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内梅罗指数的阳宗海湖滨湿地水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书锦 刘云根 +4 位作者 侯磊 梁启斌 王妍 詹乃才 张慧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9,14,共5页
在采集阳宗海湖滨湿地水样并测定水样中富营养化指标和重金属指标的基础上,用内梅罗指数法对不同湖滨湿地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TP总平均质量浓度为0.095mg/L,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0.05mg... 在采集阳宗海湖滨湿地水样并测定水样中富营养化指标和重金属指标的基础上,用内梅罗指数法对不同湖滨湿地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TP总平均质量浓度为0.095mg/L,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0.05mg/L)的1.9倍;COD总平均质量浓度为19.59mg/L,未超过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20mg/L);阳宗海湖滨湿地As污染最为严重,总平均质量浓度为0.112mg/L,超过了GB 3838—2002Ⅴ类水标准(0.10mg/L),Zn、Cu、Cr未超过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Cd、Mn、Ni、Pb、Co未检出;4个湖滨湿地区域富营养化指标的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均为良好,空间上表现为北部>东部>南部>西部;重金属指标的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为东部和北部中度污染水平,南部和西部重度污染水平,空间上表现为南部>西部>东部>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梅罗指数 阳宗海 湖滨湿地 水环境质量评价
下载PDF
滇东南典型岩溶湖滨湿地水体-沉积物-植物总磷分布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詹乃才 王妍 +3 位作者 刘云根 侯磊 王书锦 张慧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60,共11页
【目的】探讨农业面源污染下岩溶湖滨湿地"水体-植物-沉积物"体系中总磷(TP)的时空分异特征,以期为岩溶湖泊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滇东南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普者黑湖滨湿地设置典型样地,... 【目的】探讨农业面源污染下岩溶湖滨湿地"水体-植物-沉积物"体系中总磷(TP)的时空分异特征,以期为岩溶湖泊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滇东南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普者黑湖滨湿地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法布点方式,在研究区布设3条平行样带(编号Ⅰ、Ⅱ和Ⅲ),每条样带上等距布设不同采样点,于2014年10月和2015年1,4,7月采集研究区不同样点对应的水体、沉积物及茭草茎、叶,测定水体总磷(TP)质量浓度和沉积物及植物样品TP含量,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水体TP质量浓度表现为4月>1月>10月>7月,1,4和10月份水体TP质量浓度沿湖岸辐射区-湖滨湿地区-湖心辐射区方向呈现明显递减趋势;而7月份水体TP质量浓度较小,无明显变化规律。表层(0~5cm)沉积物TP含量表现为10月>4月>1月>7月,秋、春季沉积物TP污染较冬、夏季严重,各季节沉积物TP含量沿湖岸辐射区-湖心辐射区间总体均呈现递减的变化规律;在垂向分布上,随深度的增加,沉积物TP含量总体呈现递减趋势,且表层沉积物TP含量与中层(5~10cm)、底层(10~15cm)均呈显著差异(P<0.05)。茭草茎、叶TP含量均表现为4、7月份高于10、1月份,叶TP含量高于茎,且茭草的茎、叶分别与中层、底层沉积物TP含量呈现极显著相关性(P<0.01),但其沿湖岸辐射区-湖心辐射区间无明显变化。【结论】普者黑岩溶湖滨湿地水体TP质量浓度和沉积物与植物TP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异性,且湖滨湿地对外源磷具有良好的截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湖滨湿地 时空分异 总磷 截留作用 滇东南
下载PDF
阳宗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慧娟 刘云根 +4 位作者 梁启斌 王妍 侯磊 詹乃才 王书锦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353-359,共7页
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有助于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该研究以阳宗海不同湖岸湖滨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评价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污染程度,并运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重... 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有助于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该研究以阳宗海不同湖岸湖滨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评价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污染程度,并运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阳宗海湖滨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在不同湖岸呈现不同分布特征,As、Cd、Cr、Zn、Mn在东部含量较高,Co、Cu、Ni最高值出现在北部;Pb最高值出现在南部;(2)在研究区域Cd属于重度污染,As、Zn、Cu、Cr、Ni、Pb和Co均属于中等污染水平,且EF值均大于1,表明该研究区的重金属污染物除了来自地壳和自然风化过程,还受到于人类活动、工业生产等外源污染影响;(3)阳宗海不同湖岸重金属Mn和Cd累积效应最为显著,在东部湖滨湿地As和Cu的累积效应也较显著,其余重金属在不同湖滨湿地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污染累积;(4)因子分析可将9种重金属归为第一主成分(Zn、Cu、Cd、Ni、Pb、Co、Mn),贡献率为72.16%,为工业因子,第二主成分(As、Cd)为能源因子,通过聚类表明,该研究区域在污染程度上可分为3大类,主要受西南季风、铝厂、火电厂等影响。基于该研究结果,在今后环境治理时应该加强污染源控制,保护阳宗海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宗海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程度 来源
原文传递
滇东南典型岩溶湿地沉积物不同形态磷分布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詹乃才 刘云根 +4 位作者 王妍 梁启斌 侯磊 王书锦 张慧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72-1780,共9页
以滇东南普者黑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布点方式,探索稻田湿地、草甸湿地和湖滨湿地区域中沉积物总磷(TP)和各形态磷(磷酸二钙,Ca2-P;磷酸八钙,Ca8-P;磷酸十钙,Ca10-P;铝磷,Al-P;闭蓄态磷,O-P)含量分布特征,并分... 以滇东南普者黑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布点方式,探索稻田湿地、草甸湿地和湖滨湿地区域中沉积物总磷(TP)和各形态磷(磷酸二钙,Ca2-P;磷酸八钙,Ca8-P;磷酸十钙,Ca10-P;铝磷,Al-P;闭蓄态磷,O-P)含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各形态磷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稻田湿地、草甸湿地、湖滨湿地区域中沉积物总磷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依次为稻田湿地>湖滨湿地>草甸湿地。沉积物各形态磷组分中,以Ca-P为主,且Ca-P中的Ca10-P所占比例最高,对沉积物TP贡献最大。Ca2-P、Ca8-P、O-P、Ca10-P的空间分布特征与TP一致。湖滨湿地区沉积物各形态磷含量垂直方向总体均以表层(0—5 cm)最高,并依次向下层递减。沉积物中各形态磷与TP含量均呈正相关,其中,Ca2-P、Al-P与TP显著相关,对沉积物TP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者黑 岩溶湿地 沉积物 磷形态
下载PDF
普者黑岩溶湖滨湿地沉积物与茭草全磷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詹乃才 刘云根 +4 位作者 王妍 梁启斌 侯磊 王书锦 张慧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7-172,共6页
以滇东南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普者黑湖滨湿地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法布点方式,探讨岩溶湖滨湿地在湖岸—湖心过程中沉积物全磷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与湿地挺水植物茭草全磷的关系。结果表明:(1)普者黑湖滨湿地沉积物w(TP)空间变化... 以滇东南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普者黑湖滨湿地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法布点方式,探讨岩溶湖滨湿地在湖岸—湖心过程中沉积物全磷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与湿地挺水植物茭草全磷的关系。结果表明:(1)普者黑湖滨湿地沉积物w(TP)空间变化规律明显,水平方向总体按照湖岸—湖心方向依次递减,且变化范围分别为0.68~0.42g/kg(0—5cm),0.65~0.35g/kg(5—10cm)和0.59~0.27g/kg(10—15cm);垂直方向沉积物w(TP)均以表层最高,并依次向下层递减;(2)湿地植物茭草茎中TP含量沿湖岸—湖心方向总体呈现递减的变化规律,茭草叶对TP的吸收量明显高于茎的吸收量,且叶中w(TP)约为茎含量的1.35倍;(3)湿地植物茭草茎w(TP)与沉积物w(TP)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性,茭草叶w(TP)与沉积物w(TP)均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者黑 岩溶湖滨湿地 沉积物 挺水植物 全磷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河流生态修复区沉积物砷形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慧娟 刘云根 +3 位作者 王妍 侯磊 詹乃才 王书锦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2-397,412,共7页
生态修复是重金属污染河流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探析了不同形态砷在小白河生态修复区沉积物表层(0~10cm)、中层(10~20cm)和底层(20~30cm)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表、中、底层... 生态修复是重金属污染河流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探析了不同形态砷在小白河生态修复区沉积物表层(0~10cm)、中层(10~20cm)和底层(20~30cm)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表、中、底层中主要以残余态砷存在;残余态砷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占比逐渐增大。表层中可氧化态砷>弱酸可提取态砷>可还原态砷;中层中可氧化态砷>弱酸可提取态砷>可还原态砷;底层中可氧化态砷>可还原态砷>弱酸可提取态砷。(2)小白河表层沉积物中砷全量总体呈B断面>D断面>C断面。(3)有机质与可还原态、可氧化态砷的结合趋势较大。(4)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可提取态砷明显减少。故在利用该生态修复区进行环境治理时,应该重点针对表层沉积物进行定期清淤,减少该层沉积物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区 沉积物 形态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普者黑岩溶湖滨湿地沉积物全磷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詹乃才 刘云根 +3 位作者 王妍 梁启斌 王书锦 张慧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9-134,共6页
以滇东南岩溶湖滨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普者黑湖滨湿地设置典型样地,探讨不同人为干扰方式(农业和农村)下,湖滨湿地在湖岸-湖心过程中沉积物全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磷在农业和农村干扰条件下湖滨湿地沉积物水平及垂直分布... 以滇东南岩溶湖滨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普者黑湖滨湿地设置典型样地,探讨不同人为干扰方式(农业和农村)下,湖滨湿地在湖岸-湖心过程中沉积物全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磷在农业和农村干扰条件下湖滨湿地沉积物水平及垂直分布规律一致,具体表现为:水平方向w(TP)总体按照湖岸-湖心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垂直方向w(TP)以表层最高,并依次向下层递减;(2)分析2种人为干扰方式下的湖滨湿地沉积物w(TP)分布差异性表明,2种人为干扰方式下的湖滨湿地均存在对面源污染中磷素的拦截作用,且农村干扰方式下的湖滨湿地沉积物对面源污染中磷素的拦截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全磷 沉积物 湖滨湿地
原文传递
小白河生态修复区沉积物中砷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慧娟 刘云根 +2 位作者 侯磊 王书锦 詹乃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5-62,共8页
【目的】研究生态修复区重金属砷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为重金属污染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沿水流方向设置A、B、C、D、E 5个断面,其中A断面位于生态修... 【目的】研究生态修复区重金属砷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为重金属污染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沿水流方向设置A、B、C、D、E 5个断面,其中A断面位于生态修复区上游,为背景断面;E断面位于生态修复区下游,为削减断面;B、C、D断面位于生态修复区内,均为控制断面,采集5个断面的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小白河生态修复区表层(0~10cm)、中层(10~20cm)和底层(20~30cm)沉积物总砷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运用Hakanson方法对沉积物中砷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云南小白河流域沿水流方向5个断面河心位置表层沉积物中的总砷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生态修复区砷沉积效果明显,修复区下游断面河心位置表层沉积物中的总砷含量((1.29±0.001)g/kg)相对上游断面((1.39±0.001)g/kg)降低7.19%。水平方向上,在相同水力停留时间下,生态修复区内沿水流方向上3个控制断面表层(0~10cm)沉积物中总砷含量平均值表现为D断面((4.05±2.02)g/kg)>B断面((3.49±3.36)g/kg)>C断面((2.15±1.92)g/kg)。垂直方向上,生态修复区3个断面沉积物中总砷含量平均值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呈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特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3个断面沉积物中砷污染处于"高"及其以上等级的生态风险。【结论】小白河重金属砷污染风险较高,在进行治理时应对生态修复区沉积物进行清淤,并进行污染源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区 沉积物 空间分布 生态风险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干热河谷乡土树种清香木的光合影响
9
作者 黄俊玲 王妍 +1 位作者 李艳梅 詹乃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6期19-25,共7页
为了研究水分胁迫对清香木光合特性的影响,根据土壤田间持水量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含量梯度(W1-W6,土壤田间持水量分别为100%、80%、50%、30%、10%、5%)。以清香木为材料,利用Li-6400测量6个不同土壤水分含量梯度下清香木叶片的净光速... 为了研究水分胁迫对清香木光合特性的影响,根据土壤田间持水量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含量梯度(W1-W6,土壤田间持水量分别为100%、80%、50%、30%、10%、5%)。以清香木为材料,利用Li-6400测量6个不同土壤水分含量梯度下清香木叶片的净光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率(WUE)。了解清香木对水分过多或过少胁迫的响应,旨在为云南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恢复、清香木的培育种植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水分含量梯度下清香木净光合速率Pn值显著差异,总体Pn呈现"降—升—降"的态势,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具明显的午休现象。Pn下降主要受到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因素的影响。W1、W2受到气孔的限制,W3-W6受非气孔限制的因素影响,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气孔限制向非气孔限制转变。(2)18:00以后,除了W3以外,其他Pn出现负值,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生产力下降,植物死亡;W3则为水分适度的最佳选择,其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分别在50%和33.6%左右。(3)气孔导度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小而下降,土壤含水量在W3-W6时,气孔导度Gs日变化曲线无明显,基本呈现平缓状态。W1-W6的Gs值在8:00时最大,主要是空气湿度引起。(4)水分利用率WUE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而增加,适当的干旱胁迫有利于提高清香木光合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香木 水分胁迫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滇东南典型岩溶湿地底泥钙形态分布
10
作者 詹乃才 王妍 +3 位作者 刘云根 侯磊 王书锦 张慧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4-378,386,共6页
探讨岩溶地区稻田湿地—草甸湿地—湖滨湿地过程中底泥钙(Ca)形态的分布特征,为岩溶生态系统中钙循环及小流域的生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在滇东南—普者黑岩溶湿地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布点方式并采用BCR连续提取方法,探索了稻田湿... 探讨岩溶地区稻田湿地—草甸湿地—湖滨湿地过程中底泥钙(Ca)形态的分布特征,为岩溶生态系统中钙循环及小流域的生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在滇东南—普者黑岩溶湿地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布点方式并采用BCR连续提取方法,探索了稻田湿地、草甸湿地和湖滨湿地区域中底泥总Ca和各形态Ca(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含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各形态Ca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稻田湿地—草甸湿地—湖滨湿地过程中表层底泥总钙与各形态钙分布特征一致,平均含量排序为:稻田湿地(14 423mg/kg)>湖滨湿地(10 863mg/kg)>草甸湿地(4 846mg/kg)。(2)各形态Ca组分中,以酸可提取态为主,占总量的50%以上,其次是可还原态,占30%以上,可氧化态及残渣态相差不明显,约占总量的20%。除残渣态外,湖滨湿地其余形态Ca含量均随底泥深度的增加而减小。(3)底泥总Ca与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Ca分别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残渣态钙相关性不显著,酸可提取态Ca对总Ca的影响较大。普者黑底泥Ca含量因湿地类型的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湿地 底泥 分布特征
下载PDF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团聚体形态结构、组成及有机碳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家洋 蔺芳 +1 位作者 詹乃才 任敏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77-1086,共10页
通过豫北地区6 a定位试验,以撂荒地为对照,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3种不同的栽培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与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并探讨了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人工... 通过豫北地区6 a定位试验,以撂荒地为对照,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3种不同的栽培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与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并探讨了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建植后,土壤团聚体形态结构改善较为明显;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组成以5.00~3.00和3.00~2.00 mm粒径为主(比例为35.55%~57.12%);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以<0.25 mm和3.00~1.00 mm为主(比例为53.47%~74.47%);无论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还是水稳性团聚体,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团聚体质量分形维数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撂荒地、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腐殖质碳质量分数均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各栽培模式下0~40 cm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单播、撂荒地;Pearson双侧检验结果显示: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腐殖质碳质量分数两两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值均与小粒径团聚体(<0.25 m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相对于撂荒地,人工建植草地后能够显著改变土壤团聚体的分布,促进土壤固碳,其中又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为最佳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栽培模式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分形维数 相关性
下载PDF
阳宗海湖滨湿地水体中重金属空间分布及环境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慧娟 刘云根 +4 位作者 侯磊 梁启斌 王妍 詹乃才 王书锦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850-855,共6页
本文以阳宗海湖滨湿地水体中重金属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带法,旨在分析不同湖岸,湖滨湿地水体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分析水体中重金属的主要污染来源,通过累积标准单位以及健康风险指数评价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 本文以阳宗海湖滨湿地水体中重金属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带法,旨在分析不同湖岸,湖滨湿地水体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分析水体中重金属的主要污染来源,通过累积标准单位以及健康风险指数评价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域内,不同湖岸湖滨湿地中总As的含量均超过Ⅲ类水质标准;总Cu、总Cr、总Zn的含量均达到Ⅲ水质标准。2)不同湖岸,4种重金属分布规律不一致,主要受内、外污染源及湖滨带的拦截、削减作用的影响。3)四个湖岸的CCU值均介于2~10,表明阳宗海研究区湖滨带重金属为中度污染。4)阳宗海不同湖岸湖滨湿地水体中由化学致癌物质引起的致癌风险水平要比非致癌风险高。在总的健康风险中,由化学致癌物质As引起的致癌风险值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宗海 重金属 分布特征 污染来源 湖滨带 环境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