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微生物农药环境风险评价标准体系构建方法与内容解析
1
作者 卜元卿 周蓉 +4 位作者 袁善奎 虞悦 张圣虎 戴传超 蓝帅 《世界农药》 CAS 2024年第1期14-22,共9页
微生物农药作为最具潜力和价值的化学农药替代产品,开发应用前景广阔,但微生物农药进入环境后,在杀灭靶标生物的同时,对环境非靶标生物和人类健康也存在潜在风险。针对我国微生物农药环境安全管理的迫切需求,以风险控制为指导思想,通过... 微生物农药作为最具潜力和价值的化学农药替代产品,开发应用前景广阔,但微生物农药进入环境后,在杀灭靶标生物的同时,对环境非靶标生物和人类健康也存在潜在风险。针对我国微生物农药环境安全管理的迫切需求,以风险控制为指导思想,通过开展相应的标准技术方法研究,构建了我国微生物农药环境风险评价标准体系,涵盖环境生物毒性评价和环境繁衍能力评价,以及基于2者的环境风险评估,拟填补我国微生物农药环境风险管理技术标准空白,对防控微生物农药环境风险,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微生物农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农药 标准体系 环境毒性评价 环境增殖 环境风险评估
下载PDF
5种农药对花翅摇蚊的毒性研究
2
作者 王宏伟 宋伟华 +2 位作者 邵苗苗 袁善奎 侯玉霞 《现代农药》 CAS 2024年第2期66-70,共5页
通过研究5种农药对底栖生物摇蚊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以评价不同类型农药对底栖生物摇蚊的毒性风险。试验结果表明:5种农药对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均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以急性毒性试验48 h的EC_(50)为评判依据,毒性大小顺... 通过研究5种农药对底栖生物摇蚊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以评价不同类型农药对底栖生物摇蚊的毒性风险。试验结果表明:5种农药对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均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以急性毒性试验48 h的EC_(50)为评判依据,毒性大小顺序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吡丙醚>吡唑醚菌酯>丁草胺;以慢性毒性试验抑制羽化率的EC50为评判依据,毒性大小顺序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吡丙醚>啶虫脒>吡唑醚菌酯>丁草胺。随着处理组农药浓度的升高,花翅摇蚊的化蛹率和羽化率明显降低,幼虫期和蛹期延长;慢性毒性试验中,吡唑醚菌酯和丁草胺对花翅摇蚊的化蛹EC50和羽化EC_(50)基本无差异,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和吡丙醚对花翅摇蚊的化蛹EC_(50)略大于其羽化EC50,但均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翅摇蚊 农药 毒性 化蛹 羽化
下载PDF
牛脂胺聚氧乙烯醚对3种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
3
作者 邵苗苗 蓝帅 +2 位作者 宋伟华 袁善奎 侯玉霞 《现代农药》 CAS 2024年第2期71-74,79,共5页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牛脂胺聚氧乙烯醚(98%)对斑马鱼、大型溞和羊角月牙藻的急性毒性及对大型溞的繁殖毒性。结果表明,牛脂胺聚氧乙烯醚对供试3种水生生物均有一定的急性毒性效应,毒性等级均为中等毒;对大型溞21 d繁殖毒性NOEC为0.177 mg...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牛脂胺聚氧乙烯醚(98%)对斑马鱼、大型溞和羊角月牙藻的急性毒性及对大型溞的繁殖毒性。结果表明,牛脂胺聚氧乙烯醚对供试3种水生生物均有一定的急性毒性效应,毒性等级均为中等毒;对大型溞21 d繁殖毒性NOEC为0.177 mg/L,LOEC为0.248 mg/L。在使用牛脂胺聚氧乙烯醚加工农药制剂的过程中,应关注其对水生生物的潜在风险,以避免或减少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脂胺聚氧乙烯醚 水生生物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下载PDF
2023年及近年我国农药登记情况和特点分析
4
作者 李友顺 白小宁 +4 位作者 李富根 袁善奎 王以燕 宋和平 赵安楠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2期10-19,28,共11页
汇总2023年及近年我国农药登记的基本情况,并解析其特点。近11年,每年微毒/低毒农药数量与当年农药登记数量,及每年新增微毒/低毒农药数量与本年度新增数量的占比均持续上升,其年平均值分别为83.3%和94.3%,最近几年微毒产品比低毒的增长... 汇总2023年及近年我国农药登记的基本情况,并解析其特点。近11年,每年微毒/低毒农药数量与当年农药登记数量,及每年新增微毒/低毒农药数量与本年度新增数量的占比均持续上升,其年平均值分别为83.3%和94.3%,最近几年微毒产品比低毒的增长快;环境友好的剂型增加迅速,悬浮剂数量与本年度新增产品数量的占比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占比增长突显,乳油和可湿性粉剂的占比在逐年递减;每年三大类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与本年度的新增数量占比差距拉开;新生物农药数量增长较快,近9年其有效成分和产品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07%和7.55%。小宗作物标准在增加,农药残留标准在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登记 特点 生物农药 小宗作物标准 农药残留标准
下载PDF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和霜脲氰的敏感性检测 被引量:30
5
作者 袁善奎 赵志华 +2 位作者 刘西莉 刘亮 姜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37-241,共5页
2003~2004年从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共采集分离了127株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并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甲霜灵和霜脲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2003年分离的内蒙菌株、2003年及2004年分离的黑龙江菌株中对甲霜灵敏感(MS... 2003~2004年从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共采集分离了127株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并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甲霜灵和霜脲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2003年分离的内蒙菌株、2003年及2004年分离的黑龙江菌株中对甲霜灵敏感(MS)的菌株频率分别为86.2%、13.8%、17.8%;虽然霜脲氰在这些地区使用近10年,但病菌群体对该药剂的敏感性没有下降,EC50值分布于0.10~0.35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20(±0.06)μg/mL,不同敏感性的菌株频率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霜脲氰抗药性监测的敏感性基线;此外,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和霜脲氰之间没有交互抗药性,霜脲氰对抗甲霜灵和野生敏感菌株具有相同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 甲霜灵 霜脲氰 抗药性 敏感性基线
下载PDF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基线及其室内抗药突变体的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袁善奎 刘西莉 +3 位作者 刘亮 王恒 姜辉 陈隆智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45-551,共7页
2003-2004年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共分离获得100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并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烯酰吗啉和甲霜灵的 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其敏感性呈连续的单峰曲线 分布,EC50在0.06... 2003-2004年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共分离获得100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并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烯酰吗啉和甲霜灵的 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其敏感性呈连续的单峰曲线 分布,EC50在0.0631-0.2206μg/mL之间,最不敏感菌株是最敏感菌株的3.1倍,平均为(0.1153±0.0308)μg/mL,未 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因此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基线;64%的供试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 性下降,甲霜灵与烯酰吗啉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采用紫外线诱变菌丝的方法仅从3个菌株中的1个菌株获得了3%突 变频率的抗烯酰吗啉突变体,抗性倍数为1.5-1.9,没有获得高抗药水平的突变体。这些突变体与氟吗啉之间具有正交互 抗药性,而与霜脲氰或嘧菌酯之间无交互抗药性;与野生亲本菌株相比,抗药突变体的生长速率和产孢子囊能力显著下降, 不利于抗药群体的发展。但由于马铃薯晚疫病菌被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认为是高抗药性风险病原菌,建议生产上应将 烯酰吗啉与其它无交互抗性的药剂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以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 烯酰吗啉 敏感性基线 抗药性
下载PDF
我国生物源农药标准制定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0
7
作者 袁善奎 王以燕 +1 位作者 师丽红 周普国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共7页
我国生物源农药门类齐全,涉及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天敌生物及农用抗生素等不同品种,目前已登记的有效成分115种,产品近3800个。本文总结了100多项国内已制定的生物源农药相关标准,涵盖产品质量、毒理学、药效评价、... 我国生物源农药门类齐全,涉及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天敌生物及农用抗生素等不同品种,目前已登记的有效成分115种,产品近3800个。本文总结了100多项国内已制定的生物源农药相关标准,涵盖产品质量、毒理学、药效评价、环境安全及农药残留等领域。我国生物源农药标准制定工作存在系统性不强、发展不均衡、基础性和通用型标准缺乏等问题,生物源农药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登记管理配套的试验和评价准则是将来标准制定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源农药 登记 产品标准 试验准则 农药残留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菌闭囊壳萌发及其对三唑酮敏感基线的建立 被引量:11
8
作者 袁善奎 马严明 周明国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共3页
在没有甾醇脱甲基抑制剂 (DMI)类药剂用药历史的湖北利川山区麦田采集小麦白粉病菌闭囊壳 ,带回室内萌发 ,从每样本单孢子堆中分离得到 6 1个野生菌株。采用叶段法测得每个菌株的EC50 ,建立起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的相对敏感基线EC50 =(... 在没有甾醇脱甲基抑制剂 (DMI)类药剂用药历史的湖北利川山区麦田采集小麦白粉病菌闭囊壳 ,带回室内萌发 ,从每样本单孢子堆中分离得到 6 1个野生菌株。采用叶段法测得每个菌株的EC50 ,建立起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的相对敏感基线EC50 =(0 10 90± 0 0 0 48) 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菌 三唑酮 敏感基线 闭囊壳 萌发
下载PDF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遗传研究 被引量:36
9
作者 袁善奎 周明国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9-295,共7页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 ,抗药基因位于细胞质遗传因子或细胞核染色体基因上 ,细菌对许多药剂如铜制剂、链霉素等的抗药性和真菌对少数药剂如甲氧丙烯酸酯类药剂的抗性属于前一种情况 ,而真菌对大多数药剂的抗性...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 ,抗药基因位于细胞质遗传因子或细胞核染色体基因上 ,细菌对许多药剂如铜制剂、链霉素等的抗药性和真菌对少数药剂如甲氧丙烯酸酯类药剂的抗性属于前一种情况 ,而真菌对大多数药剂的抗性则属于后一种情况。核基因控制的抗药性又可分为主效基因 (major gene)抗性和微效多基因 (poly gene)抗性 ,分别使病菌对药剂的抗性表现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病原菌对苯并咪唑类药剂、春日霉素、羧基酰胺类药剂、苯酰胺类药剂、芳烃类药剂、二甲酰亚胺类药剂等的抗性通常为主效基因控制 ;使病菌表现微效多基因抗性的杀菌剂主要有多果定、羟基嘧啶类药剂、甾醇合成抑制剂 (SB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病原菌 抗药性 遗传 杀菌剂
下载PDF
玉蜀黍赤霉 (Gibberella zeae)对多菌灵的抗药性遗传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袁善奎 周明国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4-478,共5页
根据在 0 5、1 4、5 0、10 0 μg ml等不同浓度的含药PSA平板上能否生长 ,将玉蜀黍赤霉田间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划分为 :敏感 (S)、中抗 (MR)和高抗 (HR)等 3个水平 ,其中S菌株在 0 5 μg ml浓度下能生长 ,但在≥ 1 4μg ml浓度下生... 根据在 0 5、1 4、5 0、10 0 μg ml等不同浓度的含药PSA平板上能否生长 ,将玉蜀黍赤霉田间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划分为 :敏感 (S)、中抗 (MR)和高抗 (HR)等 3个水平 ,其中S菌株在 0 5 μg ml浓度下能生长 ,但在≥ 1 4μg ml浓度下生长受到完全抑制 ;R菌株在 1 4 μg ml浓度下能快速生长 ,在 5 0 μg ml浓度下能缓慢生长 ,但在≥ 10 0μg ml浓度下不能生长 ;HR在≥ 10 0 μg ml浓度下仍能生长。没有发现在 1 4 μg ml浓度下能快速生长 ,而在 5 0 μg ml浓度下能被完全抑制的田间抗性菌株。从 2 5个敏感菌株和 31个抗性菌株中随机挑选了 2个S、3个MR和 1个HR ,并以硝酸盐营养缺陷型突变体 (nit)作为另一个遗传标记 ,按照S×S、MR×MR、MR×S、HR×S、HR×MR等共设计了 7个杂交组合 ,对各杂交后代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测试发现 ,在所有杂交后代中均未出现除双亲表现型以外的重组型个体 ,MR×S、HR×S及HR×MR的杂交后代出现了 1∶1的分离比例。以上结果表明玉蜀黍赤霉田间菌株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是由单个孟德尔基因控制的 ,该基因发生不同点突变或同一点的不同等位基因发生突变可导致不同的抗性水平 ,抗药性不受修饰基因或胞质遗传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孢霉 多菌灵 抗药性遗传 单基因
下载PDF
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对多菌灵的室内抗药突变体的诱导及其抗药性遗传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袁善奎 周明国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3-368,共6页
通过紫外线照射和药剂驯化的方法均获得了玉蜀黍赤霉野生敏感菌株对多菌灵 (carbendazim ,MBC)的室内抗药突变体。这些抗药突变体一部分表现低抗 (lowresistance ,LR) ,即能在临界致死剂量 1 4 μg/mL多菌灵浓度下生长 ,但不能在 10 μg... 通过紫外线照射和药剂驯化的方法均获得了玉蜀黍赤霉野生敏感菌株对多菌灵 (carbendazim ,MBC)的室内抗药突变体。这些抗药突变体一部分表现低抗 (lowresistance ,LR) ,即能在临界致死剂量 1 4 μg/mL多菌灵浓度下生长 ,但不能在 10 μg/mL浓度以上生长 ,且对二氯苯胺甲酸甲酯 (N 3,5 dichlorophenylcarbamate ,MDPC)不表现负交互抗药性 ;另一部分表现高抗 (highresistance ,HR) ,即能在 10 0 μg/mL多菌灵浓度下生长 ,并与田间高抗菌株一样 ,对MDPC表现负交互抗药性 ;没有获得类似田间的中抗 (moderateresistance ,MR)菌株 ,即能在 10 μg/mL多菌灵浓度下快速生长 ,在 10 0 μg/mL浓度以上被完全抑制的突变体。通过药剂驯化的方法还获得了田间中抗 (MR)菌株的高抗 (HR)突变体 ,但这些突变体与MR一样对MDPC仍然不表现负交互抗药性。抗药性遗传研究表明 ,在所研究的抗药突变体中 ,抗药性在自交和无性繁殖后代中能稳定遗传 ;室内抗药突变体和田间抗药菌株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由同一个主效基因控制 ,但它们发生突变的位点不同或者同一碱基位点发生了不同的突变 ;对MDPC的敏感性也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 ,该基因与控制多菌灵抗性的基因是等位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蜀黍赤霉 多菌灵 抗药突变体 遗传
下载PDF
禾谷镰孢霉nit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袁善奎 周明国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76,共6页
将3个抗多菌灵和2个野生敏感型禾谷镰孢霉(Fusarium graminearum)菌株分别在含氯酸盐的MMC培养基上培养,共得到22个不能利用硝酸盐的营养缺陷突变体(Nitrate nonutilizing mutant, 简称nit突变体)。比较了各nit突变体与其亲本菌株之间... 将3个抗多菌灵和2个野生敏感型禾谷镰孢霉(Fusarium graminearum)菌株分别在含氯酸盐的MMC培养基上培养,共得到22个不能利用硝酸盐的营养缺陷突变体(Nitrate nonutilizing mutant, 简称nit突变体)。比较了各nit突变体与其亲本菌株之间在菌落生长速率、培养性状、产分生孢子能力、产子囊壳能力以及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nit突变体均抗氯酸盐,在PSA平板上的生长速率没有改变,有性生殖能力没有下降,在Joffs 培养液和5%绿豆汤培养液中仍能产孢,但产孢量与亲本菌株有差异。此外,禾谷镰孢霉对氯酸盐和多菌灵之间没有交互抗药性。因此,可用nit作为遗传标记,研究禾谷镰孢霉有关性状的遗传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性状 产分生孢子能力 产子囊壳能力 对多菌灵 敏感性 禾谷镰孢霉 NIT突变体 诱导
下载PDF
玉蜀黍赤霉的营养亲和性及其对多菌灵的抗性在菌丝融合过程中的遗传 被引量:5
13
作者 袁善奎 周明国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9-42,共4页
利用硝酸盐营养缺陷突变体 (nit)标记 ,对采自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 33个玉蜀黍赤霉菌株的营养亲和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这些菌株分别属于 30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 (VCGs) ,表明中国玉蜀黍赤霉自然群体的遗传变异较大。用药剂驯化法... 利用硝酸盐营养缺陷突变体 (nit)标记 ,对采自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 33个玉蜀黍赤霉菌株的营养亲和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这些菌株分别属于 30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 (VCGs) ,表明中国玉蜀黍赤霉自然群体的遗传变异较大。用药剂驯化法获得了 6株ZF4 3菌株的多菌灵 (MBC)室内抗药突变体 ,并研究了其中 2株抗药突变体的营养亲和性能。结果表明 ,玉蜀黍赤霉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后不会改变其营养亲和性能。但发现在营养亲和的两菌株之间发生菌丝融合以后 ,不能或很少能进行细胞核遗传物质的交换和重组 ,因此 ,菌丝融合在该菌对多菌灵的抗药群体发展中的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蜀黍赤霉 菌丝融合 多菌灵抗药性
下载PDF
美国生物农药的主要类别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善奎 王以燕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4年第11期19-25,共7页
美国登记注册的生物农药主要分为生物化学农药和微生物类农药,其中生物化学农药包括引诱剂、驱避剂、天然昆虫/植物生长调节剂及除草剂、信息素、其他生化农药等;微生物类农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酵母、原生动物、工程菌、转基因植... 美国登记注册的生物农药主要分为生物化学农药和微生物类农药,其中生物化学农药包括引诱剂、驱避剂、天然昆虫/植物生长调节剂及除草剂、信息素、其他生化农药等;微生物类农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酵母、原生动物、工程菌、转基因植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环保署 生物农药 分类 生物化学农药 微生物农药
下载PDF
华蟹甲草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离体抗菌活性研究
15
作者 袁善奎 周利娟 +2 位作者 黄继光 刘西莉 徐汉虹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8年第4期 609-613,635,共6页
从华蟹甲草共获得46个提取、分离样品,首先测定这些样品在100mg/L浓度下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然后测定活性较高的Y-S16/23—90/96号样品对9种真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以及对辣椒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的... 从华蟹甲草共获得46个提取、分离样品,首先测定这些样品在100mg/L浓度下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然后测定活性较高的Y-S16/23—90/96号样品对9种真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以及对辣椒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对于华蟹甲草的不同组织器官,花提取物的活性相对最高,对供试的5种植物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次是叶片提取物,但均是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活性最高;而在所有样品中,Y-S16/23—90/96号样品的活性最高,在100mg/L浓度下对辣椒炭疽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均超过50%,其作用谱较广,对供试的9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活性,其中对番茄灰霉病菌和辣椒炭疽病菌的活性最高,EC50分别为68.96和99.17mg/L,对黄瓜疫霉病菌、苹果腐烂病菌、玉米小斑病菌等3个病菌的活性次之,EC50介于137.37~161.68mg/L之间,对水稻稻瘟病菌、辣椒疫霉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等4个病菌的活性相对较差,EC50介于303.05—362.54mg/L之间;Y—S16/23~90/96号样品对辣椒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蟹甲草 植物病原真菌 抗菌活性 菌丝生长 孢子萌发
下载PDF
2015年美国拟评审的新生物农药有效成分
16
作者 袁善奎 王以燕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5年第7期28-,共1页
2014年10月,美国EPA公布了2015年生物农药工作计划,列出了拟评审的生物农药新有效成分清单(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fice of Pesticide Programs Biopesticides Workplan 2015,表1),共计16个。现将相关内容整理如下,供行... 2014年10月,美国EPA公布了2015年生物农药工作计划,列出了拟评审的生物农药新有效成分清单(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fice of Pesticide Programs Biopesticides Workplan 2015,表1),共计16个。现将相关内容整理如下,供行业相关人士了解美国生物农药研发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有效成分 美国生物 生物农药 工作计划 农药研发 内容整理 农药名称 新生物 信息素 Agenc
下载PDF
美国农药生态风险评价技术 被引量:29
17
作者 顾宝根 程燕 +3 位作者 周军英 王慧敏 陈隆智 袁善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3-290,共8页
美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风险评价技术,包括农药对地表水水生生物、对陆生生物以及地下水的风险评价。综述了美国的农药水生生态风险评价及陆生生态风险评价技术,旨在为我国农药生态风险评价技术的完善和农药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药 生态风险评价 水生生态风险评价 陆生生态风险评价 综述
下载PDF
生物农药推广应用之出路思考
18
作者 袁善奎 《中国农业信息》 2013年第1期17-18,共2页
虽然我国是农药生产、使用和出口大国,但生物农药生产量和使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我国已登记生物农药有效成分80多个品种,仅占整个登记品种的13%左右,制剂产品数量占整个农药登记产品数还不到10%。该文对基层生物农药推广应用情况... 虽然我国是农药生产、使用和出口大国,但生物农药生产量和使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我国已登记生物农药有效成分80多个品种,仅占整个登记品种的13%左右,制剂产品数量占整个农药登记产品数还不到10%。该文对基层生物农药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如何推动我国生物农药推广应用提出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农药 制剂 登记 推广
下载PDF
我国生物源农药产业现状调研及分析 被引量:30
19
作者 杨峻 林荣华 +3 位作者 袁善奎 赵肖静 曹艳 夏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1-445,共5页
对全国378家生产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以及天敌生物等生物源农药的主要生产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生物源农药登记品种共计112个,其中微生物农药30个、植物源农药29个、生物化学农药26个、天敌生物2个、农用抗生... 对全国378家生产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以及天敌生物等生物源农药的主要生产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生物源农药登记品种共计112个,其中微生物农药30个、植物源农药29个、生物化学农药26个、天敌生物2个、农用抗生素25个(未包含阿维菌素),占整个登记农药品种数量的17%;2012年全国生物源农药年产量(含与化学农药的混配产品)约为29万吨,约占农药总产量的8%。从整体情况来看,生物源农药在整个农药产业中的比重非常低,不同生物源农药品种之间以及不同生产企业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生物源农药自身的特性、登记管理政策以及用药成本等因素是制约生物源农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源农药 现状 困难和挑战 建议
下载PDF
六种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朱书生 袁善奎 +3 位作者 范洁茹 王岩 刘敏 刘西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19-125,共7页
用Calco fluor荧光染色和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6种常用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和氟吗啉对黄瓜霜霉病菌孢子萌发、芽管伸长、附着胞形成、菌丝扩展、孢囊梗和孢子囊的形... 用Calco fluor荧光染色和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6种常用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和氟吗啉对黄瓜霜霉病菌孢子萌发、芽管伸长、附着胞形成、菌丝扩展、孢囊梗和孢子囊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在0.07~5.98μg/mL和0.10~3.50μg/mL之间,而对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和休止孢形成没有抑制作用;霜脲氰对休止孢萌发和芽管伸长的EC50值分别为1.10和0.002μg/mL,对其他阶段无明显的抑制效果;腈嘧菌酯对休止孢萌发、菌丝扩展和孢囊梗产生无影响,对游动孢子释放、芽管伸长和附着胞形成的EC50值分别为0.018、0.008和0.010μg/mL;代森锰锌对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芽管伸长的EC50值分别为2.40、2.88和1.53μg/mL;甲霜灵对该菌的整个发育期均没有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供试菌株对甲霜灵已经产生了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黄瓜霜霉病菌 发育阶段 交互抗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