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考跨学科命题透视:特点、问题与改进建议——基于对2016-2023年210份全国卷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詹泽慧 钟煊妍 +2 位作者 邹萱萱 陈利 高瑞翔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6,共13页
高考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权威性高利害考试,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挥棒和风向标。新课标和新高考改革明确强调问题导向、学科融合的基本取向,对跨学科命题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把握高考跨学科命题的总体概况,有必要基于高考全国试卷... 高考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权威性高利害考试,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挥棒和风向标。新课标和新高考改革明确强调问题导向、学科融合的基本取向,对跨学科命题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把握高考跨学科命题的总体概况,有必要基于高考全国试卷对其跨学科命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2016—2023年共210份高考全国卷中的跨学科试题所考查的学科知识内容、核心素养水平、问题情境等进行编码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高考跨学科试题数量约占总题量的10%,与新课标所要求的课时比例相匹配;跨学科命题整体呈现出能力本位、问题开放、形式多样的特点,但仍然存在文理内部组合远多于文理交叉组合,学科融合程度不够高,学科核心素养的组合方式相对固定且频次分布不均衡,学科核心素养考查水平不高等问题。未来高考跨学科命题应从学科知识锚定、学科融合水平提升和核心素养考查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并不断提升命题质量。具体而言,可通过增强试题的情境化创设,突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关联点,以命制文理交叉的跨学科试题;可通过提炼跨学科大概念,并提供相应的引导和提示,以命制超学科融合水平的试题;还可通过构建核心素养所对应的学科知识体系,并与相关学科建立情境关联,以命制素养导向的跨学科试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 核心素养 跨学科命题 学科融合 创新人才培养
下载PDF
科学高阶思维的本质探寻与分层解构 被引量:1
2
作者 詹泽慧 李通德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1,共11页
科学高阶思维作为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是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基于此,研究通过探寻科学高阶思维的本质,论证了思维结构的系统性、思维发展的层次性、思维表征的间接性、思维方式的学科取向性,进而演绎出基础思维方式... 科学高阶思维作为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是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基于此,研究通过探寻科学高阶思维的本质,论证了思维结构的系统性、思维发展的层次性、思维表征的间接性、思维方式的学科取向性,进而演绎出基础思维方式,经由学科通达至高阶思维的发展路径,构建了思维发展的BDH层级框架。科学高阶思维可解构为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科学建模三项关键维度,其所蕴含的各项基础思维方式需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步达成。在深入理解三种科学高阶思维的内涵后,研究提取出24种基础思维方式,其中通用类10种、推理类5种、论证类5种、建模类4种。最后,研究构建了科学高阶思维实践发展模型,并以学科内容“水循环”为例,展示了基于“5E”教学模式,将学科内容与基础思维方式有效融合的具体实践探究过程,阐释了以基础思维方式作为基本单元的科学高阶思维培养过程和设计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阶思维 科学高阶思维 科学教育 科学实践
下载PDF
以评促教:基于事理图谱的计算思维水平评价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詹泽慧 钟煊妍 +1 位作者 邹萱萱 骆丽霞 《现代远距离教育》 CSSCI 2024年第1期45-57,共13页
计算思维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而监测计算思维状况、评价计算思维水平并据此提出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是当前“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改革下实现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路径。然而,由于计算思维的复杂性、抽象性和过程性,教... 计算思维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而监测计算思维状况、评价计算思维水平并据此提出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是当前“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改革下实现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路径。然而,由于计算思维的复杂性、抽象性和过程性,教师往往难以全面掌握和准确评价学生计算思维应用过程,更难以个性化了解学生的计算思维发展状况并据此提出教学干预策略。为此,从测评的视角出发,基于计算思维的本质内涵,结合新兴的事理图谱概念,构建基于事理图谱的计算思维评价方式。首先,设计面向计算思维的事件编码框架,利用iBCM算法实现事件关系抽取,生成事理图谱。然后,利用随机森林根据事理图谱对计算思维水平进行分类,并采用基于规则的事理图谱优化方法,完善iBCM提取出的特征模式,生成可视化的事理图谱辅助教学策略的调整与个性化的指导。基于此方法开展的实证研究表明,设计的模型在各项指标上都具有良好的性能效果。其结合了事理图谱所具备的事件逻辑深层次分析与推理的优势,为理解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抽取思维特征、探究思维模式提供了支撑和条件,助力教师培养学习者的计算思维提供路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评促教 事理图谱 计算思维 评价方法
下载PDF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导向性——试寻中国特色科创教育之发展路向
4
作者 詹泽慧 李彦刚 高瑞翔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8,共10页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关于中华文化创造力质疑的论调,该文基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基础与策略。研究批判性地反思了西方主导的创造力评价标准对我国创新自信的影响,并从人格、价值观、动机、认知加工、思维方...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关于中华文化创造力质疑的论调,该文基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基础与策略。研究批判性地反思了西方主导的创造力评价标准对我国创新自信的影响,并从人格、价值观、动机、认知加工、思维方式、创造性过程与产品等维度构建了I-CCAF分析框架,剖析了中西方文化对创造力的不同导向,指出:东西方文化下的创造力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态,但并无高低之别;两者恰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只有东西方文化导向平衡并重的创造力才是全面而丰满的创造力形态。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三条路径:一是确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二是融入文化与社会科学议题,挖掘中国特色的教育主题,三是实施双基与创造并重的教学实践,结合中西教育思想,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创教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创造力 导向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特色 科创教育
下载PDF
“手写”还是“键入”?书写方式影响认知学习的机制与证据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钦晨 詹泽慧 《开放学习研究》 2024年第1期52-62,共11页
人类社会传统的纸笔手写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义。然而,信息时代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引发的“提笔忘字”、汉字失认症以及学习者身心健康等潜在问题亟需引起重视。本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证据... 人类社会传统的纸笔手写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义。然而,信息时代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引发的“提笔忘字”、汉字失认症以及学习者身心健康等潜在问题亟需引起重视。本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证据两方面,梳理了“手写”和“键入”两种书写方式对学习者写作、阅读、记忆和精细运动等能力产生的影响,旨在阐明书写方式与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相比键盘输入和电子书写,传统纸笔手写方式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学习。然而,在个别学习阶段及语言文化背景下,键入的方式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表现有促进作用,对于书写困难学习者也有积极影响。未来可在更广泛的年龄阶段、语言背景下扩展研究,并关注新型书写技术的发展,开展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学习分析,为书写工具的设计和应用提供更多实证支撑。这一研究对于教育研究者理性认识新兴技术在学习者认知学习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写 键盘输入 学习者 教育技术 认知
原文传递
人机共创的教学特征:认知发展与角色交互研究
6
作者 季瑜 杨雅 詹泽慧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101,共14页
本研究构建了面向人机协同的创造性问题解决“HMC-PISC”模型,并开展为期8周的教学实验,通过认知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挖掘人机交互数据,揭示人机共创的教学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在认知发展方面,学生的认知网络呈“房子”形的网状稳... 本研究构建了面向人机协同的创造性问题解决“HMC-PISC”模型,并开展为期8周的教学实验,通过认知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挖掘人机交互数据,揭示人机共创的教学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在认知发展方面,学生的认知网络呈“房子”形的网状稳定结构,高水平组问答式交互以知识型问题为主,认知发展轨迹呈“の”形,认知网络结构紧密且均衡,连接强度较强,低水平组更关注非知识型问题,认知发展轨迹呈“ㄑ”形,认知网络结构松散,连接强度弱;在角色交互方面,高水平组作为平衡群体,充分发挥着ChatGPT的“供给者”作用,实现了“人—机—人”之间观点的流通和汇聚,低水平组分别为分散群体和权利斗争群体,ChatGPT成为“边缘者”,以“人—人”交互为主。未来的教学实践可通过“可为”“有为”“能为”等路径明确人机共创由低到高的转换方法,培养面向人机协同的创新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人机协同 创造性问题解决 认知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基于RT-DETR-ASF的学生科学探究实验行为检测研究
7
作者 杨帆 詹泽慧 《数字教育》 2024年第5期14-23,共10页
深度学习方法在学生科学实验的自动检测和评估方面具有提高效率的潜力。为了解决学生科学实验数据集的缺乏和低准确率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时的注意力尺度序列融合的目标检测变换器RT-DETR-ASF的学生科学实验检测方法。首先,该... 深度学习方法在学生科学实验的自动检测和评估方面具有提高效率的潜力。为了解决学生科学实验数据集的缺乏和低准确率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时的注意力尺度序列融合的目标检测变换器RT-DETR-ASF的学生科学实验检测方法。首先,该文构建了学生科学实验数据集,包括417个视频,18308张视频帧和20331个标注,主要关注5种行为:称重、测高度、丢球、测大小和记录。为提高检测准确率,引入了一种注意力尺度序列融合模块。为解决边界数据问题,提出了行为边界指数,用于识别数据集中的边界样本。为了解决数据不平衡问题,进行了过采样与视频帧扩展的操作。使用科学实验检测模型对数据集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行为分类检测的平均准确率达到了71.1%。这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学生科学实验数据集与RT-DETR-ASF为未来的学生科学实验分析提供了先验基础,有望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学生科学实验 RT-DETR-ASF 数据不平衡
下载PDF
基于建构性反馈的双循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8
作者 牛世婧 詹泽慧 《数字教育》 2024年第2期62-70,共9页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混合学习因能够结合线上线下教学优势、提供更灵活多样的学习体验、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而受到高校课堂的青睐。然而,对于人数较多的通识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大班式在线教学中容易出现师生和生生互动缺乏、...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混合学习因能够结合线上线下教学优势、提供更灵活多样的学习体验、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而受到高校课堂的青睐。然而,对于人数较多的通识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大班式在线教学中容易出现师生和生生互动缺乏、学生社会存在感低、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建构性反馈的双循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核心理念是在泛在学习环境与信息化工具的支撑下,以学习支架为引导,完成两轮相互迭代的循环:学生主体建构循环与师生生成性建构循环,最终指向以建构性反馈为基础的“教、学、评”一致性设计。针对该模式,本研究对华南地区某大学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现代教育技术”的165位本科二年级学生开展了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社会存在感、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开展混合学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性反馈 双循环对分课堂 混合学习 教学模式
下载PDF
打开创新人才培养的“黑箱”:创新性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型与技术赋能 被引量:6
9
作者 詹泽慧 季瑜 +2 位作者 梅虎 李通德 李圆敏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85,103,共12页
创新人才培养是国之大计,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而创新性问题解决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内核。一直以来,学界对创新性问题解决过程缺乏认识论层面的学理论证,尤其对“知识—思维”在创新实践场域的整体性理解不足,对... 创新人才培养是国之大计,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而创新性问题解决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内核。一直以来,学界对创新性问题解决过程缺乏认识论层面的学理论证,尤其对“知识—思维”在创新实践场域的整体性理解不足,对技术赋能创新性问题解决的作用机制亦不明晰,由此导致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欠佳。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SOLO分类理论以及创业思维与行动理论,创新性问题解决过程可概括为一个包括前—零散结构、单点—横向结构、多点—交叉结构、关联—多向结构、抽象拓展—综合结构的五级层次结构。该结构旨在揭示实践场域中知识与思维的双螺旋进阶机制,其所体现的思维结构层次性也有助于与实践的联通。在具体操作层面,创新性问题解决过程可以进一步演绎为一个包括现象分析(Phenomenon)、问题探索(Problem)、方案设计(Plan)、原型迭代(Prototype)、价值推广(Promotion)的“5P珠串模型”。立足于创新创业教育,技术赋能创新性问题解决过程的深层作用机制可从过程效用和主要特性两个角度剖析:过程效用体现在技术赋能实践场域构建、学习过程支持、教学提质增效等方面,主要特性表现为技术为创新问题解决提供了路径适应性、方案综合性、成果可视性、评价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性问题解决 技术赋能 创新人才培养 5P模型 创新创业教育
下载PDF
新课标导向下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开展:基本思路与操作模型 被引量:75
10
作者 詹泽慧 季瑜 赖雨彤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8,共1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标修订的一大亮点,对于打破学科藩篱、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和实践化具有重要意义。将课标涉及的16门学科按照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划分为两大领域类别,从目标、内容、实践、评价四个维度梳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和规律...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标修订的一大亮点,对于打破学科藩篱、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和实践化具有重要意义。将课标涉及的16门学科按照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划分为两大领域类别,从目标、内容、实践、评价四个维度梳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和规律,由此提炼出基础教育学段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思路:在学习目标上,以核心素养为纲,体现为“双基—学科思维—高阶素养”三个递进层次;在学习内容上,跨学科主题源于社会生活情境和三大文化议题,确定主题后可通过大概念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在跨学科实践上,以问题链和任务簇为锚点开展项目式学习,致力于问题解决;在学习评价上,评价内容关注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多元评价。为了让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实践领域真正落地生根,一线教师可以参照以大概念为基础的跨学科主题学习“C-POTE”模型,即以“概念群→问题链→目标层→任务簇→证据集”为核心来设计和组织教学。该模型不仅强调以驱动性问题促进学生对大概念的深层理解,重视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和引导,同时也注重在教学开展过程中贯穿可操作性评价,为教师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切实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标 跨学科主题学习 核心素养 大概念 课程标准 C-POTE模型
下载PDF
ChatGPT嵌入教育生态的内在机理、表征形态及风险化解 被引量:37
11
作者 詹泽慧 季瑜 +2 位作者 牛世婧 吕思源 钟煊妍 《现代远距离教育》 CSSCI 2023年第4期3-13,共11页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裹挟着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粗暴地嵌入教育生态系统,引发不同要素间的“连锁性反应”。面对这一不确定性教育事件,依据生态学理论系统分析GPT作用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等要素...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裹挟着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粗暴地嵌入教育生态系统,引发不同要素间的“连锁性反应”。面对这一不确定性教育事件,依据生态学理论系统分析GPT作用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等要素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人类外脑和人类内脑构成的复合脑相当于一个楔子,教育系统的不同要素围绕它产生多维多向的联系。同时,GPT的嵌入在初始、顺应、调和及稳定阶段呈现出同位竞争、多元替代,渗透扩散、角色适应,协同进化、群智融合,人机共生、动态平衡等不同的表征形态。在表征的过程中伴随着潜在风险,包括现实的人让渡虚拟的人、主动意义建构流于惯性索取、具身情境参与退为技术义肢代劳、以人为本的培养沦为资本利益操纵等。针对这些教育异化的风险,应实施明确教育发展理念、构建人机协同生态,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保障认知活动质量,加强数字德育建设、助推具身教学创新,加强人工智能研发、健全技术伦理规范等策略予以化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教育生态 复合脑 教育风险 人机共生
下载PDF
服务全域场景的教师综合画像数据框架
12
作者 岑至林 陈孝然 +1 位作者 周德青 詹泽慧 《教育信息技术》 2024年第10期43-47,共5页
教师综合画像是以服务全域场景为目标,能够有效精准描摹教育全场景和交叉场景中教师个性化特征及综合性表现,以支撑教研、教学、专业发展等实践活动精准决策的教师数字画像。教师综合画像构建需要一个逻辑清晰分类明确的数据框架。鉴于... 教师综合画像是以服务全域场景为目标,能够有效精准描摹教育全场景和交叉场景中教师个性化特征及综合性表现,以支撑教研、教学、专业发展等实践活动精准决策的教师数字画像。教师综合画像构建需要一个逻辑清晰分类明确的数据框架。鉴于此,文章提出了以多源多维、多模态、多场景数据为基础的教师综合画像数据框架,数据框架总体上把数据分为场景数据和非场景数据两大类型。场景数据又分为教育场景中产生的生理数据、心理数据、行为数据和成果数据四种类型,场景可动态拓展,将以全域场景数据实现服务全域场景的教师综合画像,以期更好地服务教师队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画像 全域场景 多模态数据 数据框架 教育数字化
原文传递
基于课堂观察的STEM教学评价:协议、要素与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詹泽慧 吕思源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80,共16页
区别于传统讲授式课堂,STEM课堂具有学科融合性、真实情境性、项目承载性,然而如何对其展开评价一直是个难题。作为循证评价的重要方式,课堂观察可为STEM教育质量评估提供可靠的教学实践证据与衡量标准。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国际典型的六... 区别于传统讲授式课堂,STEM课堂具有学科融合性、真实情境性、项目承载性,然而如何对其展开评价一直是个难题。作为循证评价的重要方式,课堂观察可为STEM教育质量评估提供可靠的教学实践证据与衡量标准。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国际典型的六套STEM课堂观察协议(RTOP、OTOP、UTOP、TDOP、COPUS、PORTAAL)发现:在构成要素上,各协议均体现了基于科学探究、先验知识、沟通合作、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概念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与元认知能力的认知目标,倡导自主、民主、互动的课堂文化氛围;在应用情境上,虽然所选协议能够从教学策略、课堂动态、师生互动等方面改善教学,但普遍存在观测学生学习行为不足、忽视技术作用、难以表征实践操作等问题。据此,本文基于探究共同体理论和TPACK框架将STEM课堂解构为教学存在、社会存在、技术存在三个维度,统摄STEM课堂观察的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以学生为中心构建STEM课堂观察的L-PST双罗盘模型;基于评价设计、证据收集、评价实施三环节构建STEM课堂观察评价的三维矩阵,为教师和研究人员理解STEM课堂、选取适切的观察视角与评价工具、实施STEM课堂教学评价提供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教育 教学评价 课堂观察 教师专业发展
下载PDF
智慧课堂教学交互事理图谱的构建与实证:融合知识与事理逻辑 被引量:4
14
作者 詹泽慧 李通德 +1 位作者 邹萱萱 李梁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7-85,共9页
事理图谱以其动态化知识表征和自动推理等优势逐渐进入教育研究视野。基于事理图谱的智慧课堂教学交互分析有利于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中微观改善以及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细粒度探析。在综述智慧课堂教学行为交互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事理图... 事理图谱以其动态化知识表征和自动推理等优势逐渐进入教育研究视野。基于事理图谱的智慧课堂教学交互分析有利于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中微观改善以及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细粒度探析。在综述智慧课堂教学行为交互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事理图谱的教育应用优势与挑战,提出融合知识与事理逻辑的智慧课堂教学交互TSM事理图谱构建方法,并在广东省某实验学校开展实证研究。以一节高中物理智慧课堂为例,分析了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致性、教学要素贡献度、技术工具丰富度以及知识点与教学行为耦合下的认知水平发展。研究验证了事理图谱应用于智慧课堂教学的可行性以及融合知识与事理逻辑分析的必要性;通过对模型和实证进行反思,对应用事理图谱精准化提升智慧课堂教与学的潜在价值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理图谱 教学事件 智慧课堂 教学交互 知识与事理逻辑
下载PDF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教育研究的国际文献综述——近十年研究图景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2
15
作者 詹泽慧 杨钦晨 +1 位作者 周俞君 曾笑科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6,共13页
近年来,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备受关注,也在推动着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未有聚焦于fNIRS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系统性综述研究。通过滚雪球的文献筛选方法,对近十年发表... 近年来,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备受关注,也在推动着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未有聚焦于fNIRS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系统性综述研究。通过滚雪球的文献筛选方法,对近十年发表的81篇国际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并基于fNIRS技术的教育研究现状、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梳理,以期为教育神经科学实证研究提供技术应用的方法参考。分析发现:(1)目前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框架下,应用于认知领域的fNIRS研究占据主导,其中以语言研究最多,而情感领域尚有较大空白。(2)在大部分年龄段中,额叶脑区与其涉及的广泛的认知功能关联研究仍占主导。但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的研究则更多聚焦于语言功能、语音感知以及颞叶脑区的关联;对于4~6岁的学龄前儿童研究,多聚焦于执行功能以及额叶脑区。(3)在fNIRS设备方面,目前研究仍以非便携式设备为主,研究主题大多集中于语言功能,而使用便携式设备的研究主题广泛涵盖了认知、运动以及情绪领域。(4)在数据采集方面,60%以上的研究将fNIRS与行为数据结合分析,其中部分研究将fNIRS与EEG、ERP、眼动等其他生理数据采集技术进行融合分析,另30%左右未采集行为数据的研究重点关注3岁以下婴幼儿对象。(5)在研究范式方面,目前fNIRS实验多依赖心理学的实验范式,与实际教学环节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但已有部分研究开发了基于自然主义、真实场景的研究范式,表明fNIRS在拓展生态效度方面具有潜力。总之,未来fNIRS的教育研究在真实教育情境任务开发、助力早期教育脑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监测评估以及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学习分析等方面具有优势性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 教育研究 滚雪球法 系统性综述
下载PDF
用数字技术唤醒课堂智慧
16
作者 詹泽慧 《湖北教育》 2023年第26期1-1,共1页
数字技术给学科教学改革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对教师的数字素养和育人智慧提出更高要求。从育人角度看,未来的世界充满未知,如果学生只学会现成的方法而没有迁移能力,面对新问题时仍会不知所措。比习得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用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给学科教学改革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对教师的数字素养和育人智慧提出更高要求。从育人角度看,未来的世界充满未知,如果学生只学会现成的方法而没有迁移能力,面对新问题时仍会不知所措。比习得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用数字技术赋予学生探索的力量,为他们播下一颗热爱探究的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教学改革 课堂智慧 习得知识 数字素养 机遇与挑战 育人 迁移能力 更高要求
下载PDF
CRM视角下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模式构建 被引量:17
17
作者 詹泽慧 叶惠文 +1 位作者 詹瑞华 梅虎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4-38,共5页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远程教育管理模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借鉴管理学中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理论,运用定性分析法和Delphi法构建远程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DECRMM)。通过对指标体系的量化分析,发现服务支持、教学计划和校友活动是影响远程教...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远程教育管理模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借鉴管理学中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理论,运用定性分析法和Delphi法构建远程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DECRMM)。通过对指标体系的量化分析,发现服务支持、教学计划和校友活动是影响远程教育机构与学生关系的关键因素。本文尝试运用管理学中以顾客为本的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来构建全周期的远程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及其指标和权重体系,希望能做一有创新意义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M 远程教育 管理模式
下载PDF
面向文化传承的学科融合教育(C-STEAM):6C模式与实践案例 被引量:54
18
作者 詹泽慧 李克东 +3 位作者 林芷华 钟柏昌 麦梓莹 李炜贤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38,47,共11页
自STEAM教育提出以来,由于其强调跨学科素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当前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诸多STEAM教学模式和模型,也有学者进行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知识整合层面的探索,但在思维层面和价值观内化... 自STEAM教育提出以来,由于其强调跨学科素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当前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诸多STEAM教学模式和模型,也有学者进行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知识整合层面的探索,但在思维层面和价值观内化方面缺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充分挖掘。作为一种面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学科融合教育,C-STEAM强调文化传承导向下多学科知识与思维方式的内在融合,以及富含文化情境的活动体验与系统建模,是STEAM教育本土化发展的一种积极尝试。依托情境认知理论和基于设计的双循环探究模型建构的C-STEAM教育6C模式,包括文化情境感知、文化内涵理解、文化特征探究、文化制品创作、联系社会推广、总结评价反思6个核心环节及若干关键活动。将该6C模式应用于佛山市澜石小学的"佛山粤剧文化--天工开物小小工匠"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表明,学生们参与科技创新、创客、STEAM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的人次显著增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也显著增强。该模式为推动地区性C-STEAM课程的建设和开展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AM 学科融合教育 文化传承 6C模式 典型案例
下载PDF
开放在线课程教法的适应性变革:从OCW到MOOC 被引量:8
19
作者 詹泽慧 蔡韶华 +1 位作者 方识华 梅虎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6年第4期68-73,共6页
文章旨在通过对OCW和MOOC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的对比,探索开放在线课程在由"重资源"向"重服务"变革的过程中,其教学方法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文章通过四个常用的开放在线课程搜索引擎,随机抽样出51门OCW课程和51门MOO... 文章旨在通过对OCW和MOOC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的对比,探索开放在线课程在由"重资源"向"重服务"变革的过程中,其教学方法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文章通过四个常用的开放在线课程搜索引擎,随机抽样出51门OCW课程和51门MOOC课程作为研究样本,并从课程说明中获取课程周数、建议学时、学习方式、教学手段等信息。结果表明:与OCW相比,MOOC建议以较短的周数、每周投入较多的时间来完成课程,以提高课程完成率;少量课程采用了基于项目、基于研究和基于团队的学习方式,但MOOC环境下的在线协作学习仍存在难度;在线论坛和讲座视频是MOOC中使用较多、发展较成熟的教学手段;社会媒体和位置地图等则是OCW中未出现而在MOOC中发展形成的。最后,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开放教育资源 开放课件 内容分析 教学方法 适应性变革
下载PDF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内涵辨析、联动与展望 被引量:33
20
作者 詹泽慧 梅虎 +1 位作者 麦子号 邵芳芳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49,66,共11页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在概念上一直存在混用的情况。虽然创造与创新的内涵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但二者在核心范畴中的差别不应被忽视。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想象力、遗传与天赋、智商、思维联结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为强调独创性、发散性...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在概念上一直存在混用的情况。虽然创造与创新的内涵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但二者在核心范畴中的差别不应被忽视。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想象力、遗传与天赋、智商、思维联结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为强调独创性、发散性和适切性的一种原生性思维;而创新思维则是建立在新技术和新发明的产品应用与推广上,强调其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再生性思维。两类思维在想法新颖性、想法可行性、环境激发性、主观能动性和产品承载性上存在共同点;但在价值目标、思考方式、时间阶段、主体规模和务实程度上存在差异。过去的创客教育通常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没有延续至创新思维的激发。在当前创新型社会的背景下,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同时考虑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联动式发展。产品是创造性思维向创新思维转化的一个载体,产品创作是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联动的关键阶段。在课程设计的微观视角下,可通过创意激发、产品创作、展示推广三个阶段实现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联动培养;在教育系统的宏观视角下,倡导建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渐进式思维培养机制和"学校-企业-社会"三方联动的创新教育生态系统,以支持学生创造性思维成果向创新思维成果转化,促进政产学研四螺旋循环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 概念发展 核心内涵 联动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