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NA纳米材料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许伟喆 王芳 +1 位作者 孙照刚 褚洪迁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35-141,共7页
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仍有很多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的出现为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其中,脱氧核糖核酸(DNA)具有高度可编程性、生物相容性、精确的空间控制和协调金属离子的能力等优点,已成为用于生物成像、生物传感和治疗... 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仍有很多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的出现为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其中,脱氧核糖核酸(DNA)具有高度可编程性、生物相容性、精确的空间控制和协调金属离子的能力等优点,已成为用于生物成像、生物传感和治疗的智能自组装纳米系统的强大工具。近年来,DNA功能化纳米材料快速发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也为肿瘤治疗带来新希望。本文作者主要综述DNA功能化纳米材料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纳米技术 药物递送 肿瘤治疗 综述
下载PDF
基于上转换纳米颗粒的肿瘤光动力治疗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芳 孙照刚 褚洪迁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等,但是上述手段存在局限性,如创伤性大、风险高、化疗药物的选择性差、产生耐药性和毒副作用大等。光动力疗法(PDT)是用特定波长照射肿瘤部位... 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等,但是上述手段存在局限性,如创伤性大、风险高、化疗药物的选择性差、产生耐药性和毒副作用大等。光动力疗法(PDT)是用特定波长照射肿瘤部位,活化选择性聚集在肿瘤部位的光敏剂,引发光化学反应破坏肿瘤细胞的过程。PDT因具有微创、靶向性强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抗肿瘤治疗。但是,传统的PDT治疗效果受到光敏剂的组织穿透能力弱、肿瘤微环境缺氧及免疫抑制等因素的限制。近几年来,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s)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得到广泛关注。由于UCNPs具有毒性低、化学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好等优点,具有将近红外光转换为紫外-可见光的特点,有望解决传统PDT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概述了基于UCNPs的PDT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应用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上转换纳米颗粒 肿瘤治疗 光敏剂
下载PDF
在校医学生器官移植与捐献态度及认知的调查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雪文 李官彦 +1 位作者 李臻 褚洪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SCD 2012年第53期10067-10070,共4页
背景:在校医学生对器官移植的认知与态度影响着整个社会对器官移植和捐献的认知,进而影响中国器官捐献移植工作的进程。目的:调查在校医学生对人体器官移植与捐献的态度与认知。方法:选择济宁医学院400名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内容... 背景:在校医学生对器官移植的认知与态度影响着整个社会对器官移植和捐献的认知,进而影响中国器官捐献移植工作的进程。目的:调查在校医学生对人体器官移植与捐献的态度与认知。方法:选择济宁医学院400名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对器官移植、器官(遗体)捐献知识的掌握程度。②器官移植、器官(遗体)捐献知识的来源。③对捐献器官(遗体)所持态度。结果与结论:69.8%在校医学生了解器官移植捐献概念,44.6%赞成捐献自己身后器官。说明在校医学生能较好认同器官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但对器官捐献所持态度不很乐观,影响其捐献态度的主要因素为家属情感和捐献程序和传统观念。一年级赞同率最低,为26.6%,五年级最高,为61.4%,赞同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55.6%的在校医学生认为应该给予器官捐献者一定的奖励或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 器官移植 器官捐献 认知状况 问卷调查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结核标本及其联合玻璃珠磨菌法检测价值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戴广明 王芬 +3 位作者 曹廷明 褚洪迁 黄海荣 孙照刚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450-454,共5页
目的:探索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联合玻璃珠磨菌法对检测不同临床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菌载量的优化作用。方法:回顾性搜集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和门诊诊治的疑似结核病患者11570份不同临床... 目的:探索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联合玻璃珠磨菌法对检测不同临床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菌载量的优化作用。方法:回顾性搜集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和门诊诊治的疑似结核病患者11570份不同临床标本的qRT-PCR检测结果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痰液1487份、脓液273份、脑脊液1391份、气管(支气管)肺泡灌洗液41份和血液4650份等。再通过建立伪随机函数的方法从中选取82份临床诊断为肺结核的痰液标本,对其进行玻璃珠(直径0.3 mm)振荡磨菌前后qRT-PCR定量检测效果分析。结果:11570份不同临床标本的总检测阳性率为12.16%(1407/11570)。其中,气管(支气管)灌洗液的检出率最高[36.59%(15/41)],以门诊患者来源的阳性率最高[43.48%(10/23)];其次是脓液标本[35.53%(97/273)],以住院患者来源的阳性率最高[36.26%(95/262)];痰液标本位居第三[30.33%(451/1487)];其他标本阳性率介于10.43%(485/4650)~15.03%(209/1391)之间。对选取的82份痰标本行5 min的玻璃珠磨菌处理后,qRT-PCR检测的核酸浓度[44.45(9.05,71.62)×10^(7)拷贝/ml]较处理前[4.03(1.87,5.92)×10^(7)拷贝/ml]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0,P=0.016)。其中,有28份(34.15%)痰标本提高了菌株数量级,尤其是21份含菌量为10^(2)拷贝/ml的临床痰标本经振荡研磨后有14份(66.67%)提升到了10^(3)拷贝/ml菌量数量级,使阳性检出率由磨菌处理前的60.98%(50/82)提高到磨菌处理后的78.05%(64/82)。结论:qRT-PCR对灌洗液、脓液和痰液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高,在其他标本中检出率低。采用玻璃珠振荡磨菌处理后可提高临床标本的阳性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分子诊断技术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评价研究
下载PDF
北京市部分学校肺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筛查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段惠娟 戴广明 +4 位作者 褚洪迁 杨震 包城 何艳萍 孙照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3-279,共7页
目的通过筛查北京市部分学校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结核病的感染特征和趋势,为不同阶段的学校结核病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2015年至2018年不同适龄阶段的学校发现的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共6215... 目的通过筛查北京市部分学校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结核病的感染特征和趋势,为不同阶段的学校结核病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2015年至2018年不同适龄阶段的学校发现的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共6215例研究对象纳入到本研究,包括114例指示病例,6101例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进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皮肤试验及X线胸片检查,确定潜在的结核病患者,分析密切接触者中结核病的检出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密切接触者中共筛查出29例结核病患者,其中男性22例(75.86%),女性7例(24.14%);职业学校和大学阶段中结核病患者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1.38%(12/29)和48.28%(14/29),主要以学生为主。密切接触者中PPD阳性(硬结直径≥5 mm)2206例(36.16%),强阳性(硬结直径≥15 mm)676例(11.08%),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密切接触者的PPD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79,P<0.05),同时肺结核的检出率也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3,P=0.015)。随着PPD硬结的增大,肺结核检出率也在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509,P<0.05)。结论对不同适龄阶段的学校的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的筛查显示,对职业学校和大学阶段的学生应重点进行筛查,同时应采用新方法提高结核病检测阳性率,及早发现感染者,避免学校出现结核病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切接触者 纯蛋白衍生物(PPD) 学生 结核病筛查
下载PDF
11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皮肤试验反应效果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段惠娟 褚洪迁 +3 位作者 孔成成 戴广明 曹廷明 孙照刚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55-260,共6页
目的评估11种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抗原用于MTB致敏后豚鼠皮肤试验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18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豚鼠(雌性,体质量250~300g),按接种剂量分为高(5μg)、中(0.5μg)、低(... 目的评估11种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抗原用于MTB致敏后豚鼠皮肤试验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18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豚鼠(雌性,体质量250~300g),按接种剂量分为高(5μg)、中(0.5μg)、低(0.1μg)3组,每组6只。采用MTB标准株(H37Rv,ATCC27294)致敏豚鼠,致敏成功后豚鼠背部去毛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和11种MTB抗原(包括重组抗原Rv3872、MPT64、Rv1985c、Rv0222、Rv3117、Rv3120、Rv2346c、Rv3619c、Rv3425、Rv1738和Rv2626c),各0.1ml。分别于注射24h和48h后观察皮肤试验反应,测量硬结平均直径[(横径+纵径)/2],以硬结平均直径≥5mm为阳性。分析11种MTB抗原皮肤试验反应与TB-PPD和EC的差异。结果抗原注射24h后,剂量为5μg时Rv3120、Rv3619c的皮肤试验反应阳性率分别为9/9和8/9;剂量为0.5μg时EC、MPT64的皮肤试验反应均为阳性。TB-PPD(5IU)及EC(0.5μg剂量)、MPT64(0.5μg剂量)、Rv3120(5μg剂量)和Rv3619c(5μg剂量)皮肤试验反应24h硬结平均直径[中位数(四分位数)]均大于反应48h[硬结平均直径分别为:9.00(7.00,11.00)mm和6.50(5.50,8.25)mm、13.00(12.75,14.25)mm和9.00(8.00,9.75)mm、9.50(8.50,12.50)mm和8.50(5.50,9.50)mm、8.50(6.25,9.25)mm和5.00(0.00,5.50)mm、6.50(5.50,8.25)mm和3.50(1.50,4.7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94、-2.677、-2.207、-2.673、-2.670;P值分别为0.013、0.007、0.027、0.008、0.008)。皮肤试验反应24h时,MPT64(0.5μg剂量)、Rv3120(5μg剂量)和Rv3619c(5μg剂量)与TB-PPD(5IU)硬结平均直径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0.496、0.819和1.714,P值分别为1.000、1.000和0.865);MPT64(0.5μg剂量)与EC(0.5μg剂量)皮肤试验反应情况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288,P=0.221);Rv3120(5μg剂量)和Rv3619c(5μg剂量)硬结平均直径均小于EC(0.5μg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3.795和4.690,P值分别为0.001和0.000)。结论MPT64(0.5μg剂量)和Rv3120(5μg剂量)的豚鼠皮肤试验效果相对较好,对于结核病诊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抗原 皮肤试验 评价研究
下载PDF
4种化学物质对HaCaT细胞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段惠娟 孙照刚 +2 位作者 郝卫东 魏雪涛 褚洪迁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2年第3期192-199,205,共9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姜黄素、槲皮素及叔丁基对苯二酚对84种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aCaT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姜黄素、槲皮素及叔丁基对苯二酚,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评价受试物的细胞毒性。将不同...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姜黄素、槲皮素及叔丁基对苯二酚对84种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aCaT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姜黄素、槲皮素及叔丁基对苯二酚,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评价受试物的细胞毒性。将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0.5和1.25 mmol/L)、姜黄素(5和20μmol/L)、槲皮素(200和500μmol/L)及叔丁基对苯二酚(10和50μmol/L)分别处理HaCaT细胞4 h及24 h后,提取RNA,对RNA质量进行评价,然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HaCaT细胞中84种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MTT试验显示,过氧化氢、姜黄素和叔丁基对苯二酚浓度分别在>1 mmol/L、>10μmol/L和>50μmol/L时,HaCaT细胞的存活率在80%以下;而槲皮素在浓度为1000μmol/L仍未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性。qPCR结果显示,上述4种化学物质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HaCaT细胞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过氧化氢1.25 mmol/L作用4 h能引起HMOX1、SPINK1等基因表达上调而1.25 mmol/L作用24 h时CCL5表达下调;姜黄素20μmol/L作用4 h能引起HMOX1、ALB等基因表达上调以及GSR等基因表达下调;槲皮素500μmol/L作用4 h能引起ALB、HMOX1等基因表达上调以及SEPP1等基因表达下调;叔丁基对苯二酚10μmol/L作用4 h能引起基因EPX、HMOX1等基因表达上调,而10μmol/L作用24 h时AOX1等基因表达下调。结论:过氧化氢、槲皮素、姜黄素及叔丁基对苯二酚,这4种化学物质均可引起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发生改变,均能引起基因HMOX1表达上调,而且高浓度的化学物质引起的基因表达变化高于低剂量,为抗氧化剂的添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过氧化氢 姜黄素 槲皮素 叔丁基对苯二酚
下载PDF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结核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田娜 褚洪迁 孙照刚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7期732-737,共6页
目前,结核病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然而,传统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存在疗程长、药物不良反应多以及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常导致治疗失败,故亟需可以控制结核病的新药或新剂型。装载抗结核药物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将抗结核药物主动或被动... 目前,结核病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然而,传统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存在疗程长、药物不良反应多以及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常导致治疗失败,故亟需可以控制结核病的新药或新剂型。装载抗结核药物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将抗结核药物主动或被动靶向到被感染的细胞或病灶部位内,杀菌的同时,还具有缓释给药、减少给药频率、减少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等优势。本文综述了纳米递药系统在结核病治疗方面的应用情况及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纳米技术 治疗应用 综述
下载PDF
临床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抗原蛋白鉴定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盛钢 褚洪迁 +1 位作者 刘丁一 孙照刚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1363-1368,共6页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严重的呼吸系统传染病,其传播隐匿,防控难度大。目前的结核病快速发现技术存在一定缺陷,亟需新的诊断技术。抗原检测技术具有适用广泛、操作简便、快速精确的优点,但尚未发现具有良好的稳定检测效果的...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严重的呼吸系统传染病,其传播隐匿,防控难度大。目前的结核病快速发现技术存在一定缺陷,亟需新的诊断技术。抗原检测技术具有适用广泛、操作简便、快速精确的优点,但尚未发现具有良好的稳定检测效果的靶标。另外,即使是针对同一抗原靶标,不同研究的检测效能差异也较大。因此,笔者对不同鉴定方法和实验研究证实的各种临床标本中存在的抗原蛋白的检测状况进行综述,以重新思考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在临床标本中实际存在的状态和含量,以及改进抗原发现和鉴定的方法,为结核病抗原诊断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抗原 免疫学 生物学鉴定法 综述文献(主题)
下载PDF
北京市部分学校肺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筛查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段惠娟 戴广明 +4 位作者 褚洪迁 杨震 包城 何艳萍 孙照刚 《结核病与胸部肿瘤》 2021年第4期306-311,共6页
目的通过筛查北京市部分学校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结核病的感染特征和趋势,为不同阶段的学校结核病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2015年至2018年不同适龄阶段的学校发现的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共6215... 目的通过筛查北京市部分学校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结核病的感染特征和趋势,为不同阶段的学校结核病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2015年至2018年不同适龄阶段的学校发现的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共6215例研究对象纳入到本研究,包括114例指示病例,6101例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进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皮肤试验及X线胸片检查,确定潜在的结核病患者,分析密切接触者中结核病的检出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密切接触者中共筛查出29例结核病患者,其中男性22例(75.86%),女性7例(24.14%);职业学校和大学阶段中结核病患者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1.38%(12/29)和48.28%(14/29),主要以学生为主。密切接触者中PPD阳性(硬结直径25 mm)2206例(36.16%),强阳性(硬结直径215 mm)676例(11.08%),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密切接触者的PPD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879,P<0.05),同时肺结核的检出率也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03,0.015)。随着PPD硬结的增大,肺结核检出率也在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8.509,P<0.05)。结论对不同适龄阶段的学校的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的筛查显示,对职业学校和大学阶段的学生应重点进行筛查,同时应采用新方法提高结核病检测阳性率,及早发现感染者,避免学校出现结核病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切接触者 纯蛋白衍生物(PPD) 学生 结核病筛查
下载PDF
11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皮肤试验反应效果评价
11
作者 段惠娟 褚洪迁 +3 位作者 孔成成 戴广明 曹廷明 孙照刚 《结核病与胸部肿瘤》 2021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评估11种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抗原用于MTB致敏后豚鼠皮肤试验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18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dee,SPF)级豚鼠(雌性,体质量250~300 g),按接种剂量分为高(5μg)、中(0.5μg)、低(... 目的评估11种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抗原用于MTB致敏后豚鼠皮肤试验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18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dee,SPF)级豚鼠(雌性,体质量250~300 g),按接种剂量分为高(5μg)、中(0.5μg)、低(0.1μg)3组,每组6只。采用MTB标准株(H37Rv,ATCC27294)致敏豚鼠,致敏成功后豚鼠背部去毛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和11种MTB抗原(包括重组抗原Rv3872、MPT64、Rv1985c、Rv0222、Rv3117、Rv3120、Rv2346c、Rv3619c、Rv3425、Rv1738和Rv2626c),各0.1 ml。分别于注射24 h和48 h后观察皮肤试验反应,测量硬结平均直径[(横径+纵径)/2],以硬结平均直径>5 mm为阳性。分析11种MTB抗原皮肤试验反应与TB-PPD和EC的差异。结果抗原注射24 h后,剂量为5μg时Rv3120、Rv3619c的皮肤试验反应阳性率分别为9/9和8/9;剂量为0.5μg时EC.MPT64的皮肤试验反应均为阳性。TB-PPD(5 IU)及EC(0.5μg剂量)、MPT64(0.5μg剂量)、Rv3120(5μg剂量)和Rv3619c(5μg剂量)皮肤试验反应24 h硬结平均直径[中位数(四分位数)]均大于反应48 h[硬结平均直径分别为:9.00(7.00,11.00)mm和6.50(5.50,8.25)mm.13.00(12.75,14.25)mm和9.00(8.00,9.75)mm、9.50(8.50,12.50)mm和8.50(5.50,9.50)mm、8.50(6.25,9.25)mm和5.00(0.00,5.50)mm、8.50(5.50,8.25)mm和3.50(1.50,4.7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94、-2.677、-2.207、-2.673、-2.670;P值分别为0.013、0.007、0.027、0.008、0.008)。皮肤试验反应24h时,MPT64(0.5μg剂量)、Rv3120(5μg剂量)和Rv3619c(5μg剂量)与TB-PPD(5IU)硬结平均直径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0.496、0.819和1.714,P值分别为1.000、1.000和0.865);MPT64(0.5μg剂量)与EC(0.5μg剂量)皮肤试验反应情况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288,P=0.221);Rv3120(5μg剂量)和Rv3619c(5μg剂量)硬结平均直径均小于EC(0.5μg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3,795和4.690,P值分别为0.001和0.000)。论MPT64(0.5μg剂量)和Rv3120(5μg剂量)的豚鼠皮肤试验效果相对较好,对于结核病诊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抗原 皮肤试验 评价研究
下载PDF
光激活纳米材料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许伟喆 王芳 褚洪迁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2年第6期471-475,共5页
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但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依靠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免疫疗法逐渐兴起。但是,肿瘤免疫治疗的手段依然存在许多缺陷,常引起脱靶效应、变态反应、细胞因子风暴等免疫相关不... 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但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依靠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免疫疗法逐渐兴起。但是,肿瘤免疫治疗的手段依然存在许多缺陷,常引起脱靶效应、变态反应、细胞因子风暴等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实现对免疫治疗的有效控制,由光激活的纳米材料即通过光控来实现抗肿瘤免疫的手段引起了广泛关注。光控纳米材料能够实现在肿瘤部位选择性的激活抗肿瘤免疫作用,因此可有效降低免疫治疗的系统毒性。本文总结了目前常见的光激活纳米材料,包括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s)、金纳米颗粒(AuBPs)、碳纳米管、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和金属有机框架(MOFs)等,并论述了它们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设计思路及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光激活 抗肿瘤免疫 联合治疗
下载PDF
应用短时交配法建立大鼠妊娠模型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莹娟 陈森 +4 位作者 巴音达拉.夏格德尔 褚洪迁 秦佩 尚兰琴 郝卫东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7-309,共3页
目的探讨短时交配法建立孕鼠模型的可行性,为体内发育毒性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将120只雌鼠与40只雄鼠分批次按照雌雄2∶1的比例合笼,合笼时间为早上9:00,2 h后用阴道涂片法检查雌鼠的受孕情况,以观察到精子为判断标准。记录每次合笼动物... 目的探讨短时交配法建立孕鼠模型的可行性,为体内发育毒性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将120只雌鼠与40只雄鼠分批次按照雌雄2∶1的比例合笼,合笼时间为早上9:00,2 h后用阴道涂片法检查雌鼠的受孕情况,以观察到精子为判断标准。记录每次合笼动物数、受孕动物数,对孕鼠单笼饲养,每3 d称1次体重及摄食量,于孕21 d(Gestation Day,GD21)处死孕鼠,并观察记录动物的实际受孕情况及仔鼠情况。结果雌鼠单次交配平均受孕率为14.1%,饲养14 d后进入受孕高峰期,40 d后受孕率明显降低。孕鼠体重、摄食量的变化符合胚胎发育的各阶段需求,胎鼠发育情况良好未见畸形发生。结论短时交配法具有可行性,所获孕鼠及分娩胎鼠的生长情况良好,可以满足发育毒性试验的需求,尤其对需严格要求胚胎发育时间的试验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动物交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交配方法 发育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