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龄”液氨储罐内表面腐蚀表征的样本制备及观测
1
作者 赵华 朱丹丹 +2 位作者 虞学军 徐浩吉 温小飞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4年第1期123-126,共4页
“老龄”液氨储罐内表面封头及筒体两处特殊区域被腐蚀后,其表面几乎被锈层及氧化物覆盖,各种样本制备方法及传统的观测方式无法清晰表征分析其内部腐蚀状态。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样品制备工艺流程和扫描电镜观测方法,实现储罐特殊区域... “老龄”液氨储罐内表面封头及筒体两处特殊区域被腐蚀后,其表面几乎被锈层及氧化物覆盖,各种样本制备方法及传统的观测方式无法清晰表征分析其内部腐蚀状态。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样品制备工艺流程和扫描电镜观测方法,实现储罐特殊区域检测的快速取样、制样和观测辨析腐蚀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氨储罐 腐蚀观测 样本制备
下载PDF
复合因素作用下人体功能状态的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虞学军 贾司光 陈景山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1991年第3期185-192,共8页
实验采用区组正交设计,安排144人次的试验条件。各试验因素选定4种量级水平(缺氧高度:3、4、5、6km;温度:25、30、35、40℃;振动:0.2、0.4、0.6、0.8g·40Hz;噪声:85、90、95、100dBA)。受试者为24名健康男性青年。测试指标有:呼吸... 实验采用区组正交设计,安排144人次的试验条件。各试验因素选定4种量级水平(缺氧高度:3、4、5、6km;温度:25、30、35、40℃;振动:0.2、0.4、0.6、0.8g·40Hz;噪声:85、90、95、100dBA)。受试者为24名健康男性青年。测试指标有:呼吸、循环、脑电、功效、体温、暂时听阈改变、症状及体征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取了各指标与各系统的生理反应特征值。采用专家经验与统计学分析、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各系统的特征,划分了不同实验人次中各系统的状态——舒适、功效、安全、耐限。取各系统的最重状态为各次实验的人体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因素 人体功能状态 人的反应
下载PDF
复合因素作用下人体功能状态数学模型的生理学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虞学军 贾司光 陈景山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对飞机座舱复合因素(缺氧、温度、振动、噪声)与人体功能状态(HS)间的数学模型进行生理学分析,以探明该模型可应用于飞机座舱环境控制系统工程设计。方法在对模型进行了数学分析的基础上,以相关的环境生理学研究结果为依据... 目的对飞机座舱复合因素(缺氧、温度、振动、噪声)与人体功能状态(HS)间的数学模型进行生理学分析,以探明该模型可应用于飞机座舱环境控制系统工程设计。方法在对模型进行了数学分析的基础上,以相关的环境生理学研究结果为依据进行生理学分析。结果模型中各因素主效应变化规律类同以往各单因素的研究结果,模型中显著的二因素交互作用形式与国内外对相应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研究结果相似。结论模型的表达符合环境因素对人体作用的生理学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因素 人体功能状态 数学模型 生理学 飞机
下载PDF
失重与航天员高温应激 被引量:3
4
作者 虞学军 杨天德 庞诚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2000年第1期70-73,共4页
载人航天中,高温应急事件已发生数起。本文分析了失重状态体液重新分布、体液丧失、心血管功能改变、运动耐力下降、能量代谢改变等因素对人体高温耐力的可能影响。阐明了为保证航天员健康和安全研究航天中人体热调节的必要性。
关键词 失重 航天员 高温环境 应激 人体热调节
下载PDF
舱内航天服散热途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虞学军 武建民 +3 位作者 常绍勇 邱曼 文计福 杨天德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8-52,共5页
为分析常压下航天员穿着舱内航天服时的散热性能, 6 名健康男性青年按二次复合设计分组共进行24 人次试验。经分析计算获得了服装各散热途径的散热率随通风气源参数 (风温、风量、风湿) 及人体活动水平 (安静或运动) 变化的数... 为分析常压下航天员穿着舱内航天服时的散热性能, 6 名健康男性青年按二次复合设计分组共进行24 人次试验。经分析计算获得了服装各散热途径的散热率随通风气源参数 (风温、风量、风湿) 及人体活动水平 (安静或运动) 变化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服 通风 传热 舱内航天服 散热
下载PDF
舱内航天服对人体热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虞学军 常绍勇 +3 位作者 武建民 邱曼 文计福 杨天德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1999年第5期356-359,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航天员常压下着舱内航天服时的热生理指标变化规律。方法6 名健康男性青年按二次复合设计分组共进行24 人次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分析计算获得了人体主要热生理指标随通风气源参数( 风温、风量、风湿) ... 目的探讨与分析航天员常压下着舱内航天服时的热生理指标变化规律。方法6 名健康男性青年按二次复合设计分组共进行24 人次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分析计算获得了人体主要热生理指标随通风气源参数( 风温、风量、风湿) 及人体活动水平的数学模型,对模型的应用及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代谢产热等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讨论。结论 模型反映了人着航天服时的热生理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服 通风 热生理学 数学模型 舱内航天服
下载PDF
近年研究六味地黄丸的文献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虞学军 林齐鸣 曹小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87-88,共2页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中药研究 文献分析 主题词 化学成分 制药工艺
下载PDF
我国航天环境医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8
作者 虞学军 祁章年 +2 位作者 常绍勇 梁宏 刘洪涛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538-542,共5页
本文首先对我国航天环境医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进而对其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研究和应用 ,按飞船工程设计的医学要求、飞船舱内环境的医学评价和对飞船舱内有害环境因素的医学和工程防护等部分进行了阐述。最后对航天环境医... 本文首先对我国航天环境医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进而对其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研究和应用 ,按飞船工程设计的医学要求、飞船舱内环境的医学评价和对飞船舱内有害环境因素的医学和工程防护等部分进行了阐述。最后对航天环境医学在我国未来载人航天工程中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环境医学 座舱环境(飞船) 医学要求 医学评价
下载PDF
我国航天环境医学研究的实践与成就 被引量:4
9
作者 虞学军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8-191,共4页
本文首先对我国航天环境医学研究的框架进行了概述。进而对其研究中涉及的环境因素测量与模拟、人体和生物效应研究、环境因素的医学和工程个体防护进行了论述。最后对航天环境医学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研究和应用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 本文首先对我国航天环境医学研究的框架进行了概述。进而对其研究中涉及的环境因素测量与模拟、人体和生物效应研究、环境因素的医学和工程个体防护进行了论述。最后对航天环境医学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研究和应用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环境医学 环境测试与模拟 医学要求 医学评价
下载PDF
近年研究六味地黄丸的文献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虞学军 林齐鸣 曹小玉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58-59,共2页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 ,选用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建立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资料来源 ,以 1 995~ 2 0 0 0年以来研究六味地黄丸的文献为研究对象 ,对文献年代、期刊分布、副主题词、文献类型、疾病研究、药理实验、制药工...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 ,选用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建立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资料来源 ,以 1 995~ 2 0 0 0年以来研究六味地黄丸的文献为研究对象 ,对文献年代、期刊分布、副主题词、文献类型、疾病研究、药理实验、制药工艺及化学成分等 7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揭示其分布特点 ,以求定量描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汤 文献分析 载文量 中药
下载PDF
微重力状态人体热调节的卧床模拟 被引量:1
11
作者 虞学军 杨天德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82-385,共4页
体液分布改变和体液丧失 ,血浆量减少 ,血管收缩和舒张调节能力改变 ,运动能力降低等是影响微重力状态下人体热调节的主要因素。头低位卧床模拟微重力时也产生类似变化。卧床后热应激时 ,人体的核心温度升高加快 ,皮肤温度升高和组织热... 体液分布改变和体液丧失 ,血浆量减少 ,血管收缩和舒张调节能力改变 ,运动能力降低等是影响微重力状态下人体热调节的主要因素。头低位卧床模拟微重力时也产生类似变化。卧床后热应激时 ,人体的核心温度升高加快 ,皮肤温度升高和组织热导率增加速率降低 ,核心与皮肤间的传热减小 ,出汗敏感性增高。可见 ,微重力和卧床模拟微重力暴露后人体热应激的热调节能力降低。比较分析表明 :利用卧床模型进行微重力条件下人体热调节模拟研究是适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重模拟 体温调节 头倒位倾斜 微重力状态
下载PDF
高校图书馆信息有偿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3
12
作者 虞学军 林齐鸣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0-71,共2页
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有偿服务存在的问题 。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信息服务 有偿服务 信息市场 信息服务联盟
下载PDF
1997~2001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引文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虞学军 林齐鸣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34-36,共3页
目的 分析《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作者吸收和利用文献资料的实际情况 ,了解成都中医药大学及我国西部地区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研究的特点与现状 ,并客观评价该刊的质量和作者群的整体素质 ,为文献工作的改进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 ... 目的 分析《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作者吸收和利用文献资料的实际情况 ,了解成都中医药大学及我国西部地区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研究的特点与现状 ,并客观评价该刊的质量和作者群的整体素质 ,为文献工作的改进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引文分析法 ,对该刊 1997~ 2 0 0 1年的引文进行定量分析 ,并根据分析结果作出客观结论。结果及结论 该刊具有较高的信息容纳量和较强的信息吸收能力 ,被利用速度较高 ,有一定的学术权威性 ,在文献交流中具有较高的地位 ,但其影响因子波动较大 ,提示该刊还需要继续努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情报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引文分析 影响因子
下载PDF
-6°头低位卧床7d中人的体温变化
14
作者 虞学军 常绍勇 +2 位作者 宋德 武建民 杨天德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观察 - 6°头低位卧床 (HDBR)模拟失重对人体体温的影响。方法记录并分析 18名健康男性青年 ( 18~ 2 2岁 ) 7d卧床期间每日早晨 ( 6∶0 0 )、下午 ( 16∶0 0 )、晚上 ( 2 0∶0 0 )的体温变化。结果人体在早晨的直肠温度 (Tre)... 目的观察 - 6°头低位卧床 (HDBR)模拟失重对人体体温的影响。方法记录并分析 18名健康男性青年 ( 18~ 2 2岁 ) 7d卧床期间每日早晨 ( 6∶0 0 )、下午 ( 16∶0 0 )、晚上 ( 2 0∶0 0 )的体温变化。结果人体在早晨的直肠温度 (Tre)随着卧床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 :卧床第 4天 (BR4d)后显著低于卧床前对照值 36.5 0± 0 .0 3℃ ,卧床第 7天 (BR7d)时降至 36.38± 0 .0 4℃ ;下午、晚上Tre分别在BR5d、BR1d后显著升高。早晨人体的平均皮肤温度 (Tsk)从BR2d起显著高于对照值 ,卧床第 7天时ΔTsk为 0 .38± 0 .14℃ ;下午、晚上的Tsk分别在BR4d、BR2d起显著升高。早晨的前额皮温 (Tforehead)有升高趋势 ;下午、晚上的Tforehead分别从BR7d、BR6d起显著高于对照值。结论卧床模拟失重可引起体温改变 :每日测量时刻和卧床时间 (d)均对Tre、Tsk、Tforehead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P <0 .0 1)。结果提示 :人的体温节律、卧床引起的体液头向分布和体液丧失、低动力等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床实验 失重模拟 体温 热调节 头低位倾斜
下载PDF
通风服通风组件流率分配的测量与估算
15
作者 虞学军 武建民 +1 位作者 徐国林 王宪章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1996年第5期369-372,共4页
为测量通风服通风组件的流率分配,结果显示:通风组件在常用的稳定流率(100~160L/min)工作状态下,头部、上肢、下肢的流率分配比均稳定在35%,35%,30%左右.但流率波动较大或供气不足时,不具备这一稳定的流... 为测量通风服通风组件的流率分配,结果显示:通风组件在常用的稳定流率(100~160L/min)工作状态下,头部、上肢、下肢的流率分配比均稳定在35%,35%,30%左右.但流率波动较大或供气不足时,不具备这一稳定的流率分配比.实验使用的测量方法简单可靠,并建立了一种通过测量流阻估算各部分的流率及流率分配的简单方法,流率分配的测量结果与相应的计算结果相差不超过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服 流率分配 流动阻力
下载PDF
大鼠热损伤时急性生理改变及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 被引量:7
16
作者 鄢友娥 赵永岐 +3 位作者 费锦学 虞学军 汪晖 范明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7-290,共4页
目的观察热损伤(41.0~41.5℃)状态下大鼠的急性病理生理改变及脑、心、肺组织Hsp70mRNA及蛋白的表达特征。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测定肛温后持续暴露于41.0~41.5℃的热舱中至动物死亡。采用体温检测仪检测热损伤状态下大鼠的直肠... 目的观察热损伤(41.0~41.5℃)状态下大鼠的急性病理生理改变及脑、心、肺组织Hsp70mRNA及蛋白的表达特征。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测定肛温后持续暴露于41.0~41.5℃的热舱中至动物死亡。采用体温检测仪检测热损伤状态下大鼠的直肠温度动态变化规律;采用遥感测压监测系统检测大鼠热损伤时平均动脉压、心率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技术检测大鼠脑、心、肺组织Hsp70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大鼠持续暴露于高温环境中时,直肠温度持续上升,血压和心率上升到峰值后开始下降,热暴露(35±2)min时发生中暑;大鼠中暑后血压迅速下降、心律失常,直至动物死亡,此时肛温上升到最高峰(约45.0℃)。正常大鼠脑组织和心脏低表达Hsp70,而肺组织Hsp70表达稍高,中暑时大鼠脑、心、肺组织Hsp70表达明显增加,其中Hsp70mRNA表达量分别约为正常组的5.19、6.88和1.80倍(P<0.01);Hsp70蛋白表达量分别为正常组的2.54、1.95和2.33倍(P<0.01)。结论大鼠暴露于高温环境(41.0~41.5℃)时,肛温持续上升,血压和心率发生特征性改变,热损伤35min时发生中暑,中暑时大鼠脑、心、肺组织Hsp70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反应 热环境 体温 血压 热休克蛋白70
下载PDF
模拟失重条件下飞船内噪声对豚鼠耳蜗形态与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吴玮 韩浩伦 +9 位作者 王鸿南 王刚 屈昌北 薄少军 孙喆喆 丁瑞英 李保卫 虞学军 牛聪敏 刘钢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1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条件下,飞船内稳态噪声对豚鼠耳蜗形态与功能的影响。方法32只豚鼠随机分为单纯失重组16只、失重+稳态噪声组16只。后肢悬吊法模拟失重,暴露于模拟飞船内在天飞行段的噪声环境,共5天。实验前、实验结束后即刻和实验结束...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条件下,飞船内稳态噪声对豚鼠耳蜗形态与功能的影响。方法32只豚鼠随机分为单纯失重组16只、失重+稳态噪声组16只。后肢悬吊法模拟失重,暴露于模拟飞船内在天飞行段的噪声环境,共5天。实验前、实验结束后即刻和实验结束后3天测试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取耳蜗标本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实验结束后即刻ABR阈值较实验前及实验结束后3天均增高(P<0.01);实验结束后3天ABR阈值较实验前高(P<0.05);实验结束后即刻及实验结束后3天失重+稳态噪声组ABR阈值均较单纯失重组高(P<0.01)。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实验结束后即刻耳蜗内、外毛细胞均受损。实验结束后3天,单纯失重组少数耳蜗各回内、外毛细胞的损伤程度比实验结束即刻加重;失重+稳态噪声组耳蜗各回内毛细胞损伤较实验结束即刻重,外毛细胞损伤较实验结束即刻轻。实验组各时间段内毛细胞的损伤均重于外毛细胞,自第一回至第四回毛细胞损伤逐渐加重。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耳蜗毛细胞及神经节细胞均可见空泡样改变,线粒体分布减少,细胞核固缩,可见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两种细胞死亡现象。结论失重及失重+稳态噪声均可造成豚鼠耳蜗形态和功能损伤,后者造成的损伤更重。失重对耳蜗毛细胞损伤以内毛细胞为重,损伤从底回至顶回逐渐加重。实验结束后3天较实验后即刻的听功能有所恢复但内毛细胞损伤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失重 飞船内噪声 豚鼠 听性脑干反应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雌激素对小鼠风洞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薄少军 吴玮 +11 位作者 韩浩伦 屈昌北 王鸿南 王方园 孟令照 李保卫 王刚 孙建芝 王普杰 虞学军 牛聪敏 刘钢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3期323-326,共4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暴露于风洞噪声小鼠听觉电生理及耳蜗形态学改变的影响,为噪声性耳聋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60只小鼠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只,三组小鼠分别暴露于风洞模拟噪声环境中,每天8小时,连续7天。B组于暴露噪声前30min肌...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暴露于风洞噪声小鼠听觉电生理及耳蜗形态学改变的影响,为噪声性耳聋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60只小鼠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只,三组小鼠分别暴露于风洞模拟噪声环境中,每天8小时,连续7天。B组于暴露噪声前30min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15mg/只,C组暴露噪声结束后30min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15mg/只。分别于实验前、接噪3天、接噪7天、脱噪恢复3天、脱噪恢复7天后测试各组小鼠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取耳蜗标本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三组小鼠在接噪3天、接噪7天的ABR阈值均比实验前增高,但组间无明显差异。三组小鼠在脱噪恢复3天、脱噪恢复7天ABR阈值均比接噪7天有恢复,但雌激素治疗组较其余两组恢复效果明显。扫描电镜显示单纯噪声组损伤最重,雌激素预防组损伤次之,雌激素治疗组损伤最轻。结论风洞噪声能造成小鼠听觉电生理及耳蜗形态学的改变;雌激素对小鼠风洞噪声性耳聋有保护作用;雌激素治疗组保护效果较雌激素预防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噪声 听性脑干反应 雌激素 扫描电镜 保护
下载PDF
飞机座舱复合因素环控人体工程设计系统参量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景山 贾司光 +2 位作者 虞学军 张宝兰 张静雪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09-115,共7页
本研究采用区组正交试验设计与人体功能状态的定量、定性生理指标综合评价,运用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获得了缺氧、温热、振动、噪声复合因素作用下人体工程设计系统参量的数学模型与简化诺谟图;经模型回归诊断与回验率检验,表明该... 本研究采用区组正交试验设计与人体功能状态的定量、定性生理指标综合评价,运用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获得了缺氧、温热、振动、噪声复合因素作用下人体工程设计系统参量的数学模型与简化诺谟图;经模型回归诊断与回验率检验,表明该研究结果对飞机座舱复合因素环境控制系统工程设计有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功能状态 飞机 座舱 复合因素
下载PDF
模拟失重和噪声复合因素对豚鼠内耳淋巴液容积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玮 韩浩伦 +10 位作者 金真 王鸿南 曾亚伟 孟令照 屈昌北 薄少军 李保卫 王刚 虞学军 牛聪敏 刘钢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3期334-337,共4页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和噪声复合因素对豚鼠内耳淋巴液容积的影响。方法健康豚鼠24只随机分为单纯失重组12只、单纯噪声组6只、失重+噪声组6只,分别测试实验前、实验5天及实验结束后3天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及内耳MRI扫描,并用自制专...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和噪声复合因素对豚鼠内耳淋巴液容积的影响。方法健康豚鼠24只随机分为单纯失重组12只、单纯噪声组6只、失重+噪声组6只,分别测试实验前、实验5天及实验结束后3天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及内耳MRI扫描,并用自制专用软件对内耳淋巴液容积进行计算。结果单纯噪声组实验前后内耳容积无差异(P>0.05);单纯失重组实验5天与实验前、实验结束后3天与实验5天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结束后3天与实验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失重+稳态噪声组实验5天及实验结束后3天豚鼠内耳容积较实验前明显增大(P<0.01),实验5天与实验结束后3天豚鼠内耳容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失重环境可使豚鼠内耳淋巴液容积变大,但是短期单纯失重环境豚鼠内耳淋巴液容积变化可恢复,失重加噪声复合因素会加重内耳淋巴液容积变化,且实验后3天后内耳淋巴液容积无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失重 噪声 复合因素 磁共振成像 豚鼠 内耳淋巴液容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