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芩素对人表皮鳞癌A431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覃静净 樊卓 +2 位作者 王丹丹 党云 向桂琼 《广西医学》 CAS 2017年第12期1895-1899,共5页
目的探讨黄芩素对人表皮鳞癌A431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方法将人表皮鳞癌A43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6个黄芩素处理组,黄芩素处理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10μg/ml、20μg/ml、30μg/ml、40μg/ml、50μg/ml、60μg/ml)黄芩素干预,空白... 目的探讨黄芩素对人表皮鳞癌A431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方法将人表皮鳞癌A43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6个黄芩素处理组,黄芩素处理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10μg/ml、20μg/ml、30μg/ml、40μg/ml、50μg/ml、60μg/ml)黄芩素干预,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二甲基亚砜(DMSO)。分别于干预后24 h、48 h、72 h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另取A43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3个黄芩素处理组,黄芩素处理组的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10μg/ml、20μg/ml、30μg/ml)黄芩素干预,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DMSO,干预24 h后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及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的情况,细胞胞浆中细胞色素C和调亡诱导因子(AIF)水平以及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9、Caspase-3的活性。结果干预24 h、48 h及72 h后,黄芩素对A431细胞相应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82.29μg/ml,24.67μg/ml和18.66μg/ml;10μg/ml、20μg/ml、30μg/ml黄芩素处理组总凋亡细胞率、细胞胞浆中AIF及细胞色素C含量、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而细胞荧光强度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细胞凋亡率、胞浆AIF和细胞色素C含量、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与黄芩素作用浓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而细胞荧光强度与黄芩素作用浓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黄芩素对人表皮鳞癌A431细胞有显著的杀伤作用,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可能是其发挥抑制皮肤鳞癌细胞作用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鳞癌 黄芩素 细胞凋亡 线粒体凋亡通路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2
作者 覃静净 樊卓 +2 位作者 王丹丹 党云 向桂琼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12-113,共2页
患者女,31岁。右侧肩胛部丘疹、结节1年。右肩胛部可见多个紫红色丘疹、结节,如米粒至黄豆大小,质软,部分皮损有蒂,表面光滑,呈群集性分布,互不融合,无压痛。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血管不规则增生... 患者女,31岁。右侧肩胛部丘疹、结节1年。右肩胛部可见多个紫红色丘疹、结节,如米粒至黄豆大小,质软,部分皮损有蒂,表面光滑,呈群集性分布,互不融合,无压痛。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血管不规则增生扩张。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治疗:肌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皮损予以液态氮冷冻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淋巴样增生 粒细胞增多性 嗜酸性
下载PDF
ALA-PDT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抑制效应及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曾维惠 王倩倩 +3 位作者 覃静净 耿松梅 徐磊 聂建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观察ALA-PDT(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兔耳腹侧面做直径1cm大小全层皮肤缺损创面3个/侧,共60个。随机分为以下三组:高浓度ALA-PDT组(n=20):20%ALA... 目的:观察ALA-PDT(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兔耳腹侧面做直径1cm大小全层皮肤缺损创面3个/侧,共60个。随机分为以下三组:高浓度ALA-PDT组(n=20):20%ALA介导PDT治疗;低浓度ALA-PDT组(n=20):10%ALA介导PDT治疗;对照组(n=20):不做治疗,待创面自然愈合。在创面形成术后的第6天、第13天分别进行ALA-PDT治疗,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瘢痕形成率、瘢痕增生指数、胶原纤维含量及TGF-β1表达情况的差异。结果:ALA-PDT治疗降低了瘢痕形成率,其中药物高浓度ALA-PDT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高浓度ALA-PDT组和药物低浓度ALA-PDT组的瘢痕增生指数、胶原纤维含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高浓度ALA-PDT组与对照组之间的TGF-β1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ALA-PDT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从而预防创伤后增生性瘢痕形成,该作用可能通过减少TGF-β1的产生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增生性瘢痕 胶原纤维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神经皮肤黑变病 被引量:4
4
作者 徐磊 曾维惠 +3 位作者 耿松梅 郑焱 覃静净 赵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76-678,共3页
报告1例神经皮肤黑变病。患儿男,2个月。全身多发褐色至黑色斑块2个月,抽搐1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示先天性色素痣表现;免疫组织病理:S~100蛋白阳性,HMB-45弱阳性;脑电图示:癫癎样放电;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侧脑室扩大,小脑延髓池扩... 报告1例神经皮肤黑变病。患儿男,2个月。全身多发褐色至黑色斑块2个月,抽搐1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示先天性色素痣表现;免疫组织病理:S~100蛋白阳性,HMB-45弱阳性;脑电图示:癫癎样放电;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侧脑室扩大,小脑延髓池扩大,第四脑室扩大,脑积水,考虑为Dandy-Walker畸形。诊断为神经皮肤黑变病。予以肌内注射苯巴比妥等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变病 皮肤 中枢神经系统 DANDY-WALKER畸形
下载PDF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樊卓 党云 +3 位作者 覃静净 王丹丹 向桂琼 孙喆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6年第5期303-305,共3页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NB-UVB光疗,每周2次,共24次,同时口服抗组胺药;对照组仅口服抗组胺药。比较两组治...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NB-UVB光疗,每周2次,共24次,同时口服抗组胺药;对照组仅口服抗组胺药。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随访12周内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评分明显下降,且试验组下降更为明显(t=46.37,P〈0.05)。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6.76,P〈0.05);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9.83,P〈0.01)。结论 NB-UVB安全有效,可作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辅助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慢性 中波紫外线 窄谱 咪唑斯汀 西替利嗪
原文传递
阿维A胶囊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TAC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樊卓 覃静净 +1 位作者 王丹丹 党云 《广西医学》 CAS 2014年第11期1622-1624,共3页
目的观察阿维A胶囊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α化学趋化因子(I-TAC)表达的影响。方法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局部外涂雅漾三重修护霜、口服甲氨蝶呤;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维A胶... 目的观察阿维A胶囊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α化学趋化因子(I-TAC)表达的影响。方法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局部外涂雅漾三重修护霜、口服甲氨蝶呤;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维A胶囊0.5 mg/(kg·d),疗程为8周。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后的外周血I-TAC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SI评分、I-TA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有效率为86.67%(26/30),高于对照组的53.33%(16/30)(P<0.05)。结论阿维A胶囊可以降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TAC水平,I-TAC可能在银屑病的病程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阿维A胶囊 T细胞α化学趋化因子
下载PDF
窄谱中波紫外线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樊卓 覃静净 +1 位作者 王丹丹 党云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5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趋化因子(I-TAC)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正常人和寻常性银屑病患者NB-UVB治疗前后外周血I-TAC水平变化。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 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趋化因子(I-TAC)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正常人和寻常性银屑病患者NB-UVB治疗前后外周血I-TAC水平变化。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TA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1.37,P<0.05)。经NB-UVB治疗36次后,银屑病患者I-TA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18.23,P<0.05),且治疗前后银屑病患者银屑病皮损面积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与血清I-TAC水平呈正相关(r=0.293,P<0.05)。结论 NB-UVB可降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TAC水平,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I-TAC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寻常性 中波紫外线 窄谱 T细胞α趋化因子 干扰素诱导
原文传递
应用AP-PCR鉴定浅部真菌病病原菌菌种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磊 曾维惠 +1 位作者 聂建军 覃静净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18-520,共3页
目的研究应用任意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P-PCR)对浅部真菌病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意义。方法应用OPAA11(5′-ACCCGACCTG-3′),OPAA17(5′-GAGCCCGACT-3′),OPD18(5′-GAGAGC-CAAC-3′)和OPU15(5′-ACGGGCCAGT-3′)四种随机引物,随机... 目的研究应用任意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P-PCR)对浅部真菌病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意义。方法应用OPAA11(5′-ACCCGACCTG-3′),OPAA17(5′-GAGCCCGACT-3′),OPD18(5′-GAGAGC-CAAC-3′)和OPU15(5′-ACGGGCCAGT-3′)四种随机引物,随机扩增从浅部真菌病患者的皮屑或甲屑标本中提取的真菌DNA。结果从各标本提取所得的红色毛癣菌、许兰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及石膏样小孢子菌DNA经OPAA11,OPAA17,OPD18或OPU15扩增后,产生的电泳带型在不同菌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AP-PCR对于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的鉴定具有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部真菌 聚合酶链反应 任意引物
原文传递
大疱性扁平苔藓 被引量:1
9
作者 向桂琼 王丹丹 +2 位作者 党云 覃静净 樊卓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46-847,共2页
报告1例大疱性扁平苔藓。患者男,51岁。躯干及四肢红斑、丘疹及水疱2个月余。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较多紫红色扁平丘疹、水疱,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大小不等,界清,部分皮损上覆少许鳞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表皮下... 报告1例大疱性扁平苔藓。患者男,51岁。躯干及四肢红斑、丘疹及水疱2个月余。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较多紫红色扁平丘疹、水疱,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大小不等,界清,部分皮损上覆少许鳞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表皮下水疱,疱周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上部较多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诊断:大疱性扁平苔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平苔藓 大疱性
原文传递
浅表脂肪瘤样痣一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党云 樊卓 +3 位作者 向桂琼 王丹丹 覃静净 孙喆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8年第4期233-234,共2页
浅表脂肪瘤样痣(nevus lipomatosus superficialis)是一种以真皮内异位的脂肪组织聚集为特征性表现的一种错构瘤,1921年由Hoffmann和Zurhelle首先报道。本病较罕见,临床容易误诊。笔者近来诊治1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浅表脂肪瘤样痣 HOFFMANN 临床资料 脂肪组织 门诊就诊 错构瘤 特征性
下载PDF
靶样含铁血黄素沉积性血管瘤1例
11
作者 党云 樊卓 +1 位作者 王丹丹 覃静净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5年第9期564-566,共3页
患者,男,13岁。右侧大腿棕黑色丘疹1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中层血管楔形增生扩张,管壁内皮细胞肿胀,部分似鞋钉样突向管腔。
关键词 血管瘤 含铁血黄素沉积性 靶样
下载PDF
水疱型毛母质瘤一例
12
作者 党云 樊卓 +3 位作者 王丹丹 覃静净 向桂琼 孙喆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6年第3期221-222,共2页
临床资料 患儿,女,13岁。因右侧肩部结节5个月,出现水疱样外观1个月,于2015年7月29日就诊。5个月前,患儿右侧肩部出现一蚕豆大小淡红色质硬结节,缓慢增大;1个月前结节表面出现水疱样外观,无自觉症状。自起病以来,患儿无发热、肌无力、... 临床资料 患儿,女,13岁。因右侧肩部结节5个月,出现水疱样外观1个月,于2015年7月29日就诊。5个月前,患儿右侧肩部出现一蚕豆大小淡红色质硬结节,缓慢增大;1个月前结节表面出现水疱样外观,无自觉症状。自起病以来,患儿无发热、肌无力、肌肉酸痛及肌肉萎缩等全身症状。患儿既往体键,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皮损局部无外伤史或蚊虫叮咬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母质瘤
原文传递
COX-2及其选择性抑制剂NS-398对激光术后创面修复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周莹 曾维惠 +4 位作者 覃静净 徐磊 耿松梅 乔莉 张磐谏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11期1747-1750,共4页
目的:探讨COX-2及其选择性抑制剂NS-398对激光术后大鼠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点阵CO2激光照射形成大鼠创伤模型,分为正常、术后第1、3、5、7、10、14天共7个时相点,基质对照组、NS-398药物组术后分别外用75%酒精、NS-398,肉眼观察创面... 目的:探讨COX-2及其选择性抑制剂NS-398对激光术后大鼠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点阵CO2激光照射形成大鼠创伤模型,分为正常、术后第1、3、5、7、10、14天共7个时相点,基质对照组、NS-398药物组术后分别外用75%酒精、NS-398,肉眼观察创面结痂及愈合时间,HE染色计数中性粒细胞、成纤维样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OX-2、PGE2及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NS-398药物组结痂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各组间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3天,NS-398药物组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PGE2、TGF-β1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第5天,NS-398药物组成纤维样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激光术后(尤炎症期)大鼠创面明显表达COX-2。结论:COX-2对大鼠创面修复的炎症期及细胞增殖期具有重要作用;NS-398能降低激光术后创面炎症反应及瘢痕形成率,同时不会延缓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X-2 NS-398 激光 创面修复
下载PDF
强脉冲光照射使面部年轻化的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煜 周明 覃静净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33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照射使面部年轻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我院进行面部年轻化治疗的86例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CO2点阵激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强脉冲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照射使面部年轻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我院进行面部年轻化治疗的86例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CO2点阵激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强脉冲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完成后,观察组的斑点、红质、毛孔、皱纹、棕色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自信心评分均升高,尊严感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脉冲光照射联合CO2点阵激光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斑点、红质、毛孔、皱纹、棕色斑等皮肤问题,达到面部年轻化的效果,改善患者自信心和尊严感,提高治疗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面部年轻化 CO2点阵激光
下载PDF
光诱导纳米二氧化钛抑制人表皮鳞状细胞癌细胞株A431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覃静净 曾维惠 +3 位作者 高建武 徐磊 周莹 耿松梅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43-846,共4页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钛(TiO2)颗粒光催化活性对人表皮鳞状细胞癌细胞株A431的生长抑制效应及机制。方法单纯紫外线(主要波长为253.7nm,功率30w,光距30cm,照射时间15min)、不同浓度(100、200、300、400、500、600mg/L)纳米TiO...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钛(TiO2)颗粒光催化活性对人表皮鳞状细胞癌细胞株A431的生长抑制效应及机制。方法单纯紫外线(主要波长为253.7nm,功率30w,光距30cm,照射时间15min)、不同浓度(100、200、300、400、500、600mg/L)纳米TiO2及纳米TiO2紫外线作用于A431细胞,采用噻唑蓝(MTY)法检测上述因素对A431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V—FITc倒)双染法检测A431细胞凋亡率;罗丹明123(Rh0123)染色法检测A431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NK检验。结果实验干预24、48、72h后,100、200、300、400、500、600mg/L纳米TiO:+紫外线组A43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增高,且呈浓度依赖效应,3个时间点不同浓度组比较,F值分别为21.54、77.56、20.27,P值均〈0.05(n=6),SNK检验示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浓度单纯纳米TiO: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在3个时间点均无明显增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纳米TiO2联合紫外线照射可诱导A431细胞发生凋亡,并降低A431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100、200、400mg/L纳米Ti02+紫外线组凋亡率分别为8.86%±0.22%、11.72%±0.29%、31.24%±0.78%,空白对照组为2.69%±0.28%,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61,P〈0.05,n=3);以上3个浓度组线粒体跨膜电位总荧光强度值分别为758.48±15.42、676.60±14.35、557.71±13.12,空白对照组为2943.65±70.26,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57,P〈0.05,n=3),SNK检验示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米TiO2+紫外线对A431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并能诱导细胞凋亡,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可能是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单纯纳米TiO2对A431细胞的生长无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纳米复合物 细胞系 肿瘤 紫外线 细胞凋亡 膜电位 线粒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