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GDM患者甲状腺功能与糖代谢水平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孙燕 王佳盈 +2 位作者 任倩 裴梦然 李淑文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2年第8期1920-1925,共6页
目的:分析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甲状腺功能、糖代谢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GDM患者45例(观察组),产前检查健康孕妇45例(对照组),检测血清促甲状腺激... 目的:分析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甲状腺功能、糖代谢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GDM患者45例(观察组),产前检查健康孕妇45例(对照组),检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三碘甲腺原氨酸(T3)、四碘甲腺原氨酸(T4)水平,空腹血糖(FBG)、餐后1h血糖(PBG1h)、餐后2h血糖(PBG2h)、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1h胰岛素(1hINS)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C肽水平,统计不良妊娠结局。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bAlc水平较低,FBG、PBG1h、PBG2h、FINS、1hINS、HOMA-IR、胰岛素、C肽水平较高;观察组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TSH、FBG、PBG1h、FINS、1hINS逐渐降低,孕期TSH与FBG、PBG1h水平变化均呈正相关(P<0.05)。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观察组(11.1%)与对照组(4.4%)未见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GDM患者甲状腺功能、糖代谢、胰岛功能发生异常,对临床诊治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妊娠期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 糖代谢 胰岛素功能 相关性
下载PDF
P16、Ki67、CK14细胞学检测与HPV感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裴梦然 郑寰宇 赵秀兰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7年第32期99-100,共2页
目的探讨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P16、Ki67、CK14与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查(HR-HPV)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宫颈病变筛查者的宫颈脱落细胞作为研究样本,对所有患者行TCT及HR-HPV检查,对阳... 目的探讨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P16、Ki67、CK14与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查(HR-HPV)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宫颈病变筛查者的宫颈脱落细胞作为研究样本,对所有患者行TCT及HR-HPV检查,对阳性结果或临床症状高度可疑的患者行阴道镜活检和P16、Ki67、CK14检测。结果 P16、Ki67、CK14在实验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TCT及HPV单独筛查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Ki67、CK14在实验组各组中阳性表达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16、Ki67、CK14联合细胞学检测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早期筛查有较高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 多肿瘤抑制因子(P16) 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 细胞角蛋白14(CK14)
下载PDF
冯军枢机针法临床运用发微 被引量:5
3
作者 黄剑浩 谢宇锋 +6 位作者 杨锦兰 余云进 魏谷行 裴梦然 刘嘉咏 刘谷柳 冯军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866-875,882,共11页
[目的]介绍冯军教授创立的枢机针法的基本理论内容、临床应用法则及技术操作规范,探讨天人相应视角下躯体"三阴三阳"横向分域与针灸效应的关联性规律。[方法]从《伤寒论》的六经针灸学思想入手,以阴阳脉之海——任督二脉为中... [目的]介绍冯军教授创立的枢机针法的基本理论内容、临床应用法则及技术操作规范,探讨天人相应视角下躯体"三阴三阳"横向分域与针灸效应的关联性规律。[方法]从《伤寒论》的六经针灸学思想入手,以阴阳脉之海——任督二脉为中心,基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的六气太极时相图模型,并根据《黄帝内经》"气位相关"理论,立足于临床实践,对躯体进行"三阴三阳"横向的空间区域划分,并列举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人体太极图模型构建了人体前后方向气机运行与六部气化相对应的关系,枢机针法是针刺颈项区域少阳枢机和腰臀区域少阴枢机的穴结,以斡旋人体阴阳之气化的新针刺疗法,其临床运用法则主要包括通痹开结,调和枢机,燮理阴阳;审守颈项少阳之枢,主风,知调四海和脏腑精气;温扶腰臀少阴之枢,主寒,尽消阴翳。其技术操作特点是运用系统化的针刺手法体系——通痹开结调气针法和开结烧山火热补手法,辨结开结,以调枢机。所举验案属素体阳虚、复感寒邪,邪犯少阴、少阳所致,故用枢机针法温扶少阴、通达少阳,以复阴阳之气化,遂三刺而愈。[结论]人体六气(六经)太极运行模型图作为探索躯体"三阴三阳"横向分域的研究先导,为针灸理论与六经辨证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据此提出的枢机针法不仅突破了经络理论作为针灸主体理论的局限性,而且弥补了全息、解剖、体表投影等针法治疗和调节之力偏弱的问题,使人体六气的运行和气化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机针法 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 六经 太极图 伤寒论 针刺疗法 通痹开结调气针法 名医经验
下载PDF
针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选穴规律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魏谷行 李颖 +5 位作者 裴梦然 杨锦兰 熊仪 刘谷柳 刘嘉咏 谢宇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168-175,共8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CHF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6月23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CHF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6月23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Pubmed数据库中针灸治疗CHF的临床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除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SPSS 24.0、IBM SPSS Modeler 18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81篇,提取出115组腧穴处方。描述性分析提示,针灸治疗CHF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分别是内关、心俞、膻中、足三里、血海;膀胱经、心包经、任脉是最常选取的经脉;特定穴方面,主要取交会穴、背俞穴、络穴;腧穴分布以四肢和背腰为主。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针灸治疗CHF的核心穴对为“内关-血海”,核心腧穴处方为“内关、膻中、心俞、血海、郄门、足三里”。其中,以针刺为代表的侵入性疗法的治疗特点重在导气,核心穴对为“内关-郄门-血海”;以穴位贴敷、艾灸为代表的非侵入性疗法的治疗特点重在补虚,核心穴对为“心俞-膻中”。结论数据挖掘结果已初步显示出针灸治疗CHF的取穴规律及不同特征疗法选穴的侧重之处,可为针灸治疗CHF的临床选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针灸 选穴规律 数据挖掘
原文传递
压敏点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5
5
作者 吴云天 谢宇锋 +4 位作者 冯军 余云进 杨锦兰 裴梦然 魏谷行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第7期1180-1183,共4页
目的观察撬拔法、捻转提插法与不同直径针具组合在压敏点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评分、疼痛改善率的影响并观察其压敏点痛阈的变化情况,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差异和作用机制。方法 14... 目的观察撬拔法、捻转提插法与不同直径针具组合在压敏点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评分、疼痛改善率的影响并观察其压敏点痛阈的变化情况,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差异和作用机制。方法 144例患者随机分为撬拔+细针组、撬拔+粗针组、提插捻转+细针组、提插捻转+粗针组共4组,每组36例,撬拔法采用予进针后行前后、左右撬拔以诱发经气向病所处传导,而提插捻转法行平补平泻法的提插、捻转以得气为度,粗针组选取0.45 mm×60 mm的毫针,细针组选取0.30 mm×60 mm的毫针,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2周。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第2天,予VAS、JOA评定以及痛阈测定。结果不同操作手法与不同直径的针具组合在压敏点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以及上调压敏点的痛阈(均P<0.05);撬拔法与粗针的组合在改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疼痛改善率以及上调压敏点的痛阈方面明显优于其余各组(均P<0.05);提插捻转法与粗针的组合在改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疼痛改善率以及上调压敏点的痛阈方面明显优于撬拔法、提插捻转法与细针的组合(均P<0.05);而撬拔法、提插捻转法与细针的组合方面,两者之间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 0.05)。结论撬拔法与粗针的组合在压敏点恢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疗效最优,而且进一步说明粗针是压敏点针刺治疗LDH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而在选择粗针的前提下,撬拔法明显优于提插捻转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压敏点 恢刺法 针刺 疗效差异
下载PDF
PHD_2、HIF-1α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意义及与HR-HPV感染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赵秀兰 郑寰宇 +1 位作者 裴梦然 邵婷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年第5期337-343,共7页
(1)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相关基因PHD_2和HIF-1α在宫颈癌变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PHD_2、HIF-1α之间的关联性。(2)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常宫颈组织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I期20例(CIN1组)、... (1)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相关基因PHD_2和HIF-1α在宫颈癌变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PHD_2、HIF-1α之间的关联性。(2)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常宫颈组织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I期20例(CIN1组)、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期20例(CIN2组)和宫颈癌30例中14种HR-HPV的DNA分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PHD_2、HIF-1α蛋白表达水平。(3)结果正常宫颈组织、CIN1组、CIN2组、宫颈癌组中PHD_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0%、45%、80%,HIF-1α的表达率分别为10%、40%、55%、8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在宫颈癌组织中PHD_2和HIF-1α阳性表达率与HR-HPV分型正相关,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年龄无相关性。(4)结论缺氧诱导因子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调节因子PHD_2和HIF-1α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免疫组化法 HR-HPVP HD2 HIF-1Α
下载PDF
艾灸“足三里”“梁门”对胃热证、胃寒证模型大鼠脑皮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杨锦兰 谢宇锋 +5 位作者 蔡润钿 余云进 魏谷行 裴梦然 冯军 杨宗保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84-991,共8页
目的探讨艾灸"足三里""梁门"对胃热证、胃寒证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及脑皮质组织代谢物谱的影响。方法 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胃热模型组16只、胃寒模型组16只。胃热模型组采用辣椒液、乙醇灌胃方法复制胃... 目的探讨艾灸"足三里""梁门"对胃热证、胃寒证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及脑皮质组织代谢物谱的影响。方法 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胃热模型组16只、胃寒模型组16只。胃热模型组采用辣椒液、乙醇灌胃方法复制胃热证大鼠模型,胃寒模型组采用冰水+氢氧化钠(NaOH)灌胃方法复制胃寒证大鼠模型。造模后将各模型组随机抽取6只作为艾灸胃热组、艾灸胃寒组。空白组、胃热模型组、胃寒模型组不予干预,艾灸胃热组、艾灸胃寒组大鼠于"足三里""梁门"穴行温和灸干预,每次20min,每天1次,连续干预7天。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对脑皮质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分析所得数据及代谢通路。结果胃热模型组、胃寒模型组胃黏膜组织符合胃热证、胃寒证的病理表现,艾灸胃热组、艾灸胃寒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较模型组改善。代谢组学发现12个与胃热证密切相关、11个与胃寒证密切相关的脑皮质代谢物。艾灸能调节胃热证9个、胃寒组5个代谢物的紊乱。艾灸主要调节脑皮质的牛磺酸-亚牛磺酸代谢、烟酸-烟酰胺代谢、磷酸肌醇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对胃热证胃黏膜损伤起修复作用;经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磷酸肌醇代谢对胃寒证胃黏膜损伤起修复作用。结论艾灸对胃热证胃黏膜修复的主要效应机制涉及经中枢对抗氧化应激、氨基酸代谢和维持细胞形态的调节作用,对胃寒证胃黏膜修复的主要效应机制涉及经中枢对生物体内氨基酸代谢、维持细胞形态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热证 胃寒证 胃黏膜损伤 艾灸 足三里 梁门 代谢组学
原文传递
基于核磁共振氢谱技术评估精灸对胃溃疡大鼠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魏谷行 杨宗保 +5 位作者 谢宇锋 裴梦然 杨锦兰 余云进 程燕彬 陈宝华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29-836,850,共9页
目的:观察精灸对胃溃疡(GU)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分析精灸干预GU的代谢响应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精灸穴位组,每组6只。用束缚-冷应激法建立GU大鼠模型,精灸穴位组精灸大鼠双侧"梁门""足三里&q... 目的:观察精灸对胃溃疡(GU)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分析精灸干预GU的代谢响应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精灸穴位组,每组6只。用束缚-冷应激法建立GU大鼠模型,精灸穴位组精灸大鼠双侧"梁门""足三里",每穴3壮,每天干预1次,连续干预7 d。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胃黏膜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的表达,用核磁共振氢谱技术对大鼠血浆和胃黏膜组织进行代谢组学检测。结果: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固有腺体排列整齐紧密,未见萎缩脱离或破损;模型组可见胃黏膜皱襞破损,腺体排列紊乱,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胃黏膜结构层次不清;精灸穴位组胃黏膜结构基本正常,腺体排列整齐,固有层细胞排列紧密,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整体修复情况优于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胃黏膜组织中EGFR、VEG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精灸穴位组大鼠胃黏膜组织中EGFR、VEGF表达明显升高(P<0.001,P<0.01)。精灸双侧"梁门""足三里"可有效逆转GU大鼠血浆和胃黏膜组织中共26种与GU病理相关的特征性代谢物水平(P<0.05,P<0.01,P<0.001),有效调节由GU造成的12条代谢通路的紊乱。结论:精灸"梁门""足三里"可显著促进EGFR、VEGF的表达,全面调节由GU造成的代谢紊乱,包括能量代谢、糖代谢、嘌呤代谢、氨基酸代谢、磷脂代谢等,对胃溃疡具有一定的治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精灸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代谢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