 km2的湖泊总面积占相同级别中国淡水湖泊总面积的51.3%。目前对本地区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主要是关于单个湖泊或几个湖泊之间的比较,将区域内湖泊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其中面积大于10 km2的湖泊总面积占相同级别中国淡水湖泊总面积的51.3%。目前对本地区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主要是关于单个湖泊或几个湖泊之间的比较,将区域内湖泊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研究较少。为揭示现阶段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08年和2009年夏季对本地区5个湖群69个湖泊大型底栖动物和水化学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区域过程和局域环境条件在决定该地区底栖群落结构中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水体矿化度、电导率及氮磷指标在不同湖群间具有显著差异,而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及营养状态指数无显著差异。密度方面,以寡毛类和摇蚊幼虫为优势类群的湖泊共46个,占总数量的66.7%,以螺类为优势类群之一的湖泊16个,占总数量的23.2%;生物量方面,以螺类为优势的湖泊数量最多(33个),占总数量的46.4%,但以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占优势的湖泊亦有27个,占总数量的39.1%,双壳类仅在9个湖泊占据优势。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是局域环境条件和区域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类因子共解释了33.9%的底栖动物群落变异,其中局域环境因子占被解释量的48.1%,空间变量占35.4%。空间变量较高的解释量表明对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而言,区域过程对底栖动物的分布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湖群 浅水湖泊 局域和区域过程 大型底栖动物
下载PDF
太湖软体动物现存量及空间分布格局(2006-2007年) 被引量:36
13
作者 蔡永久 龚志军 秦伯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3-719,共7页
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对太湖软体动物进行了一周年调查.软体动物在30个采样点的出现率为90.0%,采集的232份样品中共记录到9科12属12种.软体动物在分布区的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6ind./m2、102.2g/m2.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铜... 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对太湖软体动物进行了一周年调查.软体动物在30个采样点的出现率为90.0%,采集的232份样品中共记录到9科12属12种.软体动物在分布区的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6ind./m2、102.2g/m2.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是太湖软体动物的优势种,河蚬的出现率为90.0%,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4ind./m2、58.3g/m2,其主要分布在西南湖区(393-896ind./m2)和贡湖湾(393-552ind./m2);铜锈环棱螺的出现率为56.7%,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8ind./m2、61.6g/m2,主要分布在东太湖(140-299ind./m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河蚬空间分布格局取决于生境类型和底质性质,而螺类的分布与水生植物的分布相一致,说明水生植物对螺类的分布有重要影响,这与经典的螺-草互惠理论相一致.比较1987-2006年太湖软体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发现,20年来河蚬的高值区域已由梅梁湾、竺山湾转变为大太湖,河蚬个体大小趋于小型化发展(P<0.001),而环棱螺小型化趋势并不显著(P=0.0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软体动物 空间分布 河蚬 铜锈环棱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5种常见底栖动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蔡永久 薛庆举 +1 位作者 陆永军 龚志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6-85,共10页
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5种常见大型底栖动物(铜锈环棱螺、河蚬、苏氏尾鳃蚓、摇蚊属幼虫及中国长足摇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样品采集于多个不同营养水平湖泊.底栖动物碳、氮、磷元素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1.6%~60.7%、5.2%~... 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5种常见大型底栖动物(铜锈环棱螺、河蚬、苏氏尾鳃蚓、摇蚊属幼虫及中国长足摇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样品采集于多个不同营养水平湖泊.底栖动物碳、氮、磷元素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1.6%~60.7%、5.2%~12.1%及0.41%~2.28%,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4~8.9、55~314及9.9~40.1,其中磷元素含量变化最大并是导致N∶P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同种类底栖动物元素组成具有显著差异,碳、氮、磷最高平均值分别出现在河蚬(48.4%)、苏氏尾鳃蚓(10.4%)及河蚬(1.09%).铜锈环棱螺(除氮磷比)和河蚬元素组成在不同营养水平湖泊间具有显著差异,重富营养湖泊太湖氮和磷含量最高.相关分析发现铜锈环棱螺及河蚬磷含量和氮磷比与营养状态指数显著相关,表明铜锈环棱螺和河蚬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并非保持严格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底栖动物 浅水湖泊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洪泽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和保护 被引量:7
15
作者 蔡永久 张祯 +3 位作者 唐荣桂 陈业 黄蔚 龚志军 《江苏水利》 2020年第7期1-7,13,共8页
根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管理需求,从水文水资源、自然形态、水环境质量、水生态和服务功能5个方面筛选12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基于2018年周年监测数据开展评价。针对研究得出的问题,从入湖污染物控制、底泥生态清淤、湖区生活污染控制、退... 根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管理需求,从水文水资源、自然形态、水环境质量、水生态和服务功能5个方面筛选12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基于2018年周年监测数据开展评价。针对研究得出的问题,从入湖污染物控制、底泥生态清淤、湖区生活污染控制、退圩还湖、水生态修复、网格化管理、监测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湖泊保护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生态完整性 健康评价 污染控制 湖泊管理 淮河流域
下载PDF
谈鱼类饲料消化率的评定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永久 《淡水渔业》 1981年第4期18-20,共3页
鱼用饲料的研究已日益受到国内外水产工作者重视。无论是开辟和利用一种新的天然饵料,还是研制人工配合饲料.在评定该饲料的营养价值及养鱼效果时.都离不开要了解饲料的营养组成及鱼类对饲料营养成分消化吸收率(消化率)的测定。用于... 鱼用饲料的研究已日益受到国内外水产工作者重视。无论是开辟和利用一种新的天然饵料,还是研制人工配合饲料.在评定该饲料的营养价值及养鱼效果时.都离不开要了解饲料的营养组成及鱼类对饲料营养成分消化吸收率(消化率)的测定。用于评定鱼类饲料消化率的方法有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率 鱼类饲料 人工配合饲料 饲料营养成分 鱼用饲料 天然饵料 消化吸收率 效果 评定 营养组成
下载PDF
巢湖湖区及主要出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50
17
作者 刘新 蒋豫 +2 位作者 高俊峰 尹洪斌 蔡永久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2-512,共11页
为了解巢湖湖区及主要出入湖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基于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沉积物污染风险进行评价,并对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河... 为了解巢湖湖区及主要出入湖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基于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沉积物污染风险进行评价,并对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湖区,是湖区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1.18~5.15倍,其中南淝河Cu、Zn、Pb、As和Hg含量较高,分别是背景值的3.53、16.98、3.98、5.84和23.11倍,西半湖Cu、Zn、Pb、Cd和Hg平均含量要高于东半湖,是全湖平均的1.04~1.45倍.地积累指数法和H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均表明,Cd和Hg是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在所调查的表层沉积物中Cd和Hg数值分别为43.17~3870.94和29.96~924.57,已处于较大风险数值.此外,源分析结果表明,巢湖湖区及主要出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Cu、Zn、Pb、Cr、Hg和As相关性显著,具有相似的来源,可能来自于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沉积物 重金属 风险评价 污染特征
下载PDF
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91
18
作者 邓建明 蔡永久 +1 位作者 陈宇炜 张路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8,共9页
为研究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08年3月(枯水期)及7月(丰水期)在洪湖进行采样分析.两次采样共鉴定有浮游植物6门46属95种,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2.00×10^5-284×10^5eells/L.硅藻为两个季节绝对... 为研究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08年3月(枯水期)及7月(丰水期)在洪湖进行采样分析.两次采样共鉴定有浮游植物6门46属95种,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2.00×10^5-284×10^5eells/L.硅藻为两个季节绝对优势门类,其次为绿藻及蓝藻;主要种属为直链藻、脆杆藻、栅藻等.丰水期与枯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差异较大;在枯水期由于硅藻对水温和光照较好的适应能力使其处于优势门类;丰水期由于其他藻类对营养盐的竞争及水体中硅含量充足使得绿藻等生长同时硅藻能继续保持优势地位.主成分分析表明在洪湖富营养化水平及水体中离子类型、水体中物质组成和污染程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三类主要因素;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温、溶解氧及悬浮物浓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主成分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太湖流域主要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被引量:59
19
作者 吴召仕 蔡永久 +2 位作者 陈宇炜 邵晓阳 高俊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6-694,共9页
2010年4月和7月对太湖流域五水系(苕溪、南河、洮滆、黄浦江和沿江水系)73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两次调查,分析各水系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评价各水系的水质状况.所有采样点共记录底栖动物88种,隶属于3门... 2010年4月和7月对太湖流域五水系(苕溪、南河、洮滆、黄浦江和沿江水系)73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两次调查,分析各水系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评价各水系的水质状况.所有采样点共记录底栖动物88种,隶属于3门8纲48科.全流域主要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888.91 ind./m2和105.18 g/m2.寡毛类占平均密度的94.19%,腹足类在生物量中所占比例最高,为72.50%,霍甫水丝蚓在五水系中均处优势地位.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沿江水系与苕溪、南河、洮滆和黄浦江水系,苕溪与洮滆水系底栖群落具有显著差异.霍甫水丝蚓是导致这五个水系群落结构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铜锈环棱螺、苏式尾鳃蚓、羽摇蚊、钩虾属一种、红裸须摇蚊、河蚬、小摇蚊属一种、摇蚊亚科一种、侧叶雕翅摇蚊、中国长足摇蚊和长角涵螺.典范对应分析表明高锰酸盐指数、正磷酸盐磷、总氮、硝态氮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显著相关.BPI和Wright指数评价结果发现五水系整体处在中污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水系 底栖动物 生物评价
下载PDF
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生物评价 被引量:33
20
作者 许浩 蔡永久 +3 位作者 汤祥明 邵克强 秦伯强 龚志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40-852,共13页
于2014年冬季和夏季调查太湖全湖116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分析其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记录底栖动物55种,隶属3门7纲18目27科52属,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05.5 ind./m2和146.6 g/m2.优势度分析表明,河蚬(Corbicula ... 于2014年冬季和夏季调查太湖全湖116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分析其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记录底栖动物55种,隶属3门7纲18目27科52属,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05.5 ind./m2和146.6 g/m2.优势度分析表明,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太湖大螯蜚(Grandidierella aihuensis)、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和拟背尾水虱属一种(Paranthura sp.)是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基于环境因子聚类分析,可将全湖分为3个区:敞水区、水生植被区和富营养区.方差分析表明各湖区间环境因子差异显著.统计分析表明,3个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低,差异显著.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深、总氮、总磷、铵态氮、水生植物、溶解性有机碳和沉积物中值粒径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显著相关.K-优势曲线、物种多样性指数显示,从水生植被区→敞水区→富营养区,营养水平增加,底栖动物多样性逐渐降低,生物量逐渐升高.研究结果表明营养水平、底质类型以及水生植被的分布是决定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评价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