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茂基稀土胺化物催化ε-己内酯开环聚合 被引量:7
1
作者 薛明强 毛礼胜 +1 位作者 沈琪 马家乐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2-104,共3页
聚己内酯(PCL)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有良好的相溶性,可用于药物的缓释放.近年来,用稀土化合物作为单组分催化剂催化己内酯开环聚合的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杜邦公司的McLain等[1,2]最早发现了单组... 聚己内酯(PCL)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有良好的相溶性,可用于药物的缓释放.近年来,用稀土化合物作为单组分催化剂催化己内酯开环聚合的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杜邦公司的McLain等[1,2]最早发现了单组分烷氧基稀土化合物可以在室温下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 开环聚合 茂基稀土胺化物 催化剂
下载PDF
离子交换树脂最适再生条件探索 被引量:14
2
作者 薛明强 吴康 张振江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2期77-80,共4页
离子交换法制纯水是厂矿、科研单位常用的纯水制备方法.在制出一定量合格水后,树脂吸附饱和,用酸碱对树脂进行再生,使树脂恢复交换能力.试验表明,再生剂用量、再生液浓度、再生液流出速度等对设备周期采水量及水质均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再生 离子交换树脂 活性炭 纯水 制备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围手术期处理6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薛明强 黄壮士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15期61-62,共2页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围手术期处理 危象
下载PDF
上肢微型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指创面 被引量:17
4
作者 程建文 赵劲民 +2 位作者 谭桢 王静威 薛明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9期4752-4756,共5页
背景:目前临床上治疗手指创面的手术方法有局部筋膜蒂皮瓣转位、足部及上肢微型游离皮瓣转位等。目的:探讨上肢微型游离皮瓣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创面的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4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 背景:目前临床上治疗手指创面的手术方法有局部筋膜蒂皮瓣转位、足部及上肢微型游离皮瓣转位等。目的:探讨上肢微型游离皮瓣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创面的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4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手外科收治的12例手部创面患者,共12指,均为不规则创面,伴不同程度骨骼及肌腱外露;创面范围为(1.5 cm×2.0 cm)-(3.0 cm×4.5 cm)。12例均先行创面清创处理,之后采用四肢微型游离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结果与结论:全部12例皮瓣均成活,供区及受区切口皆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皮瓣外观良好,无需再次行皮瓣修整,患指功能及外观恢复较理想。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修复后活动功能显示,优3例,良8例,差1例;优良率为91%。结果证实,上肢微型游离皮瓣是修复手部创面的理想方法,具有对手部正常组织无损伤及供区隐蔽等优点,近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操作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游离皮瓣 手指创面 穿支皮瓣 腕掌侧静脉游离皮瓣 桡动脉穿支游离皮瓣 尺动脉腕上穿支游离皮瓣 骨间背动脉穿支游离皮瓣 臂外侧穿支游离皮瓣
下载PDF
中华鳖胚胎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吴康 薛明强 +2 位作者 倪建国 宋学宏 贡成良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13,共4页
:研究中华鳖胚胎细胞体外培养适宜培养渗透压、培养基和培养温度等条件 ,并进行传代试验。结果表明 ,胚胎原代细胞在 2 5~ 2 8℃ ,渗透压 2 50mmol/kg ,RPMI - 16 4 0 +10 %小牛血清培养液及无CO2 的条件下 ,生长良好 ,72h长满单层 ,... :研究中华鳖胚胎细胞体外培养适宜培养渗透压、培养基和培养温度等条件 ,并进行传代试验。结果表明 ,胚胎原代细胞在 2 5~ 2 8℃ ,渗透压 2 50mmol/kg ,RPMI - 16 4 0 +10 %小牛血清培养液及无CO2 的条件下 ,生长良好 ,72h长满单层 ,并能顺利传代。细胞动力学试验表明 :传代细胞 1~ 3代为适应期、4~ 6代为旺盛期、7~ 9代为衰退期。第 6代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 ,其染色体为整二倍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胚胎细胞 细胞培养 体外培养 病毒病
下载PDF
鲤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康 薛明强 +3 位作者 吴海琴 李义 宋学宏 王裕兴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4-178,共5页
鲤动脉球腔内灌注0.1%胶原酶消化,分离到大量内皮细胞及少量成纤细胞, 28℃,在加入蛋白含量为:350μg/mL鲤下丘脑粗提液的 1640+ 20%小牛血清培养液中,细胞生长良好, 7d后,接近单层。原代经三次 0. 5... 鲤动脉球腔内灌注0.1%胶原酶消化,分离到大量内皮细胞及少量成纤细胞, 28℃,在加入蛋白含量为:350μg/mL鲤下丘脑粗提液的 1640+ 20%小牛血清培养液中,细胞生长良好, 7d后,接近单层。原代经三次 0. 5%柠檬酸胰酶消化逐步淘汰少量成纤维细胞, 10d后,得纯内皮细胞,并顺利传至二代,第二代细胞经血凝ⅧR因子酶标检测发现,培养细胞存在血凝ⅧR因子相同抗原,具有内皮细胞的一般特征,从而得到初步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培养 初步鉴定 分离培养
下载PDF
动物胰蛋白酶的纯化、性质及其固定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卿惠 徐兴军 +4 位作者 邵淑丽 田金波 张伟伟 王有祥 薛明强 《高师理科学刊》 2016年第12期39-44,共6页
根据近年国内外胰蛋白酶最新研究报道,综述了动物胰蛋白酶的研究进展,包括酶的纯化、特性以及酶的固定化,以期为胰腺蛋白酶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动物 胰蛋白酶 纯化 固定化
下载PDF
食物组分差异对树麻雀能量代谢及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8
作者 徐兴军 田金波 +6 位作者 王有祥 王卿惠 薛明强 邵淑丽 王维禹 张伟伟 李旭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7-354,共8页
为探寻食物组分差异对小型鸟类生理生化指标和消化道的影响,了解小型鸟类如何通过自我调节以应对不良环境条件变化的生存策略。将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小米Setaria italica),稗草籽组(饲喂稗草Echinochloa ... 为探寻食物组分差异对小型鸟类生理生化指标和消化道的影响,了解小型鸟类如何通过自我调节以应对不良环境条件变化的生存策略。将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小米Setaria italica),稗草籽组(饲喂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籽),黄粉虫组(饲喂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8只·组-1,进行驯化,4周后通过烘干恒质量法、索氏抽提法、硫酸-蒽酮法、石蜡切片法等方法,测定其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体质量、器官鲜质量和干质量、体脂质量分数、糖原质量分数和消化道长度,消化道绒毛高度、宽度、黏膜层厚度及肠壁截面积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饲喂4周后,3组树麻雀基础代谢率与第1周相比分别增加0.14,0.35和0.11 m L·g-1·h-1,稗草籽组与对照组和黄粉虫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与黄粉虫组差异不显著(P>0.05);体质量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黄粉虫组大肠、小肠、十二指肠、直肠、肌胃的鲜质量极显著高于稗草籽组和对照组(P<0.01),黄粉虫组十二指肠、肌胃的干质量极显著高于稗草籽组和对照组(P<0.01),对照组大肠、直肠的干质量极显著高于稗草籽组和黄粉虫组(P<0.01);稗草籽组和黄粉虫组的消化能、消化率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3组树麻雀大肠、小肠、十二指肠长度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稗草籽组、黄粉虫组大肠绒毛高度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对照组、稗草籽组的小肠和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黏膜层厚度与黄粉虫组间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表明食物组分差异是影响树麻雀能量代谢和消化道形态改变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树麻雀 食物组分差异 基础代谢率 石蜡切片 消化道
下载PDF
限食对树麻雀能量代谢及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9
作者 徐兴军 王卿惠 +3 位作者 王有祥 田金波 薛明强 邵淑丽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4-190,共7页
为探讨限食对树麻雀(Passer montanus)生理生化指标和消化道形态的影响,按其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半饥饿组和1/4饥饿组进行驯化,驯化结束后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和消化道形态变化.研究发现,随着限食程度的加大,半饥饿组和1/4饥饿组的体质... 为探讨限食对树麻雀(Passer montanus)生理生化指标和消化道形态的影响,按其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半饥饿组和1/4饥饿组进行驯化,驯化结束后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和消化道形态变化.研究发现,随着限食程度的加大,半饥饿组和1/4饥饿组的体质量、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体脂质量分数、糖原含量、消化道绒毛高度、宽度及肠壁截面积与对照组相比呈降低趋势,器官鲜质量、消化能、消化率、消化道长度呈升高趋势.表明限食是影响树麻雀消化道形态改变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在限食条件下,树麻雀通过降低体质量,增加摄入能、改变消化道形态结构,消耗体内的能量储备和减少基础能耗来缓解食物短缺的生存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麻雀 限食 基础代谢率 消化道 糖原
下载PDF
不同缺血后调适方案对大鼠模型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彭龙龙 阳富春 +5 位作者 薄占东 谭桢 姚军 程建文 薛明强 赵劲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9-744,共6页
背景:近年来不少文献报道缺血后调适在多种组织器官包括心肌和骨骼肌都能激发自身内在的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而且不同方案引发的保护程度有差异,并表现出种属的特异性。目的:比较不同缺血后调适方案对大鼠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 背景:近年来不少文献报道缺血后调适在多种组织器官包括心肌和骨骼肌都能激发自身内在的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而且不同方案引发的保护程度有差异,并表现出种属的特异性。目的:比较不同缺血后调适方案对大鼠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优选最佳方案。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9):缺血再灌注组和不同缺血后调适3个组。各组大鼠均于右侧股动脉进行缺血再灌注实验操作,并分离左侧股动脉作为自身假手术对照,其中缺血再灌注组给予右侧股动脉缺血4 h再灌注24 h;缺血后调适3个组分别于4 h缺血后立即施加4个循环分别为10 s再灌/10 s缺血、30 s再灌/30 s缺血、1 min再灌/1 min缺血的后调适操作,再灌注24 h。各组实验结束后抽血检测乳酸脱氢酶,取样腓肠肌测算湿干质量(湿/干)比值、检测髓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取样胫前肌电镜观察骨骼肌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4个循环的30 s再灌/30 s缺血组湿/干值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其余2个缺血后调适组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不明显(P>0.05)。血浆乳酸脱氢酶、组织髓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值缺血后调适3组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缺血后调适组间未见明显差异。4个循环的30 s再灌/30 s缺血组电镜下骨骼肌线粒体嵴的空泡变性程度、肌原纤维结构清晰程度和细胞核完整性较缺血再灌注组均有明显改善,其余2个缺血后调适组超微结构较缺血再灌注组也有不同程度改善。结果提示缺血后调适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4个循环30 s再灌/30 s缺血方案的保护效果最明显,可作为进一步实验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肌肉肌腱损伤模型 缺血再灌注损伤 骨骼肌 缺血后调适 方案优选 大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带蒂穿支皮瓣穿支动脉血流动力学和管径的变化及其与皮瓣存活的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源钧 沙轲 +3 位作者 薛明强 谭桢 杨贞海 利锡贵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438-440,共3页
目的:研究带蒂穿支皮瓣转位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和管径改变情况及其与皮瓣存活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行带蒂穿支皮瓣转位术28例,采用高频超声检测术前、术后1,2,3,5,7,14 d穿支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管径变化,并观测皮... 目的:研究带蒂穿支皮瓣转位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和管径改变情况及其与皮瓣存活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行带蒂穿支皮瓣转位术28例,采用高频超声检测术前、术后1,2,3,5,7,14 d穿支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管径变化,并观测皮瓣大体的存活情况.结果:(1)术后穿支动脉流量较术前增高,术后1~5 d逐渐上升,峰值出现于第5天,然后呈逐渐下降趋势,术后14 d仍高于术前水平.(2)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组术后整体流量低于全部存活组(P<0.05).结论:穿支动脉流量的变化与皮瓣的病理生理变化相符,对判断皮瓣的预后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蒂穿支皮瓣 血流动力学 高频超声
下载PDF
非甾体抗炎药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韦俊江 陈光敏 +1 位作者 薛明强 赵劲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9期733-736,共4页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创伤骨科和骨关节疾病,以减少患者炎症反应和疼痛。这些药物已被证明能有效地控制骨折后疼痛及与骨科手术相关的术后疼痛。然而,有研究表明,NSAIDs可以影响骨代谢及延迟骨折愈合甚至导致骨折不愈...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创伤骨科和骨关节疾病,以减少患者炎症反应和疼痛。这些药物已被证明能有效地控制骨折后疼痛及与骨科手术相关的术后疼痛。然而,有研究表明,NSAIDs可以影响骨代谢及延迟骨折愈合甚至导致骨折不愈合,而且在动物实验中得以证实。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短时间使用NSAIDs对人类骨折愈合无明显影响。这给骨科医师临床使用NSAIDs药物止痛造成了困扰。本文就NSAIDs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抗炎药 骨折愈合 炎症反应
下载PDF
肠内营养联合健脾通里中药煎剂对胃癌术后早期免疫功能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钟才水 童宗培 +1 位作者 王俊 薛明强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年第9期1038-1041,共4页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联合健脾通里中药煎剂对胃癌术后患者早期免疫功能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先滴注9.0 g/L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再滴注肠内营养液瑞素500 ml,治疗组先滴注健脾...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联合健脾通里中药煎剂对胃癌术后患者早期免疫功能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先滴注9.0 g/L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再滴注肠内营养液瑞素500 ml,治疗组先滴注健脾通里中药煎剂100 ml后再滴注瑞素500 ml,每天1次,连续滴注7 d。所有患者术前和空肠营养结束后第1日分别检测血浆免疫球蛋白(IgA、IgM、I gG)、血浆胃泌素(GAS)含量,并观察胃肠功能(肛门排气复常时间、排便复常时间、胃管总引流量和胃管放置时间)的恢复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治疗组血浆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显著升高(均P<0.05);术后对照组血浆免疫球蛋白IgA显著升高(P<0.01),GAS水平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术后IgA、IgG、IgM和GA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治疗组肛门排气复常时间、排便复常时间、胃管总引流量和胃管放置时间显著缩短(P<0.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健脾通里中药煎剂,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健脾通里 肠内营养 免疫功能 胃肠功能
下载PDF
15例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卫东 魏金星 +3 位作者 吴晓明 薛明强 陈家令 梁庆正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3-366,共4页
目的分析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诊断思路,以期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明确诊断的15例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断方法。结果胸痛、胸闷为全组患者的主要症状。影像学检查... 目的分析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诊断思路,以期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明确诊断的15例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断方法。结果胸痛、胸闷为全组患者的主要症状。影像学检查显示,15例反复出现胸腔积液(红色胸腔积液8例),13例胸膜呈环状增厚,7例纵隔淋巴结增大。11例行胸腔积液检查的患者中10例黏蛋白定性(Rivalta)试验阳性,2例癌胚抗原(CEA)阳性,1例腺苷脱氢酶(ADA)阳性。15例患者中,血清CEA检查阳性1例,结核菌素实验(PPD试验)阳性2例。确诊前10例患者行抗结核治疗,5例行抗感染治疗,仅1例患者短期内明确诊断。15例患者发病至明确诊断时间为(266.7±210.0)天,其中6例经外科手术(包括经胸腔镜及开胸)行胸膜活检确诊,7例经CT穿刺行胸膜活检确诊,2例经彩超穿刺胸膜活检确诊。14例患者确诊前经多次胸腔积液病理、胸膜活检检查。结论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确诊时间较长,对于反复出现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的患者需引起重视。单纯胸腔积液病理诊断率极低,对原因不明的胸膜疾病,需尽早行胸膜活检,外科胸腔探查是其主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膜间皮瘤 弥漫性 诊断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Tetra(diisopropyl-amido-N)ytterbium Mono(tetrahydrofuran-O)lithium 被引量:1
15
作者 薛明强 姚英明 +2 位作者 毛礼胜 沈琪 孙杰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7-150,共4页
The reaction of anhydrous YbCl3 with LiNPri2 in 1:3 molar ratio gave the homo- leptic lanthanide amide ate complex Yb(C6H14N)4Li(C4H8O). The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d the following crys... The reaction of anhydrous YbCl3 with LiNPri2 in 1:3 molar ratio gave the homo- leptic lanthanide amide ate complex Yb(C6H14N)4Li(C4H8O). The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d the following crystallographic data were obtained: C28H64N4OYbLi, Mg = 652.82, monoclinic, P21/c (#14), a = 15.239(3), b = 21.502(6), c = 21.288(4) ? b = 93.18(2), V = 6964(2) 3, Z = 8, Dc = 1.245 g/cm3, F(000) = 2728 and m(MoKa) = 27.08 cm-1. The final R and Rw are 0.044 and 0.053 for 6765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 3.00s(I), respectively. The ytterbium atom is bonded to two terminal amide ligands with the normal YbN distances of 2.171(6) and 2.174(7) ? and two bridging amide ligands with the YbN bonds about 0.1 ?longer than those of the formers, forming a distorted tetrahedral geom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X射线衍射 Yb(C6H14N)4Li(C4H8O)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β-Diketiminate Ytterbium Dichloride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明强 姚英明 +1 位作者 张勇 沈琪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5-277,共3页
The reaction of anhydrous YbCl3 with lithium b-diketiminate, LLi (L = N,N- diphenyl-2,4-pentanediimine anion), in 1:1 molar ratio in THF gave rise to the title complex LYbCl2(THF)2 1 which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si... The reaction of anhydrous YbCl3 with lithium b-diketiminate, LLi (L = N,N- diphenyl-2,4-pentanediimine anion), in 1:1 molar ratio in THF gave rise to the title complex LYbCl2(THF)2 1 which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It crystallizes in the orthorhombic system, space group Pna21(#33) with a = 19.657(8), b = 9.581(4), c = 14.107(6) ? V = 2656.8(18) 3, Z = 4, C25H33N2O2Cl2Yb, Mr = 637.49, Dc = 1.594 g/cm3, F(000) = 1268.00 and m(MoKa) = 3.744mm-1. The final R and wR are 0.031 and 0.073 for 2596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 2s(I), respectively. The X-ray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center ytterbium(III) is bonded to two chloride anions, two oxygen atoms from two tetrahydrofuran molecules and one chelate ligand b-diketiminate to form a six-coordinate distorted octahedral geom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晶体结构 β-酮亚胺 二氯化合物
下载PDF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薛明强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1年第12期104-105,共2页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主要以绿地、植被为对象,绿化施工结束后的施肥浇水、除草补苗、病虫害防治、绿地清洁、旱涝防控等工作,具有量大、涉及范围广的特点。阐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城市园林 绿化养护 分析 对策
下载PDF
试论植物景观设计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薛明强 《中国林业产业》 2021年第8期61-62,共2页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是极具活力与生命气息的要素,需要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艺术学、植物学相关原理展开植物景观设计,充分体现植物的造景功能,营造出优美、和谐、自然的植物景观,提升风景园林景观效果。本文主要讨论风景园林中植...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是极具活力与生命气息的要素,需要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艺术学、植物学相关原理展开植物景观设计,充分体现植物的造景功能,营造出优美、和谐、自然的植物景观,提升风景园林景观效果。本文主要讨论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设计原则,并提出植物景观设计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策略,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景观 设计 风景园林 原则 应用
下载PDF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ε-Caprolactone Catalyzed by Diisopropylamido Bis(methylcyclopentadienyl) Erbium Tetrahydrofuranate Complex
19
作者 薛明强 沈琪 +1 位作者 张振江 毛礼胜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58-160,共3页
Ring 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ε caprolactone was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by diisopropylamido bis(methylcyclopentadienyl) erbium as catalyst. It is found that organoerbium amide is a very active catalyst for ε capr... Ring 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ε caprolactone was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by diisopropylamido bis(methylcyclopentadienyl) erbium as catalyst. It is found that organoerbium amide is a very active catalyst for ε caprolactone ring opening polymerization. The activit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 polymerization system shows a living characteris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re earths ε CAPROLACTONE ring opening polymerization organoerbium AMIDE
下载PDF
新曼彻斯特评分系统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石东峰 梁庆正 薛明强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曼彻斯特评分系统(NMSS)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确诊为早期NSCLC并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共278例。NMSS评分系统根据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 目的:探讨术前曼彻斯特评分系统(NMSS)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确诊为早期NSCLC并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共278例。NMSS评分系统根据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血钠、血碳酸氢盐、分期和卡式评分(KPS)分为良好、中等和不良三组,分析NMSS不同分组以及其他临床指标与术后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278例NSCLC患者中,46例(16.5%)为中等组,70例(25.2%)为不良组,高龄、晚期、未接受放化疗与预后相关,NMSS评分为不良组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高NMSS评分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NMSS评分高提示预后不良。在进行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相关选择时,可根据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预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彻斯特评分系统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电解质 标志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