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极新奥尔松地区现代污染源及其指示植物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袁林喜 龙楠烨 +4 位作者 谢周清 尹雪斌 罗泓灏 徐晓燕 孙立广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1期9-20,共12页
分析了采自北极新奥尔松(Ny-lesund)(78°55′N,11°56′E)煤矿开采区水平剖面12个点位上的三种苔原植物Dicranumangustum(苔藓类植物)、Puccinelliaphryganodes(穗状植物)和Salixpolaris(管状植物)及土壤中10种重金属(Hg、Pb... 分析了采自北极新奥尔松(Ny-lesund)(78°55′N,11°56′E)煤矿开采区水平剖面12个点位上的三种苔原植物Dicranumangustum(苔藓类植物)、Puccinelliaphryganodes(穗状植物)和Salixpolaris(管状植物)及土壤中10种重金属(Hg、Pb、Cd、Cu、Zn、Ni、Fe、Mn、As、Se)及S、TOC的含量。结果显示采矿过程中煤层的暴露是本地区的Hg、Cd、S污染的主要来源。三种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的苔原植物中苔藓植物Dicranumangustum对重金属元素具有最大的富集能力,位于矿区的Dicranumangustu体内污染元素含量显著高于非矿区部分,这也说明该水平剖面上的元素污染是由当地煤矿开采导致的。同时发现,Dicranumangustum体内元素积累和土壤中元素浓度之间沿水平剖面的变化趋势较一致,能较好地反映本地区的污染状况,可以作为污染监测和指示植物。从全球区域对比来看,北极新奥尔松苔藓体内污染水平显著低于邻近的北欧等工业区,但却是北极地区Hg、Cd和S污染最严重地区,同时也比南极地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新奥尔松 苔原植物 重金属 污染源
下载PDF
北极新奥尔松古海鸟粪土层的识别 被引量:6
2
作者 袁林喜 罗泓灏 孙立广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81-192,共12页
对采自北极新奥尔松(Ny-lesund)一级海岸阶地上的海蚀凹槽沉积剖面进行沉积岩相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剖面的70—118 cm段显著受到了海鸟粪沉积的影响,为含贝壳的海鸟粪土沉积层。该段粪土沉积层中大多数元... 对采自北极新奥尔松(Ny-lesund)一级海岸阶地上的海蚀凹槽沉积剖面进行沉积岩相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剖面的70—118 cm段显著受到了海鸟粪沉积的影响,为含贝壳的海鸟粪土沉积层。该段粪土沉积层中大多数元素的浓度随深度表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其中TOC、TN、Se、Sr、CaO、Pb、As、Zn等元素含量在深度剖面上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垂向变化趋势。对粪土层的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浓度剖面上具有较好协同关系的上述元素组合与海鸟粪有机质的输入密切相关,这些具有显著地球化学性质差异的元素共生组合是北极新奥尔松粪土沉积层的生物地球化学组合的标型特征,它们的含量变化主要受控于海鸟粪对沉积物的影响程度。海鸟粪土生物地球化学标型组合特征的识别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12—4 ka B.P.的海鸟生态系统和气候演化记录提供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新奥尔松 古海蚀凹槽 粪土层 同位素地球化学
下载PDF
鸟类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向传输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袁林喜 祁士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83-1992,共10页
传统意义上认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传输途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挥发之后进入大气,然后通过长距离大气传输、蚱蜢效应、高山冷凝效应等方式进行传输;另一种是进入水体中,通过水流的搬运作用传输,从而进入湖泊、河流生态系... 传统意义上认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传输途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挥发之后进入大气,然后通过长距离大气传输、蚱蜢效应、高山冷凝效应等方式进行传输;另一种是进入水体中,通过水流的搬运作用传输,从而进入湖泊、河流生态系统,甚至可以通过洋流的长距离输送到达北极等高纬地区.另外,海鸟、候鸟和留鸟可以对POPs进行海-陆、跨纬度和区域小范围内的定向传输.鸟类因其数量巨大、显著的生物放大效应以及迁徙性等独有的特征,可能成为POPs的定向传输和再分配中的第三种方式———生物传输中的重要形式.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海鸟、候鸟和留鸟的栖息地、迁徙路径等已经或者将要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对污染物的再分配产生显著影响,有可能带来新的环境问题.本文对于POPs的传输和再分配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在国内开展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鸟 候鸟 留鸟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传输途径.
原文传递
5600年形成的石化木 被引量:1
4
作者 袁林喜 孙立广 +1 位作者 吴自军 张庶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32,共7页
化石通常赋存在年代久远的地层中,其形成所需的时间是一个尚不清楚的问题.对浙江省朱家尖岛发现的"石化木"———一种形似珊瑚的铁、锰质岩石,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微生物矿物学等的研究,发现它们是在微生物成矿作用下,经Fe,M... 化石通常赋存在年代久远的地层中,其形成所需的时间是一个尚不清楚的问题.对浙江省朱家尖岛发现的"石化木"———一种形似珊瑚的铁、锰质岩石,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微生物矿物学等的研究,发现它们是在微生物成矿作用下,经Fe,Mn分异和矿化过程形成的."石化木"炭芯年龄为5 600 cal yr B P,这表明,该石化木正在进行化石化的过程,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年轻的石化木.该发现对于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并说明地球历史时期的化石及其形成过程和外生铁、锰矿床的成因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木 元素地球化学 微生物矿物学 微生物成矿 朱家尖岛 浙江省
下载PDF
硒超积累植物壶瓶碎米荠的根际微生物特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袁林喜 张影 《生物技术进展》 2017年第5期395-401,共7页
对湖北恩施的硒超积累植物——壶瓶碎米荠的根际微生物特征进行16S rRNA基因文库分析,结果显示其根际微生物相较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具有更高的丰度和更低的复杂度,而且主要由α-变形菌纲(15%~22%)、β-变形菌纲(10%~16%)、放线菌纲(10%~... 对湖北恩施的硒超积累植物——壶瓶碎米荠的根际微生物特征进行16S rRNA基因文库分析,结果显示其根际微生物相较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具有更高的丰度和更低的复杂度,而且主要由α-变形菌纲(15%~22%)、β-变形菌纲(10%~16%)、放线菌纲(10%~18%)、酸杆菌纲(8%~15%)、γ-变形菌纲(5%~16%)等组成;此外,根际微生物还存在很多特异性微生物,如:硝化螺旋菌纲(2%~5%)、芽单孢菌纲(2%~5%)、疣微菌纲(2%~4%)、浮霉菌纲(1%~2%)、其他(丰佑菌纲、鞘脂杆菌纲、芽孢杆菌纲、梭菌纲)(3%~4%)。代表性的根际微生物α-变形菌纲和硝化螺旋菌纲可能在壶瓶碎米荠对硒的吸收、积累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瓶碎米荠 根际微生物 硒超积累 α-变形菌纲 硝化螺旋菌纲
下载PDF
土壤追施锌肥对水稻植株锌累积特征影响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赵丽 王张民 +2 位作者 黄阳 袁林喜 尹雪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31-638,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在水稻(扬育粳2号)分蘖期及灌浆期追施锌肥,探究不同生育时期及锌肥施用水平对水稻成熟期植株吸收和累积锌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两个时期施肥后,水稻成熟期各器官锌含量和植株锌累积量均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锌在各器官... 通过田间试验,在水稻(扬育粳2号)分蘖期及灌浆期追施锌肥,探究不同生育时期及锌肥施用水平对水稻成熟期植株吸收和累积锌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两个时期施肥后,水稻成熟期各器官锌含量和植株锌累积量均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锌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也随之改变;施肥处理后,营养器官茎中锌含量最高可达到对照组的4.3倍(分蘖期),而糙米锌含量较对照组最大增幅分别为20.9%(分蘖期)和29.7%(灌浆期);相同锌肥水平下,分蘖期施肥植株锌累积量(最高454μg)均高于灌浆期(最高266.2μg),而锌收获指数(最大0.194)均低于灌浆期施肥(最大0.336).总之,土壤追施锌肥可以显著增加水稻植株锌的累积,并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籽粒中锌的含量和累积量;灌浆期较分蘖期追施锌肥更有利于提高水稻籽粒锌水平,是通过土壤追肥方式提高水稻籽粒锌水平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试验 土壤追肥 农业锌强化 水稻 锌累积
下载PDF
硒的生理功能、摄入现状与对策研究进展 被引量:82
7
作者 袁丽君 袁林喜 +1 位作者 尹雪斌 秦立强 《生物技术进展》 2016年第6期396-405,共10页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甲状腺素脱碘酶、硒蛋白K、硒蛋白W等多达25种硒蛋白的重要组分,与抗氧化、激素调节、矿质元素代谢等功能密切相关。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对微量元素硒在人体中的生理功能、参考摄入量标准、硒摄入不足所导致的...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甲状腺素脱碘酶、硒蛋白K、硒蛋白W等多达25种硒蛋白的重要组分,与抗氧化、激素调节、矿质元素代谢等功能密切相关。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对微量元素硒在人体中的生理功能、参考摄入量标准、硒摄入不足所导致的"硒隐性饥饿"问题的现状及其相应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硒的营养强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功能 摄入量 隐性饥饿 生物营养强化 应对策略
下载PDF
耐硒驯化灵芝菌种的液态发酵中硒的富集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胡海涛 袁林喜 +4 位作者 尹雪斌 郑璞 朱元元 刘志奎 焦文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11,共5页
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株在平板上做耐硒驯化,然后对驯化前后灵芝菌种液态发酵过程中富硒性能进行了比较,最后对驯化灵芝液态发酵中硒富集特征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灵芝菌种经耐硒驯化后,其生物量、菌丝体硒含量、总硒含量... 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株在平板上做耐硒驯化,然后对驯化前后灵芝菌种液态发酵过程中富硒性能进行了比较,最后对驯化灵芝液态发酵中硒富集特征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灵芝菌种经耐硒驯化后,其生物量、菌丝体硒含量、总硒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6.1 g/L,13 264μg/L和91.5 mg/L,明显优于未驯化组。对驯化灵芝液态培养过程中硒富集特征研究表明,富硒灵芝中存在硒代蛋氨酸(SeMet)、硒代胱氨酸(SeCys2)、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SeMeCys)和无机硒(Se(IV))等4种硒形态,其中SeMet、SeCys2占主要部分,分别可达硒代氨基酸总量的60%~90%、10%~40%;在培养过程中单一增加Na2SeO3添加浓度,并不能显著增加灵芝中硒代氨基酸含量,而更多以Se(IV)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富硒 驯化 硒形态 硒代氨基酸
下载PDF
纳米硒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硒含量和营养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侍苗苗 秦粉菊 +4 位作者 袁林喜 宋学宏 卜云璇 柳昭君 付监贵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1-25,共5页
实验旨在研究纳米硒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长性能、硒含量和营养组成的影响。在中华绒螯蟹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1、0.2、0.4、0.8 mg/kg和1.6 mg/kg 6个水平的纳米硒,另设1.0 mg/kg酵母硒作为阳性对照,将中华绒螯蟹[(4.... 实验旨在研究纳米硒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长性能、硒含量和营养组成的影响。在中华绒螯蟹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1、0.2、0.4、0.8 mg/kg和1.6 mg/kg 6个水平的纳米硒,另设1.0 mg/kg酵母硒作为阳性对照,将中华绒螯蟹[(4.5±0.4)g]随机分成7组并养殖于(25±1)℃循环水系统中,饲喂90 d后,采样测定生长指标、可食部分硒含量、全蟹营养组成。结果显示:①与0对照组相比,添加0.2 mg/kg纳米硒可显著增加特定生长率、存活率(P<0.05);②与0对照组相比,纳米硒显著提高了肝胰腺中硒含量(P<0.05),但肌肉中硒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③与0对照组相比,添加0.2 mg/kg纳米硒可显著增加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P<0.05),并且全蟹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饲料中适量添加纳米硒可促进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提高肝胰腺中硒含量及其营养组成,且添加量为0.2 mg/kg时的养殖效果和营养成分与1.0 mg/kg酵母硒组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硒 中华绒螯蟹 生长性能 硒含量 营养组成
下载PDF
浙江舟山海岸带古木埋藏区铁的微生物成矿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自军 贾楠 +2 位作者 袁林喜 孙立广 Danielle Fortin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5-473,共9页
以浙江舟山海岸带铁矿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铁矿石及其周围环境背景样品的形态学显微观察、矿物学及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渗漏水沉淀铁泥中存在大量形貌与Leptothrix ochracea和Gallionella ferruginea中性铁氧化菌极为相似的微生物鞘,... 以浙江舟山海岸带铁矿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铁矿石及其周围环境背景样品的形态学显微观察、矿物学及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渗漏水沉淀铁泥中存在大量形貌与Leptothrix ochracea和Gallionella ferruginea中性铁氧化菌极为相似的微生物鞘,该微生物可促进Fe2+的氧化和Fe3+的快速沉淀,并且细胞最终被完全矿化后将永久保存起来.与此相对应的是:在铁矿石内部存在大量的似球形和丝杆状的针铁矿,并且还保留了死亡的铁细菌外鞘,这些特征揭示该铁矿石与微生物历史活动密切相关.将现代渗漏水铁泥中铁细菌的矿化作用和铁矿石中保留的微生物活动记录相对比,为该环境下的铁矿石生物成矿作用及其成因机制提供了良好的佐证.铁矿石的形成与古木堆积密切相关,古木埋藏腐烂过程产生的腐植酸加剧了基岩及其周围土壤中的铁淋滤进入到潮间带,从而为铁矿石形成提供充足的铁来源.该研究有助于更好理解和认识地史时期腐植质及微生物在铁矿床形成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木埋藏 渗漏地下水 铁矿石 铁氧化菌 生物矿化
下载PDF
洪湖湿地鹭科鸟类组织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静 袁林喜 +4 位作者 祁士华 柯艳萍 胡英 张小辉 于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49-556,共8页
利用气相色谱-电子俘获检测器(GC-ECD)测定了洪湖鹭科鸟类(包括白鹭、池鹭)的胸脯肌肉、肝脏组织中的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结果显示,鹭科鸟体内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六氯代苯、艾氏剂、七氯、环氧七氯等大部分有机氯农药均... 利用气相色谱-电子俘获检测器(GC-ECD)测定了洪湖鹭科鸟类(包括白鹭、池鹭)的胸脯肌肉、肝脏组织中的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结果显示,鹭科鸟体内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六氯代苯、艾氏剂、七氯、环氧七氯等大部分有机氯农药均有检出.白鹭肌肉组织中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1.3—89.4 ng.g-1和162—2149 ng.g-1(以脂重计,下同),平均值分别为37.3 ng.g-1和943 ng.g-1;肝脏组织中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73—30.6 ng.g-1和280—957 ng.g-1,平均值分别为14.6 ng.g-1和566 ng.g-1.池鹭肌肉组织中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61—25.8 ng.g-1和68.4—261 ng.g-1,平均值分别为11.5 ng.g-1和189 ng.g-1;肝脏组织中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6.63—18.9 ng.g-1和147—1305 ng.g-1,平均值分别为13.1 ng.g-1和553 ng.g-1.统计分析显示,HCHs和DDTs在洪湖鹭科鸟组织中的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分析结果表明,洪湖湿地系统可作为有机氯污染的潜在源区,而候鸟可成为有机污染物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的传输介质.洪湖地区鹭鸟体内有机氯污染与全球其它地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有机氯农药尚未对本区鸟类产生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 鹭科鸟类 有机氯农药 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Heinrich 3事件的实证:浙江舟山群岛泥裂 被引量:4
12
作者 贾楠 孙立广 +1 位作者 袁林喜 谢周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6-153,共8页
在浙江舟山朱家尖岛观音湾海滩地区发现了大量发育良好,深达60cm的泥裂构造。年代学结果表明,该泥裂构造形成于31.2~30.4kaBP期间。孢粉学和粘土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构造揭示了研究区域曾经发生的一次强烈的冷干事件,事件发生时植被... 在浙江舟山朱家尖岛观音湾海滩地区发现了大量发育良好,深达60cm的泥裂构造。年代学结果表明,该泥裂构造形成于31.2~30.4kaBP期间。孢粉学和粘土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构造揭示了研究区域曾经发生的一次强烈的冷干事件,事件发生时植被衰落。这极可能是第四纪晚期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气候快速变冷事件Heinrich3事件的一个直接的景观证据,为第四纪气候快速变化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群岛 泥裂 Heinrich 3事件 气候变化
下载PDF
1960—2009年咸宁市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梦 祁士华 袁林喜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1期71-76,共6页
利用1960—2009年咸宁市3个地面气象站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近50 a来该区域气温、降水等主要气候要素的年变化、四季变化及年代际变化的趋势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研究区气温有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3℃/10 a,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 利用1960—2009年咸宁市3个地面气象站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近50 a来该区域气温、降水等主要气候要素的年变化、四季变化及年代际变化的趋势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研究区气温有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3℃/10 a,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突变。春秋季平均气温分别在2002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夏季平均气温在2006年发生突变,冬季平均气温在1990年发生突变。春季与秋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较一致,冬季平均气温对全球变暖响应最敏感,春季与秋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敏感,而夏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为迟缓。近50 a咸宁市年降水量呈波动但无明显增降的趋势,其中春夏两季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并有下降的趋势,且春夏降水量的变化主导着年降水量的变化;而冬季降水量有上升的趋势。通过对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比较,发现冬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显著,其余季节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气候倾向率 气候突变
下载PDF
4种食用菌硒积累能力比较与硒形态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胡海涛 袁林喜 +4 位作者 郑璞 尹雪斌 朱元元 刘志奎 焦文宁 《中国食用菌》 2012年第3期38-41,共4页
对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灵芝(Ganoderma lucidum)、云芝(Coriolus versicolo)r和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4种食用菌进行一级液体富硒培养,采用原子荧光光谱仪(AFS)对富硒菌丝体进行总硒含量的测定,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仪联用... 对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灵芝(Ganoderma lucidum)、云芝(Coriolus versicolo)r和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4种食用菌进行一级液体富硒培养,采用原子荧光光谱仪(AFS)对富硒菌丝体进行总硒含量的测定,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仪联用(LC-UV-AFS)对富硒菌丝体中硒形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一级液体培养中添加50mg.L-1Na2SeO3条件下,杏鲍菇无论生物量、总硒含量还是硒利用率都是最高的,分别达到了9.8g.L-1、5 086μg.L-1和22.3%,灵芝次之,分别是6.7g.L-1、4 426μg.L-1、19.4%。硒形态分析结果揭示,在杏鲍菇菌丝体蛋白酶提取液中硒代蛋氨酸、硒代胱氨酸和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3种硒代氨基酸总量比较低,不足提取液总硒30%,而其他三类食用菌3种硒代氨基酸总量达到80%以上,且在4种食用菌菌丝体提取液中,硒代蛋氨酸是硒与氨基酸的主要结合形式。研究及相关文献表明灵芝是食用菌中最具潜力的富硒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灵芝 硒形态 硒代氨基酸
下载PDF
硒提高植物拮抗重金属毒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5
作者 吴之琳 童心昭 +3 位作者 尹雪斌 袁林喜 刘颖 李淼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4年第2期22-27,65,共7页
近年来,随着对硒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硒有拮抗重金属毒性的作用:一方面硒是体内抗氧化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能明显改善重金属诱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重金属元素对植株的毒害;另一方面硒与金属有很强的亲和力,可在体内与重金属结... 近年来,随着对硒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硒有拮抗重金属毒性的作用:一方面硒是体内抗氧化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能明显改善重金属诱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重金属元素对植株的毒害;另一方面硒与金属有很强的亲和力,可在体内与重金属结合成金属硒蛋白复合物,从而可降低重金属的毒性作用。从硒对植物的生物学功能、硒对重金属的拮抗作用以及目前关于硒拮抗重金属的机理研究3个方面综述了硒增强植物对重金属毒性的抗性研究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作用 重金属 毒性 食品安全
下载PDF
洪湖湿地水鸟肝脏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英 祁士华 袁林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140-2147,共8页
对我国中部地区洪湖湿地6种水鸟肝脏中20种有机氯农药进行了测量.发现DDTs是最主要的OCPs,约占总OCPs的38.3%---93.0%,其平均含量范围为2.74---121.72ng/g湿重.HCHs和DDTs的富集形态说明洪湖湿地这些有机氯农药主要来源于历... 对我国中部地区洪湖湿地6种水鸟肝脏中20种有机氯农药进行了测量.发现DDTs是最主要的OCPs,约占总OCPs的38.3%---93.0%,其平均含量范围为2.74---121.72ng/g湿重.HCHs和DDTs的富集形态说明洪湖湿地这些有机氯农药主要来源于历史残留.不同水鸟肝脏中YOCPs含量差异显著(P〈0.01),表现为自鹭和池鹭体内OCPs含量(37.91~137.22ng/g湿重)要远高于其他水鸟(5.00--21.49ng/g湿重)这种差异的产生主要与其饮食习性有关.大多数水鸟HCHs性别间基本无差异;但白鹭、池鹭雄性水鸟中总OCPs平均含量(白鹭:136.90ng/g湿重;池鹭:52.41ng/g湿重)高于雌性水鸟(白鹭:126.60ng/g湿重;池鹭:49.78ng/g湿重).与已有研究相比,洪湖湿地水鸟体内OCPs含量处于较低水平.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水鸟肝脏中OCPs含量不会对该地区水鸟种群产生不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水鸟 洪湖湿地
下载PDF
硒在植物抗逆境胁迫耐受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吴之琳 尹雪斌 +2 位作者 袁林喜 刘颖 李淼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4年第3期26-31,共6页
大量研究证明,适宜浓度的硒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而这种有益作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硒能够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抗性,如减轻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提高植物的抗氧化性、防辐射性、耐高温、耐盐性、抗寒性、抗旱性、抗病性、抗虫性,延... 大量研究证明,适宜浓度的硒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而这种有益作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硒能够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抗性,如减轻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提高植物的抗氧化性、防辐射性、耐高温、耐盐性、抗寒性、抗旱性、抗病性、抗虫性,延缓植物成熟衰老,降低植物体内农药残留等。就以上几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加以综述,并指出未来功能农业上利用硒元素的正确方法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非生物胁迫 生物胁迫 抗逆性
下载PDF
北极的“后天”故事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立广 袁林喜 《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14,共4页
2008年的春运开始了,全国上下一派热闹祥和的气象,熙熙攘攘的人群奔向了机场、车站。在全球变暖的热浪中,没有任何一位气象学家、古气候学家预测到长江中下游沿岸及华南大部分地区的冰雪灾害,“整个冻成了一个大冰块”,《新京报》... 2008年的春运开始了,全国上下一派热闹祥和的气象,熙熙攘攘的人群奔向了机场、车站。在全球变暖的热浪中,没有任何一位气象学家、古气候学家预测到长江中下游沿岸及华南大部分地区的冰雪灾害,“整个冻成了一个大冰块”,《新京报》以震撼性的大字标题描述了发生在中国南方的纷飞大雪和地冻天寒。电气化铁路的供电线路因冰凌断裂、支架倒塌而几近瘫痪,高速公路因路面结冰而举步维艰,千百万人在回家的路上受阻.陷于饥寒交迫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海蚀凹槽 沉积月日冰期
下载PDF
北极黄河站生态环境考察与研究进展
19
作者 何剑锋 李承森 +10 位作者 姚轶锋 彭方 王能飞 金海燕 张芳 马玉欣 张庆华 那广水 孙立广 袁林喜 贾楠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1-267,共17页
北极黄河站位于北极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尔松地区,是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监测与研究的理想之地。我国自2004年建站以来,开展了系统的王湾海域生态断面和陆地植被样方的长期监测与研究,同时开展了环境污染和鸟类种群变迁等方面的考察与... 北极黄河站位于北极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尔松地区,是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监测与研究的理想之地。我国自2004年建站以来,开展了系统的王湾海域生态断面和陆地植被样方的长期监测与研究,同时开展了环境污染和鸟类种群变迁等方面的考察与研究。结果表明:冰川退缩迹地上的物种更替明显,而范氏藓等可很好地反映该地区同时期的气温变化;从北极黄河站周边区域的海底沉积物、土壤、湖沉积物和冰川冰碛中分离获得了3个北极新属和21个北极新种,并发现了部分活性菌株;王湾海域微型浮游生物存在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其表层水存在潜在氮限制;微藻对温度有较好的适应性,具有通过自身调节来适应北极环境变化的能力;苔原植物对重金属具富集能力,大气传输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来源的最主要途径;鸟类方面,在距今9 400年海鸟就已在该地区生活繁衍,种群数量存在明显波动并在距今7 650年左右达到最大。未来应坚持监测断面和样方的长期监测,进一步掌握生物群落的变化趋势;融合我国在该地区的大气、冰川、样方和海洋监测,开展大气-冰雪-陆地-海洋相互作用研究,聚焦科学问题并形成我国在该地区的研究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黄河站 生态 环境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大田条件下水稻锌营养强化方法探究及效果评估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琦 王张民 +2 位作者 潘斐 袁林喜 尹雪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2-38,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在水稻(华粳7号)分蘖期及扬花期进行施锌处理,研究在高施锌水平下水稻各器官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各器官锌含量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茎的增幅最大,叶次之。茎、叶、穗锌含量最高可分别达到666.7、461.6、185.5... 通过田间试验,在水稻(华粳7号)分蘖期及扬花期进行施锌处理,研究在高施锌水平下水稻各器官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各器官锌含量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茎的增幅最大,叶次之。茎、叶、穗锌含量最高可分别达到666.7、461.6、185.5mg/kg。分蘖期施锌最多可使水稻糙米锌含量提高28.7%,而扬花期施锌最多可提高142.6%。由重复试验得出,扬花期施锌可稳定提高糙米锌含量,在水稻锌营养强化能力及稳定性上,扬花期施锌优于分蘖期。通过食用经强化后的大米,居民每日锌膳食摄入量可达到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12.5mg。本研究结果对通过土施锌肥实现水稻籽粒锌水平的提升及解决我国居民普遍存在的锌营养摄入不足的现状具有理论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试验 土壤追肥 水稻 锌营养强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