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皮素-1调控SOCC/TGF-β参与房颤大鼠发生心房纤维化
1
作者 贾卓然 代曼玉 +5 位作者 梁士楚 吴健 薛杨诚 张定欣 沈兵 赵韧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9-435,共7页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对心房颤动(AF)大鼠心房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方法1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为对照(NC)组、房颤(AF)组;采用连续1周每日尾静脉注射1次氯化钙-乙酰胆碱混合液0.1 ml/100 g的方法建立AF大鼠模型,NC组同等方式注...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对心房颤动(AF)大鼠心房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方法1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为对照(NC)组、房颤(AF)组;采用连续1周每日尾静脉注射1次氯化钙-乙酰胆碱混合液0.1 ml/100 g的方法建立AF大鼠模型,NC组同等方式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均在第1天及第8天记录窦性或AF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监测心房大小和心功能;采用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心房组织纤维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房组织中内皮素-1(ET-1)、Ⅰ型胶原(COL-Ⅰ)、转化生长因子(TGF)-β、钙库操纵性钙通道(SOCC)蛋白Orai1和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的表达;培养小鼠心房肌细胞HL-1细胞,以梯度浓度的ET-1处理24 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观察HL-1细胞ET-1/SOCC/TGF-β信号通路中TGF-β、Orai1及STIM1蛋白表达变化;利用siRNA转染方法敲低HL-1细胞中Orai1表达,以合适浓度的ET-1处理细胞24 h,Western blot检测HL-1细胞中TGF-β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NC组相比,超声心动图显示AF大鼠心脏左房内径(LAD)增加(P<0.05);HE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AF组大鼠心房组织纤维化(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AF组心房组织中ET-1、Orai1、STIM1、TGF-β、COL-Ⅰ蛋白表达较NC组增加(P<0.05)。ET-1处理HL-1细胞后,HL-1细胞Orai1、STIM1、TGF-β蛋白表达增多(P<0.05)。敲低HL-1细胞中Orai1表达后,ET-1的处理不再使TGF-β的表达上调。结论AF大鼠心房组织ET-1表达增多,并通过ET-1/SOCC/TGF-β信号通路促进心房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心房颤动 心房纤维化 Orai1 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 TGF-Β HL-1细胞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心肌收缩分数评估老年心肌淀粉样变性患者预后的价值
2
作者 邓炜 徐慧敏 +7 位作者 薛杨诚 束宏敏 侯唯姝 刘敏 束晶苇 余永强 赵韧 李小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51-1254,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心肌收缩分数(MCF)评估老年心肌淀粉样变性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确诊的老年心肌淀粉样变性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心脏磁共振检查,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25例和死亡组29例。评估患者MCF与心脏...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心肌收缩分数(MCF)评估老年心肌淀粉样变性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确诊的老年心肌淀粉样变性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心脏磁共振检查,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25例和死亡组29例。评估患者MCF与心脏磁共振参数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生存分析评价MCF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存活组MCF显著高于死亡组[(70.63±24.72)%vs(43.59±13.36)%,P=0.001]。随着MCF增加,LVEF水平呈上升趋势,左心室质量指数、舒张期最大左心室壁厚度、细胞外间质容积分数、肌钙蛋白T、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MCF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0.922,95%CI:0.866~0.981,P=0.011)。Kaplan-Meier曲线显示,MCF>57%的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MCF≤57%的患者(P<0.01)。结论MCF是评估老年心肌淀粉样变性患者预后的有效影像学指标,可为识别高危患者及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变性 预后 心脏磁共振 心肌收缩分数
下载PDF
基于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基质消融与后壁线性隔离消融策略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肖慧 卢昊阳 +4 位作者 代曼玉 薛杨诚 贾卓然 郭杰 赵韧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44-1848,共5页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持续性心房颤动左心房基质改变分布特点及导管消融术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双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基质改良或左心房后壁线性隔离两种导管消融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86例。随机化原则分...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持续性心房颤动左心房基质改变分布特点及导管消融术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双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基质改良或左心房后壁线性隔离两种导管消融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86例。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采用双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基质改良导管消融术式为基质改良组(43例);双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后壁线性隔离导管消融术式为线性隔离组(43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了超声心动图及术中左心房基质标测。术后采用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持续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空白期心律失常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单次消融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术中观察86例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有72例在左心房标测到低电压区或疤痕区。术后通过12个月随访,两组空白期心律失常发生率41.9%(基质改良组),23.3%(线性隔离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单次消融成功率分别为83.7%(基质改良组),60.5%(线性隔离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与术前相比较两组LVEF升高,LVEDD、LVAD明显减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导管消融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基质改良或左心房后壁隔离两种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安全性基本一致,均能有效改善心功能,而前者单次消融成功率更高,后者空白期心律失常发生率低,总体而言,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双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基质改良术式有效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肺静脉隔离 左心房后壁隔离 左心房基质标测 持续性心房颤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