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8^(+)CD28^(-)T细胞对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1
作者 张安迪 魏筱萱 +9 位作者 郭佳媛 金香淑 张琳琳 李菲 谷振阳 薄剑 窦立萍 刘代红 李猛 高春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6-905,共10页
目的:探讨CD8^(+)CD28^(-)T细胞对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行haplo-HSCT的血液病患者移植后CD8^(+)CD28^(-)T细胞绝对计数与aGVHD的关系,并比较不同CD8^(+)CD28^(-)T... 目的:探讨CD8^(+)CD28^(-)T细胞对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行haplo-HSCT的血液病患者移植后CD8^(+)CD28^(-)T细胞绝对计数与aGVHD的关系,并比较不同CD8^(+)CD28^(-)T细胞绝对计数组间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感染及预后的差异。结果:60例行haplo-HSCT患者中有40例发生aGVHD,发生率为66.67%,中位发生时间为32.5(20-100)天。Haplo-HSCT后30天,aGVHD组CD8^(+)CD28^(-)T细胞绝对计数显著低于无aGVHD组(P=0.03)。ROC曲线表明移植后30天CD8^(+)CD28^(-)T细胞绝对计数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aGVHD的易感性。移植后30天低细胞计数组(CD8^(+)CD28^(-)T细胞绝对计数<0.06/μl)患者的aGVHD发生率显著高于高细胞计数组(CD8^(+)CD28^(-)T细胞绝对计数≥0.06/μl,P=0.01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移植后30天CD8^(+)CD28^(-)T细胞绝对计数是aGVHD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低细胞计数组aGVHD的发生风险是高细胞计数组的2.222倍(P=0.015)。不同CD8^(+)CD28^(-)T细胞绝对计数组间cGVHD、真菌感染、EB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发生无统计学差异。不同CD8^(+)CD28^(-)T细胞绝对计数组的总生存率、非复发相关死亡率、复发率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行haplo-HSCT后30天CD8^(+)CD28^(-)T细胞延迟重建的患者更易发生aGVHD,并且CD8^(+)CD28^(-)T细胞绝对计数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其易感性。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D8^(+)CD28^(-)T细胞绝对计数与cGVHD、真菌感染、EB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无关,且与移植后的生存预后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8^(+)CD28^(-)T细胞 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原文传递
青蒿素对人白血病U937细胞凋亡及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薄剑 王文清 +5 位作者 王全顺 李红华 赵瑜 吴晓雄 达万明 于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34-637,共4页
目的:通过青蒿素对经典人白血病细胞系U937的作用研究,探索青蒿素治疗白血病的可能.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四唑盐比色试验(MTT)、细胞形态学、DNA电泳及NBT还原试验等方法观察不同浓度青蒿素促进U937细胞凋亡及诱导分化作用.结果:青蒿素... 目的:通过青蒿素对经典人白血病细胞系U937的作用研究,探索青蒿素治疗白血病的可能.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四唑盐比色试验(MTT)、细胞形态学、DNA电泳及NBT还原试验等方法观察不同浓度青蒿素促进U937细胞凋亡及诱导分化作用.结果:青蒿素在浓度>6μmol/L时可显著抑制U937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并表现出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P<0.01);在诱导分化浓度下,青蒿素可促进U937细胞向成熟粒细胞分化(P<0.01).结论:青蒿素对白血病细胞U937的选择性促凋亡作用以及诱导分化效应表明其可能是一种理想的高效低毒抗白血病药物,有望进入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类 白血病 U937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分化
下载PDF
头孢吡肟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2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薄剑 吴晓雄 +2 位作者 达万明 王全顺 王书红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621-622,共2页
头孢吡肟(马斯平,cefepime)是第四代头孢菌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活性极佳,对内酰胺酶有高度稳定性,生物利用率高,细菌耐药形成机会少,临床取得了很好疗效.本文报道利用头孢吡肟作为首选药物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 头孢吡肟(马斯平,cefepime)是第四代头孢菌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活性极佳,对内酰胺酶有高度稳定性,生物利用率高,细菌耐药形成机会少,临床取得了很好疗效.本文报道利用头孢吡肟作为首选药物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病人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患者28例,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病例均为2000年1月~9月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诊断的白血病、淋巴瘤病人,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住院患者.体温≥38℃,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或伴有咳嗽咯痰,口腔或肛周感染,胸片示肺部感染.但除外以下情况:(1)严重心脏、肝病、肾脏疾病患者.(2)对头孢吡肟过敏者.(3)有精神系统异常,不能很好合作者.(4)已知病原菌为本药的耐药菌.(5)怀孕或(和)哺乳妇女[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菌素类 中性粒细胞减少 发热 头孢吡肟
下载PDF
胸腺五肽在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免疫调节方面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薄剑 赵瑜 +2 位作者 李红华 王全顺 于力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目的观察胸腺五肽在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方法将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在化疗期内配合应用胸腺五肽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化疗治疗。结果观察组同期CD3+细胞(... 目的观察胸腺五肽在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方法将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在化疗期内配合应用胸腺五肽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化疗治疗。结果观察组同期CD3+细胞(T淋巴细胞)、CD4+细胞(辅助性T细胞或Th)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Th/Ts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化疗期间并发感染的程度减轻,抗生素应用天数减少,感染容易得到控制。结论胸腺五肽能明显改善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达到免疫调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胸腺五肽 免疫调节
下载PDF
MAOP方案治疗初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薄剑 王全顺 +3 位作者 李红华 赵瑜 靖彧 于力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3-275,共3页
目的:探讨MAOP方案治疗初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及特点。方法:比较分别用MAOP方案和DOLP方案治疗的36例和32例初治ALL的缓解率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MAOP方案组29例达完全缓解(CR率为80.6%),2例达部分缓解(PR率... 目的:探讨MAOP方案治疗初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及特点。方法:比较分别用MAOP方案和DOLP方案治疗的36例和32例初治ALL的缓解率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MAOP方案组29例达完全缓解(CR率为80.6%),2例达部分缓解(PR率为5.6%);总有效率为86.1%。该化疗方案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消化道症状以及轻度肝功能异常等,无严重不可逆的脏器功能损害发生。与DOLP方案组比较,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平均持续时间方面要短(P<0.05)。结论:MAOP方案诱导治疗初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缓解率高、骨髓抑制时间短、患者耐受性好等优点,可作为诱导缓解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备选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药物疗法 成年人 米托蒽醌 阿糖胞苷 长春新碱 泼尼松
下载PDF
L-苏糖酸亚铁胶囊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6
作者 薄剑 王全顺 达万明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观察L -苏糖酸亚铁胶囊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用 4 6例缺铁性贫血患者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方法 ,对L -苏糖酸亚铁胶囊和琥珀酸亚铁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患者服用L -苏糖酸亚铁胶囊第 1... 目的 观察L -苏糖酸亚铁胶囊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用 4 6例缺铁性贫血患者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方法 ,对L -苏糖酸亚铁胶囊和琥珀酸亚铁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患者服用L -苏糖酸亚铁胶囊第 1周后开始自觉症状有所改善 ,第 2~ 4周症状改善最明显 ,头晕、心慌减轻 ,睡眠及精神好转 ,体力明显增加 ,面色苍白逐渐减轻 ,第 8周时症状基本消失 ,与琥珀酸亚铁片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 L -苏糖酸亚铁胶囊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良好 ,且其毒副作用小 ,便于患者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胶囊 缺铁性贫血 患者 琥珀酸亚铁 临床观察 自觉症状 药物 改善 毒副作用
下载PDF
中国海南省三亚地区地中海贫血基因类型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猛 项松鹤 +3 位作者 丁一 刘雯雯 徐媛媛 薄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46-1150,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海南省三亚地区人群地中海贫血的基因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开展地中海贫血基因筛查及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跨越断点PCR法(GAP-PCR)、反向斑点杂交法(RDB)对1060例地中海贫血疑诊患者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分析。... 目的:研究中国海南省三亚地区人群地中海贫血的基因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开展地中海贫血基因筛查及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跨越断点PCR法(GAP-PCR)、反向斑点杂交法(RDB)对1060例地中海贫血疑诊患者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分析。结果:在1 060例地中海贫血疑诊患者中共检测出539例地中海贫血基因缺失或突变,总检出率50.85%,其中α地中海贫血基因检出率31.13%(330/1060),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出率15.28%(162/1060),α和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检出率4.43%(47/1060)。α地中海贫血基因型依次为--SEA/αα、-α^(4.2)/αα,HbH病,-α^(3.7)/αα,-α^(3.7)/-α^(4.2),-α^(4.2)/-α^(4.2),-α^(3.7)/-α^(3.7),检出率分别为9.25%、5.94%、5.56%、5.00%、2.36%、1.70%、1.32%。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依次为CD41-42、CD17、654、CD71-72、IVS-II-654、-28、CD43、-29、βE,检出率分别为9.8%、1.32%、1.23%、1.23%、1.04%、0.37%、0.19%、0.18%、0.09%。α和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基因型中,-α^(3.7)/αα复合CD41-42最为常见,检出率1.70%;其次为-α^(4.2)/αα复合CD41-42,检出率0.94%。结论:中国海南省三亚地区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具有遗传异质性,其基因分布特征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需结合本地区基因分布特点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筛查、产前诊断及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基因表型 基因缺失 基因突变 中国海南省
原文传递
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8
作者 周颖 赵瑜 +3 位作者 薄剑 李艳芬 马超 石亚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62-1166,共5页
本研究旨在评估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确诊DLBCL的50例患者的Ki-67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Ki-67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 本研究旨在评估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确诊DLBCL的50例患者的Ki-67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Ki-67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有无B症状、LDH水平、IPI危险度分组、结外受累病灶数、是否为巨块型、有无骨髓受累、是否为生发中心来源、治疗方案以及初始治疗反应均无显著相关。Ki-67低表达组(<85%)和高表达组(≥85%)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0个月和15个月。Ki-67低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PFS)期均显著优于高表达组(P=0.001;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和Ki-67表达水平,影响PF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及Ki-67表达水平。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表达水平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4.90;95%CI,1.456-16.511;P=0.0103)。结论:增殖相关抗原Ki-67是判断DLBCL预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67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赵瑜 王全顺 +4 位作者 窦丽萍 薄剑 李红华 靖?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156-1160,共5页
本研究探讨正常人和不同疾病状态急性白血病(AL)患者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差异。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正常人和AL患者骨髓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检测。结果表明:Id4基因在正常骨髓中呈完全性非甲基化状... 本研究探讨正常人和不同疾病状态急性白血病(AL)患者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差异。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正常人和AL患者骨髓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检测。结果表明:Id4基因在正常骨髓中呈完全性非甲基化状态,初治AML和ALL患者中Id4基因甲基化比例分别为84%和86%。8例复发难治的AL患者中Id4基因全部甲基化,14例Id4基因甲基化的完全缓解ALL患者中有8例在12个月内复发,而9例Id4基因非甲基化的完全缓解ALL患者中12月内复发仅1例;Id4基因呈甲基化状态的完全缓解的AML患者中12个月内复发率为62.5%,而在非甲基化的患者中12个月内复发率仅为1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完全缓解的ALL患者甲基化比例为64.3%,而完全缓解的AML患者甲基化比例为28.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9例初治AL中,有33例Id4基因呈甲基化状态,8例复发难治的AL患者的Id4基因均呈甲基化状态,58例完全缓解的AL中,有24例Id4基因呈甲基化状态。结论:与正常人不同,AL患者中Id4基因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甲基化改变,缓解状态患者的甲基化比例低于非缓解状态患者,Id4基因甲基化模式的改变与AL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4基因 急性白血病 基因甲基化
下载PDF
单中心191例健康供者应用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倩 袁磊 +9 位作者 李红华 赵瑜 黄文荣 薄剑 王书红 朱海燕 窦立萍 王全顺 于力 靖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9-172,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因素及对健康供者的影响。181例志愿健康供者应用G-CSF 5-10μg/(kg.d)动员,10例应用G-CSF 3.3-4.9μg/(kg.d)动员,12 h 1次,连续动员4-5 d;采集、检测外周血中单个... 本研究旨在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因素及对健康供者的影响。181例志愿健康供者应用G-CSF 5-10μg/(kg.d)动员,10例应用G-CSF 3.3-4.9μg/(kg.d)动员,12 h 1次,连续动员4-5 d;采集、检测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MNC)数与CD34+细胞数,并观察供者动员及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表明,与动员前相比,动员后(采集前)供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平均升高7倍(P<0.01);血小板数明显下降(P<0.01);血红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性。动员第4或5天采集效果无差异。男性供者采集的MNC、CD34+细胞数高于女性(P<0.01),高体重供者采集的MNC、CD34+数高于低体重供者,年龄对采集效果无明显影响。G-CSF剂量与采集效果无线性关系。供者不良反应轻微。结论:G-CSF可以有效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动员 供者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下载PDF
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被引量:8
11
作者 朱海燕 达万明 +9 位作者 高春记 汪菲菲 韩晓蘋 李红华 黄文荣 张翼鷟 王书红 薄剑 靖彧 靳海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45-349,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作用。16例预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rhIL-11联合r... 本研究旨在探索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作用。16例预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rhIL-11联合rhG-CSF动员)及对照组(rhG-CSF动员),两组均在动员性化疗后血象下降至最低值有回升迹象时应用rhIL-11及rhG-CSF;rhG-CSF5μg/(kg·d)动员中位时间5.5天,rhIL-1150μg/(kg·d)动员中位时间4天;动员后观察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干细胞采集物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CFU-GM集落数的变化;按常规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观察粒细胞及血小板植活时间及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动员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干细胞采集物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及CFU-GM集落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实验组中性粒细胞数≥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0.5天,对照组中为13天,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2.5天(p<0.05)。实验组血小板数≥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1.5天,对照组为13天,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1.5天(p<0.05)。实验组输注单采血小板中位数为3.5单位,对照组为5单位,实验组比对照组减少1.5单位(p<0.05)。实验组使用动员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低热、乏力、感冒样症状、食欲不振、头晕、肌肉酸痛等,对照组仅出现低热,患者对以上症状均可以耐受,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结论:rhIL-11联合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安全有效,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较快,单采血小板输注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造血干细胞动员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四种恶性血液病细胞系的Id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赵瑜 王全顺 +4 位作者 李红华 靖彧 薄剑 王书红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418-1420,共3页
本研究探讨4种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系以及非肿瘤细胞系和正常人骨髓Id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差异。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白血病细胞系K562和HL-60、淋巴瘤细胞系Ramous和CA46以及良性细胞系Hek937和正常人骨髓细... 本研究探讨4种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系以及非肿瘤细胞系和正常人骨髓Id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差异。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白血病细胞系K562和HL-60、淋巴瘤细胞系Ramous和CA46以及良性细胞系Hek937和正常人骨髓细胞进行Id4基因甲基化状态检测。结果表明:Id4基因在正常人骨髓细胞和Hek937细胞系中呈完全非甲基化状态,在4个血液肿瘤细胞系K562、HL-60、Ramous和CA46中均呈甲基化状态。结论:所检测的4种血液肿瘤细胞系中,Id4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正常人骨髓细胞和非肿瘤细胞系完全不同,Id4基因甲基化模式的改变与造血细胞恶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4基因 基因甲基化 K562 HL-60 Ramous CA46
下载PDF
Id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期监测中的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瑜 王全顺 +5 位作者 李红华 薄剑 窦丽萍 靖彧 王书红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76-478,共3页
本研究探讨id4基因甲基化在完全缓解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病情监测中的意义。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对经诱导缓解和巩固强化4-5疗程后持续完全缓解的AML患者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分析,并随访。结果表明:id4基因在32例AML... 本研究探讨id4基因甲基化在完全缓解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病情监测中的意义。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对经诱导缓解和巩固强化4-5疗程后持续完全缓解的AML患者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分析,并随访。结果表明:id4基因在32例AML中有15例id4基因甲基化,其中7例在随访期间出现复发或复发倾向。17例id4基因非甲基化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完全缓解。结论:在完全缓解的AML患者中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白血病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4基因 基因甲基化 髓系白血病 白血病复发
下载PDF
在不同类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Id4基因甲基化差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瑜 薄剑 +5 位作者 窦丽萍 靖彧 王书红 王全顺 李红华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618-620,共3页
本研究探讨Id4基因在不同类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中的甲基化情况差异。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50例不同类型MDS患者骨髓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检测,并以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作为对照。结果发现:Id4基... 本研究探讨Id4基因在不同类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中的甲基化情况差异。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50例不同类型MDS患者骨髓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检测,并以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作为对照。结果发现:Id4基因在对照组骨髓中呈完全非甲基化状态,在MDS各种类型中,甲基化状态有差异:6例RA、2例RARS和4例MDS-U患者骨髓Id4基因均呈非甲基化状态,而18例RCMD中有2例,12例RAEBⅠ和8例RAEBⅡ中各有3例为Id4基因甲基化。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分别低于和高于5%的两组患者中,Id4甲基化分别有2例和6例,各占每组的6.7%和3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初步结论是: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的MDS患者有可能发现Id4基因甲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4基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基因甲基化
下载PDF
中剂量rhG-CSF动员对供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文荣 达万明 +9 位作者 邓新立 高春记 韩晓萍 吴晓雄 李红华 朱海燕 靳海杰 靖域 王书红 薄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852-856,共5页
本研究观察12例健康供者在使用10μg/(kg·day)rhGCSF动员前后白细胞总数变化。应用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对白细胞进行形态学分类,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发现... 本研究观察12例健康供者在使用10μg/(kg·day)rhGCSF动员前后白细胞总数变化。应用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对白细胞进行形态学分类,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发现,动员前1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6.25(4.7-7.8)×109/L,其中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07(1.63-3.1)×109/L,单核细胞中位数为0.163(0.078-0.414)×109/L;动员第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37.47(24-72.57)×109/L,其中淋巴细胞中位数为3.22(1.46-5.31)×109/L,单核细胞中位数为1.2(0.706-3.627)×109/L。供者外周血白细胞的增加为动员前的6.26±2.14倍(P<0.01),其中淋巴细胞的增加为动员前的1.45±0.76倍(P<0.05),单核细胞数增加为动员前的7.48±4.41倍(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动员前CD3+T淋巴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46.96%[(32.36-57.45)%],动员后为40.94%[(25.31-48.9)%];动员前CD4+/CD8+淋巴细胞比例为1.27±0.46,动员后为1.36±0.51;动员前CD4+CD8+T淋巴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0.41%[(0.16-1.51)%],动员后为0.49%[(0.09-2.0)%];动员前CD16+CD56+NK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13.98%[(4.08-25.08)%],动员后为16.65%[(12.06-33.05)%];动员前CD3+CD16+CD56+NK-T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2.75%[(0.37-6.38)%],动员后为3.13%[(0.46-5.95)%];动员前CD20+B淋巴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9.28%[(5.97-16.33)%],动员后为9.94%[(7.36-20.41)%];动员前CD14+单核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12.48%[(3.54-19.35)%],动员后为29.52%[(16.51-36.76)%]。动员后CD14+单核细胞在PBMNC中的比例比动员前增加2.87±1.51倍(P<0.05);动员前后T淋巴细胞、NK细胞、NK-T细胞、B淋巴细胞在PBMNC中的比例以及动员前后CD4+/CD8+淋巴细胞比均无显著变化(P>0.10)。结论:rhGCSF动员引起的单核细胞增加可能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相关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动员 免疫细胞 外周血
下载PDF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英 唐锁勤 +6 位作者 黄文荣 李红华 赵瑜 薄剑 张宁 王芳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85-989,共5页
本研究分析非体外去T细胞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i-HSCT)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我院于2010年10月-2013年3月对2例SAA/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患儿进行了非体外去T淋巴细胞的父亲2个HLA位点不合的HSCT。2例在... 本研究分析非体外去T细胞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i-HSCT)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我院于2010年10月-2013年3月对2例SAA/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患儿进行了非体外去T淋巴细胞的父亲2个HLA位点不合的HSCT。2例在病程4个月内用环孢素A(CsA)+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无效,有活动或重症感染,输血依赖,无HLA全合的同胞供者或非血缘供者。移植前预处理用福达拉滨(Flu)+环磷酰胺(Cy)+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移植物为G-CSF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HSC)和骨髓(BM)。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用CsA+骁悉(MMF)+短程甲氨蝶呤(MTX)。结果2例患儿均达到100%供者植入,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2 d、18 d,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7 d、26 d。2例均出现I度急性GVHD(aGVHD),1例发展为可控制的局限性慢性GVHD(cGVHD)。2年随访期间,2例患儿保持稳定的100%供者植入并有免疫功能的重建。结论:小数量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在没有同胞HLA全合供者或非血缘HLA全合供者时,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儿童SAA是适宜的选择,总体生存率(OS)的提高还有待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
下载PDF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77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靖彧 于力 +10 位作者 刘海川 姚善谦 楼方定 张伯龙 高春记 周绮 李红华 薄剑 王全顺 赵瑜 朱海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7期9297-9301,共5页
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采用化疗方案效果欠佳,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虽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寻找到HLA相合的供者概率较低,且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改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 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采用化疗方案效果欠佳,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虽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寻找到HLA相合的供者概率较低,且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改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89-01/2007-03在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完成。对象:选取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77例,中位年龄27.6岁,均同意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单次造血干细胞移植72例,其中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21例、自体骨髓移植51例;移植前CR1期69例,CR2期2例,CR3期1例。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其中均为自体骨髓移植1例,其余4例分别为首次进行骨髓移植和第2次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均为CR1期。方法:骨髓移植患者按单个核细胞(0.8~1.5)×108/kg采集骨髓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联合化疗后行粒系-巨噬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当白细胞>5.0×109L-1时采集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回输单个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2.62×108/kg,4.03×108/kg。25例患者行TLI预处理方案,47例患者行TBI预处理方案,5例患者行不含TBI的高剂量化疗预处理方案。9例患者给予移植后治疗,接受VP/MM维持化疗3例,接受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α免疫维持治疗4例,三者联合维持化疗2例。移植后每3个月进行随访,定期检测血常规、骨髓象等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存活情况以及维持治疗对患者骨髓功能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髓系造血重建。72例单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无病存活42例,其中移植前CR1期41例,CR3期1例,至今无病存活率58.3%;5例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至今无病存活4例。定期进行血象和骨髓象复查,均未发现移植后维持治疗对患者骨髓功能有明显影响,患者对维持治疗的耐受性良好。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安全有效,可改善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造血干细胞 移植 自体急性髓系白血病
下载PDF
35例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影像特点、预后及治疗方法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华 韩晓蘋 +11 位作者 李宝静 孙璐 朱海燕 李菲 王全顺 黄文荣 薄剑 赵瑜 李红华 王书红 于力 靖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09-1114,共6页
本研究目的分析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对35例LC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年龄分为未成年组(<14岁)及成年组(≥14岁),对其临床症状、体征、... 本研究目的分析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对35例LC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年龄分为未成年组(<14岁)及成年组(≥14岁),对其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病理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评估。结果表明:LCH临床特点表现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单系统受累患者以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多系统受累患者以联合化疗效果较好。经过系统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年,1年总生存率(OS)为94%±4%,2年OS为91%±5%,3年OS为86%±7%。未成年组与成年组3年OS分别为94%±6%和81%±10%,未成年组OS优于成年组,但是由于病例数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CH是一种容易误诊的疾病,年龄为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病理活检是其确诊的金标准,PET-CT对该疾病明确分期及病变范围有很大意义。成年LCH患者肺部容易受累及,联合化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可根据病变的分期及分组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病理特点 化疗
下载PDF
Id4基因甲基化在恶性淋巴瘤中的检测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瑜 靖彧 +4 位作者 薄剑 王书红 王全顺 李红华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22-324,共3页
本研究探讨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中的检测意义。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正常人和初诊NHL患者骨髓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进行检测,同时进行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并对患者进行随访... 本研究探讨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中的检测意义。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正常人和初诊NHL患者骨髓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进行检测,同时进行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表明:id4基因在正常骨髓中呈完全性非甲基化状态。18例初治NHL患者中1例经骨髓活检证实有淋巴瘤骨髓受累,4例发现有id4基因甲基化。14例id4基因非甲基化的NHL患者在8个月随访期内病情稳定,再次检测骨髓未发现淋巴瘤骨髓受累,而1例id4基因甲基化伴骨髓受累的NHL患者在随访期间转变为白血病,3例id4基因甲基化伴无骨髓受累的NHL患者中2例在随访期间复查发现有骨髓受累。结论:在骨髓检查正常的NHL患者中检出id4基因甲基化可能提示淋巴瘤骨髓微量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4基因 淋巴瘤 甲基化
下载PDF
STR-PCR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证据的检测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素霞 达万明 +5 位作者 高春记 朱海燕 王书红 薄剑 靖彧 靳海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5-29,共5页
本研究采用STR -PCR检测方法 ,观察比较 1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植入情况。提取 1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及其供者移植前的以及患者移植术后的不同时期的外周血或骨髓DNA ,PCR扩增 5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STR位点 ,通... 本研究采用STR -PCR检测方法 ,观察比较 1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植入情况。提取 1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及其供者移植前的以及患者移植术后的不同时期的外周血或骨髓DNA ,PCR扩增 5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STR位点 ,通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 ,分析其植入情况。结果表明 :1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植入 ,其中完全供者植入 10例 ,供受者混合嵌合体 5例。持续缓解 10例 ,死亡 4例 ,1例复发但仍存活。混合嵌合体中供者DNA比例的下降预示着早期排斥或复发。Ⅱ度以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与混合嵌合体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STR -PCR是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是否植入的灵敏、准确度高的方法 ,混合嵌合状态对白血病复发有预警作用。嵌合状态的变化对疾病的治疗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PCR 造血干细胞移植 嵌合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