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不同预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变化及其与神经损害程度、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8例,均接受溶栓治疗并随访3~6个月,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目的探讨不同预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变化及其与神经损害程度、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8例,均接受溶栓治疗并随访3~6个月,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入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IHSS 0~15分)72例、预后不良组(NIHSS≥16分)66例。对比2组患者的入院即刻、发病后6~24 h ADC值,出院当日、出院后3个月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值及血清神经损伤相关指标、炎症介质水平的差异。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早期ADC值与患者病情的内在联系。结果入院即刻、发病后6~24 h,预后良好组患者的ADC值均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P<0.05)。出院当日、出院后3个月,预后良好组患者的MMSE评分值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P<0.05);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患者(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早期ADC值与MMSE评分值及血清炎症介质、神经损伤相关指标直接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早期ADC值与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损伤程度、血清微环境状态直接相关,可能是早期预测临床预后的可靠手段之一。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不同预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变化及其与神经损害程度、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8例,均接受溶栓治疗并随访3~6个月,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入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IHSS 0~15分)72例、预后不良组(NIHSS≥16分)66例。对比2组患者的入院即刻、发病后6~24 h ADC值,出院当日、出院后3个月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值及血清神经损伤相关指标、炎症介质水平的差异。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早期ADC值与患者病情的内在联系。结果入院即刻、发病后6~24 h,预后良好组患者的ADC值均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P<0.05)。出院当日、出院后3个月,预后良好组患者的MMSE评分值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P<0.05);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患者(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早期ADC值与MMSE评分值及血清炎症介质、神经损伤相关指标直接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早期ADC值与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损伤程度、血清微环境状态直接相关,可能是早期预测临床预后的可靠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