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还田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特征及其节肥潜力的影响
1
作者 刘熙明 袁静超 +5 位作者 梁尧 刘剑钊 任军 高强 冯国忠 蔡红光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411,共8页
本研究通过在黑土区设置还田方式和还田量双因素秸秆腐解模拟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影响下秸秆腐解特征与养分释放动态,为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地点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典型黑土区,设置尼龙网袋法模拟覆盖(Straw mulch... 本研究通过在黑土区设置还田方式和还田量双因素秸秆腐解模拟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影响下秸秆腐解特征与养分释放动态,为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地点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典型黑土区,设置尼龙网袋法模拟覆盖(Straw mulching)和深翻(Straw burying)2种还田方式和半量还田(50%,R1)、减量还田(75%,R2)、全量还田(100%,R3)3种还田量互作处理,于2021—2022年动态采集网袋秸秆样品分析其腐解特征与养分释放动态,估算不同还田模式下秸秆节肥潜力。结果表明,在黑土区,深翻还田和减量还田结合下秸秆腐解与养分释放程度最高,腐解率达到87.7%,碳、氮、磷、钾释放率达到67.5%、78.3%、82.4%和97.2%。与覆盖还田相比,深翻还田秸秆腐解率平均增加15.0个百分点,秸秆碳、氮、磷、钾释放率平均增加16.7、18.0、15.4个和1.5个百分点。不同还田量处理中减量还田对秸秆腐解和碳、氮、磷的释放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秸秆钾的释放影响不显著。深翻还田和全量还田秸秆养分累积释放量最高,秸秆碳、氮、磷、钾累积释放量分别为2500.1、54.9、5.7 kg·hm^(-2)和121.2 kg·hm^(-2)。还田秸秆对氮肥和钾肥的替代潜力较高,对磷肥的替代潜力较低。研究表明,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科学配置秸秆资源、结合作物养分需求合理施肥,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益、实现绿色生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田方式 还田量 腐解特征 养分释放
下载PDF
同时性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性肿瘤6例分析
2
作者 高波 黄章骞 +3 位作者 尉伟东 揭芳 蔡红光 丁海钢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1期2076-2079,共4页
目的分析同时性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同时性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过。结果因腹痛腹胀就诊者2人,行卵巢恶性肿瘤分期手术。... 目的分析同时性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同时性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过。结果因腹痛腹胀就诊者2人,行卵巢恶性肿瘤分期手术。因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月经改变就诊者4人:3人术前行诊刮,病理提示子宫内膜样腺癌,行手术治疗,其中2人合并卵巢恶性肿瘤,按卵巢恶性肿瘤行分期手术,1人合并卵巢囊肿考虑良性,未行冰冻切片,术后病理提示子宫及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二次手术切除大网膜;另1人行腹腔镜下双侧卵巢囊肿剔除+骶韧带结节切除+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卵巢囊肿冰冻切片提示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骶韧带结节及子宫内膜息肉均未行冰冻切片,术后病理提示骶韧带结节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二次手术切除全子宫、双附件、盆腔淋巴结、盆腔深部内异结节及阴道壁。术后1人放弃治疗,2人行放化疗,3人行化疗。结论对疑有子宫内膜病变且同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必须先行诊刮,如病理提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或内膜癌,需高度重视异位内膜发生恶性肿瘤,无论异位内膜有无肉眼可见异常,必须行冰冻切片,避免因只处理子宫内膜病变而导致手术范围不够再行二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异位症 卵巢癌 同时性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农牧系统养分流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一莹 张畅 +6 位作者 袁静超 刘剑钊 王乃卉 梁尧 范围 任军 蔡红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09-1625,共17页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东北黑土区作物和畜牧生产的耦合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本研究选择位于东北黑土区的吉林省农安县为研究区域,以农牧系统为研究边界,通过实地调研、统计数据和文献,结合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FER:NUtrient flows i...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东北黑土区作物和畜牧生产的耦合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本研究选择位于东北黑土区的吉林省农安县为研究区域,以农牧系统为研究边界,通过实地调研、统计数据和文献,结合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FER: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定量分析1990—2020年农牧系统氮磷养分流动、利用效率和环境损失,探究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氮磷排放的驱动作用,并设置平衡施肥(减少化肥施用)和有机肥替代(提升有机物料替代)两种情景评估该县减排潜力。结果表明,相对于1990年,2020年农安县农牧体系氮磷输入量分别下降45%和23%,其中化肥施用是最大的输入项。作物和农牧系统养分利用率波动增加,而畜禽系统养分利用率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农牧体系氮磷损失量较1990年分别减少41%和增加29%。农田氨挥发、径流侵蚀和畜禽粪便直排为主要排放途径。通过平衡施肥和有机替代,土壤氮磷积累处于较低水平,至2030年农安县化学氮肥有80%的减施潜力,化学磷肥有85%的减施潜力,且氮磷养分环境排放均减少67%,作物和农牧系统养分利用率均增长50%以上。综上,农安县农牧体系未来可通过增加秸秆和粪便还田量提升化肥减施潜力。东北黑土区应继续深化化肥零增长政策,推行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农牧系统协同优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系统 农业绿色发展 氮磷利用率 NUFER模型 减施潜力
下载PDF
伴MELF浸润模式子宫内膜样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4
作者 戈文舜 张鹏 +1 位作者 蔡红光 李美平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9期2084-2088,I0006,共6页
目的 探讨伴微囊性、伸长及碎片状(MELF)浸润模式的子宫内膜样癌(EE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4年3月绍兴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EE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浸润模式分为MELF组(13例)和非MELF组(77例)。观察伴MELF浸... 目的 探讨伴微囊性、伸长及碎片状(MELF)浸润模式的子宫内膜样癌(EE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4年3月绍兴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EE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浸润模式分为MELF组(13例)和非MELF组(77例)。观察伴MELF浸润模式E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出现MELF浸润模式的因素。结果 MELF组患者中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为Ⅱ/Ⅲ期、组织学类型为非侵袭性组,盆腔淋巴结转移灶为微转移和孤立性肿瘤细胞占比较高,FIGOⅡ期较2009 FIGO分期提高了15.4%(2/13)。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标志物在EEC组织和MELF中存在不同表达状态。MELF组中病灶最大径≥2.0 cm、FIGOⅡ/Ⅲ期、子宫肌层浸润≥1/2层、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VSI)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MELF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广泛性LVSI是EEC患者出现MELF浸润模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伴MELF浸润模式EEC患者更易出现病灶最大径≥2.0 cm、FIGOⅡ/Ⅲ期、子宫肌层浸润≥1/2层、LVSI及盆腔淋巴结转移,广泛性LVSI是EEC患者出现MELF浸润模式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医师应重点关注2023 FIGO分期中的形态学指标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样癌 微囊性、伸长及碎片状浸润模式 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
下载PDF
HPV相关非破坏性生长的子宫颈腺癌锥切术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5
作者 戈文舜 蔡红光 +1 位作者 耿文 李美平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373-376,383,共5页
目的 评估HPV相关的非破坏性生长的子宫颈腺癌行宫颈锥切术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绍兴市妇幼保健院行宫颈锥切、后续行子宫切除术或定期随访的非破坏性生长的62例子宫颈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有... 目的 评估HPV相关的非破坏性生长的子宫颈腺癌行宫颈锥切术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绍兴市妇幼保健院行宫颈锥切、后续行子宫切除术或定期随访的非破坏性生长的62例子宫颈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有病变残留分为病变残留组(13例)和无残留组(49例),分析并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62例患者年龄25~68(44.9±9.2)岁,其中原位腺癌(AIS)38例,Silva A型腺癌24例;所有患者均为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ⅠA期,随访期无病变复发或转移。AIS和Silva A型腺癌在病变范围及象限分布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宫颈锥切后病变残留与年龄(>45岁)、锥切断缘阳性、病灶多象限分布、锥切后颈管搔刮阳性等因素有关(均P<0.05)。结论 HPV相关的AIS和Silva A型腺癌可能处于非破坏性生长的子宫颈腺癌的不同病变阶段且预后良好。锥切后病变残留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45岁)、宫颈锥切断缘阳性、病灶多象限分布、锥切后颈管搔刮阳性。无生育要求者建议全子宫切除,但不伴相关影响因素的患者,可制定个体化方案,避免过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相关 非破坏性生长的子宫颈腺癌 宫颈锥切术 残留病变
下载PDF
农业科学家精神特质与弘扬践行路径探析--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为例
6
作者 董娜 蔡红光 +1 位作者 马宇翔 郝文媛 《农业科技管理》 2024年第5期95-98,128,共5页
弘扬践行农业科学家精神,既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也是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科研初心、牢记为农使命的现实需求。农业科学研究因其研究周期长、连续性强、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农业科学家所特有的精神特质... 弘扬践行农业科学家精神,既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也是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科研初心、牢记为农使命的现实需求。农业科学研究因其研究周期长、连续性强、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农业科学家所特有的精神特质。文章通过对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百余年科研活动发展中形成的典型农业科学家代表的基本情况、代表性成果及其特有的工作经验、科研品质等进行分析,总结挖掘其所具有的共性精神特质,并梳理已在弘扬践行科学家精神上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经验做法,结合实际从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厚植爱农情怀、坚持求真务实等方面提出了弘扬践行农业科学家精神的路径,以期为鼓舞和激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创造更多重大科技成果,更好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学家 农业科学家精神 科技创新 科研生态 农业科技进步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东北黑土春玉米连作体系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71
7
作者 蔡红光 米国华 +3 位作者 张秀芝 任军 冯国忠 高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7,共9页
通过三年定位试验,在东北春玉米连作区比较了农民习惯(一次性施肥)与优化施肥条件下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表观平衡及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特征,以期评价两种施肥方式对黑土氮素矿化、残留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氮(根据土壤无... 通过三年定位试验,在东北春玉米连作区比较了农民习惯(一次性施肥)与优化施肥条件下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表观平衡及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特征,以期评价两种施肥方式对黑土氮素矿化、残留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氮(根据土壤无机氮测试推荐追肥量,Opt)处理玉米产量、生物量、吸氮量最高。农民习惯施肥1(氮肥85%基肥+15%种肥,Tra1)和农民习惯施肥2(氮肥全部作为基肥施入,Tra2)处理土壤残留无机氮含量变化受降水量影响较大,残留硝态氮下移明显。与Opt处理相比,三年连作后3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增加约2.0倍,60—90 cm硝态氮含量增加约2.4~3.3倍。Opt处理可显著降低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在氮素输出项中,作物携出量因施肥方式不同而差异显著,氮盈余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最高达400.9 kg/hm2。Tra2处理氮盈余最小,但以残留Nmin为主。氮肥一次性基施使氮素在土壤中累积较多,且易导致土壤残留硝态氮下移,从而对东北黑土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而在基肥的基础上,根据土壤无机氮测试推荐追肥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方式 玉米 氮肥效应 氮素平衡
下载PDF
玉米叶片SPAD值、全氮及硝态氮含量的品种间变异 被引量:42
8
作者 蔡红光 米国华 +2 位作者 陈范骏 张秀芝 高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6-873,共8页
研究比较两种土壤肥力条件下,4个春玉米品种在喇叭口期至成熟期间叶片SPAD值、全氮及硝态氮含量的变异程度、及其与氮素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关系,以期为不同品种植株的氮素营养测试指标的优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叶片SPAD值与产量、吸氮量... 研究比较两种土壤肥力条件下,4个春玉米品种在喇叭口期至成熟期间叶片SPAD值、全氮及硝态氮含量的变异程度、及其与氮素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关系,以期为不同品种植株的氮素营养测试指标的优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叶片SPAD值与产量、吸氮量及生物量呈显著相关,该值主要受氮肥水平影响,并因土壤肥力而变异。从喇叭口期至灌浆期间平均变异幅度为17.7%,但品种间变异很小,平均仅为4.3%。说明利用SPAD值诊断玉米氮素营养时,其诊断指标不需要因品种而调整,但需要因不同肥力而调整。在新立城低肥力条件下,喇叭口期(V12)和抽雄期(VT)的SPAD临界值指标分别为46.1和57.8;在德惠高肥力条件下,两个时期的SPAD值临界值较为接近,分别为59.9和60.3。植株叶片硝态氮含量在土壤肥力间及品种间变异均较大,变异幅度分别为43.1%和29.3%,且与产量、吸氮量及生物量的相关性均较差,不适于在大面积范围内单独作为玉米氮素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片SPAD值 叶片全氮 叶片硝态氮
下载PDF
东北春玉米连作体系中土壤氮矿化、残留特征及氮素平衡 被引量:23
9
作者 蔡红光 米国华 +2 位作者 陈范骏 张秀芝 高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44-1152,共9页
通过2年田间试验,在2种肥力、3种氮肥施用水平(不施氮N0,中量施氮N1,高量施氮N2)下,研究了吉林省春玉米连作体系中土壤氮素的矿化、残留特征及氮素平衡,并比较了种植不同玉米品种的效应。结果表明,德惠高肥力土壤中氮素两季总矿化量为20... 通过2年田间试验,在2种肥力、3种氮肥施用水平(不施氮N0,中量施氮N1,高量施氮N2)下,研究了吉林省春玉米连作体系中土壤氮素的矿化、残留特征及氮素平衡,并比较了种植不同玉米品种的效应。结果表明,德惠高肥力土壤中氮素两季总矿化量为203 kg/hm2,是新立城低肥力土壤的2.7倍。中量氮(N1)处理,2试验点2年土壤累计的氮素残留量为103~112 kg/hm2,对环境威胁较小;高量氮(N2)处理,新立城低肥力条件下土壤的氮素残留量为174 kg/hm2,且有下移趋势,而在德惠高肥力条件下,土壤的氮素残留量仅为107 kg/hm2。在新立城低肥力土壤上,施氮量在氮素输入项中起主要作用,在氮素输出项中,作物携出量并不随输入量的增加而有显著的变化,从而导致氮素盈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氮盈余主要以残留Nm in积累在土壤剖面中,变幅为34.0%~88.4%。在德惠高肥力土壤上,土壤矿化氮在2个施氮处理中分别占氮素输入的28.3%和36.5%,在氮素输出中,氮肥表观损失量显著高于新立城,且氮盈余中以表观损失为主,变幅为54.3%~70.8%,平均为65.5%。两个试验点的氮素表观损失可能主要是由生物固持作用引起的肥料氮向土壤氮的转换。不同玉米品种对氮素矿化和表观利用率有一定的影响,在优化施肥中应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连作 氮素矿化 氮肥残留 氮平衡
下载PDF
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春玉米氮素的需求规律与适宜施氮量 被引量:23
10
作者 蔡红光 袁静超 +4 位作者 刘剑钊 闫孝贡 张洪喜 梁尧 任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95-2005,共11页
【目的】研究高密度(75 000株/hm^2)种植条件下,东北中部春玉米群体氮素需求规律与分配特征,及其对氮肥运筹的响应,以制定高密度群体玉米的氮素管理措施。【方法】试验于2011—2012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 【目的】研究高密度(75 000株/hm^2)种植条件下,东北中部春玉米群体氮素需求规律与分配特征,及其对氮肥运筹的响应,以制定高密度群体玉米的氮素管理措施。【方法】试验于2011—2012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田进行,以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5个氮肥施用水平(不施氮(N1),70%推荐施氮量(N2),推荐施氮(N3),130%推荐施氮量(N4),高量施氮(N5)),结合高产栽培管理模式,通过两年田间定点试验,系统监测了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和养分在各器官中的累积与分配特征,并研究了氮肥施用水平对玉米产量、氮素转运效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氮肥处理间产量、生物量和氮累积量差异显著,且氮肥处理与年际间交互作用显著;玉米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单峰曲线变化,以N3处理下产量最高,产量差异主要来自穗粒数和千粒重;春玉米干物质累积随生育进程呈现先快后慢的累积动态,合理的氮肥施用可以提高籽粒的累积量和氮素转运效率,是其增产的重要基础,处理间以N3处理籽粒所占总干物质比重最高;N3处理下吐丝后氮素累积比例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这表明合理的氮肥运筹可能更有助于植株生育后期对氮素的吸收;通过两年定点试验数据拟合,建立了产量与施氮量的一元二次回归方程y=-0.1715x^2+79.73x+3940.1(R^2=0.963);计算得出最佳经济施肥量为225.1 kg·hm^(-2)。【结论】合理的氮肥运筹显著提升植株干物质向籽粒中转移,并增加吐丝期后植株氮素的吸收和转运能力;在东北中部黑土区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基于75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春玉米氮肥施用量可根据品种及肥力特征在225 kg·hm^(-2)左右进行微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籽粒产量 高密度 施氮量
下载PDF
东北春玉米连作体系土壤剖面无机氮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蔡红光 张秀芝 +2 位作者 任军 冯国忠 高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3-148,156,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东北春玉米生长及连作体系土壤中氮素含量的影响,为春玉米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5-2006年,在东北中部黑土春玉米连作区进行2年的田间定点试验,研究了一次性施肥(农民习惯施肥1、农民习惯施肥2...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东北春玉米生长及连作体系土壤中氮素含量的影响,为春玉米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5-2006年,在东北中部黑土春玉米连作区进行2年的田间定点试验,研究了一次性施肥(农民习惯施肥1、农民习惯施肥2)和推荐施肥条件下,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地上部生物量和吸氮量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并对土壤氮素表观盈亏进行了估算。【结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吸氮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推荐施肥处理的生物量和吸氮量均最高。施氮显著增加了0~90cm土层中的无机氮含量。2个习惯施肥处理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受降雨量的影响较大,且下移明显;推荐施肥处理可明显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残留。土壤氮素表观盈亏取决于氮肥用量,2006年农民习惯施肥1处理的土壤氮素表观盈余量最高,且多以残留硝态氮的形式累积在深层土壤中。【结论】在东北黑土春玉米连作区,氮肥一次性基施会导致土壤中的无机氮高残留,增加氮损失,易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本试验中的推荐施肥是较好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方式 黑土 玉米 硝态氮 氮素表观盈亏
下载PDF
葡萄胎组织中PCNA与Ki-6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蔡红光 楼艺 +1 位作者 史骁梁 阮秀兰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702-1704,共3页
目的:探讨葡萄胎患者宫内不同部位组织中PCNA和Ki-67的表达对葡萄胎治疗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葡萄胎患者宫腔中央水泡样胎块及靠宫壁蜕膜样组织中PCNA和Ki-67的表达。结果:PCNA及Ki-67在宫腔内组织的阳性... 目的:探讨葡萄胎患者宫内不同部位组织中PCNA和Ki-67的表达对葡萄胎治疗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葡萄胎患者宫腔中央水泡样胎块及靠宫壁蜕膜样组织中PCNA和Ki-67的表达。结果:PCNA及Ki-67在宫腔内组织的阳性表达均大于靠宫壁组织,有明显差异(P<0.05)。完全性葡萄胎PCNA及Ki-67阳性表达高于部分性葡萄胎,浸润性葡萄胎PCNA及Ki-67阳性表达高于完全性葡萄胎,且均为强阳性表达。PCNA和Ki-67在不同部位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结论:葡萄胎宫内水泡样组织的增殖活性明显大于靠宫壁的组织,必须彻底刮净宫内组织方能预防恶变的发生。靠宫壁组织因其增殖活性较弱,可不必常规二次刮宫,以避免过度搔刮带来的过度损伤。葡萄胎的细胞增殖程度可能随疾病进展而逐渐增强,对于宫内、宫壁组织均有强阳性表达的患者要警惕其恶变的可能。PCNA与Ki-67能代表葡萄胎滋养细胞异常增生的客观指标,其检测简便、快捷、价廉,有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胎 PCNA KI-67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田间条件下控制玉米开花前后根系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4
13
作者 蔡红光 刘建超 +4 位作者 米国华 袁力行 陈晓辉 陈范骏 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7-324,共8页
在田间原位条件下,利用根系形态差异显著的自交系掖478和武312为亲本构建的BC4F3群体,采用改进的PLABQTL软件中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抽雄期(开花前10 d)和灌浆初期(开花后15 d)玉米根系性状的变化和地上部生物量进行QTL定位。并分析其遗... 在田间原位条件下,利用根系形态差异显著的自交系掖478和武312为亲本构建的BC4F3群体,采用改进的PLABQTL软件中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抽雄期(开花前10 d)和灌浆初期(开花后15 d)玉米根系性状的变化和地上部生物量进行QTL定位。并分析其遗传机制。结果表明,花前花后对根干重、总根长、侧根长、轴根长、轴根数等根系性状共检测出27个QTL,单个QTL贡献率为5.2%~15.7%,其中在染色体臂6.02和10.04区域同时检测到控制着地上部生物量、总根长、侧根长和轴根数等性状的QTLs,两个不同生育时期检测到的共同QTL共有8个。玉米花前花后控制根系生长的QTL因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存在着特异性,而且对地上部生物量形成有重要贡献,这为了解田间条件下根系的生长发育和进一步进行遗传改良奠定了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抽雄期 灌浆初期 根系 QTL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耐药基因蛋白表达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红光 包磊 杨惠英 《浙江临床医学》 2007年第2期153-154,共2页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P-gp、LRP、TOPOⅡ在化疗前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ER、PR、CerbB-2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6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B-2、P-gp、LRP、TOPOⅡ的表达水平。结果P-gp、LRP、TOPOⅡ...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P-gp、LRP、TOPOⅡ在化疗前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ER、PR、CerbB-2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6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B-2、P-gp、LRP、TOPOⅡ的表达水平。结果P-gp、LRP、TOPOⅡ在化疗前乳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8.9%(22/76)、84.2%(64/76)和80.3%(61/76)。LRP、TOPOⅡ与CerbB-2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LRP、TOPOⅡ与ER、PR之间无相关,P-gp与ER、PR及CerbB-2之间均无相关性。有无淋巴结转移对耐药相关基因LRP、P-gp、TOPOⅡ的表达无显著性影响。结论P-gp、LRP、TOPOⅡ与乳腺癌原发MDR的发生有相当关系,CerbB-2基因可能也参与了MDR基因的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多药耐药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干物质与养分的积累分配特性 被引量:37
15
作者 侯云鹏 孔丽丽 +4 位作者 蔡红光 刘慧涛 高玉山 王永军 王立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3559-3572,共14页
【目的】研究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变化与转运分配特征,为区域春玉米滴灌施肥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6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乾安县进行定位试验,以农华101... 【目的】研究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变化与转运分配特征,为区域春玉米滴灌施肥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6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乾安县进行定位试验,以农华101为材料,在滴灌施肥条件下,分别设置农民栽培(FP)、高产栽培(HY)和超高产栽培(SHY)3种栽培模式。研究了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转运与分配特征以及产量构成特性的影响。【结果】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玉米产量显著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6.0%和37.4%;穗粒数和百粒重低于FP模式,但单位面积穗数显著高于FP模式。HY和SHY模式较FP模式显著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并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的比例(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比例分别提高8.0%、23.3%、10.0%、33.9%和13.8%、42.6%、21.6%、44.6%)。Logistic方程解析表明,HY和SHY模式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均高于FP模式(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分别提高6.9%、4.2%和23.8%、10.9%);且最大速率出现时间晚于FP模式。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显著降低了玉米开花前养分转运率和转运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了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开花前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513—0.9840),其中开花后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开花前。【结论】与农户栽培模式相比,高产和超高产栽培模式在提高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的同时,推迟了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时间,进而使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有较高的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同时显著提高了玉米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贡献率。因此,在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利用氮磷钾肥料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等管理措施,保证玉米整个生育期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是实现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玉米产量 滴灌施肥 栽培模式 干物质 养分积累转运
下载PDF
玉米秸秆覆盖与深翻两种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被引量:27
16
作者 梁尧 蔡红光 +6 位作者 杨丽 程松 张水梅 袁静超 刘剑钊 刘松涛 任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3-140,共8页
秸秆还田是实现东北黑土肥力提升与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明确玉米秸秆覆盖与深翻还田下土壤有机碳(SOC,Soil Organic Carbon)的变化及其在团聚体中的固持特征,对于揭示秸秆还田后黑土有机碳的稳定机制与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 秸秆还田是实现东北黑土肥力提升与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明确玉米秸秆覆盖与深翻还田下土壤有机碳(SOC,Soil Organic Carbon)的变化及其在团聚体中的固持特征,对于揭示秸秆还田后黑土有机碳的稳定机制与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黑土区中部6 a定位试验,选择常规种植(CK)、秸秆覆盖还田(SM,Stovers Mulching)和秸秆深翻还田(SI,Stovers Incorporation)3个处理,对0~10、>10~20、>20~30及>30~40 cm土层SOC含量、容重、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团聚体中有机碳(OC,Organic Carbon)含量进行了分析与测定,并对各处理年均碳投入量、SOC储量与土壤固碳速率等进行了估算。与CK相比,SM处理显著增加了0~10 cm土层SOC含量,增幅为22.4%,但对10~40 cm土层SOC含量无显著影响;SI处理显著增加了0~40 cm土层SOC含量,增幅为18.1%~41.5%,以>20~30 cm的增幅最突出。与SM处理相比,SI处理0~10 cm土层SOC储量显著低于前者,而>20~30 cm土层SOC储量反之。6 a间,SM处理耕层(0~20 cm)与亚耕层(>20~40 cm)土壤固碳速率分别为1.34和0.77 Mg/(hm^(2)·a),SI处理为0.85和1.74 Mg/(hm^(2)·a)。秸秆不同还田方式显著改变了0~40 cm土层团聚体分布及其中OC含量。与CK相比,SM显著增加了耕层大团聚体(>0.25 mm)比例与平均质量直径(MWD,Mean Weight Diameter),SI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团聚体MWD,且对10~40 cm土层团聚结构的改善作用优于SM;SM处理显著增加了0~10 cm土层>2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OC含量,SI处理不仅增加了0~10 cm土层>2 mm粒级团聚体OC含量,也显著提高了10~4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OC含量。在黑土区,秸秆覆盖还田对SOC的提升主要集中于表层,秸秆深翻还田促进了0~40 cm土层SOC积累与土壤团聚结构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土壤 团聚体 秸秆还田 黑土 固碳速率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吉林省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32
17
作者 梅楠 谷岩 +5 位作者 李德忠 梁尧 袁静超 刘剑钊 任军 蔡红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1-98,共8页
黑土作为吉林中部平原粮食主产区主要土壤类型,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该研究以吉林省典型黑土耕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集1401个土壤样本,测定8项土壤理化指标及玉米产量。采用最小数据集法筛选评价指标,... 黑土作为吉林中部平原粮食主产区主要土壤类型,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该研究以吉林省典型黑土耕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集1401个土壤样本,测定8项土壤理化指标及玉米产量。采用最小数据集法筛选评价指标,对于黑土耕层土壤进行质量评价,并综合土壤质量指数和产量提出评价指标的适宜范围。结果表明:吉林省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耕层容重、有机质、速效磷、pH构成,由全量数据集(Total Data Set,TDS)、重要数据集(Important Data Set,IDS)和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分别计算的土壤质量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2)分别为0.716、0.771,表明MDS可以替代TDS对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进行评价。黑土玉米种植区耕层土壤质量指数分布在0.22~0.75之间,均值为0.53,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趋势。土壤质量指数随产量先增加后降低。黑土耕层保持较高土壤质量及产量的评价指标适宜范围分别为:容重为1.23~1.43 g/cm^(3),酸碱度(pH值)为4.74~6.96,有机质为33.14~35.81 g/kg,有效磷为122.46~136.06 mg/kg。该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诊断、提高黑土肥力及选择适合农田管理措施提供理论及参数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耕层 最小数据集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质量指数
下载PDF
吉林省半干旱地区春玉米连作体系氮素平衡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高强 蔡红光 +1 位作者 黄立华 汪涓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7-132,共6页
【目的】为吉林省半干旱地区春玉米科学施用氮肥提供指导。【方法】2004~2005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进行2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方式(推荐施肥、农民习惯施肥、一次性施肥)对玉米产量、吸氮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同时对该地区土... 【目的】为吉林省半干旱地区春玉米科学施用氮肥提供指导。【方法】2004~2005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进行2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方式(推荐施肥、农民习惯施肥、一次性施肥)对玉米产量、吸氮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同时对该地区土壤氮素平衡与运转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一次性施肥处理受年际间降雨量影响较大,易产生后期植株脱氮现象,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年际间不稳定;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基肥施用量过高,造成氮肥表观利用率降低;一次性施肥处理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下,氮肥表观残留率较高,达到了50%左右;这2种施肥方式下,0~90 cm土层土壤残留Nmin分别为201和278 kg/hm^2,会对地下水体产生潜在威胁。推荐施肥处理下,玉米产量、生物量和吸氮量均较稳定,同时氮素利用率(REN)、氮素生理利用率(PEN)、氮素农学利用率(AEN)、氮素偏生产力(PFPN)均较高;在两季玉米连作后,0~90 cm土层土壤残留硝态氮为128.5 kg/hm^2,可以在环境友好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产量。【结论】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一次性施肥与农民习惯施肥会导致土壤中无机氮高残留,使氮素损失增加,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威胁,而推荐施肥是较合理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淡黑钙土 施肥方式 氮素效率 氮素平衡 土壤无机氮
下载PDF
玉米SSR连锁图谱构建及叶面积的QTL定位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建超 褚群 +2 位作者 蔡红光 米国华 陈范骏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5-631,共7页
叶片是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面积的大小(尤其是穗三叶面积)对于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及产量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玉米叶面积的遗传基础对于指导玉米高产育种具有理论意义。文章以两个叶面积差异显著的亲本478×武312... 叶片是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面积的大小(尤其是穗三叶面积)对于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及产量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玉米叶面积的遗传基础对于指导玉米高产育种具有理论意义。文章以两个叶面积差异显著的亲本478×武312为基础材料所构建的218个F8代的重组自交系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184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为2084.1cM,平均图距为11.3cM。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对玉米叶面积(穗三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两年共定位到7个和叶面积相关的QTL位点,2006年定位到4个QTL位点;2007年定位到3个QTL位点。在第2染色体umc1542-umc1518标记区间发现一个主效QTL位点,该位点可以在两年同时检测到,两年分别解释12.5%和17.3%的表型变异。该位点能稳定地检测到且具有较大的贡献率,可能会在玉米叶面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上有所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面积 微卫星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
下载PDF
不同培肥方式下春玉米氮磷钾养分累积与分配特征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秀芝 蔡红光 +5 位作者 闫孝贡 刘剑钊 彭畅 高洪军 任军 朱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9-313,共5页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培肥方式(常规栽培T1、深松T2、深松+深施肥T3、综合培肥T4)对春玉米氮、磷、钾养分积累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T3、T4处理增产效果显著,与常规栽培(T1)相比,分别增产8.9%~16.5%,9.2%~18.1%。此...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培肥方式(常规栽培T1、深松T2、深松+深施肥T3、综合培肥T4)对春玉米氮、磷、钾养分积累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T3、T4处理增产效果显著,与常规栽培(T1)相比,分别增产8.9%~16.5%,9.2%~18.1%。此外,T3、T4处理显著增加植株氮、磷、钾的累积,与T1相比,2个处理植株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9.8%~17.0%,13.6%~26.2%,磷素积累量分别增加7.2%~11.2%,14.3%~21.6%;且2个处理氮、磷增量多集中于籽粒,T3、T4处理籽粒中氮积累量较T1的增幅分别为21.7%~25.1%,29.0%~39.5%,磷积累量的增幅分别5.6%~20.1%,11.2%~3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深松 深追肥 有机肥 氮磷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