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剂量氨甲环酸用于脊柱矫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24
1
作者 解京明 李韬 +7 位作者 王迎松 赵智 张颖 毕尼 施志约 刘洲 陆秦楠 史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4,共7页
目的:评价大剂量氨甲环酸(TXA)应用于脊柱矫形手术尤其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脊柱畸形患者共66例,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异常及长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共7例被排除,最终59例患... 目的:评价大剂量氨甲环酸(TXA)应用于脊柱矫形手术尤其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脊柱畸形患者共66例,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异常及长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共7例被排除,最终5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均接受一期PVCR,其余患者均接受一期单纯后路矫形融合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医师主刀完成。患者被分为TXA组和对照组。TXA组中8例接受PVCR,18例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对照组中9例接受PVCR,24例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TXA组患者在切皮前20min静脉输入100mg/kg剂量的TXA,随后给予维持量10mg·kg^(-1)·h^(-1)的TXA直到切口关闭;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替代。统计患者的术中失血量、真实失血量、输血量等数据,并监测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同时监测药物相关并发症,包括潜在的肝、肾功能损伤,上/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及癫痫等。结果:TXA组中接受PVCR的患者术中失血量(4219±1386ml)、真实失血量[(134.2±36.4)%]及输血量(2986±1458ml)均少于对照组接受PVCR手术的患者[分别为9906±5251ml,(332.9±191.8)%,6255±3401ml,均P<0.05]。TXA组中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患者的术中失血量、真实失血量及输血量也均小于对照组非PVCR矫形手术患者(P<0.05)。TXA组中PVCR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PVCR减少57.4%,而非PVCR手术术中失血量减少39.8%,大剂量TXA减少术中失血的作用在PVCR术中更为明显。TXA组及对照组围手术期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TXA组中未出现上/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癫痫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大剂量TXA可有效减少脊柱矫形手术的术中失血与输血,尤其在PVCR手术中大剂量TXA的效果更为突出;大剂量TXA在脊柱矫形手术中的使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脊柱矫形手术 经后路全椎体切除术 氨甲环酸 失血 输血
原文传递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巧探讨 被引量:14
2
作者 解京明 王迎松 +3 位作者 张颖 鲁宁 曹锦 张漾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45-748,共4页
[目的]探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技巧和手术体会。[方法]2004年7月~2006年4月,在前期尸体标本操作的基础上,C型臂引导下采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颈椎疾患15例。常规后路,术中显露侧块至其外侧缘,辨清上关节突关节面基底部... [目的]探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技巧和手术体会。[方法]2004年7月~2006年4月,在前期尸体标本操作的基础上,C型臂引导下采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颈椎疾患15例。常规后路,术中显露侧块至其外侧缘,辨清上关节突关节面基底部上缘;选择侧块外缘内5mm,上关节突关节面基底部下方3mm处为进钉点,球磨去皮质。2mm手钻开路并探子确认,保持与上终板平行并40°-45°内倾角。不攻丝置入3.5mm皮质骨螺钉。[结果]除1枚C4螺钉未能成功外,共计置入C3-7下颈椎椎弓根螺钉86枚,平均螺钉长度(26±1.6)mm,CT下各钉内倾角度平均值37.9°±5.4°。术中2枚(2.9%)在开路时发生钉道活动性出血。术后CT示椎弓根壁损伤6枚(8.8%)。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相对安全,置钉成功的关键是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弓根钉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附82例报告) 被引量:38
3
作者 解京明 王大兴 +1 位作者 张颖 王迎松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年第4期247-249,共3页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经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的82例胸腰椎骨折病例,并分析前路手术的优缺点、适应证及手术入路,内固定的选择。结果所有病例脊髓均获有效减压,经平均31个月的随访,发现植骨融合...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经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的82例胸腰椎骨折病例,并分析前路手术的优缺点、适应证及手术入路,内固定的选择。结果所有病例脊髓均获有效减压,经平均31个月的随访,发现植骨融合良好,未有脊柱后凸畸形及钢板螺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伤椎高度平均恢复96%,术后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5°恢复到5°。Frankel分级恢复一级者59例,恢复二级者10例,恢复三级者2例,无变化者11例。结论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是集直视下直接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一次完成的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前路减压 内固定 适应证 手术入路
下载PDF
经后路手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的退变性腰椎侧弯 被引量:13
4
作者 解京明 张颖 王迎松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1-714,共4页
目的总结经后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的诊治要点及治疗节段的选择。方法2001年2月-2006年9月,经后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52~71岁,平均65.3岁。病程4~8年。患者均有严重的下腰痛症状。按Bri... 目的总结经后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的诊治要点及治疗节段的选择。方法2001年2月-2006年9月,经后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52~71岁,平均65.3岁。病程4~8年。患者均有严重的下腰痛症状。按Bridwell分型,Ⅱ型13例,Ⅲ型10例。术前Cobb角17~53°,平均34°;腰椎前凸角(T12~S1)-20~-10°10例,-40~-20°13例,平均-20.7°。对Cobb角<20°的10例患者,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角>20°的13例患者,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弯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固定及融合节段:L4~S1 6例,L1~5 5例,L2~5 4例,L1~S1 5例,L2~S1 2例,T10~S1 1例。结果患者无手术死亡。23例获随访6~54个月,平均15个月。21例(91%)术后神经根症状和间歇性跛行缓解明显;20例(87%)腰背痛缓解明显;3例足下垂患者逐渐恢复。术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为0~21°,平均15.6°,平均矫正率62%。腰椎前凸角矫正为-48.0~-18.2°,平均-36.4°。随访期内X线片示所有融合节段已愈合。1例患者术后12个月出现固定头端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因无相应临床症状而未予特殊处理;3例术后仍有下腰痛,3个月后2例缓解,1例减轻。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弯治疗的首要目的是彻底神经减压,缓解临床症状;重建腰椎序列及稳定,是保证手术远期疗效的主要手段。固定和融合范围的选择,需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脊柱侧弯 退变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寰枢椎经后路椎弓根钉板/棒系统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 被引量:13
5
作者 解京明 王迎松 +3 位作者 刘路平 张颖 鲁宁 陈鸿 《脊柱外科杂志》 2008年第5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和评估寰枢椎椎弓根钉板/棒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5月-2007年6月收治的1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其中先天性齿突发育不良2例,创伤性陈旧性寰枢关节脱位6例,C2椎管内肿瘤1例,陈旧性齿突骨折7例... 目的探讨和评估寰枢椎椎弓根钉板/棒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5月-2007年6月收治的1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其中先天性齿突发育不良2例,创伤性陈旧性寰枢关节脱位6例,C2椎管内肿瘤1例,陈旧性齿突骨折7例)施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并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其中1例难复性脱位者先行前路松解术。结果全组病例未发生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复查X线片、CT未见上颈椎失稳及复位丢失,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效果良好,是寰枢椎后路固定较好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关节不稳定性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经后路全椎体切除矫正僵硬性脊柱后凸或侧后凸的初期临床报道 被引量:13
6
作者 解京明 王迎松 +4 位作者 张颖 鲁宁 陈鸿 曹锦 张漾杰 《脊柱外科杂志》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椎体切除技术治疗僵硬性脊柱后凸或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技术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6年7月,采用单纯后路全椎体切除技术治疗的12例僵硬的脊柱后凸或侧后凸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68°;合...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椎体切除技术治疗僵硬性脊柱后凸或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技术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6年7月,采用单纯后路全椎体切除技术治疗的12例僵硬的脊柱后凸或侧后凸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68°;合并侧凸者平均76°。以加压-撑开-开放-闭合矫形力获得矫形。结果后凸及侧凸矫正率分别为77.6%和66.7%,均获得满意的躯干平衡。随访时间为6-12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发生。结论在脊髓可耐受的范围内,全椎体切除术为脊柱全方位的矫形提供机会,可作为常规手术技术的补充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截骨术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下颈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关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18
7
作者 解京明 张漾杰 +3 位作者 鲁宁 刘宗良 王迎松 张颖 《脊柱外科杂志》 2006年第6期354-358,共5页
【目的】为下颈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及形态学资料。方法应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对24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C3~7椎弓根的高度、宽度、骨性椎管长度、轴线长度、内外侧皮质厚度及轴线夹角进行解剖学测量,并分别计算各节... 【目的】为下颈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及形态学资料。方法应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对24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C3~7椎弓根的高度、宽度、骨性椎管长度、轴线长度、内外侧皮质厚度及轴线夹角进行解剖学测量,并分别计算各节段左右侧椎弓根测量值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3~7椎弓根的椎弓根最窄处截面上下皮质骨高度(PH)和松质骨高度(PSH)分别为4.21mm和7.64mm,宽度分别为3.64mm和5.88mm;轴线长度、骨性椎管长度及侧块部长度分别为15.75mm、32.20mm及8.12mm;最狭窄处内、外侧皮质厚度为0.68mm和1.65mm;椎弓根轴线与矢状线在水平面上的夹角C3:47.12°±3.05°、C4:43.47°±1.49°、C5:40.15±2.58°、C6:38.55°±2.45°、C7:35.16°±2.10°;椎弓根轴线与水平面间夹角C3:8.50°±2.50°、C4:4.83°±1.65°、C5:1.25°±1.45°、C6:-(4.50°±2.50°)、C7:-(8.50°±2.50°)。结论本实验实体测量数据与国内外数据无显著差异,但发现颈椎椎弓根解剖形态个体变异程度较大,术前必须对置钉椎体进行CT、X线片检查,确定适合个体的进钉点、进钉方向、螺钉直径及长度等。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仍然是一种相对安全、固定可靠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内固定器 解剖学
下载PDF
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融合 被引量:14
8
作者 解京明 徐松 +1 位作者 王迎松 张颖 《临床骨科杂志》 2006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探讨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的手术技术和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28例60岁以上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2例L1骨折脱位患者和1例T12硬脊膜瘤患者行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融合。观察手术前后症状、体征、X线片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 目的 探讨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的手术技术和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28例60岁以上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2例L1骨折脱位患者和1例T12硬脊膜瘤患者行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融合。观察手术前后症状、体征、X线片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的变化,以及手术后CT检查椎体间植骨面积。结果 随访6~26个月。术前症状及体征均缓解,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均有明显恢复,脊柱融合率达96.1%。未发生植入骨的吸收、移位和沉陷。主要有手术中硬脊膜撕裂、神经根牵拉以及手术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融合是一种可行的椎体间融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间融合 微粒骨打压植骨 骨移植 脊柱疾病
下载PDF
颈椎斜位片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术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解京明 鲁宁 +3 位作者 王迎松 张漾杰 曹锦 张颖 《脊柱外科杂志》 2007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通过C形臂X线机以不同角度拍摄的尸体颈椎样本的斜位片观测颈椎椎弓根。在此基础之上不同角度的颈椎斜位片上观察术前拟行下颈椎椎弓根钉植入的患者颈椎椎弓根影象学表现。在这两个观测的基础上找到颈椎椎弓根及螺钉植入的最佳斜位... 目的通过C形臂X线机以不同角度拍摄的尸体颈椎样本的斜位片观测颈椎椎弓根。在此基础之上不同角度的颈椎斜位片上观察术前拟行下颈椎椎弓根钉植入的患者颈椎椎弓根影象学表现。在这两个观测的基础上找到颈椎椎弓根及螺钉植入的最佳斜位片角度。方法选用干燥的人颈椎(C3~7)标本在C形臂X线机辅助下通过透视不同的斜位角度(40°、45°、50°、55°、60°)观测椎弓根。同时在颈椎标本观测的基础上,对拟行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患者术前摄不同角度的颈椎斜位片(45°、50°、55°)观测颈椎椎弓根的显示。两次试验都是观测椎弓根的长度及对侧椎弓根在椎体上显影的位置(把椎体3等分)。结果通过测量发现55°颈椎双斜位片对椎弓根长度的显示及对侧椎弓根位置显示与其他角度斜位片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55°双斜位片对术前颈椎椎弓根的判断及术中椎弓根钉植入准确性的判断是斜位片的最佳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内固定器 放射摄影术 摄影测量法
下载PDF
154枚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CT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解京明 曹锦 +1 位作者 王迎松 张颖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283-286,共4页
目的:探讨CT对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的评价。材料和方法:分析154枚下颈椎椎弓根内螺钉置入术后的CT表现,包括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角度和损伤或穿破椎弓根骨皮质,并根据其穿出骨皮质的距离分为2度,即I°≤2mm,II°>2m... 目的:探讨CT对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的评价。材料和方法:分析154枚下颈椎椎弓根内螺钉置入术后的CT表现,包括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角度和损伤或穿破椎弓根骨皮质,并根据其穿出骨皮质的距离分为2度,即I°≤2mm,II°>2mm。结果:CT显示34(22.1%)枚螺钉不同程度地损伤椎弓根外侧骨皮质,其中螺纹穿破椎弓根骨皮质距离I°30(19.5%)枚,II°4(2.6%)枚。结论:CT是评价下颈椎椎弓根内螺钉置入位置的有用方法。CT显示下颈椎椎弓根内螺钉置入术后对椎弓根骨皮质,尤其是外侧骨皮质损伤率较高,但I°损伤,仍属螺钉置入成功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椎弓根 螺钉 CT
下载PDF
脊柱结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中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8
11
作者 解京明 张颖 +1 位作者 王迎松 杨振东 《临床骨科杂志》 2007年第5期390-392,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技术治疗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6例脊柱结核患者术前正规抗结核治疗,经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于术后3、6个月及1、2、5年门诊随访。对植...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技术治疗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6例脊柱结核患者术前正规抗结核治疗,经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于术后3、6个月及1、2、5年门诊随访。对植骨融合、矢状面后凸纠正及维持、神经损伤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5例获得2~5年随访。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率达97.4%,后凸Cobb角矫正率66.9%,随访丢失2.4°±1.5°。术前后凸角度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同术后各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2年与术后5年比较后凸角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核感染治愈无复发,无一例植骨失败、假关节形成。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技术治疗脊柱结核安全、有效。该技术有利于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矫正后凸畸形,结合抗痨治疗能减少或避免结核复发,防止术后后凸矫正角度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 随访研究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分析
12
作者 夏古尚 李祥林 +3 位作者 邵建楠 卢少堃 解京明 孔庆利 《云南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UBE技术治疗单一节段LDH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确诊并采用UBE技术治疗的LDH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完成突出的髓核组织摘除术。采用VAS评分和ODI指数进行手术前后的对比,并采用MacNab疗... 目的探讨UBE技术治疗单一节段LDH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确诊并采用UBE技术治疗的LDH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完成突出的髓核组织摘除术。采用VAS评分和ODI指数进行手术前后的对比,并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都圆满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在术后随访时,VAS评分及ODI指数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术后优良率为97.5%。结论UBE技术是治疗LDH的安全有效手术方式,可达到较高的优良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髓核摘除术 疗效评价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的前路减压内固定术 被引量:3
13
作者 解京明 王大兴 +1 位作者 张颖 王印松 《中国骨伤》 CAS 2006年第5期294-295,共2页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前路钢板结合钛网植骨在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解京明 王迎松 +1 位作者 张颖 张漾杰 《脊柱外科杂志》 2006年第3期137-140,145,共5页
目的 观察钛网结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患者应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28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按Frankel评分标准进行... 目的 观察钛网结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患者应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28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按Frankel评分标准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定;围手术期无明显并发症,植骨均在术后12周达到临床愈合,颈椎生理曲度保持良好,无椎间盘高度的丢失,钛网无下沉、移位。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无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3.5个月开始出现融合迹象,术后1年骨融合良好。结论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应用前路颈椎钢板固定技术结合钛网植骨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恢复,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并能维持有效的椎间高度,植骨易于融合。通过自体椎体开槽减压取骨或加异体骨植骨避免了髂骨取骨所带来的损伤及手术时间的延长,且住院时间短,有利于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和功能恢复。手术病例及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是否有致压因素及颈椎稳定性等情况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经后路全脊椎切除在重度脊柱侧凸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解京明 王迎松 +3 位作者 张颖 赵智 刘路平 杨振东 《脊柱外科杂志》 2010年第2期67-70,74,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在矫治>100°的重度脊柱侧凸时的临床应用特点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8年9月以全脊椎切除术联合椎弓根钉棒治疗的13例重度侧凸患者,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117.8°,冠状面偏斜平均...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在矫治>100°的重度脊柱侧凸时的临床应用特点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8年9月以全脊椎切除术联合椎弓根钉棒治疗的13例重度侧凸患者,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117.8°,冠状面偏斜平均6.7cm;术中置入直径为5.5~6.5mm椎弓根螺钉,通过全脊椎切除建立矫形空间后,直视下保护硬膜囊,获得脊柱冠状面整体平衡和侧凸矫形。结果平均侧凸矫形率为60.7%,冠状面偏斜纠正82.0%。术后1例发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2周后恢复,其余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同术前。术后6个月时,患者肺功能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平均随访22.5个月,矫形效果丢失<10%,1例内固定棒断裂。结论经后路全脊椎切除联合椎弓根钉棒器械矫形术可有效保护脊髓功能,获得良好矫形效果,适用于重度脊柱侧凸患者,特别是对伴有显著通气功能障碍的胸段侧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截骨术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下载PDF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解京明 王迎松 +3 位作者 张颖 鲁宁 曹锦 张漾杰 《颈腰痛杂志》 2008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评估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应用于颈椎不稳定的临床意义,并总结其手术技巧和适应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6年8月,采用颈3-7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的各类颈椎疾患28例146枚钉。创伤患者18例,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损伤情况。包括3... 目的评估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应用于颈椎不稳定的临床意义,并总结其手术技巧和适应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6年8月,采用颈3-7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的各类颈椎疾患28例146枚钉。创伤患者18例,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损伤情况。包括3例陈旧性下颈椎脱位,均后路一期复位,双侧椎弓根钉钢板固定;非创伤患者10例,予椎管减压,后路钉棒、板系统矫形或重建稳定性。结果术后CT提示椎弓根壁损伤5枚(3.42%),无1例血管神经损伤表现。随访时间平均9.8(3-24)月。创伤患者Frankel分级无加重,除3例A级患者无恢复外,均有1-3级的脊髓功能恢复,伴发神经根激惹症状减轻或消失;非创伤患者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6.8分提高至12.5分。结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是相对安全的操作,可适用于几乎所有需要从后路固定的颈椎病例。重要的是在术前详细分析影像资料,熟悉局部解剖特点,掌握合理的置钉技术,以减少和避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内固定器 椎弓根
下载PDF
胸、腰椎复杂脊柱骨折的外科策略 被引量:5
17
作者 解京明 张颖 +1 位作者 王大兴 王迎松 《创伤外科杂志》 2006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 探讨复杂脊柱骨折的表述与手术治疗原则。方法 分析我科1998-2004年收治的102例多节段脊柱骨折和脊柱骨折脱位的病例资料,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即复杂脊柱骨折;并对所有病例进行分类,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策略。结果 52例... 目的 探讨复杂脊柱骨折的表述与手术治疗原则。方法 分析我科1998-2004年收治的102例多节段脊柱骨折和脊柱骨折脱位的病例资料,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即复杂脊柱骨折;并对所有病例进行分类,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策略。结果 52例平均随访3年2个月。Frankel分级改善1级26例,2级16例,3级8例,无改善2例,未发现有迟发型神经障碍者。结论 对于不同的骨折类型结合其术前评定提出不同的手术策略,对脊柱稳定性及脊髓损伤的恢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分类 评分 手术策略
下载PDF
脊柱后路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解京明 刘路平 +1 位作者 王迎松 张颖 《临床骨科杂志》 2006年第4期309-310,共2页
目的分析脊柱后路手术后感染的病因、治疗方案及病程变化过程。方法415例行脊柱后路手术者中术后感染7例(脊柱骨折2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5例);内固定系统均为后路钉棒系统。早期感染5例,平均发现时间为术后1周,均给予充分扩创、灌洗、引... 目的分析脊柱后路手术后感染的病因、治疗方案及病程变化过程。方法415例行脊柱后路手术者中术后感染7例(脊柱骨折2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5例);内固定系统均为后路钉棒系统。早期感染5例,平均发现时间为术后1周,均给予充分扩创、灌洗、引流、抗生素治疗2周;2例迟发感染,发现时间为术后平均4个月,经6个月的引流换药,窦道未愈合,术后1年X线片、CT提示椎间植骨融合,行内固定取出。结果5例早期感染急性期14d控制,巩固60d后出院,约6个月时间门诊引流换药愈合,保留内固定;2例迟发感染,内固定取出2周后切口愈合。7例平均随访6个月,未见感染复发。结论脊柱后路术后急性感染须早期发现,及时行充分扩创、冲洗、引流,清除坏死组织,保留内固定,可控制感染;迟发性感染在确保脊柱稳定的同时取出内固定,才能消除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手术 外科伤口感染/病因学 外科伤口感染/治疗
下载PDF
胸腰椎严重骨折的分型与诊治 被引量:3
19
作者 解京明 王大兴 +1 位作者 张颖 王迎松 《脊柱外科杂志》 2005年第6期331-334,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严重骨折的表述、分类、诊断与手术治疗原则。方法分析本组收治的51例多节段脊椎骨折和脊椎骨折脱位患者,将其归属于严重的脊柱骨折范畴。并对所有病例进行了分类,给出了详细的诊断描述, 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不同的... 目的探讨胸、腰椎严重骨折的表述、分类、诊断与手术治疗原则。方法分析本组收治的51例多节段脊椎骨折和脊椎骨折脱位患者,将其归属于严重的脊柱骨折范畴。并对所有病例进行了分类,给出了详细的诊断描述, 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策略。结果 26例平均随访38个月,Frankel分级改善1级者13例,2级者8 例,3级者4例,无改善者1例,未发现有迟发型神经功能障碍者。结论对于胸、腰椎严重骨折我们首先应明确其分型。对于不同的骨折类型结合其术前评估制定不同的手术策略,将对脊柱稳定性及脊髓损伤的恢复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下载PDF
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的手术策略 被引量:5
20
作者 解京明 王迎松 +4 位作者 施志约 赵智 李韬 张颖 毕尼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5年第6期461-466,共6页
背景: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曾被认为是外科治疗的禁区,其手术治疗充满挑战与风险。目的:分析总结本中心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治疗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0月... 背景: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曾被认为是外科治疗的禁区,其手术治疗充满挑战与风险。目的:分析总结本中心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治疗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0月至2013年12月来自单中心连续的105例采用PVCR治疗的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7例,女58例,年龄10~45岁,平均年龄18.9岁。所有患者主弯柔韧度〈10%。12例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150°,术前接受4周持续颅-股骨牵引治疗。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相关信息,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602±132)min,术中失血量(4694±1794)ml。主弯侧凸:术前站立位108.9°±25.5°,术后36.6°±15.7°。节段性后凸:术前88.8°±31.1°,术后29.9°±14.1°。12例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150°患者,术前站立位主弯侧凸为152.5°±14.3°,牵引术前仰卧位141.8°±16.3°,牵引4周时仰卧位93.4°±14.0°,牵引4周时较牵引前仰卧位主弯侧凸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为47.2°±7.2°。节段性后凸:术前站立位109.3°±42.3°,牵引术前仰卧位98.9°±40.0°,牵引满4周仰卧位67.3°±22.2°,牵引满4周较牵引前仰卧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站立位32.2°±9.5°。7例患者发生暂时性神经并发症,及时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无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病例。24例患者发生了31项主要非神经并发症事件。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5年以上随访49例,患者满意度高,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PVCR术是治疗严重僵硬脊柱畸形有效手段之一,但因其应用过程面临着诸多风险,不应作为大多数脊柱畸形治疗的首选。PVCR是对术者手术技巧的全面考验和患者生命安全的严重挑战,有赖于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严密的手术策略及紧密协作的团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严重 僵硬 经后路全脊椎切除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