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城市地区PM_(2.5)和O_(3)污染相关性:2017~2022年时空演变特征与协同防控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恺乐 褚旸晰 +3 位作者 储王辉 张浩 迟茜元 李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04-3011,共8页
基于2017~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排放数据,计算PM_(2.5)日均浓度(DA PM_(2.5))和O_(3)日最大8h滑动平均值(MDA8_O_(3))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_(p)),分区域分时段研究了二者相关性的时空变... 基于2017~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排放数据,计算PM_(2.5)日均浓度(DA PM_(2.5))和O_(3)日最大8h滑动平均值(MDA8_O_(3))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_(p)),分区域分时段研究了二者相关性的时空变化特征,从污染排放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从时空变化上看,全国范围内DA PM_(2.5)和MDA8_O_(3)第一、四季度在统计上无显著相关性(R_(p)=-0.11~0.03),仅西南、华南地区为正相关(R_(p)=0.11~0.32).全国范围内DA PM_(2.5)和MDA8O_(3)在第二季度(R_(p)=0.26~0.36)、第三季度(R_(p)=0.46~0.55)呈正相关,汾渭平原及西北地区在部分年份不相关.污染排放是影响PM_(2.5)和O_(3)污染相关性的主要因素.从时间变化上看,全国和各区域一次PM_(2.5)、二氧化硫排放特征值(ECV_(PM_(2.5))、ECV_(SO_(2)))下降而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值(ECVNOx和ECVVOCs)上升,这与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R_(p)平均值上升的趋势一致.从空间分布上看,在ECVPM_(2.5)和ECVSO2低而ECV_(NOx)和ECV_(VOCs)高的地区,PM_(2.5)与O_(3)污染正相关性较强.提出全国不同区域差异化的污染防控启示.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东北和西南地区(第二、三季度)以及华南地区(全年),需关注NO_(x)和VOCs排放控制.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东北和西南地区(第一、四季度)以及汾渭平原和西北地区(全年),需加强一次PM_(2.5)污染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O_(3) 关联性 重点区域 空气污染特征
下载PDF
关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技术方法体系的思考
2
作者 褚旸晰 韩文超 +2 位作者 张海杰 刘世杰 胡京南 《环境保护》 CAS CSSCI 2023年第15期14-18,共5页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我国开展大气环境管理的核心技术文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地位。以往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以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为主,尚未建立完整的修订技术方法体系。本...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我国开展大气环境管理的核心技术文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地位。以往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以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为主,尚未建立完整的修订技术方法体系。本文基于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技术方法及流程的系统梳理,提出以“实施情况评估—环境健康基准—评价考核方法”为主线的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技术体系构想,为保持标准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引领性和约束力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质量 环境健康基准 空气质量评价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下载PDF
减排措施对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基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前后的观测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刚 张亚宾 +8 位作者 赵明升 韩慧霞 李刚 杨小阳 赵妤希 褚旸晰 车飞 高健 任丽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44-2754,共11页
为研究2022冬奥会期间减排措施对北京大气颗粒物粒径谱分布特征的影响,于2021年12月1日~2022年3月28日使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对粒径为3~660nm的大气颗粒物的数浓度谱分布进行了实时监测,结合气态污染物和气象参数,对比分析冬... 为研究2022冬奥会期间减排措施对北京大气颗粒物粒径谱分布特征的影响,于2021年12月1日~2022年3月28日使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对粒径为3~660nm的大气颗粒物的数浓度谱分布进行了实时监测,结合气态污染物和气象参数,对比分析冬奥会前后新粒子生成(NPF)日和非新粒子生成日的颗粒物数浓度及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数浓度随减排措施的加强而降低,冬奥会期间(2022年2月1~20日)颗粒物平均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相较于其他时期分别降低了约4.0%~33.3%、17.1%~41.1%和11.7%~41.2%,体现了冬奥会期间本地排放降低和区域污染减少协同控制的影响.在NPF日,冬奥会期间的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降低约15.3%~25.1%.超细颗粒物数浓度从冬奥会前(12078cm^(-3))到冬奥会后(20600cm^(-3))持续上升,主要受到了高浓度的O_(3)和气态硫酸、高太阳辐射强度、低NO_(2)浓度和凝结汇等有利成核条件的影响.在非NPF日,限排期间颗粒物数浓度下降4.4%~5.5%,可能受到了一次排放减少的影响.颗粒物数浓度呈双峰分布,在NPF日和非NPF日的主峰峰值粒径分别出现在3~25和60~150nm.冬奥会期间非NPF日10~35和50~150nm粒径段的颗粒物数浓度分别下降17.4%~29.0%和12.0%~24.2%,这与交通排放的减少有关.无论是NPF日还是非NPF日,冬奥会期间早晚交通高峰(07:00~09:00和18:00~22:00)的颗粒物数浓度均有所降低,且非NPF日的超细颗粒物数浓度在早晚交通高峰的降幅大于其他时间段,再次表明交通排放的减少有效降低了大气颗粒物数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奥会 数浓度 气溶胶 粒径分布 新粒子生成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PM2.5爆发式增长成因与应急管控对策 被引量:50
4
作者 胡京南 柴发合 +3 位作者 段菁春 易鹏 褚旸晰 谢德援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04-1712,共9页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过程频发,而在一些污染过程中PM2.5会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征,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但现阶段针对PM2.5爆发式增长的成因仍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2015—2019年秋冬季(10月—翌年3月)...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过程频发,而在一些污染过程中PM2.5会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征,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但现阶段针对PM2.5爆发式增长的成因仍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2015—2019年秋冬季(10月—翌年3月)大气重污染过程进行整理分析,并以2016年12月16—22日和2019年1月10—14日两次典型重污染过程中的PM2.5爆发式增长为典型案例进行成因解析,归纳得出PM2.5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为本地积累、区域传输和二次转化.对于北京市,PM2.5爆发式增长通常不是上述某一原因独立导致,而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主要由本地积累引起的PM2.5爆发式增长,应提前采取预警应急措施,降低ρ(PM2.5)峰值;对于主要由区域传输引起的PM2.5爆发式增长,应开展区域应急联动,降低传输通道沿线城市对ρ(PM2.5)累积的贡献;对于主要由二次转化引起的PM2.5爆发式增长,应通过一次颗粒物和SO2、NOx、VOCs等气态污染物的协同减排,降低高湿条件下污染物二次转化的影响.在2016年12月16—22日的大气重污染过程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通过采取上述应急管控对策,减少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降低了ρ(PM2.5)峰值.建议可根据各地PM2.5爆发式增长的具体成因,通过提前采取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措施、区域应急联动和多污染物(一次颗粒物、SO2、NOx、挥发性有机物等)协同减排等应急管控对策,有效减少PM2.5爆发式增长的次数、降低PM2.5爆发式增长的速率,减缓大气重污染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爆发式增长 大气重污染 预警应急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PM_(2.5)时空分布变化及气象影响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娟 尉鹏 +4 位作者 褚旸晰 靳文静 胡荣明 张博雅 任鹏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62,共10页
为探究气象条件变化对PM_(2.5)的分布影响,该研究利用CAMx及WRF模型,分别模拟了中国中东部地区2017-2019年第4季度PM_(2.5)浓度(ρ(PM_(2.5)))分布及气象条件变化,并对“2+26”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ρ(PM_(2.5))及气象因子进行时空变... 为探究气象条件变化对PM_(2.5)的分布影响,该研究利用CAMx及WRF模型,分别模拟了中国中东部地区2017-2019年第4季度PM_(2.5)浓度(ρ(PM_(2.5)))分布及气象条件变化,并对“2+26”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ρ(PM_(2.5))及气象因子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17-2019年,太行山东麓沿线污染最为严重,季度平均ρ(PM_(2.5))达150~250μg/m^(3),长江三角洲地区季度平均ρ(PM_(2.5))为35~115μg/m^(3);2019年太行山东麓及燕山南麓地区气象条件优势明显,西北气流频次增加,同时相对湿度下降,大气边界层升高,降水量增加,地区ρ(PM_(2.5))下降6~18μg/m^(3);长江三角洲沿海地区降水量增加,风速增大,ρ(PM_(2.5))下降8~16μg/m^(3)。数值模拟结果显示,2017-2019年,受降水、相对湿度、边界层、风速以及主导风向的影响,2019年中国中东部地区冬季ρ(PM_(2.5))降低6~18μg/m^(3),不同区域影响ρ(PM_(2.5))变化的气象因子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CAMX 时空分布变化 气象因子
原文传递
贝加尔湖高压分裂过程对绥化市重污染的影响
6
作者 李娟 褚旸晰 +3 位作者 杜谨宏 靳文静 胡荣明 尉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540-2551,共12页
为探究贝加尔湖高压分裂过程对绥化市2020年1月份持续性重污染事件的影响,以WRF中尺度气象预报数据及气象观测数据为分析基础,分析了2020年1月9~21日的天气形势及气象要素变化,并结合污染物浓度观测数据及PM_(2.5)组分观测数据(13~21日)... 为探究贝加尔湖高压分裂过程对绥化市2020年1月份持续性重污染事件的影响,以WRF中尺度气象预报数据及气象观测数据为分析基础,分析了2020年1月9~21日的天气形势及气象要素变化,并结合污染物浓度观测数据及PM_(2.5)组分观测数据(13~21日),分析了该过程中污染物浓度变化及化学组分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由贝加尔湖分裂高压引起的持续性静稳天气造成,11~20日期间,空气质量指数AQI变化范围为182~329,其中有9d污染状况为重度及以上污染;重污染期间,地面风速最低下降至0.5m/s左右,能见度下降至1km左右,且出现逆温层,大气扩散条件差;持续性静稳天气导致大气氧化性增强,氧化剂浓度(ρ(NO_(2))+ρ(O_(3)))约94~118μg/m^(3),相对湿度约为94%,ρ(SO_(4)^(2-))、ρ(NH_(4)^(+))最大日增量达28.59、11.32μg/m^(3),增长速度相比于14日分别增加了1264%、1270%,高湿高氧化性的大气环境显著促进了二次无机盐的生成.贝加尔湖高压分裂过程导致持续性静稳天气,加之污染物的本地排放与积累,增加了大气氧化性,进而形成绥化市持续性重污染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分裂 天气形势 PM_(2.5) 化学组分
下载PDF
“2+26”城市一次多因素叠加重污染过程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殷丽娜 褚旸晰 +2 位作者 段菁春 胡京南 谭吉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22-2030,共9页
2018年11月23日—12月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出现了一次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的复合型大气重污染过程,为揭示区域性重污染过程中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利用气象资料、空气质量监测等多源数据以及区域污染特征雷达图,对京津冀... 2018年11月23日—12月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出现了一次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的复合型大气重污染过程,为揭示区域性重污染过程中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利用气象资料、空气质量监测等多源数据以及区域污染特征雷达图,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此次重污染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PM 2.5 PM 10〔ρ(PM 2.5)ρ(PM 10),下同〕可将此次重污染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2018年11月23—26日)PM 2.5 PM 10在0.5~1.0内波动,“2+26”城市大气扩散条件转差,一次污染物局地积累及SO 2、NO x、NH 3等气态污染物在高湿条件下二次转化是污染形成并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阶段(11月27日)PM 2.5 PM 10突降至0.2左右,“2+26”城市北部受形成于蒙古国的沙尘影响,短时ρ(PM 10)快速升高(峰值为818μg m^3),中南部受形成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沙尘及上风向PM 2.5污染的传输影响,ρ(PM 2.5)和ρ(PM 10)均较高,维持日均重度污染水平(参照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HJ 633—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第三阶段(11月28日—12月2日)PM 2.5 PM 10由0.3逐渐升至0.8,在静稳、高湿的不利气象条件下,一次污染物积累并二次转化,第二阶段残留沙尘中的矿物质对硫酸盐起到催化作用,导致ρ(PM 2.5)快速上升,“2+26”城市大部分达日均重度及以上污染;第四阶段(12月3—4日)与第二阶段类似,PM 2.5 PM 10突降至0.2,“2+26”城市再次受到沙尘天气和区域传输的共同影响,因冷空气持续时间较长,污染被有效清除.研究显示,此次污染过程是气象条件、污染物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区域传输、沙尘天气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静稳、高湿等不利气象条件或沙尘天气出现时,区域应加强对各类污染物排放的管控力度,以降低污染物的一次排放、二次转化以及沙尘和区域传输的共同影响,进而削弱污染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大气污染 多因素复合 污染特征 时空变化 成因分析
下载PDF
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识别指标及算法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石耀鹏 褚旸晰 +2 位作者 段菁春 易鹏 胡京南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39,共8页
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应对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但针对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尚无明确、统一的判定依据,给空气质量管理造成不便。以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为研究对象,依据秋冬季大气重污染过程的区域... 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应对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但针对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尚无明确、统一的判定依据,给空气质量管理造成不便。以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为研究对象,依据秋冬季大气重污染过程的区域性特征,以及"发生—发展—消散"的演变规律,将区域内3个及以上相邻城市至少1 d空气质量达到重污染水平判定为一次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若前后两次重污染过程仅间隔1 d,将两次过程及间隔日视为一次完整的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基于"2+26"城市空间相邻矩阵设计了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识别算法,以2019—2020年秋冬季为研究时段,在"2+26"城市识别出7次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该研究可为统一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的统计口径、优化区域重污染天气的预警范围和重点区域的划定等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区域大气重污染 空间相邻矩阵 判定规则 预警应急
下载PDF
2018年春季北京一次沙尘天气边界层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桂海林 秦贺 +5 位作者 赵培涛 王飞 唐志军 王继康 朱媛媛 褚旸晰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年第4期18-25,共8页
2018年3月27—28日,内蒙古中东部、中国东北地区、华北等地出现一次大范围沙尘天气。28日凌晨,沙尘进入北京,受此影响北京出现了严重的污染天气。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常规观测资料、气溶胶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资料、生态环境部大气... 2018年3月27—28日,内蒙古中东部、中国东北地区、华北等地出现一次大范围沙尘天气。28日凌晨,沙尘进入北京,受此影响北京出现了严重的污染天气。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常规观测资料、气溶胶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资料、生态环境部大气成分等资料分析了北京沙尘天气前后边界层特征、沙尘来源以及沙尘天气前后大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期间,北京沙尘气溶胶退偏振比约为0.25—0.40,退偏振比数据显示此次沙尘首先从高空进入北京,比地面提前6 h。此次影响北京的沙尘主要来自于北路,东路沙尘有一定补充;沙尘影响时段,北京Ca、Fe、Na、K、Mn等元素浓度显著升高,与该物质地壳丰度相当,污染物元素Cu、Zn、Pb、Cd、As等浓度有所降低,丰度远大于该物质在地壳中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激光雷达 退偏振比 大气组分
下载PDF
偏东风输送导致的泸州市冬季PM_(2.5)重污染过程分析
10
作者 孙文欣 尉鹏 +5 位作者 魏阳冰 张皓 褚旸晰 党鸿雁 朱仁成 胡京南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29,共9页
为了探究四川盆地冬季大气重污染过程的成因,本研究以2022年12月18—25日川南地区典型城市泸州市的PM_(2.5)重污染事件为例,基于HYSPLIT模型并结合多源数据,使用天气分析、轨迹聚类、潜在源贡献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综合分析了... 为了探究四川盆地冬季大气重污染过程的成因,本研究以2022年12月18—25日川南地区典型城市泸州市的PM_(2.5)重污染事件为例,基于HYSPLIT模型并结合多源数据,使用天气分析、轨迹聚类、潜在源贡献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综合分析了此次过程的污染形成机制及传输特征.结果表明:①区域输送导致污染过程中出现多次ρ(PM_(2.5))(PM_(2.5)浓度)快速上升现象:21日晚间ρ(PM_(2.5))小时均值迅速攀升并在一天内达到重度污染水平,而后伴随两次轻微下降又迅速回升,最后于25日凌晨起迅速下降至35μg·m^(-3)以下.②稳定大气条件下的局地尺度气旋是输送通道形成的重要条件:在高压脊控制下泸州市保持晴朗、高温(日均气温约为8.5℃)、高湿(最高达100%)、小风(平均风速1 m·s^(-1))及较低边界层高度的静稳天气形势,且泸州和重庆交界处局地中尺度气旋导致的偏东风加强了污染物的区域输送,加之泸州南部山脉的地形阻滞,污染物难以扩散并在泸州北部辐合形成污染物滞留区.③污染轨迹主要来自偏东的短距离输送,潜在源区主要位于重庆西部与泸州北部的交界地带.研究显示,持续的静稳天气形势叠加偏东风输送是此次川南地区泸州市大气重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天气形势 川南地区 输送通道
原文传递
中国典型区域2017—2020年期间大气重污染的时空特征与演变 被引量:12
11
作者 褚旸晰 殷丽娜 +1 位作者 邵盼阳 胡京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33-1138,共6页
目的大气重污染(heavy air pollution, HAP)对人体健康存在明显危害。基于2017—2020年重污染的特征,归纳重污染成因,为"十四五"规划期间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7—2020年全国空气质量监测数据... 目的大气重污染(heavy air pollution, HAP)对人体健康存在明显危害。基于2017—2020年重污染的特征,归纳重污染成因,为"十四五"规划期间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7—2020年全国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重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从空间上看,2017—2020年,全国54.7%的重污染天数分布在重点区域,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和长三角地区分别占36.3%、11.1%和7.3%;非重点区域中,乌昌石城市群重污染天数较多,占比为8.7%。从时间变化上看,2017—2020年重点区域重污染天数减少49.4%~61.5%,乌昌石城市群重污染天数减少4.6%,较重点区域降幅偏小;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重污染多发于11月至次年2月,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 PM10)重污染集中在3—5月和10—11月的季节交替期,臭氧(ozone, O3)重污染发生于5—7月。从污染物上看,各区域PM2.5重污染占全部重污染天数的87.0%~96.0%,其次为PM10和O3,占比分别为3.0%~12.0%和<3.0%。结论 2017—2020年重污染天数总体减少,但部分地区和城市重污染形势仍比较严峻。应将持续削减秋冬季PM2.5重污染作为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加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乌昌石城市群治理力度,切实削减污染排放,提升公众健康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 细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臭氧 时间变化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基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钢铁行业污染源识别方法 被引量:8
12
作者 石耀鹏 胡京南 +4 位作者 褚旸晰 段菁春 胡丙鑫 殷丽娜 吕玲玲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427-2435,共9页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已经建立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特点的空气质量监测网,但监测数据主要用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在大气污染来源识别中应用较少.采用特征雷达图中的双重归一化算法对区域上2018~2019年秋冬季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中的SO_(2...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已经建立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特点的空气质量监测网,但监测数据主要用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在大气污染来源识别中应用较少.采用特征雷达图中的双重归一化算法对区域上2018~2019年秋冬季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中的SO_(2)、NO_(2)、CO、PM_(2.5)和粗颗粒物(PM_(10)与PM_(2.5)的浓度差值)这5种因子进行分析,识别出偏SO_(2)、偏NO_(2)、偏CO、偏PM_(2.5)、偏粗颗粒物、偏SO_(2)-CO、偏NO_(2)-CO和偏PM_(2.5)-CO这8种典型污染特征.以偏SO_(2)-CO特征为例,结合污染特征时空分布、主要污染源排放特征和PM_(2.5)源解析,判断该特征下对空气质量影响最突出的污染源,并将该方法用于一次典型污染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偏SO_(2)-CO特征的平均占比为7.6%.①偏SO_(2)-CO特征在非采暖期占比较采暖期高出11.5个百分点,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唐山、安阳和长治等钢铁企业集中的城市;②和区域内电厂、机动车、民用燃煤、建材行业等排放源相比,钢铁行业SO_(2)和CO排放量同高,是各行业平均水平的1.3倍和4.0倍;③唐山、安阳和长治的PM_(2.5)源解析表明,偏SO_(2)-CO特征时段内钢铁源对PM_(2.5)的贡献分别为48.6%、36.9%和40.2%,高于燃煤源和二次源等其他污染源的贡献,其它时段下PM_(2.5)主要源自燃煤或扬尘排放;④在由唐山市东部钢铁企业排放所导致的污染过程中,市区的偏SO_(2)-CO特征和钢铁排放示踪元素同步变化.综上,偏SO_(2)-CO特征可用于识别钢铁行业污染源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典型污染过程分析表明,特征雷达图中的双重归一化算法拓展了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应用,为快速识别钢铁行业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监测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钢铁行业
原文传递
“天蓝卫士”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13
作者 段菁春 谭吉华 褚旸晰 《科技纵览》 2020年第5期76-79,共4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突出,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虽然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明显加大,但短时间内重污染天气的发生还是难以避免,因此,第一时间对重污染天气的来源和成因进行分析,对于提升应急减排效果、改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突出,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虽然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明显加大,但短时间内重污染天气的发生还是难以避免,因此,第一时间对重污染天气的来源和成因进行分析,对于提升应急减排效果、改善区域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问题 重污染天气 大气污染治理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减排效果 保卫战 复合型
原文传递
珠三角地区臭氧来源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婉莹 陈懿昂 +5 位作者 褚旸晰 张金谱 洗超凡 林常青 冯志雄 陆兴成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3-308,共16页
采用WRF/CAMx模型及臭氧源解析技术(OSAT)模块研究珠三角地区臭氧季节性时空分布特征,对不同污染天气型下的臭氧来源进行解析,评估珠三角各城市臭氧暴露水平,并探究如何根据实际天气状况为不同城市提出切实有效的管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WRF/CAMx模型及臭氧源解析技术(OSAT)模块研究珠三角地区臭氧季节性时空分布特征,对不同污染天气型下的臭氧来源进行解析,评估珠三角各城市臭氧暴露水平,并探究如何根据实际天气状况为不同城市提出切实有效的管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臭氧浓度遵循夏秋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在所有季节中,珠三角地区以外的污染源始终具有最显著的贡献,其平均贡献为76.4%.移动源、面源和植物排放源是三大珠三角内源.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春夏季有明显的区域输送贡献较高的季节性特征,其贡献率分别为16.0%(19.1μg·m^(-3))和23.0%(31.8μg·m^(-3)).此外,在冷高压出海、均压场、副热带高压的特殊气象条件下,臭氧浓度均有所增加,相较年平均浓度,增幅分别为48.2%、89.3%、42.5%.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来自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区域输送贡献浓度明显增加,尤其是肇庆和广州,相较于月平均贡献,增幅分别为+96.0%和+52.3%.由于冷高压场的风速及风向的改变,本地源的贡献浓度比月平均有所增加,增幅为49.0%.人均臭氧暴露水平表明珠三角地区人群实际生活在比空间加权更高臭氧浓度的环境中,尤其在副热带高压和均压场控制下的污染事件对健康的威胁更大.建议珠三角地区强化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减排,并结合气象条件实施精细化污染源排放管控;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降低人口密集区的臭氧污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珠三角地区 季节特征 天气类型 源解析 臭氧暴露水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