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FLC、血清钙离子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裴晓杭 张丽娜 +5 位作者 周盼 王同保 连成 张萍 雷平冲 朱尊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4-798,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轻链(sFLC)、血清钙离子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MM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sFLC-κ、...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轻链(sFLC)、血清钙离子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MM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sFLC-κ、sFLC-λ、sFLC-κ/λ、血清钙离子等差异性,同时分析观察组不同国际分期系统(ISS)、不同化疗疗效及不同预后患者的sFLC-κ、sFLC-λ、sFLC-κ/λ、血清钙离子等差异性。结果:观察组sFLC-κ水平[(98.39±21.19)对(12.01±4.45)mg/L]、sFLC-λ水平[(210.20±45.54)对(14.10±5.11)mg/L]、低钙血症比例(65%对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sFLC-κ/λ比值[(0.44±0.10)对(0.87±0.12)]、血清钙离子[(1.98±0.46)对(2.42±0.40)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SS分期Ⅲ期患者sFLC-κ、sFLC-λ浓度、低钙血症比例和低钙血症病程均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5),而sFLC-κ/λ、血清钙离子均明显低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5)。观察组有低钙血症患者sFLC-κ水平[(107.76±21.22)对(94.67±20.11)mg/L]、sFLC-λ水平[(245.54±41.12)对(205.54±50.22)mg/L]明显高于无低钙血症患者(P<0.05),而sFLC-κ/λ比值明显低于无低钙血症患者[(0.42±0.04)对(0.47±0.06);P<0.05]。化疗无效患者sFLC-κ水平[(107.29±20.14)对(91.11±18.92)mg/L]、sFLC-λ水平[(247.98±42.26)对(179.29±39.32)mg/L]明显高于化疗有效患者(P<0.05),而sFLC-κ/λ比值明显低于化疗有效患者[(0.43±0.10)对(0.50±0.09);P<0.05]。sFLC-κ、sFLC-λ、sFLC-κ/λ预测化疗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3、0.793和0.699,P<0.05。存活和死亡患者的sFLC-κ、sFLC-λ、sFLC-κ/λ、血清钙离子、低钙血症比例和低钙血症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FLC、血清钙离子与MM患者ISS分期有关,sFLC水平在预测MM患者化疗疗效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sFLC与血清钙离子在判断MM患者预后方面暂未发现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游离轻链 血清钙离子 多发性骨髓瘤 化疗疗效 预后判断
原文传递
评估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例中使用维奈克拉、高三尖酯碱和地西他滨治疗后的延长生存率和患者健康-病例对照研究
2
作者 裴晓杭 孔黛 +3 位作者 张丽娜 张萍 连成 张文荟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104-106,共3页
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挑战,迫切需要延长生存期和提高患者健康状况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评估联合使用维奈克拉、高三尖酯碱和地西他滨治疗对AML患者生存率和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在这项病例对照研究中,将50名AML... 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挑战,迫切需要延长生存期和提高患者健康状况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评估联合使用维奈克拉、高三尖酯碱和地西他滨治疗对AML患者生存率和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在这项病例对照研究中,将50名AML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维奈克拉、高三尖酯碱和地西他滨治疗的研究组,以及一组接受标准护理的对照组。比较了两组之间的常规血液检测指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的临床应答率(88%)高于对照组(80%)。在所有类别中,研究组的不良反应较低,包括脱发、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和肺部感染。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常规血液检测指标和临床疗效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但在临床上具有相关性。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联合使用维奈克拉、高三尖酯碱和地西他滨的治疗方案可能能够提高AML患者的临床应答率,并减少不良反应。这些结果需要在更大规模、更全面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以确立该治疗方法在AML管理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维奈克拉 高三尖酯碱 地西他滨 生存率 患者健康状况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替代供者骨髓细胞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3
作者 张文荟 裴晓杭 +1 位作者 孔黛 刘忠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042-2046,共5页
背景:HLA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高危恶性血液病患者提供了生存的机会。近年来,对单倍体相合移植的移植模式及移植物选择的探究仍在进行。目前国内逐渐流行以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中心建立的非体外去除T细胞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 背景:HLA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高危恶性血液病患者提供了生存的机会。近年来,对单倍体相合移植的移植模式及移植物选择的探究仍在进行。目前国内逐渐流行以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中心建立的非体外去除T细胞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模式,但此模式需采集供者骨髓液而增加了供者的痛苦和风险。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替代供者骨髓细胞联合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入组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50例,按2∶3比例随机分配到2个研究组,其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受者19例,骨髓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受者31例。该研究经河南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受者于移植当天,首先输注1份第三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1×106/kg),6 h后输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骨髓细胞的受者于移植+1 d输注供者骨髓细胞,于+2 d输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所有受者均采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短疗程甲氨喋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与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回输无不良事件发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和骨髓组的植入成功率分别为100%(19/19)和96.8%(30/3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的粒系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4 d和15 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的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20 d和19 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分别为21.1%(4/19)和58.1%(18/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分别为21.1%(4/19)和25.8%(8/3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分别为15.8%(3/19)和16.1%(5/3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早期巨细胞病毒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2.1%(8/19)和35.5%(11/3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移植后2年总存活率分别为68.4%(10/19)和70.9%(16/3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替代供者骨髓细胞在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中的疗效良好,降低了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并未增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复发率和早期巨细胞病毒血症的发生率,同时减少了供者采集骨髓的痛苦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恶性血液病 安全性
下载PDF
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苯达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BeEAM)预处理方案的安全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孔黛 王新凯 +6 位作者 裴晓杭 连成 牛晓娜 白炎亮 牛俊伟 朱尊民 刘忠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2975-2979,共5页
背景:近年来单克隆抗体、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等新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近期疗效和长期生存,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恶性淋巴瘤整体治疗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背景:近年来单克隆抗体、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等新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近期疗效和长期生存,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恶性淋巴瘤整体治疗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预处理,但目前尚无标准的预处理方案。目的:探讨苯达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BeEAM)预处理方案用于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2021-07-05/2022-05-31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行BeEAM预处理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1例淋巴瘤患者纳入研究,对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处理相关非血液学毒性、造血重建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BeEAM预处理方案的非血液学毒性主要为口腔黏膜炎、腹泻、粒缺期发热,发生率分别为72.7%,63.6%,90.9%;②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9(8-11)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0(7-16)d;③BeEAM预处理方案用于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非血液学毒性可控,造血重建顺利,100 d移植相关死亡率为0%,截至随访期末移植相关死亡率为0%,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CTR21000482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处理方案 非血液学毒性 造血重建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芳香烃受体和色氨酸二加氧酶mRNA的表达 被引量:2
5
作者 裴晓杭 张茵 +3 位作者 陈香丽 陈玉清 牛晓娜 张文荟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探讨芳香烃受体(AHR)mRNA和色氨酸二加氧酶(TDO)mRNA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65例为观察组,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50例,急性淋... 目的探讨芳香烃受体(AHR)mRNA和色氨酸二加氧酶(TDO)mRNA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65例为观察组,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5例;另选择同期因贫血就诊排除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患者15例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各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AHR mRNA和TDO mRNA的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ML、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TDO mRNA、AHR mRNA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AML与ALL患者骨髓单个细胞中TDO mRNA、AHR mRNA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TDO mRNA与AHR mRNA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r=0.801、0.922,P<0.05)。AML、ALL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及乳酸脱氢酶水平与TDO mRNA、AHR mRNA的表达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TDO和AHR在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呈高表达,TDO-KYN-AHR通路可能促进了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烃受体 色氨酸二加氧酶 急性白血病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白血病患儿化脓性脑膜炎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裴晓杭 朱尊民 +4 位作者 雷平冲 王同保 楚亚菲 张丽娜 王志华 《医药论坛杂志》 2024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 探讨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白血病患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例特点,提高对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白血病患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20年8月收治的1例蜡样芽孢杆菌化脓性脑膜炎的白血病患儿临床资料,并检索及复习相... 目的 探讨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白血病患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例特点,提高对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白血病患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20年8月收治的1例蜡样芽孢杆菌化脓性脑膜炎的白血病患儿临床资料,并检索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男,11岁,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月余,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由不洁饮食引起低热、恶心和腹痛,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效果差,很快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头颅CT提示脑水肿,腰穿脑脊液呈黄色、白细胞及蛋白明显升高,血培养提示蜡样芽孢杆菌感染。结合患儿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考虑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为“替考拉宁+伏立康唑+美罗培南”,同时应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患儿病情无明显好转,家属因经济问题自动出院。结论 白血病患儿粒细胞缺乏是感染的高危因素,如感染蜡样芽孢杆菌进展较快,威胁患儿生命,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样芽孢杆菌 白血病 化脓性脑膜炎
原文传递
口服海曲泊帕与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用于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7
作者 孔黛 王新凯 +7 位作者 张文荟 裴晓杭 连成 牛晓娜 郭宏岗 牛俊伟 朱尊民 刘忠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手段,术后血小板植入延迟是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然而,目前并无标准方案来提高血小板植入率和预防血小板植入延迟。目的:对比分析口服海曲泊帕与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手段,术后血小板植入延迟是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然而,目前并无标准方案来提高血小板植入率和预防血小板植入延迟。目的:对比分析口服海曲泊帕与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恶性血液病患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植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进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6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2 d开始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患者共72例,归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2 d开始口服海曲泊帕的患者共27例,归为海曲泊帕组;未应用海曲泊帕及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64例患者归为空白对照组。对3组植入情况、100 d内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1年生存率、1年复发率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中位随访时间52(12-87)个月,空白对照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海曲泊帕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12.95±3.88)d,(14.04±3.71)d,(13.89±2.74)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52);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5.16±6.27)d,(17.67±6.52)d,(17.00±4.75)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87);(2)空白对照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海曲泊帕组第60天血小板完全植入率分别为64.06%,90.28%,92.5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亚组分析显示,空白对照组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空白对照组与海曲泊帕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4),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与海曲泊帕组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35);(3)空白对照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海曲泊帕组100 d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分别为25.00%,30.56%,25.9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52);(4)巨细胞病毒血症、巨细胞病毒肺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在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5)随访期内,3组患者均未发生血栓事件;(6)结果表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海曲泊帕均可提高恶性血液病患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的植入率,疗效相当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海曲泊帕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移植物抗宿主病 血小板植入 植入率
下载PDF
髓系抗原阳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相关性 被引量:2
8
作者 裴晓杭 张茵 +3 位作者 马保根 陈玉清 牛晓娜 赵俊歌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髓系抗原表达与临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7例初治ALL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24例;中位年龄7.73(2.00—15.00)岁。根据流...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髓系抗原表达与临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7例初治ALL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24例;中位年龄7.73(2.00—15.00)岁。根据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分为髓系抗原表达阳性(MyAg^+ALL)组;髓系抗原表达阴性(MyAg—ALL)组。分析髓系抗原表达与临床特征、泼尼松试验、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象及第33天微小残留病(MRD)的关系,并比较2组患儿的无病生存率。结果77例儿童ALL患者中伴髓系抗原表达者共26例(占33.77%),其中以CD13^+表达为主,占19.48%(15/77例);其次CD33^+占10.39%(8/77例),CD117^+占5.19%(4/77例)。其中CD13^+CD33^+患儿2例,CD33^+CD117^+患儿1例。MyAg^+ALL组性别(χ^2=0.217,P=0.641)、年龄(≥10岁,χ^2=0.011,P=0.918)、白细胞计数(≥50×10^9/L,χ^2=1.198,P=0.274)、乳酸脱氢酶计数(~〉500U/L,χ^2=0.317,P=0.573)、遗传学异常(χ^2=0.377,P=0.539)、免疫分型(B—ALL/T-ALL,χ^2=0.397,P=0.529)及危险度分层(低危、中危、高危,χ^2=0.260,P=0.878)与MyAg^-ALL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yAg^+ALL组泼尼松试验反应差率(P=0.023,OR=3.422)及MRD阳性率(P=0.001,OR=0.133)显著高于MyAg^-ALL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CD13^+ALL组MRD阳性率显著高于CD13^-ALL组(P=0.034,OR=120.765)。CD13^+ALL组与CD13^-^-ALL组累计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0.4±13.8)%和(77.4±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8,P=0.047)。结论儿童ALL髓系抗原与大多数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伴髓系抗原表达阳性患儿的诱导化疗早期反应差,伴CD13表达患儿的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髓系抗原 预后 儿童
原文传递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患者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文荟 陈香丽 +3 位作者 裴晓杭 陈玉清 孙恺 臧玉柱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1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yelodysplastic syndrome-refractory anemia with excess blasts, MDS-RAEB)患者应用地西他滨+预激方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rhTPO)治疗的...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yelodysplastic syndrome-refractory anemia with excess blasts, MDS-RAEB)患者应用地西他滨+预激方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rhTPO)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 MDS-RAEB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给予地西他滨+预激方案+rhTPO治疗,对照组给予地西他滨+预激方案治疗。比较2组血小板计数恢复至25×10^9/L、50×10^9/L、75×10^9/L、100×10^9/L的时间;治疗3个疗程时记录2组血小板悬液输注量,评定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转化率及无进展生存时间。结果观察组血小板恢复至25×10^9/L、50×10^9/L、75×10^9/L、100×10^9/L的时间[(7.13±1.38)、(12.58±2.71)、(14.21±2.06)、(18.65±3.11) d]均较对照组[(9.72±1.41)、(16.35±2.84)、(19.71±1.50)、(22.83±2.27)d]短(P<0.05);治疗3个疗程时,观察组血小板悬液输注量[(5.28±0.52)份]较对照组[(8.51±0.56)份]少(P<0.05),总有效率(81.8%)与对照组(7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末次随访,观察组AML转化率(12.12%)、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6.3个月)与对照组(9.38%、17.0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TPO能促进应用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的MDS-RAEB患者血小板计数的恢复,且不影响临床疗效,不增加AML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地西他滨 预激方案 血小板计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