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椭圆模型M_W≥5.5地震震源参数时域计算方法
1
作者 王江 马强 +3 位作者 陶冬旺 章旭斌 解全才 林德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3-1107,共15页
为提高时效性,地震预警系统对震源的处理一般采用“点源”假定,不考虑震源尺度、破裂方向和震源区应力降,对震源参数简化处理使得预测地震动参数分布过于粗略,特别是对破坏性大震.本文应用日本地震(M_W≥5.5)强震动数据,考虑椭圆震源模... 为提高时效性,地震预警系统对震源的处理一般采用“点源”假定,不考虑震源尺度、破裂方向和震源区应力降,对震源参数简化处理使得预测地震动参数分布过于粗略,特别是对破坏性大震.本文应用日本地震(M_W≥5.5)强震动数据,考虑椭圆震源模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中、大地震矩震级、拐角频率和应力降等震源参数时域计算方法,并分析了场地效应、地震动传播衰减、震源效应和滤波频带等因素对时域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利用P波信息快速获取震源能量释放过程,量化随破裂传播震源谱拐角频率、应力降和破裂面积的演化过程,为地震动预测提供更多重要的震源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时间域 矩震级 拐角频率 应力降 破裂面积
下载PDF
MEMS地震烈度仪在结构地震反应观测中的应用
2
作者 刘泉 李继龙 +3 位作者 陶冬旺 马强 解全才 杨剑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1-188,共8页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获取常时和震时结构反应记录,是工程结构健康诊断和震害评估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2019年,云南大理建设了一个由8个地震烈度仪测点组成的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每台烈度仪内置一个3分向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获取常时和震时结构反应记录,是工程结构健康诊断和震害评估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2019年,云南大理建设了一个由8个地震烈度仪测点组成的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每台烈度仪内置一个3分向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加速度计。通过标准振动台检测,确定台阵配备的烈度仪的幅频响应特性曲线和线性度误差符合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该台阵于2021年5月获得了大理漾濞地震序列的多次结构地震反应记录,本文选取其中3次M_(S)3.0~M_(S)3.2级地震,分析了观测记录的加速度时程、傅里叶幅值谱和信噪比等数据,由结果可知:该台阵可较好地记录幅值≥0.5 cm/s^(2)、频带1.0~39.0Hz的振动信号,对于近场小震具有一定的监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漾濞地震 结构地震反应观测 地震烈度仪 标准振动台
下载PDF
考虑近断层方向性效应的速度脉冲放大作用预测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晓芬 温增平 +3 位作者 谢俊举 解全才 徐超 王元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05-318,共14页
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结构有特殊的破坏作用。所以在近断层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以及工程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速度脉冲的影响。而传统地震动预测模型往往会低估速度脉冲的影响。因此,如何可靠地估计速度脉冲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的重要... 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结构有特殊的破坏作用。所以在近断层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以及工程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速度脉冲的影响。而传统地震动预测模型往往会低估速度脉冲的影响。因此,如何可靠地估计速度脉冲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该研究以NGA-West2数据库为基础,另外收集近年最新获取的近断层地震动记录,考虑脉冲方向的不确定性,基于小波方法定量进行速度脉冲识别,共获得316条速度脉冲记录。基于该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新的速度脉冲放大作用分段预测模型,并与已有的速度脉冲放大作用预测模型进行比较,验证了其有效性。该模型考虑了近年实际地震动观察结果,在已有的速度脉冲放大作用预测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脉冲放大系数的平台高度。基于所提出的脉冲放大作用经验预测模型,通过对传统地震动预测模型进行修正从而对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进行了有效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方向性 速度脉冲 放大作用 预测模型
下载PDF
NGA-West2地震动预测模型对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各分量的适用性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晓芬 温增平 +1 位作者 谢俊举 解全才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6-372,共17页
鉴于传统的地震动预测模型未考虑速度脉冲的影响,可能会低估近断层区域的地震风险,而新一代NGA-West2地震动预测模型对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适用性有待研究。首先,收集了2013年以来的近断层地震动记录,在充分考虑脉冲方向的不确定性条件下... 鉴于传统的地震动预测模型未考虑速度脉冲的影响,可能会低估近断层区域的地震风险,而新一代NGA-West2地震动预测模型对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适用性有待研究。首先,收集了2013年以来的近断层地震动记录,在充分考虑脉冲方向的不确定性条件下,基于小波方法定量地识别出速度脉冲记录,形成了最新的速度脉冲记录数据库;然后,利用小波提取出速度脉冲记录中的长周期脉冲信号,基于偏差参数分析方法,定量地研究NGA-West2地震动预测模型分别对速度脉冲原始记录和提取长周期脉冲后的残余记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显示,NGA-West2中的四个地震动预测模型均会低估近断层速度脉冲记录,特别是在脉冲周期附近的周期段内速度脉冲观测值远远大于这四个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但残余记录观测值与NGA-West2中四个地震动预测模型的预测值较吻合。值得注意的是,CB2014地震动预测模型能更好地预测残余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预测模型 速度脉冲记录 残余记录 适用性
下载PDF
应用邻近强震动站点主余震记录的场地及地形效应分析
5
作者 张世亮 马强 +3 位作者 陶冬旺 钱亮 李继龙 解全才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00-210,共11页
2022年01月08日青海门源发生M_(S)6.9级地震,在震源相同、路径类似的条件下,间距5.5 km的地震烈度仪站点观测到的地震动加速度存在较大差异,针对此现象,应用主余震强震动记录,分别使用谱比法和标准谱比法分析了场地效应与地形效应对地... 2022年01月08日青海门源发生M_(S)6.9级地震,在震源相同、路径类似的条件下,间距5.5 km的地震烈度仪站点观测到的地震动加速度存在较大差异,针对此现象,应用主余震强震动记录,分别使用谱比法和标准谱比法分析了场地效应与地形效应对地震动的影响,并提出了通过移动带通滤波器的高频截止频率来确定地面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的主要贡献频段的方法。考虑场地效应和地形放大效应等因素,在不同频带内初步分析了PGA偏差较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级地震 谱比法 场地效应 地形效应 非线性场地反应
下载PDF
基于P波位移增长特征的矩震级时域估算方法
6
作者 王江 马强 +2 位作者 陶冬旺 解全才 薛韬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32,共12页
震时震级估计是地震预警(EEW)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有限记录的幅值和频率成分与震级的统计关系实现震源规模快速估计。然而统计方法未采用客观表征地震能量的物理量,对震源破裂传播过程考虑不足,不能直接量化地震矩。在地震场景应用... 震时震级估计是地震预警(EEW)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有限记录的幅值和频率成分与震级的统计关系实现震源规模快速估计。然而统计方法未采用客观表征地震能量的物理量,对震源破裂传播过程考虑不足,不能直接量化地震矩。在地震场景应用中,EEW系统存在震级估算结果离散,大震震级低估等问题。为实时量化地震破裂能量,推导了中、小地震P波位移波形参数(位移峰值P_(d)和峰值时刻t_(pd))与地震矩的理论关系,并通过日本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库验证。采用日本K-net台网记录,分析近场强震动记录P波位移增长特征,尝试从P_(d)曲线中提取特征参数P_(d)和t_(pd),构建预测矩震级的新参数Pdt。离线数据的矩震级估算结果表明,构造参数Pdt能够可靠地预测地震的矩震级,优于经典预警震级参数P_(d)。该时域矩震级估算方法为EEW系统的地震能量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矩震级估计 P波位移 时域方法 震源时间函数
原文传递
随机有限断层法的俯冲带板内地震动模拟
7
作者 林德昕 马强 +3 位作者 陶冬旺 马完君 解全才 刘名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3-113,共11页
为明确随机有限断层法在俯冲带板内地震动模拟中的适用性,以2021年日本千叶M j6.1俯冲带板内地震为例,使用该方法模拟了震中范围100 km内25组KiK-net台站井上和井下记录,并分析了模拟与观测记录的频谱、持时、峰值和空间分布等地震动特... 为明确随机有限断层法在俯冲带板内地震动模拟中的适用性,以2021年日本千叶M j6.1俯冲带板内地震为例,使用该方法模拟了震中范围100 km内25组KiK-net台站井上和井下记录,并分析了模拟与观测记录的频谱、持时、峰值和空间分布等地震动特征。结果表明:模拟与观测记录的5%阻尼比拟加速度反应谱(A_(ps))在0.1~10 Hz频带范围内吻合较好;基于70%能量持时模型的模拟记录在强震动段和持时上与观测记录匹配良好;井上台模拟与观测记录的地表峰值加速度(A_(pg))接近,且两者A_(pg)衰减特征基本一致;模拟和观测记录所得A_(pg)等值线相似。此外,将模拟和观测记录与现有日本俯冲带板内地震动衰减关系式(Zhao16)进行了比较,发现Zhao16的A_(pg)预测值普遍出现高估,其A_(ps)预测值在低频和高频分别出现一定程度的低估和高估,这可能与研究区域的盆地效应和软土层有关。研究结果为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俯冲带板内地震动的适用性提供了依据,进而为探索将该方法应用于中国具有相似俯冲带构造的地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日本千叶地震 随机有限断层法 地震动模拟 俯冲带衰减关系 俯冲带板内地震
下载PDF
中美日仪器地震烈度的计算方法对比和经验换算关系
8
作者 傅豪 马强 +1 位作者 解全才 陶冬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83,共9页
2020年修订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烈度表》引入仪器测定的地震烈度,即仪器地震烈度作为评定地震烈度的指标之一,在震后烈度评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仪器地震烈度根据实测地震动记录计算得到,国际上现行地震烈度标度和计算方法并不一致,... 2020年修订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烈度表》引入仪器测定的地震烈度,即仪器地震烈度作为评定地震烈度的指标之一,在震后烈度评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仪器地震烈度根据实测地震动记录计算得到,国际上现行地震烈度标度和计算方法并不一致,对于深入应用不同国家和地区仪器地震烈度造成不便。应用大量中国和日本4级以上地震的强震动观测记录,计算了中国、美国和日本的仪器地震烈度及相关地震动参数,对比分析了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关地震动参数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和统计关系,并给出了3种仪器地震烈度之间的经验换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观测 仪器地震烈度 地震动参数
下载PDF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强震动记录处理与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解全才 马强 +1 位作者 王丽艳 张景发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119,共9页
对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地震中国数字强震强震动观测台网获取的82组强震动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分析前对记录进行了格式转换,零线校正,录入元数据生成标准格式的加速度数据。统计分析显示10 Gal以上加速度记录有46条,峰值加速... 对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地震中国数字强震强震动观测台网获取的82组强震动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分析前对记录进行了格式转换,零线校正,录入元数据生成标准格式的加速度数据。统计分析显示10 Gal以上加速度记录有46条,峰值加速度范围为0. 33~185. 02 cm/s2,峰值速度范围为0. 04~6. 55 cm/s,记录到最大仪器地震烈度为6. 2度。将实际观测数据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对比,结果显示在震中距200 km以内与Yu 2013短轴衰减关系吻合较好,但在300 km外衰减缓慢,分析了其可能的原因。同时分析了幅值较大2个台站的反应谱谱特征,九寨百河台南北向加速度反应谱高于我国7度罕遇地震的抗震设计反应谱,加速度反应谱主要周期集中在0. 1到0. 4 s以内,不会对长周期建筑造成严重破坏。最后计算了5%~75%和5%~95%两种能量持时,结果整体上符合随震中距增大而增大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峰值加速度 衰减关系 反应谱 持时
下载PDF
2016年日本熊本MW7.0地震强震动记录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解全才 马强 张景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5-133,I0004,共10页
对2016年日本熊本MW7.0地震K-net和Kik-net强震动台网获取的强震动记录进行校正处理,分析了峰值加速度与峰值速度幅值特征,将观测结果与日本常用的3组衰减关系进行了对比,最后分析了强震动记录的持时特征和频谱特征。结果表明:①本次地... 对2016年日本熊本MW7.0地震K-net和Kik-net强震动台网获取的强震动记录进行校正处理,分析了峰值加速度与峰值速度幅值特征,将观测结果与日本常用的3组衰减关系进行了对比,最后分析了强震动记录的持时特征和频谱特征。结果表明:①本次地震EW,NS及UD向最大峰值加速度分别为1156.95 gal,-786.60 gal,874.40 gal,与日本地区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衰减公式预测值比较吻合;②5%-75%和5%-95%的2种能量持时整体上符合随距离增大而增大的规律;③KMMH16台站3个方向的加速度反应谱在0.5~1.2 s都超过1995年阪神地震中JR Takaroti台站的反应谱,本次地震对木结构房屋和低矮及中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破坏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本地震 仪器地震烈度 峰值加速度 持时 频谱
下载PDF
强震动数据库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
11
作者 解全才 马强 杨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56,共9页
随着我国强震动数据库中数据的飞速增加,我们需要开展大量细致工作来解决我国强震动数据库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本文以16WCEE强震动数据库相关论文为基础,基于大量相关研究文献详细梳理了美国NGA强震动数据库、CESMD强震动数据库、COSMO... 随着我国强震动数据库中数据的飞速增加,我们需要开展大量细致工作来解决我国强震动数据库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本文以16WCEE强震动数据库相关论文为基础,基于大量相关研究文献详细梳理了美国NGA强震动数据库、CESMD强震动数据库、COSMOS强震动数据库、欧洲ESM强震动数据库、PRSM强震动数据库、意大利ITACA强震动数据库、日本NIED强震动数据库、中国大陆CSMNC强震动数据库等主流强震动数据库的发展现状及特点。通过与国外强震动数据库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强震动数据库发展存在的差距,提出了我国未来应将强震动数据格式的统一、元数据信息的完善、数据的高速自动处理、数据共享的高效易用、高质量特定应用数据库的建设作为强震动数据库未来研究和工作的重点关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数据 强震动数据库 NGA 数据共享
下载PDF
2016年2月6日美浓6.4级地震P-alert台网强震动记录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解全才 张景发 +1 位作者 李永生 申文豪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1-149,共9页
P-alert台网实时数据对地震预警及烈度速报和工程地震研究都是重要的补充,处理分析这些数据对客观衡量P-alert台网数据质量和数据用途有重要意义。对2016年2月6日台湾美浓ML6.4地震P-alert台网获取的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统计分析... P-alert台网实时数据对地震预警及烈度速报和工程地震研究都是重要的补充,处理分析这些数据对客观衡量P-alert台网数据质量和数据用途有重要意义。对2016年2月6日台湾美浓ML6.4地震P-alert台网获取的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统计分析显示100gal以上加速度记录有112条,200gal以上加速度记录有33条,400gal以上加速度记录有7条,东西向最大峰值加速度为466.4gal,南北向最大峰值加速度为498.4gal,竖直向最大峰值加速度为258.6gal,最大仪器地震烈度为9.5度。竖直向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比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衰减快。峰值加速度比峰值速度衰减快,观测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与台湾西南地区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衰减公式比较一致。计算得到了近场台站的永久位移,显示P-alert台网绝大多数永久位移在1cm到5cm之间,最大永久位移达8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浓地震 峰值加速度 峰值速度 仪器地震烈度 永久位移
下载PDF
2016年4月16日熊本地震滑动分布反演与分析
13
作者 解全才 张庆云 +1 位作者 马强 张景发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9-199,共11页
综合利用强震数据、GPS数据和InSAR数据基于双断层模型反演熊本地震滑动分布,通过选择合理的介质模型和平滑因子,分别对数据进行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三种数据联合反演的结果最优,最终滑动模型为:断层1走向为236... 综合利用强震数据、GPS数据和InSAR数据基于双断层模型反演熊本地震滑动分布,通过选择合理的介质模型和平滑因子,分别对数据进行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三种数据联合反演的结果最优,最终滑动模型为:断层1走向为236°,倾角65°,滑动角-150.6°,最大滑动量为6m;断层2走向为206°,倾角72°,滑动角-155°,最大滑动量为4m。基于K-net和Kik-net获取永久位移快速反演得到的滑动分布结果与基于GPS数据,Sentinel-1A InSAR数据反演甚至联合反演得到滑动分布结果比较一致,表明大震后利用高密度强震动台网后快速获取滑动分布用于震后应急响应和灾害评估是切实可行的,同时认为此次地震发震断层为右旋走滑的断层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本地震 强震动数据 GPS数据 INSAR 滑动分布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1
14
作者 于海英 王栋 +3 位作者 杨永强 解全才 江汶乡 周宝峰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3,共13页
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分析前对原始加速度记录进行整理、转换数据格式、零线校正、录入原数据,形成标准格式的未校正加速度数... 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分析前对原始加速度记录进行整理、转换数据格式、零线校正、录入原数据,形成标准格式的未校正加速度数据;在这次地震中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有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 Gal的加速度记录,有46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的断层距小于100 km,使中国大陆近断层区域所获得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数量成倍增加。本文依据这批数据对汶川大地震强震动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此次地震断层附近地区的PGA衰减规律,并利用此规律模拟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峰值,绘制了PGA分布图;给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反应谱、上盘效应、速度大脉冲效应等地震动特征,这些特征可作为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依据及灾区重建时参考;最后展望了这批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加速度记录 数据处理 零线校正 强震动特性 衰减规律 PGA分布
下载PDF
近场数字强震仪记录误差分析与零线校正方法 被引量:49
15
作者 于海英 江汶乡 +3 位作者 解全才 杨永强 程翔 杨剑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2,共12页
本文对数字强震仪记录进行了误差分析,并对国家强震动台网入网的5种型号数字强震仪系统作了振动台对比试验,分析了该系统加速度记录积分后速度和位移时程零线漂移的原因。本文提出了加速度记录的零线漂移校正方法和校正准则。为了印证... 本文对数字强震仪记录进行了误差分析,并对国家强震动台网入网的5种型号数字强震仪系统作了振动台对比试验,分析了该系统加速度记录积分后速度和位移时程零线漂移的原因。本文提出了加速度记录的零线漂移校正方法和校正准则。为了印证零线校正方法的可靠性,对振动台试验中强震仪记录到的加速度两次积分得出位移时程与试验时记录到的绝对位移进行比较,计算位移和振动台绝对位移完全一致;对2008年5.12汶川8.0级大地震和1999年台湾9.21集集7.6级地震现场加速度记录两次积分后得出永久位移与两次大地震的GPS同震位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大地震近场仪器墩会发生倾斜或产生永久位移时加速度记录的零线校正有明显效果,可以给出加速度积分后的速度和位移并符合校正准则。本文方法解决了对大地震近场地面运动的研究停留在对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的研究阶段的困惑,满足了结构抗震对地面永久位移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强震仪 近场加速度记录 零线校正 永久位移
下载PDF
联合强震记录和InSAR/GPS结果的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震源滑动分布反演及其地震学应用 被引量:23
16
作者 申文豪 李永生 +2 位作者 焦其松 解全才 张景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29,共15页
2017年8月8日我国四川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本研究利用基线校正方法获得距震中100km范围内9个强震台站同震位移,基于Sentinel-1卫星干涉SAR影像对获取了InSAR同震形变场.结合GPS形变数据,本研究进行了震源滑动模型联合反演,结果显... 2017年8月8日我国四川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本研究利用基线校正方法获得距震中100km范围内9个强震台站同震位移,基于Sentinel-1卫星干涉SAR影像对获取了InSAR同震形变场.结合GPS形变数据,本研究进行了震源滑动模型联合反演,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整体以走滑运动为主,释放地震矩约为7.60×1018 N·m(~MW6.52).通过对比模拟形变场和观测值显示,联合反演结果优于单独基于InSAR形变场的反演结果.静态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断层平均静态应力降为1.07MPa.反演滑动模型沿走向和倾角方向拐角波数值分别为0.99×10-4和1.10×10-4.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共有83.6%的余震位于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被主震所触发的余震占总数的77.9%,主震对后续余震具有显著触发作用.强地面运动模拟结果显示模拟结果在烈度分布范围和等级方面与调查烈度符合度很高,模拟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断层破裂的方向性效应等特征.本研究计算结果显示九寨沟地震无论是平均静态应力降还是拐角波数均低于同类型地震的平均水平,这可能是造成本次地震强地震动水平相对不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同震反演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强地面运动
下载PDF
基于WebGIS的强震动台网数据发布系统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于海英 解全才 +1 位作者 周正华 杨剑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17,共5页
WebGIS技术在美、日等国家强震动台网发布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提出了我国强震动台网系统利用WebGIS发布信息的设计思路。对系统环境设计和关键技术以及空间数据库架构进行了研究,指出分布式WebGIS的应用研究已成为强震动台网数据... WebGIS技术在美、日等国家强震动台网发布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提出了我国强震动台网系统利用WebGIS发布信息的设计思路。对系统环境设计和关键技术以及空间数据库架构进行了研究,指出分布式WebGIS的应用研究已成为强震动台网数据发布系统建设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GIS 强震动台网 发布系统 空间数据库
下载PDF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及实时校正场地放大系数研究
18
作者 解全才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11期68-69,共2页
十五期间,我国累计部署约2000个强震动台站,台站分布密度增加,观测技术得到很大发展。我国即将实施“国家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工程”建设,建成后台网台间距将达到20—40 km,资料能够快速获取。但强震动数据在滑动分布反演方面尚未应用于... 十五期间,我国累计部署约2000个强震动台站,台站分布密度增加,观测技术得到很大发展。我国即将实施“国家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工程”建设,建成后台网台间距将达到20—40 km,资料能够快速获取。但强震动数据在滑动分布反演方面尚未应用于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数据 永久位移 滑动分布反演 场地放大系数 强地面运动模拟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及余震强震动记录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于海英 周宝峰 +4 位作者 杨程 江汶乡 解全才 赵晓芬 许思铭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53-160,共8页
文中介绍了芦山7.0级地震的主震和余震强震动观测,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芦山主余震1243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数据格式转换、元数据录入、零线调整、未校正加速度数据格式标准化。96条记录峰值加速度大于100 Gal,838组三分量... 文中介绍了芦山7.0级地震的主震和余震强震动观测,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芦山主余震1243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数据格式转换、元数据录入、零线调整、未校正加速度数据格式标准化。96条记录峰值加速度大于100 Gal,838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的震中距小于100 km,其中宝兴地办台记录处理后得到的东西向加速度峰值为1 005.4 Gal,这是我国大陆地区首次获得峰值加速度超过1 g的强震动记录。彭县—灌县近断层附近的10个强震动台站获得的记录平均能量持时为23.2 s,基线校正后得到的永久位移普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0级地震 加速度记录 数据处理 零线调整 永久位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38
20
作者 于海英 王栋 +7 位作者 杨永强 卢大伟 解全才 张明宇 周宝峰 江纹乡 程翔 杨剑 《震灾防御技术》 2008年第4期321-336,共16页
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这次地震中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gal的加速度记录,有46组三分量加... 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这次地震中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gal的加速度记录,有46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的断层距小于100km,使中国大陆近断层区域所获得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数量成倍增加。本文依据这批数据,对汶川大地震强震动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此次地震断层附近地区的PGA衰减规律,并利用此规律模拟了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峰值,绘制了PGA分布图、竖向PGA与水平向PGA比值图;给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反应谱、上盘效应、竖向效应、速度大脉冲效应等地震动特征,这些特征可作为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依据并供灾区重建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加速度记录 强震动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