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杨明军 袁永勋 袁孔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7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折类型、骨折粉碎程... 目的探讨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7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折类型、骨折粉碎程度、螺钉位置、术后负重时间、术后感染情况、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骨质疏松等资料,并根据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情况将其分为愈合组和愈合不良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3个月,674例患者中出现骨折愈合不良66例(979%),设为愈合不良组;骨折愈合良好608例(9021%),设为愈合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愈合不良组年龄≥60岁、不稳定型骨折、骨折粉碎程度高、螺钉位置不理想、术后负重过迟、术后感染以及合并有糖尿病、骨质疏松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愈合组(χ^(2)=6347、9520、9985、40089、4176、17623、4250、7125,P=0012、P=0002、P=0002、P<0001、P=0041、P<0001、P=0039、P=00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型骨折、骨折粉碎程度高、螺钉位置不理想、术后负重过迟、术后感染、合并骨质疏松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为3831~15407、3588~13551、3516~12868、3387~12206、5594~28683、4799~21792,P均<0001)。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不良与骨折类型、骨折粉碎程度、螺钉位置、术后负重时间、术后感染情况、是否合并骨质疏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 骨折愈合 LOGISTIC回归分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短期随访研究
2
作者 袁永勋 田超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5期860-862,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收治的137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69例)与对照组(68例)。对照组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 目的探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收治的137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69例)与对照组(68例)。对照组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研究组接受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前、术后7 d、术后1个月疼痛程度,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估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至90°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至90°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HSS膝关节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个月,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研究组HSS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较好,可减少机体损伤,缓解术后疼痛,同时加快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微创单髁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可吸收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袁永勋 田超 曾照峥 《临床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120例,应用数字随机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120例,应用数字随机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运用金属螺钉疗法,观察组运用可吸收螺钉疗法。记录、对比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踝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操作时长、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在院治疗时长。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行走能力、跑步能力、X线测定等踝关节功能评分对照,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长、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下床活动时间及在院治疗时长显著缩短(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可吸收螺钉疗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加快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进程,而且具备较高的组织相容性,安全系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螺钉 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功能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4
作者 袁永勋 《黑龙江中医药》 2020年第4期62-63,共2页
目的:分析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选自2017年9月-2019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4)、观察组(n=34),对照组实施跨伤椎固定治疗... 目的:分析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选自2017年9月-2019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4)、观察组(n=34),对照组实施跨伤椎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经伤椎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08.95±19.37)ml、术后引流量为(113.84±10.94)ml、VAS评分为(1.38±0.12)分、术后住院时间为(11.08±1.05)d,与对照组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的伤椎压缩率为(3.42±0.31)%、后凸Cobb角为(4.63±0.44)°,与对照组对比,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接受经伤椎固定治疗,能够使患者受损部位得到有效矫正,且治疗的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被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