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研究──附32例报告 被引量:11
1
作者 袁世珍 苏红 《新医学》 2000年第2期88-88,共1页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疫病 药物疗法 克拉霉素 阿莫西林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的急诊处理和内科治疗 被引量:6
2
作者 袁世珍 邓志波 《新医学》 1990年第12期643-644,共2页
消化性溃疡大出血是常见内科急症之一,多数经内科治疗效果满意,但也有少数无效。因此,在进行内科治疗时,要做好手术准备以免贻误时机。一般处理包括:①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变化;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大出血 急诊
下载PDF
第十一届世界胃肠病学会议专题综合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防治研究近况 被引量:4
3
作者 袁世珍 贾林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99年第4期139-141,共3页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能减少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首次和再次出血的危险性和死亡率,与血管扩张剂合用可使疗效提高。药物预防无效者可选用内镜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外科手术。三甘氨酸赖氨酸血管加压素对急性出血有良好的...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能减少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首次和再次出血的危险性和死亡率,与血管扩张剂合用可使疗效提高。药物预防无效者可选用内镜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外科手术。三甘氨酸赖氨酸血管加压素对急性出血有良好的暂时止血效果。内境下止血的方法不断改进,疗效有所提高。胃底静脉曲张的研究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胃底 静脉曲张 出血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
4
作者 袁世珍 《广东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10期737-739,共3页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方式的变化,胰腺癌(PCA)的发病率明显提高。美国1930~1960年间PCA发病率增加了1倍,目前PCA升至肿瘤死因第4位[1]。日本PCA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2]。我国城市PCA发病率20余年来也大幅度增加...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方式的变化,胰腺癌(PCA)的发病率明显提高。美国1930~1960年间PCA发病率增加了1倍,目前PCA升至肿瘤死因第4位[1]。日本PCA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2]。我国城市PCA发病率20余年来也大幅度增加。据上海市统计,1972~1974年男、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袁世珍 邓志波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91年第2期59-63,共5页
本文着重介绍治疗炎症性肠病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疗效和副作用。
关键词 肠病 药物疗法
下载PDF
胰腺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袁世珍 《实用老年医学》 CAS 1999年第1期6-8,共3页
胰腺癌(PCA)在45岁以前较少发病,但其后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好发年龄为45~70岁。由于PCA起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且常伴有早期扩散与转移现象,因此手术切除率低,转移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仅为3个月。因此早期诊断,准... 胰腺癌(PCA)在45岁以前较少发病,但其后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好发年龄为45~70岁。由于PCA起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且常伴有早期扩散与转移现象,因此手术切除率低,转移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仅为3个月。因此早期诊断,准确的术前分期,及时进行根治性手术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1998年亚太地区胃肠病学会议简介 被引量:2
7
作者 袁世珍 徐克强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99年第5期185-188,共4页
关键词 胃肠病学 学术会议 亚太地区 消化道肿瘤 诊断
下载PDF
抗胰腺癌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8
作者 袁世珍 刘乐和 林汉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2期29-32,73,共5页
用人新鲜胰腺癌组织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Agl4融合,获得了分泌抗人胰腺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本文重点报道以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YPC1单克隆抗体与人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反应性。结果表明YPC1单克... 用人新鲜胰腺癌组织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Agl4融合,获得了分泌抗人胰腺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本文重点报道以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YPC1单克隆抗体与人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反应性。结果表明YPC1单克隆抗体与16例被检测的胰腺癌组织发生反应。其中9例(56.3%)呈强阳性反应,与23种正常组织中的10种(43.5%)以及19种非胰腺肿瘤中的8种(42.1%)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但多数反应较弱。本研究提示以新鲜人体肿瘤组织作为免疫原制备单克隆抗体是简便可行的,YPC1单克隆抗体可能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瘤 抗体 单克隆 胰腺肿瘤
下载PDF
上消化道出血非手术治疗近况 被引量:1
9
作者 袁世珍 邓志波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90年第9期390-394,共5页
本文简要介绍几种上消化道出血非手术疗法。着重介绍经纤维内镜止血法的进展情况。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药物 内镜 止血
下载PDF
胰腺癌单克隆抗体重链可变区基因的扩增
10
作者 袁世珍 张厚德 《广东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10期749-750,共2页
目的 从分泌抗体的胰腺癌杂交瘤YPC3细胞扩增单抗重链可变区基因。方法 以一步法提取杂交瘤细胞RNA,通过逆转录及聚合酶链式反应,反应产物以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结果 扩增的基因长度为350bp,对照骨髓瘤细胞SP2/0未见扩增。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单克隆抗体 基因扩增 PCR
下载PDF
胰腺癌诊断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世珍 《医师进修杂志》 1997年第8期406-408,共3页
胰腺癌诊断进展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510120)袁世珍近年来,胰腺癌(PCA)的发病率明显升高,30年代以来,美、英、日等国PCA发病率增加了2~4倍。上海市PCA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由1974年的第... 胰腺癌诊断进展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510120)袁世珍近年来,胰腺癌(PCA)的发病率明显升高,30年代以来,美、英、日等国PCA发病率增加了2~4倍。上海市PCA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由1974年的第14位上升到1993年的第8位。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诊断
下载PDF
消化道肿瘤研究进展(1998年亚太地区胃肠病学会议简介)
12
作者 袁世珍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1999年第1期7-11,共5页
1998年亚太地区胃肠病学会议于1998年11月22日至25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美国胃肠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胃肠病学会等参与了组织工作,来自17个国家的6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著名的胃肠病学专家对普遍关注的热点作了专题报告,广大与... 1998年亚太地区胃肠病学会议于1998年11月22日至25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美国胃肠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胃肠病学会等参与了组织工作,来自17个国家的6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著名的胃肠病学专家对普遍关注的热点作了专题报告,广大与会者积极进行论文交流,内容涉及亚太地区各国消化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会议内容丰富,现将与消化道肿瘤有关的主要内容简介于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病学 消化道肿瘤 会议简介 研究进展 消化疾病 临床研究 专题报告 内容简介 专家 热点
下载PDF
大肠癌p53蛋白与PCNA表达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12
13
作者 庄小强 赖日权 +2 位作者 孙桂华 王晓怀 袁世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92-192,共1页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现p53和PCNA在多种肿瘤中均有过度表达,并与肿瘤分化、转移有关。但对大肠癌预后国外仅有少数报道。我们应用免疫组化观察了p53和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探...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现p53和PCNA在多种肿瘤中均有过度表达,并与肿瘤分化、转移有关。但对大肠癌预后国外仅有少数报道。我们应用免疫组化观察了p53和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探讨该指标对大肠癌表达的意义。1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P53蛋白 PCNA 预后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增殖及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9
14
作者 庄小强 郑杰 +3 位作者 林三仁 袁世珍 孙桂华 周本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不同胃黏膜增殖性病变演进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 ,并着重探讨HP感染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 14 5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同胃黏膜病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标记指数 (LI) ,W...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不同胃黏膜增殖性病变演进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 ,并着重探讨HP感染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 14 5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同胃黏膜病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标记指数 (LI) ,Warthin Starry(W S)法检测HP感染。结果 :在浅表性胃炎 (CSG)、萎缩肠化性胃炎 (CAG +IM)、异型增生 (DYS)、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中 ,PCNA LI为 2 4 0 0± 17 88,4 6 5 9± 18 15 ,6 0 5 9± 2 0 2 6 ,5 7 92± 15 15 ,71 0 8± 2 1 2 5。在IM、DYS、胃癌组织均高于CSG(P <0 0 5 )。PCNA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类型、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而且Bor rmannIV高于早期胃癌 (P <0 0 5 )。PCNA阳性表达与肠型胃癌HP感染有关。CAG +IM、DYS和GC组PCNA阳性表达中HP感染者高于阴性者。胃癌HP阳性者 5年存期短于HP阴性者。结论 :PCNA基因表达与胃黏膜增殖和恶化有关。HP感染和胃黏膜增殖和恶化有关 ,HP感染与胃癌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黏膜增殖 胃癌 预后 增殖细胞核抗原
下载PDF
TSP、VEGF与大肠癌血管生成、转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郑丰平 袁世珍 +2 位作者 冯智英 文卓夫 陈小良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94-397,共4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反应素(thrombospondin,TS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和大肠癌血管生成、远处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7例大肠癌手... 目的分析血小板反应素(thrombospondin,TS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和大肠癌血管生成、远处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7例大肠癌手术标本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 TSP1和 TSP2 mRNA表达,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计数(microvessel count,MVC)和VEGF蛋白表达。结果大肠癌MVC和VEGF表达的程度呈正相关(r=0.438,P=0.002),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P<0. 05)。TSP2 mRNA表达和 MVC(r=0. 362,P=0. 01)、VEGF表达(r=0. 322,P<0.05)有明显的负相关。TSP2mRNA表达率在远处转移病人中低于没有远处转移者(X2=8.369,P<0.01)。而TSP1 mRNA表达未显示出类似的关系。结论通过对大肠癌血管生成的调控,血管生成的诱导因子VEGF和抑制因子TSP2在肿瘤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血管生成 肿瘤转移 TSP VEGF
下载PDF
胰腺癌中MAT1蛋白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建平 袁世珍 +2 位作者 张世能 詹俊 朱兆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3-166,共4页
目的研究MAT1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多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使用免疫组化首先分析了70例外科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标本、10例胰腺良性肿瘤、14例慢性胰腺炎和10例尸解来源正常胰腺组织标本中的MAT1蛋白表达。然后比较MAT1... 目的研究MAT1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多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使用免疫组化首先分析了70例外科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标本、10例胰腺良性肿瘤、14例慢性胰腺炎和10例尸解来源正常胰腺组织标本中的MAT1蛋白表达。然后比较MAT1蛋白的表达与胰腺癌患者多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癌灶部位、癌灶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和TNM分期。结果MAT1蛋白主要表达于胰腺癌癌细胞,也可见于成纤维细胞,棕黄色染色局限于细胞浆和核膜。757%(53/70)的胰腺癌组织中可见MAT1蛋白的表达,而正常对照标本中则未表达或仅微弱表达MAT1。MAT1在4种组织中的表达程度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MAT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它3种组织。进一步分析发现,MAT1蛋白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TNM分期呈显著相关(P<005),但与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在胰腺癌中表达明显上调的MAT1蛋白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相关,并且MAT1蛋白是评估胰腺癌患者预后的一个有用的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细胞周期 蛋白质MAT1 蛋白激酶类
下载PDF
NK4基因转染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赖人旭 张世能 +1 位作者 Toshikazu Nakamura 袁世珍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91-1195,共5页
背景与目的:NK4不仅是肝细胞生长因子的拮抗剂,而且是血管形成的抑制剂。研究已经证实NK4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但有关其在胰腺癌中的作用,目前少见文献报道。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NK4基因在裸鼠体内的抗胰腺癌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背景与目的:NK4不仅是肝细胞生长因子的拮抗剂,而且是血管形成的抑制剂。研究已经证实NK4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但有关其在胰腺癌中的作用,目前少见文献报道。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NK4基因在裸鼠体内的抗胰腺癌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裸鼠胰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构建NK4基因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并转染入瘤体内,转染前后称其体重、瘤重和测肿瘤体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对裸鼠胰腺癌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增殖抗原和微血管密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4周后,NK4转染组裸鼠移植瘤体积为(1.39±0.33)cm3,明显小于对照组和空载体组[(2.06±0.55)cm3和(1.90±0.36)cm3,P<0.01];其瘤重为(1.30±0.81)g,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空载体组[(3.45±1.88)g和(3.14±1.51)g,P<0.01],抑瘤率为62.29%。NK4转染组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为9.34±0.91,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载体组(4.13±0.79和3.94±1.03,P<0.001);而NK4转染组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为53.88±4.30,与对照组间和空载体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56.24±4.03和54.33±5.41,P>0.05);NK4转染组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为(12.24±4.63),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载体组(20.13±7.00和19.70±6.15,P<0.05)。结论:转染NK4基因可显著抑制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移植瘤 NK4/拮抗剂和抑制剂 NK4 基因 基因转染 基因治疗 血管形成 裸鼠 NK4基因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结直肠癌血管生成、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郑丰平 袁世珍 +2 位作者 王俊雅 冯智英 文卓夫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3-75,I00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血小板反应素 (TS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与结直肠癌微血管计数、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 (S P法 )检测 10 5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手术切除组织中的微血管计数 (MVC)和VEGF、TSP蛋白...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血小板反应素 (TS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与结直肠癌微血管计数、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 (S P法 )检测 10 5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手术切除组织中的微血管计数 (MVC)和VEGF、TSP蛋白表达。【结果】结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 6 1 9% ,TSP表达阳性率 72 4%。MVC在VEGF表达阳性者明显高于VEGF表达阴性者 (31 6± 13 2vs2 5 4± 10 7,P <0 0 5 )。发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病人VEGF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者 (P 均 <0 0 5 )。MVC在TSP表达阳性者和阴性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2 8 7± 12 8vs30 8± 12 4,P =0 434 )。TSP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无关。【结论】VEGF表达与结直肠癌血管生成和转移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因子 肿瘤转移 结肠癌 直肠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小板反应素
下载PDF
胰腺癌MMP-2和TIMP-2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8
19
作者 贾林 袁世珍 骆福添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41-544,共4页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基质质属蛋白酶2( MMP2)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 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 例胰腺癌病理标本和10 正常胰腺标本MMP2 和TIM...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基质质属蛋白酶2( MMP2)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 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 例胰腺癌病理标本和10 正常胰腺标本MMP2 和TIMP2 的半定量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 方法。结果:胰腺癌MMP2 和TIMP2 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级密切相关, 但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无关,Kaplanmeier 分析发现MMP2 和TIMP2 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MMP2 和TIMP2 低表达患者( P<0-001) 。结论:胰腺癌MMP2 和TIMP2 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有助于确定术后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肿瘤转移 MMP-2 TIMP-2
下载PDF
内、外源性性激素对大鼠实验性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逵 袁世珍 +1 位作者 刘世强 陈国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8-111,共4页
雌鼠较雄鼠有较强的抗实验性十二指肠溃疡(DU)形成的能力,卵巢摘除后这种能力减弱,睾丸摘除对DU形成无影响。戊酸雌二醇和孕酮也有抗雄鼠DU形成的作用,而丙酸睾丸酮则无此作用。雌鼠血清胃泌素水平和胃酸分泌均低于雄鼠,卵巢摘除后血清... 雌鼠较雄鼠有较强的抗实验性十二指肠溃疡(DU)形成的能力,卵巢摘除后这种能力减弱,睾丸摘除对DU形成无影响。戊酸雌二醇和孕酮也有抗雄鼠DU形成的作用,而丙酸睾丸酮则无此作用。雌鼠血清胃泌素水平和胃酸分泌均低于雄鼠,卵巢摘除后血清胃泌素水平和胃酸分泌均明显升高。皋丸摘除对雄鼠血清胃泌素水平和胃酸分泌无影响。戊酸雌二醇可减少雄鼠血清胃泌素水平和胃酸分泌,而丙酸睾丸酮则无此作用。本实验结果可部分解释女性DU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的临床现象。抑制胃泌素和胃酸分泌作用,可能是雌二醇抗DU形成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激素 十二指肠溃疡 病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