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营凹陷盐22块沙四上亚段砂砾岩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 被引量:43
1
作者 袁静 杨学君 +3 位作者 路智勇 陈武杰 樊海琳 袁凌荣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5-824,共10页
在岩芯观察和沉积相分析基础上,利用粒度分析资料对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盐22块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区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中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主要包括:"上拱弧形"、"... 在岩芯观察和沉积相分析基础上,利用粒度分析资料对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盐22块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区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中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主要包括:"上拱弧形"、"简单一段式"、"准牵引流型"等3种基本类型和"近似上拱弧形"、"台阶状多段式"、"低斜率两段式"、"低斜率三段式或多段式"等4种主要过渡类型。内扇亚相以泥石流(碎屑流)沉积作用为特点,其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主要为"宽缓上拱弧形";中扇亚相以碎屑流和颗粒流沉积作用为主,辫状沟道微相中下部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以"近似上拱弧形"为主,顶部砂岩表现为"准牵引流型";外扇亚相发育牵引流和颗粒流沉积,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为"低斜率滚动—跳跃—悬浮三段式"、"一跳一悬夹过渡三段式"和"较高斜率上拱弧形"。总体上,从内扇到外扇亚相,随流体性质由泥石流(碎屑流)向牵引流逐渐演化,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会依次出现"宽缓上拱弧形"、"较高斜率上拱弧形"、"简单一段悬浮式"、"低斜率滚动—跳跃—悬浮三段式"或"一跳一悬夹过渡段三段式",相邻典型曲线间有复杂的过渡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水下扇 砂砾岩 粒度概率累积曲线 沙四上亚段 东营凹陷
下载PDF
新技术在石油地质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袁凌荣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4期98-100,共3页
对新技术应用于石油地质开发当中的具体作用进行了描述,深入分析了新技术在石油地质开发中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技术在石油地质开发中的应用策略,对新技术在石油地质开发中的高效应用,以及我国石油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 对新技术应用于石油地质开发当中的具体作用进行了描述,深入分析了新技术在石油地质开发中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技术在石油地质开发中的应用策略,对新技术在石油地质开发中的高效应用,以及我国石油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石油地质开发中应用新技术,能够提升开发效率、开发水平以及勘探精准度,为进一步发挥新技术在石油地质开发中的应用效果,要提升地质开发人员的综合能力,充分结合实践应用新技术,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技术 石油地质 开发
下载PDF
东营凹陷北部盐22区块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控制因素
3
作者 樊海琳 杨学君 +1 位作者 陈武杰 袁凌荣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0年第14期105-107,共3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盐22地区沙四段砂砾岩储层的岩石学及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盐22地区沙四段砂砾岩储层岩性以砾岩和含砾砂岩为主,整...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盐22地区沙四段砂砾岩储层的岩石学及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盐22地区沙四段砂砾岩储层岩性以砾岩和含砾砂岩为主,整体上为中孔低渗和低孔特低渗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包括孔隙型、裂缝型和孔隙-裂缝复合系统三大类,以次生溶蚀孔隙、裂缝和孔隙-裂缝复合系统为主;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是碎屑颗粒成分、成岩作用和流体性质;裂缝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构造运动和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沙四段 砂砾岩 储集空间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库车坳陷DB气田白垩系砂岩胶结作用及其与构造裂缝关系 被引量:18
4
作者 袁静 杨学君 +4 位作者 袁凌荣 成荣红 朱忠谦 李春堂 董道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54-763,共10页
以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与鉴定为基础,辅以岩芯精细观察、阴极发光显微镜分析、扫描电镜分析、黏土矿物x衍射分析、包裹体分析、油层物性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区域储层地质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DB气田白垩系巴什基... 以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与鉴定为基础,辅以岩芯精细观察、阴极发光显微镜分析、扫描电镜分析、黏土矿物x衍射分析、包裹体分析、油层物性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区域储层地质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DB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层胶结作用特征及其发育期次,并剖析其与构造裂缝的关系。结果表明,DB气田白垩系砂岩为裂缝一孔隙型特低孔一特低渗储层,构造裂缝发育是储层高产的主要因素;储层胶结作用强烈,尤其以碳酸盐胶结为主,与黏土矿物转化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共发育“6Ma之前”、“6~5Ma”和“3~2Ma”三期主要的胶结作用;多期次胶结作用与该区三期构造裂缝的有效性关系密切,只有错过主要胶结作用时期的第三期(N2末)构造裂缝才是最有效的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结作用 构造裂缝 砂岩 气田 白垩系 库车坳陷
下载PDF
济阳坳陷古近系深部储层成岩演化模式 被引量:19
5
作者 袁静 袁凌荣 +1 位作者 杨学君 李春堂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1-239,共9页
运用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镜质体反射率分析、X—衍射分析和油层物性分析等手段,结合区域油气地质研究成果,以揭示济阳坳陷古近系深部碎屑岩储层的成岩演化模式和物性演化规律为目的开展工作。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古近系深部碎屑... 运用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镜质体反射率分析、X—衍射分析和油层物性分析等手段,结合区域油气地质研究成果,以揭示济阳坳陷古近系深部碎屑岩储层的成岩演化模式和物性演化规律为目的开展工作。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古近系深部碎屑岩储层主要受其所处构造背景、地层压力和流体环境的影响,发育6种成岩演化模式。弱陡坡/缓坡构造背景条件下发育早期中强超压—中强压实/胶结/溶蚀—多重介质成岩演化模式和晚期中强超压—(较)强压实/胶结/溶蚀—酸性介质成岩演化模式,超压形成的早晚是影响储层压实作用强弱的主要因素,而流体环境的差异与构造背景的差异有关。深洼陷发育弱超压/常压—(中)强压实/胶结—强溶蚀—热液酸性介质成岩演化模式和中弱超压—较强压实/胶结—强溶蚀—热液酸性介质成岩演化模式,热液活动加强了成岩流体对酸溶性组分的溶解,是该类成岩演化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处于陡坡常压条件下的深层碎屑岩发育(中)强压实/胶结—弱溶蚀—热液酸性介质和强胶结—中弱溶蚀—多重介质成岩演化模式,早期沉积水体、后期成岩水体以及两者混合造成的多重介质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认为,层位和埋深是深部储层遭受成岩改造程度强弱的首要控制因素;构造位置是影响成岩压力场和流体场的基本前提;在不同的流体场背景中,深部热液对储层演化会不同影响;酸碱交替的多重成岩环境增加了次生孔隙带发育个数和次生孔隙垂向分布,但原始孔隙度保存率比以酸性介质为主的成岩环境低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演化模式 次生孔隙 影响因素 深层 古近系 济阳坳陷
下载PDF
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发育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袁凌荣 孔令辉 +3 位作者 商建霞 刘东华 侍文芳 饶资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0年第6期33-37,共5页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和X射线分析等手段,对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二段和三段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二段和三段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纵向上发育4类次生孔隙发育带。Ⅰ类次生孔隙发育带...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和X射线分析等手段,对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二段和三段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二段和三段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纵向上发育4类次生孔隙发育带。Ⅰ类次生孔隙发育带压实作用相对较弱,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起次要作用。Ⅱ、Ⅲ、Ⅳ类次生孔隙发育带随着压实作用的加强,原生孔隙逐渐减少,次生孔隙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物性。尤其是Ⅱ次类生孔隙带,胶结作用相对较弱,次生孔隙最为发育,且与生油层相邻,是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石凹陷东区 流沙港组 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发育带
下载PDF
库车坳陷 DB 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的多期溶蚀 被引量:6
7
作者 袁静 成荣红 +3 位作者 朱忠谦 杨学君 袁凌荣 李春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6-555,共10页
以岩心观察、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与鉴定为基础,辅以阴极发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油层物性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DB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层溶蚀作用特征及其发育机制,并剖析其与孔... 以岩心观察、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与鉴定为基础,辅以阴极发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油层物性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DB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层溶蚀作用特征及其发育机制,并剖析其与孔隙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库车坳陷DB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发育多种溶蚀孔隙。储层经历多期溶蚀作用,依次为大气淡水表生淋滤溶蚀作用、有机酸溶蚀作用、微弱的碱性溶解作用和较弱的酸碱交替溶蚀作用,分别溶蚀早期碳酸盐胶结物、长石、不稳定岩屑和石英质组分等,形成粒间溶孔、溶蚀缝、超粒大孔隙、粒内溶孔等溶蚀孔隙。结合地层埋藏史、有机质发育史和构造演化史等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DB气田多期溶蚀和烃类多期注入相匹配是形成现今高产气田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溶蚀 砂岩 巴什基奇克组 白垩系 气田 库车坳陷
下载PDF
扇三角洲沉积储层地质知识库的建立及应用——以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曾晓华 周伟 +3 位作者 肖大志 袁凌荣 张晓禹 朱金起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2-358,共7页
以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为例,利用密井网资料,结合现代沉积考察,建立了扇三角洲沉积储层定量地质知识库。通过分析研究,将研究区流沙港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细分为5种微相类型,这些微相砂体有6种叠置模式。对现代扇三角洲沉积考... 以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为例,利用密井网资料,结合现代沉积考察,建立了扇三角洲沉积储层定量地质知识库。通过分析研究,将研究区流沙港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细分为5种微相类型,这些微相砂体有6种叠置模式。对现代扇三角洲沉积考察的定量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辫流坝长宽比为1.65~4.25,辫流坝与辫状水道宽度比为0.65~5.00,该数据为刻画实际地下地质体的展布提供了重要依据。扇三角洲地质知识库显示,辫状水道宽厚比为150~200,辫流坝宽厚比为170~220,分支水道宽厚比为180~230,河口坝宽厚比为400~545。依据地质知识库数据,研究区注水井部署方案将注采井距定在420~800 m,现场实施该方案后注水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知识库 扇三角洲沉积 现代沉积 密井网 流沙港组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乌石凹陷主干断层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9
作者 袁凌荣 孔令辉 +3 位作者 曾晓华 商建霞 饶资 刘东华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5-10,共6页
采用断层落差和断层活动速率两种方法,对乌石凹陷主干断层活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石凹陷主干断层活动始于古近纪流二期,且断层活动强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至新近纪角尾期,断层活动基本停止。据此,结合生排烃期、生烃量和生烃门限... 采用断层落差和断层活动速率两种方法,对乌石凹陷主干断层活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石凹陷主干断层活动始于古近纪流二期,且断层活动强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至新近纪角尾期,断层活动基本停止。据此,结合生排烃期、生烃量和生烃门限,最终确定:古近纪—新近纪下洋期,7号断层、WS21-1南断层、NW向走滑断层和WS16-1断层具有良好的输导性,可在流一段—下洋组形成储量规模相对较小的油气藏;新近纪下洋期后,所有断层活动停止,不具有输导性,可在流二段形成储量规模较大的自生自储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石凹陷 断层活动 垂向输导 油气分布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W区流沙港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晓华 周伟 +3 位作者 肖大志 袁凌荣 张晓禹 李伟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59,共10页
基于沉积微相研究和测井精细解释数据统计分析,开展了涠西南凹陷W区古近系始新统流沙港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W区储层为流一段和流三段,沉积微相研究表明,流沙港组主要为正常三角洲相和扇三角洲相沉积。储层夹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 基于沉积微相研究和测井精细解释数据统计分析,开展了涠西南凹陷W区古近系始新统流沙港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W区储层为流一段和流三段,沉积微相研究表明,流沙港组主要为正常三角洲相和扇三角洲相沉积。储层夹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主要成因为分流水道间、水下分流河道与砂坝、砂坝与砂坝、辫流坝与辫状水道、辫状水道间的泥质沉积物。非均质性研究以沉积微相为基础进行,通过比较不同沉积微相的非均质性差别,分析储层的空间物性变化。非均质性研究表明,WA油田流一段夹层厚度>5 m的占51.4%,单层夹层层数>5个的占27.4%,变异系数平均值>1.2,整体上非均质性很强;WB油田流三段夹层分布均匀,东南部平面非均质性弱,西北部平面非均质强;WC和WD油田流三段整体上夹层多,但平面非均质性弱。依据非均质研究成果,对密井网的WA油田主力层进行了剩余油分布预测,并部署了2口调整井挖潜,实施后累增油4.2×10^(4) t,采收率提高了2.3%。表明储层夹层分布和平面非均质性研究可以为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对油田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正常三角洲沉积 扇三角洲沉积 夹层 平面非均质性
下载PDF
文昌A油田隔夹层分布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商建霞 刘登丽 +1 位作者 袁凌荣 欧振能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5年第6期95-97,144,共3页
文昌A油田ZJ2-1U油组经过多年开采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控水稳油是当前面临的生产难题。针对该油田井网不规则、井点资料少但三维地震数据品质高的特点,充分利用密闭取心井资料以及伽马、声波、中子等测井资料,首先从密闭取心井识别隔... 文昌A油田ZJ2-1U油组经过多年开采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控水稳油是当前面临的生产难题。针对该油田井网不规则、井点资料少但三维地震数据品质高的特点,充分利用密闭取心井资料以及伽马、声波、中子等测井资料,首先从密闭取心井识别隔夹层,然后从取心井标定非取心井,应用神经网络算法对非取心井隔夹层进行识别;继而采用沉积相控及伽马反演数据体约束下井震结合方式,运用序贯指示方法预测隔夹层在井间及三维空间的分布;最后,动静态结合,从隔夹层角度揭示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为剩余油挖潜及提高油田采收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文昌A油田 ZJ2—1U油组 隔夹层分布
下载PDF
文昌A油田主力油组潮坪相划分及优势储层预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商建霞 薛国庆 +2 位作者 袁凌荣 陈建 叶苗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9年第5期31-35,共5页
文昌A油田ZJ1Ⅳ油组为潮坪相沉积,利用各种动静态资料、水平井信息及三维地震数据开展了基于沉积微相再认识的储层精细研究,识别出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三种亚相类型,并对亚相内部各微相及砂体展布形态进行刻画;同时结合钙质层分布并... 文昌A油田ZJ1Ⅳ油组为潮坪相沉积,利用各种动静态资料、水平井信息及三维地震数据开展了基于沉积微相再认识的储层精细研究,识别出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三种亚相类型,并对亚相内部各微相及砂体展布形态进行刻画;同时结合钙质层分布并采用地震分频解释技术,分相带预测优势储层展布范围。结果表明,潮道微相中钙质层不发育的主体位置为优势储层区,砂坪、混合坪相带中I类优势储层为有利储层。最终解决了制约油田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并为油田后续剩余油挖潜及提高采收率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A油田 潮坪相 非均质性 钙质层 分频反演
下载PDF
涠西南凹陷WA油田流一段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晓华 李伟 +3 位作者 朱金起 袁凌荣 肖大志 李佳 《矿产勘查》 2021年第2期257-266,共10页
根据岩芯和测井资料,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WA油田流一段扇三角洲储层沉积相和储层特征展开了详细全面地研究,并从沉积和成岩作用等方面对储层物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一段为扇三角前缘亚相,包... 根据岩芯和测井资料,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WA油田流一段扇三角洲储层沉积相和储层特征展开了详细全面地研究,并从沉积和成岩作用等方面对储层物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一段为扇三角前缘亚相,包括辫流坝、辫状水道和席状砂3种微相类型。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成分成熟度中等偏高,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低;储层空间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其次为粒间溶孔和粒内溶蚀孔。喉道形态为缩颈状和弯片状,孔喉类型主要为中孔粗喉型、中孔中喉型和中孔细喉型。孔隙结构特征为储层排驱压力较低、有效孔喉体积大,最大连通孔喉半径和中值喉道半径分布范围广,有利于油气储集。储层物性整体上表现为中孔中渗和中孔低渗特征。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影响;沉积作用中沉积微相是影响储层物性的决定性因素,辫流坝微相为中粗砂岩,分选系数小,储层均质,储层质量最好;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是储层物性变差的主控因素,孔隙损失12.5%~17.5%,而溶解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综合分析认为,WA油田流一段储层以砂砾岩和粗细砂岩为主,发育的辫流坝和辫状水道微相沉积储层质量较好,可作为后续油田开发挖潜调整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沉积微相 储层特征 储层物性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流沙港组 涠西南凹陷
下载PDF
涠西南凹陷W区流沙港组地质知识库的建立及应用
14
作者 曾晓华 袁凌荣 +2 位作者 张晓禹 李伟 朱金起 《中外能源》 CAS 2021年第3期27-37,共11页
以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W区流沙港组为例,结合沉积微相研究和砂体对比,利用密井网资料分析建立了正常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定量地质知识库。根据岩性、沉积构造、特殊矿物和测井相等特征,分析认为W区流沙港组L1和L3分为正常三... 以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W区流沙港组为例,结合沉积微相研究和砂体对比,利用密井网资料分析建立了正常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定量地质知识库。根据岩性、沉积构造、特殊矿物和测井相等特征,分析认为W区流沙港组L1和L3分为正常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并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和分流河道间等5种微相类型。总结出正常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微相砂体在空间上各发育了8种成因叠置模式和3种砂体接触模式。建立的定量地质知识库显示,正常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宽厚比为1∶80~1∶100,河口坝宽厚比为1∶70~1∶90,远砂坝宽厚比为1∶80~1∶110;辫状河三角洲河口坝宽厚比为1∶60~1∶76,水下分流河道宽厚比为1∶50~1∶65。依据地质知识库成果,在W区WB油田主力层L3-ⅢB油组的调整井部署方案中将注采井距定在400~500m,实施后三口调整井开发效果均超预期,累增油6.3×104t。这一成功应用表明地质知识库的砂体组合叠置模式和发育规模定量数据为井网井距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对油田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知识库 正常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密井网 流沙港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