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shapelet:一种基于shapelet的多变量时间序列分类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詹熙 黎维 潘志松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6-400,共15页
shapelet是时间序列中最具有辨识性的子序列,其一经提出就被来自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广泛研究,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有效的shapelet发现技术用于进行时间序列分类。然而,多变量时间序列的候选shapelet可能长度不同且变量来源不同,故很... shapelet是时间序列中最具有辨识性的子序列,其一经提出就被来自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广泛研究,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有效的shapelet发现技术用于进行时间序列分类。然而,多变量时间序列的候选shapelet可能长度不同且变量来源不同,故很难直接对其进行比较,这对基于shapelet多变量时间序列分类方法提出了独特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监督表示学习和shapelet的多变量时间序列分类方法Multi‑shapelet。Multi‑shapelet首先使用混合模型DC‑GNN(Dilated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 and graph neural network,DC‑GNN)作为编码器,将不同长度的候选shapelet嵌入统一的shapelet选择空间,以进行shapelet之间的比较;其次,提出了一种新的损失函数以无监督学习方式训练该编码器,使得DC‑GNN对shapelet编码得到相应的嵌入(Embedding)后,属于同类shapelet对应的嵌入之间的相对位置形成的拓扑与原空间中shapelet之间相对位置形成的拓扑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于一种等比例的缩小,这对后续基于相似性的剪枝过程十分重要;最后,使用K‑means聚类和模拟退火算法进行shapelet剪枝和选择操作。在UEA的18个多变量时间序列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Multi‑shapelet的整体精度相比于其他方法得到了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pelet 无监督表示学习 K‑means聚类 模拟退火算法 shapelet剪枝
下载PDF
皮层蛋白受磷酸化调控机制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建伟 陆毅祥 +3 位作者 马利林 黄宝玉 刘培根 詹熙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5期689-693,共5页
皮层蛋白(cortactin)是一种癌基因蛋白,是酪氨酸磷酸化激酶Src的作用底物,到目前为止,皮层蛋白受磷酸化调控的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分析皮层蛋白受磷酸化调控后的蛋白质结构变化,推测皮层蛋白受磷酸化调控的可... 皮层蛋白(cortactin)是一种癌基因蛋白,是酪氨酸磷酸化激酶Src的作用底物,到目前为止,皮层蛋白受磷酸化调控的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分析皮层蛋白受磷酸化调控后的蛋白质结构变化,推测皮层蛋白受磷酸化调控的可能机制。采用蓝绿色荧光蛋白(CFP)和黄色荧光蛋白(YFP)作为配对,设计和构建基于皮层蛋白羧基端SH3功能的蛋白质传感器,转染NIH/3T3细胞,将细胞以过钒酸盐(PV)和PP2处理,人为诱导或抑制细胞蛋白磷酸化,比较皮层蛋白的磷酸化和非磷酸化状态FRET的不同;进一步观察皮层蛋白磷酸化位点突变后FRET的变化,以此判断皮层蛋白的磷酸化作用后结构的变化。所设计的生物传感器供体和受体工作良好。FRET分析显示,在PP2处理后,FRET能量变化明显较对照组增高,但用PV处理后,FRET下降。皮层蛋白的磷酸化位点突变后,产生的FRET明显较野生型皮层蛋白产生的FRET为弱。因此推测,皮层蛋白在磷酸化后其分子结构处于"展开"状态,并可能以此增强和其他细胞蛋白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蛋白 磷酸化 蛋白质结构
下载PDF
基于蚁群数量动态调整的改进蚁群优化算法 被引量:2
3
作者 白玮 王成 +2 位作者 王彩玲 詹熙 张磊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63-168,共6页
蚁群优化(ACO)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元启发式算法,它通过模拟蚁群寻找食物的过程,为求解多维背包问题(MKP)等NP难(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hard)问题提供可行途径。原始ACO算法及其改进算法,通常分为多个轮次,每个轮次均会生成一个蚂... 蚁群优化(ACO)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元启发式算法,它通过模拟蚁群寻找食物的过程,为求解多维背包问题(MKP)等NP难(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hard)问题提供可行途径。原始ACO算法及其改进算法,通常分为多个轮次,每个轮次均会生成一个蚂蚁种群寻找可行解。在不同轮次中,每轮蚁群中蚂蚁的数量是固定的,因此,如果将其指定一个较大的值,会导致算法出现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反之,如果指定的值较小,则会降低算法全局最优解搜索能力。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数量动态调整的改进蚁群优化算法ACO-ANDA(ACO algorithm based on Ant Number Dynamic Adjustment),所提算法在可行解搜索过程中,引入了一种新的蚁群数量动态调整机制。在每轮可行解搜索结束后,均根据近几轮可行解和历史最优解之间的关系,调整下一轮蚁群数量,实现对算法时间耗费和最优解搜索能力的平衡。再基于MKP基准测试集SAC-94的多组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原始ACO算法,所提算法能够在最优解利润平均降低0.02%的情况下,平均降低77.85%的时间耗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启发式算法 蚁群优化算法 多维背包问题 蚁群数量 动态调整
下载PDF
对抗多模式网络层析成像的拓扑混淆机制
4
作者 林洪秀 邢长友 詹熙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2-293,303,共13页
网络层析成像技术能通过测量目标网络的端到端性能测度来推断其拓扑结构,进而为攻击者开展更加精准的网络攻击行为提供支持。尽管网络拓扑混淆技术为对抗这类侦察行为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但现有的网络拓扑混淆技术在探测模式识别准确度... 网络层析成像技术能通过测量目标网络的端到端性能测度来推断其拓扑结构,进而为攻击者开展更加精准的网络攻击行为提供支持。尽管网络拓扑混淆技术为对抗这类侦察行为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但现有的网络拓扑混淆技术在探测模式识别准确度、对抗行为有效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为此,提出一种对抗多模式网络层析成像的拓扑混淆机制M2NTO。针对网络层析成像模式多样化的特点,M2NTO基于增量更新的动态决策树分类算法,构建一种能够在线对抗多样化探测行为的端到端性能参数扰动方法,以应对不同模式的层析成像拓扑探测手段。在多种典型真实网络拓扑上的仿真实验表明,M2NTO在多个场景中都能够以在线的方式准确识别不同模式的探测行为,探测流识别准确率在多个场景下都达到了98%以上,误报率维持在2%之内,探测流分类准确率达到95%以上,在此基础上,通过扰动相应的性能测度干扰攻击者的推断结果,使攻击者推断的网络拓扑与真实网络拓扑的相似度下降到60%以下,有效增强混淆拓扑生成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混淆 拓扑推断 网络层析成像 流量识别 动态决策树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特征和注意力的金融时序预测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詹熙 潘志松 +3 位作者 黎维 张艳艳 白玮 王彩玲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07-115,共9页
金融时间序列预测是经济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然而,由于金融市场的噪声和波动性,当前存在方法的预测精度尚不能令人满意。为了提高金融时间序列的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融合扩张卷积神经网络(dilat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 金融时间序列预测是经济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然而,由于金融市场的噪声和波动性,当前存在方法的预测精度尚不能令人满意。为了提高金融时间序列的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融合扩张卷积神经网络(dilat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DCNN)、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和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AT)的混合预测模型DCNN_LSTM_AT。该模型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含扩张卷积神经网络和基于LSTM的编码器,其功能在于提取原始序列数据中不同时间尺度的有效信息;第二部分由带注意力机制的LSTM解码器构成,其功能在于对第一部分提取的信息进行过滤并利用过滤后的信息进行预测。最后将所提模型在3支股指数据集和3支个股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并与其他常见的基准模型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相比于其他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指预测 扩张卷积神经网络(DCNN) 注意力机制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下载PDF
肿瘤转移消失蛋白促进cortactin但抑制N-WASP介导的肌动蛋白聚合
6
作者 林金秀 吴可贵 詹熙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435-435,共1页
关键词 肿瘤转移抑制蛋白 CORTACTIN N-WASP actin聚合 细胞迁移
下载PDF
The formation of intracellular nanoparticles correlates with cisplatin resistance 被引量:2
7
作者 曹萌 刘方舟 +6 位作者 张喜全 郑明 叶子琦 常维维 吉民 詹熙 顾宁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15年第8期640-648,594,共10页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e cisplatin often develop strong resistance to the drug after prolonged treatments, ultimately resulting in limited clinical efficacy. One of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is that the internalized co...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e cisplatin often develop strong resistance to the drug after prolonged treatments, ultimately resulting in limited clinical efficacy. One of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is that the internalized compound may be inactivated before getting access to the nucleus where cisplatin forms a complex with the genomic DNA and triggers a cell death program. However, the nature and intracellular fate of inactivated cisplatin is poorly illustr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resence of platinum nanoparticles(Pt-NPs) in the cytoplasm of cells treated with cisplatin. Further analysis also evidenced a correlation of the increased intracellular PtNPs formation with cisplatin resistance, and confirmed the process was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relevant. Our data suggest that tumor cells may develop cisplatin resistance by converting the drug into less toxic intracellular Pt-NPs, thereby impeding the drug from targeting its substr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铂 细胞 耐药性 抗药性 铂纳米颗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