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穿越黑暗的缪斯之音——评《朗读者》中汉娜形象的反思意义 |
詹春花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7 |
18
|
|
2
|
诗之思:由边缘向经典的位移——从《洛丽塔》和《朗读者》的恋童恋母情结谈起 |
詹春花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7 |
4
|
|
3
|
王国维对尼采的译介——兼及王国维对“自杀”的阐释 |
詹春花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5
|
|
4
|
黑塞与道家 |
詹春花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4
|
|
5
|
黑塞小说对中国文化的创造性吸收 |
詹春花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06 |
4
|
|
6
|
赫尔曼·黑塞视野中的儒家文化及其启示 |
詹春花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3
|
|
7
|
1900年以前中国文学在德语地区的传播 |
詹春花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1 |
1
|
|
8
|
“大我”与“小我”——钱定平《花妖》和李敖《虚拟的十七岁》比较之我见 |
詹春花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9
|
从梁启超对尼采的批判看其启蒙思想 |
詹春花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0
|
梵澄与尼采 |
詹春花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1
|
现代性背景下的“鲁迅与尼采”——亦论鲁迅对尼采的接受 |
詹春花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2
|
关于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讨 |
詹春花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
2023 |
0 |
|
13
|
数学生态课堂:从尊重差异起锚 |
詹春花
|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2013 |
1
|
|
14
|
用体验打开思维的另一扇窗 |
詹春花
|
《江苏教育研究(实践)(B版)》
|
2016 |
0 |
|
15
|
浅谈高职数据库应用教学 |
詹春花
|
《神州》
|
2018 |
0 |
|
16
|
从“公共领域”到中国的“批评空间”——读李欧梵《“批评空间”的开创》与陈建华《申报·自由谈话会》 |
夏光武
詹春花
|
《中文自学指导》
|
2005 |
0 |
|
17
|
论《我的名字叫红》叙事中的文化主题 |
詹春花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0
|
|
18
|
黑塞在解放前中国译介情况的补遗 |
詹春花
张弘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9
|
黑塞的《玻璃球游戏》与《易经》 |
詹春花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20
|
黑塞与道家 |
詹春花
|
《中国道教》
|
200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