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0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詹红生基于“治未病”理论防治颈椎病经验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林 王宇旭 +3 位作者 邓真 詹红生 张晓军 王华 《中医文献杂志》 2023年第1期69-71,共3页
介绍詹红生教授基于“治未病”理论防治颈椎病的临床经验,包括:未病先防,贵在日常;既病防变,及时诊治;瘥后防复,巩固疗效。其经验可应用到颈椎病的诊疗、预防、保健、康复的每一个环节,疗效显著。
关键词 治未病 颈椎病 名医经验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詹红生诊治颈椎病经验 被引量:17
2
作者 胡零三 詹红生 +3 位作者 熊轶喆 陈博 赵伽琛 廉由之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7期26-28,共3页
探讨詹红生教授论治颈椎病的临床经验。认为其主要病机为筋出槽骨错缝,并构建临床诊疗评估指标体系,治疗以中药针刺内调气血不通、手法导引外治筋骨失和,以恢复颈椎"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生理状态。
关键词 颈椎病 筋出槽骨错缝 医家经验 詹红生
原文传递
詹红生化瘀通络法辨治慢性筋骨病损经验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辉昊 沈知彼 詹红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12期40-43,共4页
介绍詹红生教授采用化瘀通络法辨治慢性筋骨病损的临床经验。临证治疗慢性筋骨病损以"筋主骨从"及"四以相和"为指导思想,治以疏肝止痛、调畅气血、化瘀通络,方药多以虫类药为主。并举验案2则。
关键词 慢性筋骨病损 筋主骨从 四以相和 化瘀通络法 詹红生
原文传递
詹红生膏方调治慢性筋骨病损经验 被引量:6
4
作者 苟海昕 詹红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10期45-47,共3页
介绍詹红生教授应用膏方治疗慢性筋骨病损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筋骨病损是因气血亏虚、脉络瘀阻所致,病机为肝脾肾三脏脉络闭阻;膏方缓补慢通,临床取效良好。
关键词 慢性筋骨病损 膏方 名医经验 詹红生
原文传递
詹红生从筋诊治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意义探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潘富伟 邓真 +4 位作者 张开勇 石金玉 李正言 郎珈望 詹红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11期26-28,共3页
基于詹红生教授"筋主骨从、筋为骨用"的学术思想,阐述筋主骨从是筋骨和合之本;认为筋骨失和是非特异性腰痛发病之因,筋为骨用是防控之策;强调非特异性腰痛从筋论治的合理性、重要性及其临床意义。
关键词 慢性损伤 非特异性腰痛 筋主骨从 从筋论治 名医经验 詹红生
原文传递
詹红生辨治骨质疏松症经验 被引量:6
6
作者 桑晓文 杜国庆 +1 位作者 陈博 詹红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12期24-26,共3页
介绍詹红生教授辨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经验。认为骨质疏松发病与肝、脾、肾三脏,筋、肉、骨三体密切相关,治疗应着眼于降低骨折风险,强调恢复患者肌力及平衡性,治宜脾肾同调、筋骨同治,同时将"四以相和"的慢性筋骨病损治疗理... 介绍詹红生教授辨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经验。认为骨质疏松发病与肝、脾、肾三脏,筋、肉、骨三体密切相关,治疗应着眼于降低骨折风险,强调恢复患者肌力及平衡性,治宜脾肾同调、筋骨同治,同时将"四以相和"的慢性筋骨病损治疗理念贯穿始终。并举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中医药疗法 名医经验 詹红生
原文传递
詹红生“从筋论治”中老年慢性腰腿痛 被引量:2
7
作者 雷腾飞 李正言 +3 位作者 胡零三 赵珈琛 杜国庆 詹红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1144-1146,共3页
介绍詹红生教授"从筋论治"中老年慢性腰腿痛临床经验。认为其在石氏伤科气血筋骨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从筋论治中老年慢性腰腿痛诊疗思想。关键病机为筋骨病损、肝肾亏虚,治疗时局部、整体结合,肝肾脾同补、气血并重。
关键词 石氏伤科 慢性腰腿痛 中老年 “从筋论治” 詹红生
下载PDF
詹红生教授定位定向旋扳法治疗寰枢关节“骨错缝”经验 被引量:5
8
作者 邓真 王玉鹏 +2 位作者 熊轶喆 王辉昊 詹红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82-84,88,共4页
"筋出槽骨错缝"是颈椎病的核心病机[1-3],詹红生教授以此为理论基础,完善了手法诊治颈椎病的诊断、分型、精准施术及练功疗法的临床诊疗技术方案,其创立的寰枢关节定位定向旋扳法是整复"筋出槽骨错缝"的代表性手法[... "筋出槽骨错缝"是颈椎病的核心病机[1-3],詹红生教授以此为理论基础,完善了手法诊治颈椎病的诊断、分型、精准施术及练功疗法的临床诊疗技术方案,其创立的寰枢关节定位定向旋扳法是整复"筋出槽骨错缝"的代表性手法[4-6],可使"筋归槽,骨合缝"从而达到"筋主骨从,筋骨和合"的正常状态。现将其寰枢关节定位定向旋扳法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 寰枢关节"骨错缝"的诊断寰枢关节负责整个颈椎50%以上的旋转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筋出槽骨错缝 旋扳法 医家经验 詹红生
原文传递
詹红生教授“四以相和”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3
9
作者 胡零三 雷腾飞 +2 位作者 桑晓文 李正言 詹红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73-74,共2页
"四以相和"是一种针对慢性筋骨疾病,以和为内核的摄生理念和治病策略。"四以相和"具体体现,即以药物偏性调于内,以手法针灸施于外,以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为先导,以合适的自我导引练功贯穿始终,恢复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四以相和"... "四以相和"是一种针对慢性筋骨疾病,以和为内核的摄生理念和治病策略。"四以相和"具体体现,即以药物偏性调于内,以手法针灸施于外,以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为先导,以合适的自我导引练功贯穿始终,恢复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四以相和"不仅是四种防治方法有机结合,更是通过内外兼治、形神共调、药膳同源等方法,取法于自然,让患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筋骨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四以相和
原文传递
詹红生教授治疗慢性下腰痛经验介绍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元川 詹红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78-80,共3页
下腰痛通常定义为肋缘以下和臀下皱襞以上的疼痛、肌肉紧张或僵硬,伴有或不伴有腿痛(坐骨神经痛)。急性期通常定义为6周以内,6周到3个月为亚急性期,大于3个月为慢性期。大部分的下腰痛为非特异性,有研究表明其比例甚至高达90%[1-2]。中... 下腰痛通常定义为肋缘以下和臀下皱襞以上的疼痛、肌肉紧张或僵硬,伴有或不伴有腿痛(坐骨神经痛)。急性期通常定义为6周以内,6周到3个月为亚急性期,大于3个月为慢性期。大部分的下腰痛为非特异性,有研究表明其比例甚至高达90%[1-2]。中医认为非特异性下腰痛属于腰痹、腰痛、筋痹等范畴。詹红生教授辨证施治下腰痛强调审证求因,治疗之理法方药密切结合病因病机分析,同时重视引经药及药对的使用,且重视扶正,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痛 中药 石氏伤科
原文传递
詹红生教授“四以相和”论治颈椎病验案举隅 被引量:8
11
作者 熊轶喆 胡零三 +3 位作者 陈元川 邓真 廉由之 詹红生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745-1746,共2页
总结詹红生教授诊治颈椎病验案,阐述詹红生教授"四以相和"防治慢性筋骨疾病学术思想内涵,摘其精要,以飨同道。
关键词 颈椎病 四以相和 验案
原文传递
基于筋骨理论对青少年颈痛的临床新思考
12
作者 张明才 元唯安 +8 位作者 焦海铭 杜国庆 沈知彼 熊轶喆 王玉鹏 王翔 石瑛 陈东煜 詹红生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31-35,共5页
青少年颈痛症状类似于成人颈椎病,但其病理改变并不完全符合颈椎椎间盘退变。因此,应积极探索更符合其临床特点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理论,实现临床对青少年颈痛的有效诊断与治疗。在石氏伤科百年治伤临床经验和最新科学研究认识的基础上,探... 青少年颈痛症状类似于成人颈椎病,但其病理改变并不完全符合颈椎椎间盘退变。因此,应积极探索更符合其临床特点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理论,实现临床对青少年颈痛的有效诊断与治疗。在石氏伤科百年治伤临床经验和最新科学研究认识的基础上,探讨青少年颈痛的诊断名称和基于“筋骨合和”理论的病因病机,并针对颈部“筋出槽、骨错缝”核心病机建立“四以相和”的诊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青少年颈痛 中医手法 筋出槽 骨错缝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临床评估中触诊的价值和操作方法
13
作者 杜国庆 沈知彼 +1 位作者 李正言 詹红生 《中医正骨》 2024年第2期55-59,共5页
筋出槽、骨错缝是中国手法医学的核心理论,也是手法治疗的关键指征。触诊作为“筋骨评估”的重要环节,其检查结果是诊断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不可或缺的标准之一。本文探讨了触诊在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临床评估中的价值和脊柱筋出... 筋出槽、骨错缝是中国手法医学的核心理论,也是手法治疗的关键指征。触诊作为“筋骨评估”的重要环节,其检查结果是诊断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不可或缺的标准之一。本文探讨了触诊在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临床评估中的价值和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的触诊操作方法,以期业内形成统一、规范、完善、客观、可复制的脊柱触诊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的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诊 筋出槽 骨错缝
下载PDF
参蝎止痛胶囊联合董氏奇穴对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14
作者 李莉 詹红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1-825,共5页
目的 探讨参蝎止痛胶囊联合董氏奇穴对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董氏奇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蝎止痛胶囊,疗程1个月。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LKSS... 目的 探讨参蝎止痛胶囊联合董氏奇穴对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董氏奇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蝎止痛胶囊,疗程1个月。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LKSS评分、WOMAC评分、NRS评分、AIMS2-SF评分、sIL-4R、TNF-α、HMGBl、TLR-4、BALP、BGP、β-CTX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WOMAC评分、NRS评分、sIL-4R、TNF-α、HMGBl、TLR-4、β-CTX降低(P<0.05),LKSS评分、AIMS2-SF评分、BALP、BGP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结论 参蝎止痛胶囊联合董氏奇穴可抑制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改善骨代谢,缓解膝关节疼痛及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蝎止痛胶囊 董氏奇穴 膝骨关节炎 寒湿痹阻
下载PDF
“筋出槽”大鼠模型骨骼肌形态学和功能的特征性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宗睿 葛海雅 +5 位作者 石金玉 汪正明 王媛媛 李正言 杜国庆 詹红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4170-4177,共8页
背景:“筋出槽”是被《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收录的疾病名称,也是手法、针刺等治疗的临床指征,但其具体的效应机制尚不明确,亟待建立一种可以反映其临床特征和病理特点的动物模型,以便深入研究其临床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目的:... 背景:“筋出槽”是被《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收录的疾病名称,也是手法、针刺等治疗的临床指征,但其具体的效应机制尚不明确,亟待建立一种可以反映其临床特征和病理特点的动物模型,以便深入研究其临床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目的:基于骨骼肌等长收缩建立大鼠“筋出槽”疾病动物模型,探究“筋出槽”后大鼠骨骼肌形态学和功能的特征性变化。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静态负荷组和额外负重组,每组20只。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不做处理;后两组采用作者课题组设计的静态负荷悬挂造模装置固定大鼠,通过施加静态负荷(以大鼠自身体质量作为静态负荷)使大鼠上肢肌肉持续的等长收缩,建立“筋出槽”损伤模型;额外负重组在静态负荷组的基础上于大鼠踝关节处额外施加体质量50%的质量。分别于造模2,4周后取材,测试大鼠四肢抓力、骨骼肌湿质量、血清肌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A水平的改变情况,观察大鼠骨骼肌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2周时,模型组(静态负荷组和额外负重组)大鼠抓力显著降低,骨骼肌湿质量显著下降,血清肌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A水平显著上升,肌纤维形态结构异常,伴有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电镜结果显示肌原纤维结构紊乱,Z线扭曲,明暗界限模糊;②4周时,模型组大鼠抓力较2周有所上升,血清肌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A水平下降,肌纤维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均有不同程度恢复;③提示基于骨骼肌持续等长收缩建立的大鼠骨骼肌损伤模型,2周时可良好反映“筋出槽”的病理特点,可用于进行针刺、手法等治疗“筋出槽”的效应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出槽” 中医证候 骨骼肌 等长收缩 肌酸激酶 乳酸脱氢酶 动物模型
下载PDF
UPLC-MS/MS法同时测定养血软坚胶囊中17种成分的含量
16
作者 刘永铭 刘树森 +6 位作者 熊轶喆 王翔 吴玉云 刘瑾 潘凌云 杜国庆 詹红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3-358,共6页
目的建立UPLC-MS/MS法同时测定养血软坚胶囊中芹糖甘草苷、芍药内酯苷、獐牙菜苦苷、没食子酸甲酯、苯甲酰芍药苷、獐牙菜苷、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异甘草素、马钱苷酸、甘草素、没食子酸、芍药苷、氧化芍药苷、龙胆苦苷、甘... 目的建立UPLC-MS/MS法同时测定养血软坚胶囊中芹糖甘草苷、芍药内酯苷、獐牙菜苦苷、没食子酸甲酯、苯甲酰芍药苷、獐牙菜苷、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异甘草素、马钱苷酸、甘草素、没食子酸、芍药苷、氧化芍药苷、龙胆苦苷、甘草酸、异甘草苷、甘草苷的含量。方法分析采用Waters BEH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2 mmol/L乙酸铵(含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40℃;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结果17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91.33%~104.03%,RSD 1.58%~3.50%。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稳定,可用于养血软坚胶囊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血软坚胶囊 化学成分 含量测定 UPLC-MS/MS
下载PDF
基于石氏伤科筋骨理论探讨慢性筋骨病损的辨治思路
17
作者 华海洋 郭光昕 +2 位作者 陈大宽 李正言 詹红生 《中医正骨》 2024年第2期65-67,共3页
慢性筋骨病损是骨伤科常见疾患,其病程常迁延不愈,易于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石氏伤科筋骨理论特别强调筋骨与气血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认为“筋出槽、骨错缝”是慢性筋骨病损的关键病机。本文对石氏伤科筋骨理论... 慢性筋骨病损是骨伤科常见疾患,其病程常迁延不愈,易于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石氏伤科筋骨理论特别强调筋骨与气血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认为“筋出槽、骨错缝”是慢性筋骨病损的关键病机。本文对石氏伤科筋骨理论进行了概述,并基于该理论对慢性筋骨病损的病机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为慢性筋骨病损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中医) 骨(中医) 慢性筋骨病损 筋出槽 骨错缝 气血失调 筋骨失和
下载PDF
“筋出槽,骨错缝”的内涵
18
作者 刘光明 孙波 +3 位作者 杨佳裕 陆洁航 王兴伊 詹红生 《中医正骨》 2024年第4期72-73,76,共3页
“筋出槽,骨错缝”既是疾病名称,又是对筋骨疾病主要病理机制的概括。深入理解“筋出槽,骨错缝”的内涵,对于筋骨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疾病名称和筋骨疾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两大方面对“筋出槽,骨错缝”的内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筋出槽 骨错缝 术语 病理过程 内涵
下载PDF
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改善腰椎曲度的影像学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开勇 刘鹏 +3 位作者 徐斯伟 张必萌 庄园 詹红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96-99,共4页
目的观察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曲度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治疗,应用多层螺旋CT观察治疗前后腰椎曲度的变化。结果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 目的观察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曲度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治疗,应用多层螺旋CT观察治疗前后腰椎曲度的变化。结果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83.3%(25/30);治疗前后患者的腰椎生理曲度分别为(2.94±0.53)mm和(3.98±0.68)mm,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的腰椎总前凸角为(55.85±7.88)°和(65.49±7.31)°,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骶骨倾斜角为(40.12±5.94)°和(40.17±5.89)°,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的各节段椎间孔前后径为(18.62±1.06)mm,治疗后为(18.66±1.26)mm,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的各节段椎间孔上下径为(12.19±0.95)mm和(12.54±0.76)mm,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可以改善腰椎曲度、腰椎总前凸角、椎间孔前后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多层螺旋CT腰椎扫描重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法 石氏伤科 功法 腰椎曲度 影像学观察
原文传递
略论石氏伤科兼邪理论之热邪说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东煜 詹红生 +3 位作者 石瑛 赵咏芳 王翔 石印玉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3年第3期6-8,29,共4页
石氏伤科理论体系之兼邪理论认为,“痰湿”兼邪流注脉络可致疼痛等骨伤科常见症状迁延难愈,故提出化痰除湿通络治法,并应用牛蒡子汤治疗,获得良效。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印玉教授认为,当代之兼邪,已非昔日之“痰湿”兼邪,而是逐渐演变... 石氏伤科理论体系之兼邪理论认为,“痰湿”兼邪流注脉络可致疼痛等骨伤科常见症状迁延难愈,故提出化痰除湿通络治法,并应用牛蒡子汤治疗,获得良效。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印玉教授认为,当代之兼邪,已非昔日之“痰湿”兼邪,而是逐渐演变为阴虚内热或湿热之邪,提出兼邪之热邪说,并认为治疗原则应相应增加清热、解毒、凉血等方法。附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伤科疾病 疼痛 石氏伤科 兼邪理论 痰湿 热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