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无机碳库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许乃政 张桃林 +2 位作者 王兴祥 刘红樱 梁晓红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38-1044,共7页
土壤碳库变化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的影响。研究基于最新完成的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及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9.2、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长江三角洲地区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无机... 土壤碳库变化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的影响。研究基于最新完成的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及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9.2、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长江三角洲地区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密度及储量做出实测统计。长江三角洲地区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储量分别为50.99、356.47、677.26Tg,无机碳密度分别为0.70、4.90、9.30 kg/m2。研究区主要分布土壤为水稻土、潮土,水稻土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别为0.57、3.85、8.86 kg/m2;潮土无机碳密度分别为1.17、8.54、15.37 kg/m2。研究提供最新的土壤无机碳库实测统计信息,弥补中国区域土壤无机碳库清单的空白,完善了中国区域土壤碳库清单,为研究中国区域土壤碳固定潜力、深入全面理解区域碳循环提供了基准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土壤无机碳库 土壤无机碳密度
下载PDF
福建省永定县大排铅锌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新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许乃政 毛建仁 +3 位作者 叶海敏 沈莽庭 刘仰炮 陈乐柱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0-23,共4页
福建省永定县大排铅锌矿床是闽西南坳陷带新近发现的具中型规模铅锌多金属层控夕卡岩型矿床,从控矿因素分析,矿床主要受岩体、层位、构造共同控制,主要控矿岩体为燕山晚期花岗闪长斑岩岩体,主要成矿层位为二叠系下统的栖霞组,主要赋矿... 福建省永定县大排铅锌矿床是闽西南坳陷带新近发现的具中型规模铅锌多金属层控夕卡岩型矿床,从控矿因素分析,矿床主要受岩体、层位、构造共同控制,主要控矿岩体为燕山晚期花岗闪长斑岩岩体,主要成矿层位为二叠系下统的栖霞组,主要赋矿构造是推覆构造所夹持的层间构造破碎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排铅锌矿床 地质特征 找矿新进展
下载PDF
我国东南沿海地面沉降类型及其特点 被引量:21
3
作者 许乃政 姜月华 +2 位作者 王敬东 刘红樱 贾军元 《灾害学》 CSCD 2005年第4期67-72,共6页
东南沿海是我国地面沉降发育严重的地质灾害区,按照形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分为超采地下水而产生的地面沉降、软土地基地面沉降与工程性地面沉降,各类型呈现出各自的沉降特点。
关键词 地面沉降 沉降特点 东南沿海
下载PDF
硫多金属矿床开采对水环境的影响——以福建大田地区矿产开发为例 被引量:16
4
作者 许乃政 袁旭音 陶于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18-724,共7页
闽西大田地区矿床采选冶活动对水土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矿区采选矿废水pH值、SO42-浓度远远超过水环境标准,选矿废水和接纳采选矿废水的河流水体中Fe、Mn、Cu、Pb、Zn、Cd的含量大部分超过地面5类水标准,少部分超过4类水标准... 闽西大田地区矿床采选冶活动对水土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矿区采选矿废水pH值、SO42-浓度远远超过水环境标准,选矿废水和接纳采选矿废水的河流水体中Fe、Mn、Cu、Pb、Zn、Cd的含量大部分超过地面5类水标准,少部分超过4类水标准,矿区采选矿业废水是地表水金属污染的重要源头。矿业废水pH值与金属Fe、Mn、Cu、Pb、Zn、Cd的含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SO42-浓度与金属离子Fe、Mn、Cu、Pb、Zn、Cd浓度具有较一致的变化规律。提出整治硫多金属矿山环境污染,应坚持因地制宜、矿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用石灰石碱性中和酸性废水,隔离覆盖尾矿矿堆,对废弃矿山植树种草进行生态修复,对效益低下的开采矿山退矿还林,对严重环境污染的矿山实行关闭,对新开矿山要进行科学规划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多金属矿床 酸性废水 矿山整洽
下载PDF
土壤碳库及其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5
作者 许乃政 刘红樱 魏峰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共5页
土壤碳库变化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而致的土壤碳库亏缺是大气CO2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发挥土壤碳汇效应已成为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温室效应的简便有效方法。综述了土壤碳库变化与... 土壤碳库变化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而致的土壤碳库亏缺是大气CO2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发挥土壤碳汇效应已成为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温室效应的简便有效方法。综述了土壤碳库变化与全球温室效应的关系,详细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土壤碳库储量与分布以及土壤有机碳库变化动态与潜力研究的现状,并重点分析国内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开展土壤碳库及其变化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效应 土壤碳库 土壤有机碳库变化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地壳稳定性分区及其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许乃政 姜月华 +2 位作者 贾军元 王敬东 刘红樱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5年第4期395-399,432,共6页
分析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地壳厚度、地壳沉降、地热分布、地震活动等资料,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认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区和次稳定区,区域地壳稳定性活动程度中等,次稳定区主体在地质构造... 分析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地壳厚度、地壳沉降、地热分布、地震活动等资料,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认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区和次稳定区,区域地壳稳定性活动程度中等,次稳定区主体在地质构造区划上属于珠江三角洲断陷区及三角洲沿海区域,次稳定区范围之外的相对隆起地带为稳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稳定性 珠江三角洲 稳定性评价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水文水资源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7
作者 许乃政 刘红樱 魏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2期7277-7279,共3页
全球变暖是目前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将加速大气环流和水文循环过程,引起水文水资源及其空间分布的变化。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的经济核心区,1960年代以来区域气温上升,形成一个区域性热岛,1990年代以来增温幅度逐渐加大。在区域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是目前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将加速大气环流和水文循环过程,引起水文水资源及其空间分布的变化。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的经济核心区,1960年代以来区域气温上升,形成一个区域性热岛,1990年代以来增温幅度逐渐加大。在区域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水文水资源特征发生趋势性变化,该研究从降水径流、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水质污染4个方面,分析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水文、水资源变化趋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文水资源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下载PDF
金属矿山环境污染及整治对策 被引量:40
8
作者 许乃政 陶于祥 高南华 《火山地质与矿产》 2001年第1期63-70,共8页
金属矿床开采 ,一方面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由于对土水生态环境释放重金属和酸性废水而破坏自然环境。金属矿山环境污染源于金属硫化物特别是黄铁矿、磁黄铁矿的氧化分解。金属硫化物的氧化释放出重金属离子和SO4 2 -,黄铁矿、... 金属矿床开采 ,一方面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由于对土水生态环境释放重金属和酸性废水而破坏自然环境。金属矿山环境污染源于金属硫化物特别是黄铁矿、磁黄铁矿的氧化分解。金属硫化物的氧化释放出重金属离子和SO4 2 -,黄铁矿、磁黄铁矿的氧化还释放出Fe2 +、Fe3+和H+,铁 (Fe2 +、Fe3+)的存在和pH值的降低大大加速金属硫化物的分解和重金属元素的沉淀。铁氧化细菌的活动可以提高或催化氧化反应的速度 ,加速重金属的水解和沉淀。铁作为普遍存在的元素 ,其地球化学行为影响着金属硫化物氧化的程度和速度 ;铁作为主要的次生沉淀矿物 ,其承载矿物主导其它重金属元素的沉淀。本文介绍了碱性物质中和、湿地处理系统、覆盖隔离技术等一系列已成功地运用于金属矿山环境污染整治的实用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山 环境污染整治 金属硫化物 酸性废水 铁氧化细菌 重金属 次生沉淀
下载PDF
上海市城市扩展格局及土壤无机碳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许乃政 刘红樱 梁晓红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44-147,184,共5页
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引起的土壤碳库变化对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影响。基于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利用RS影像和GIS统计技术研究了上海城市扩展进程中的土壤无机碳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根据上海地区1980、2000.2005... 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引起的土壤碳库变化对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影响。基于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利用RS影像和GIS统计技术研究了上海城市扩展进程中的土壤无机碳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根据上海地区1980、2000.2005年3期遥感影像分析,上海市城区扩张以原市区为中心向周边快速扩展,1980~2005年间,城区面积由193.08km^2增加到1570.52km^2,城市用地面积比例由3.05%迅速上升到24.77%。比较城区,郊区、乡村地区土壤无机碳分布,城区表层土壤无机碳密度为(1.12±0.64)kg/m^2,深层土壤无机碳密度为(1.24±0.40)kg/m^2,表层土壤无机碳积累明显,深层土壤呈现轻度积累,城区土壤无机碳空间分布变异系数降低。比较1980年前建城区、1980~2000年建城区.2000~2005年建城区与郊区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布,城区土壤无机碳分布呈现富集。并且随建城区年限的延长,土壤无机碳积累渐趋显著,城市土壤无机碳分布的空间异质性降低。本项研究提供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壤无机碳分布演变趋势信息,可为土壤固定碳潜力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为推动中国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展格局 土壤无机碳库 土壤无机碳密度 上海市
下载PDF
涡河流域河南段浅层高碘地下水分布及成因
10
作者 叶永红 龚建师 +7 位作者 许乃政 张飞 王赫生 李亮 周锴锷 朱春芳 陶小虎 檀梦皎 《华东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292-299,共8页
通过分析涡河流域河南段249组浅层地下水样,发现浅层高碘地下水分布面积为5818.9 km^(2),占总面积的51.97%,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东北部,其次分布于太康县的东部地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的碘是浅层地下水中碘的主要来源。气候条件使... 通过分析涡河流域河南段249组浅层地下水样,发现浅层高碘地下水分布面积为5818.9 km^(2),占总面积的51.97%,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东北部,其次分布于太康县的东部地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的碘是浅层地下水中碘的主要来源。气候条件使得浅层地下水中的碘倾向于聚集,地形地貌控制下的地下水流场以及抽取地下水灌溉庄稼的过程,均使浅层地下水中的碘逐渐浓缩而形成浅层高碘地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河流域 河南段 高碘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 地下水流场
下载PDF
江苏洋口港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动态分析
11
作者 许乃政 刘红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285-288,共4页
江苏洋口港地区是江苏沿海开发作为重要节点进行重点建设的深水港区。通过水文地质调查、钻探与抽水试验、水文测试监测等工作手段,基本查清了区内水文地质状况。就地下水赋存地质条件、地下水化学类型与水质、地下水动态进行评价与分析... 江苏洋口港地区是江苏沿海开发作为重要节点进行重点建设的深水港区。通过水文地质调查、钻探与抽水试验、水文测试监测等工作手段,基本查清了区内水文地质状况。就地下水赋存地质条件、地下水化学类型与水质、地下水动态进行评价与分析,为当前洋港口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和工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质评价 动态分析 洋口港地区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116
12
作者 袁旭音 王禹 +2 位作者 陈骏 孙成 许乃政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125,共5页
分析了太湖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情况 ,发现DDT及其代谢产物、HCH的异构体、艾氏剂、狄氏剂、六氯苯、七氯等在几乎所有的样品中均被检出 .其中 β HCH、p ,p’ DDE和六氯苯的残留水平最高 ,平均值分别达到6 5 72ng/ g、1 4 3 2ng... 分析了太湖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情况 ,发现DDT及其代谢产物、HCH的异构体、艾氏剂、狄氏剂、六氯苯、七氯等在几乎所有的样品中均被检出 .其中 β HCH、p ,p’ DDE和六氯苯的残留水平最高 ,平均值分别达到6 5 72ng/ g、1 4 3 2ng/ g和 2 1 5 8ng/ g(干重 ) ,沉积物的HCHs含量明显高于DDTs .有机氯农药的主要来源为地表径流入湖、大气沉降和工业污水排放 .数据表明太湖沉积物的HCHs、DDTs比报道的中国江河沉积物高 ,但低于海湾沉积物 .根据海洋风险评估值进行对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沉积物 有机氯农药 残留特征 风险评估 湖泊污染 农药残留量
下载PDF
闽西南晚中生代四方岩体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0
13
作者 毛建仁 陶奎元 +2 位作者 李寄嵎 谢方贵 许乃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9-458,共10页
闽西南地区四方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组成 ,花岗闪长岩单颗粒锆石 U-Pb年龄为 10 7.8±1.2 Ma,角闪石 Ar-Ar年龄为 10 4.8± 0 .8Ma,形成于早白垩世。岩体是在伸展拉张构造环境下以快速冷却 (50~ 60℃ / Ma)侵位... 闽西南地区四方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组成 ,花岗闪长岩单颗粒锆石 U-Pb年龄为 10 7.8±1.2 Ma,角闪石 Ar-Ar年龄为 10 4.8± 0 .8Ma,形成于早白垩世。岩体是在伸展拉张构造环境下以快速冷却 (50~ 60℃ / Ma)侵位的 ,岩石相对富 Na2 O,A / CNK<1,具壳 -幔混合源 I型花岗岩特征。岩石富 K、Rb、Th、U、L REE,贫 Ti、Nb、Ta、Sr,具火山弧/活动大陆边缘钙碱性岩系的特征。 (87Sr/ 86Sr) i为 0 .70 63 5~ 0 .70 898,εNd(t)为 -5.2 4~ -3 .69,TDM为 1.3 3~ 1.2 1Ga。岩石主要由幔源岩浆与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的混合形成的。与闽东沿海地区相比 ,晚中生代时闽西南地区总体处于与华南软流圈地幔上涌有关的伸展拉张构造环境 ,但由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引发的壳幔作用并不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地球化学 花岗闪长岩 年代学 热演化史 构造环境 福建
下载PDF
福建省上杭-大田地区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与构造环境演化 被引量:84
14
作者 毛建仁 许乃政 +2 位作者 胡青 邢光福 杨祝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85-296,共12页
本文所研究的四个中生代花岗岩体具不同的同位素年代:汤泉岩体为183~158Ma,紫金山岩体为157-145Ma。才溪岩体为133Ma,四方岩体为108~105Ma,汤泉和紫金山岩体分别属于早中生代中、晚侏罗世,才溪和四方岩体时代为晚中生代早白垩世。汤... 本文所研究的四个中生代花岗岩体具不同的同位素年代:汤泉岩体为183~158Ma,紫金山岩体为157-145Ma。才溪岩体为133Ma,四方岩体为108~105Ma,汤泉和紫金山岩体分别属于早中生代中、晚侏罗世,才溪和四方岩体时代为晚中生代早白垩世。汤泉和四方岩体为A/CNK<1.0的准铝质花岗岩类,因富Ba、Sr,贫HREE、Y、Yb而具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是最具铜矿成矿潜力的含矿母岩;紫金山花岗岩体为A/CNK>1.1的强过铝花岗岩,并富K、Rb、Th、Y、HREE,贫Sr、Ba、Ti,具地壳泥质岩石熔融的特征。才溪岩体为A/CNK1.0~1.1的弱过铝花岗岩,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介于四方岩体和紫金山岩体之间。富Na2O的汤泉岩体是地幔起源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促使加厚的元古代下地壳基性岩石部分熔融所形成,是铜、铁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主要含矿母岩;富K2O的四方岩体是地幔起源的富钾基性岩浆与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混合岩浆,使岩浆中的K2O含量增高,并从地幔中获取大量铜及其它金属和硫,而成为斑岩型铜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主要含矿母岩。研究区自早-中侏罗世(180Ma)以来已有岩石圈伸展的岩石学记录。紫金山强过铝花岗岩是这种伸展机制延续的结果。随时间推移,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和底侵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中生代 成矿作用 构造环境 闽西南地区
下载PDF
闽西南地区成岩成矿作用与构造环境 被引量:34
15
作者 毛建仁 陶奎元 +2 位作者 谢芳贵 许乃政 陈三元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9-336,共8页
闽西南地区是特提斯构造域向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域转换的典型地区 ,区内多期构造演化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构造单元格局和多种成岩成矿环境。多期多阶段火山侵入岩浆作用为矿集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热液活动条件和深部热源基础。笔者... 闽西南地区是特提斯构造域向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域转换的典型地区 ,区内多期构造演化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构造单元格局和多种成岩成矿环境。多期多阶段火山侵入岩浆作用为矿集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热液活动条件和深部热源基础。笔者总结了研究区矿床时空演化规律、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构造环境的关系 ,指出复杂多变的构造环境造成了本区矿床具多时代、多层位、多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构造环境 成岩作用 福建 火山侵入岩 特提斯构造 岩浆作用
下载PDF
太湖底泥中多氯联苯的特征与环境效应 被引量:31
16
作者 袁旭音 王禹 +2 位作者 孙成 许乃政 陈骏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2-276,共5页
分析了太湖底泥中6种PCB同系物(PCB28、52、101、138、153、180),其中含量最高的为PCB52,平均为0.983ng/g,最低为PCB138,平均为0.104ng/g。表层底泥中,检出率最高的为PCB101,达100%,最低为PCB180,只有58.3%。太湖底泥的多氯联苯含量与... 分析了太湖底泥中6种PCB同系物(PCB28、52、101、138、153、180),其中含量最高的为PCB52,平均为0.983ng/g,最低为PCB138,平均为0.104ng/g。表层底泥中,检出率最高的为PCB101,达100%,最低为PCB180,只有58.3%。太湖底泥的多氯联苯含量与底泥中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几乎不相关,表明大气沉降可能是多氯联苯的重要来源。根据沉积物有关风险评价标准,太湖底泥测定的PCB总量尚未达到毒性评价的低值。尽管底泥中PCBs含量不高,但在底栖生物中可以富集,并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因而其潜在的危害性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底泥 多氯联苯 环境效应 食物链 环境污染
下载PDF
太湖北部底泥中氮、磷的空间变化和环境意义 被引量:47
17
作者 袁旭音 陈骏 +2 位作者 陶于祥 季峻峰 许乃政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1-328,共8页
以太湖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形态N、P的含量,揭示太湖北部底泥N、P的区域和垂向变化特征,探讨了主要营养元素的环境意义。太湖北部底泥N、P的高值区分布在五里湖、梅梁湾北部和竺山湖北部,有效氮的分布与总氮的分布一致。相关分... 以太湖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形态N、P的含量,揭示太湖北部底泥N、P的区域和垂向变化特征,探讨了主要营养元素的环境意义。太湖北部底泥N、P的高值区分布在五里湖、梅梁湾北部和竺山湖北部,有效氮的分布与总氮的分布一致。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磷与无机磷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N、P的含量还与粘土矿物的含量成正比。柱状样的N、P垂直变化显示,数千年人类的活动并未明显影响底泥中N、P的含量,而在近代则明显增加。底泥中大量的N、P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其次是农田肥料和围网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环境意义 太湖 分布 人类活动
下载PDF
闽西南地区才溪岩体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1
18
作者 赵希林 毛建仁 +3 位作者 陈荣 许乃政 曾庆涛 叶海敏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3-231,共9页
锆石SHRIMP年龄测试结果表明,闽西南地区才溪岩体的形成年龄为150±3Ma。才溪二长花岗岩富硅、富碱,弱过铝。岩石富集LREE,具Eu负异常,*Eu值为0.54~0.66,亏损Ba、Nb、Ta、Sr、P、Eu、Ti。(87Sr/86Sr)i值较高,为0.710462~0.712265,ε... 锆石SHRIMP年龄测试结果表明,闽西南地区才溪岩体的形成年龄为150±3Ma。才溪二长花岗岩富硅、富碱,弱过铝。岩石富集LREE,具Eu负异常,*Eu值为0.54~0.66,亏损Ba、Nb、Ta、Sr、P、Eu、Ti。(87Sr/86Sr)i值较高,为0.710462~0.712265,εNd(t)为-8.68^-9.81,t2DM为1.51~1.61Ga。岩石中黑云母富铝、镁,在Fe2+-Fe3+-Mg2+三角图上落入壳幔混源区。根据岩体地质学、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认为,才溪二长花岗岩是由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熔融形成的壳源型花岗岩,在岩浆形成过程中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加入,形成于由挤压向伸展过渡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溪岩体 锆石SHRIMP年龄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环境 闽西南
下载PDF
闽西南地区中生代花岗闪长质岩石的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21
19
作者 毛建仁 许乃政 +2 位作者 胡青 李寄嵎 谢芳贵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20,共9页
闽西南地区存在两期中生代花岗闪长质岩石。早、晚两期花岗闪长质岩石分别以汤泉和四方岩体为代表,其形成年龄分别为183~157Ma和108~105Ma。汤泉和四方岩体都为A/CNK<1.0的准铝质花岗岩类,均属板内钙碱型岩石。汤泉岩体因富Na2O、B... 闽西南地区存在两期中生代花岗闪长质岩石。早、晚两期花岗闪长质岩石分别以汤泉和四方岩体为代表,其形成年龄分别为183~157Ma和108~105Ma。汤泉和四方岩体都为A/CNK<1.0的准铝质花岗岩类,均属板内钙碱型岩石。汤泉岩体因富Na2O、Ba、Sr,贫HREE、Y、Yb有别于四方岩体而具高SrBa低Y的埃达克质岩石特征,是地幔起源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促使加厚的元古代下地壳基性岩部分熔融所形成;四方岩体是地幔起源的基性岩浆与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汤泉岩体的形成指示研究区自中侏罗世(180Ma)以来已有岩石圈伸展的岩石学记录,随时间推移,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愈加强烈,壳幔作用愈加明显,越至晚期岩石中地幔组分含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中生代 构造演化 阑西南地区 地球化学 同位素年代学
下载PDF
闽西南地区紫金山岩体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8
20
作者 赵希林 毛建仁 +1 位作者 陈荣 许乃政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4期590-597,共8页
笔者通过锆石SHRIMP定年,精确厘定了紫金山岩体的成岩成矿时代。紫金山黑云母花岗岩中锆石CL图像显示锆石分为3种形态,定年结果显示这3种锆石有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的地质意义。第一种锆石晶形发育、具有核-边双层结构,核部的锆石呈磨圆... 笔者通过锆石SHRIMP定年,精确厘定了紫金山岩体的成岩成矿时代。紫金山黑云母花岗岩中锆石CL图像显示锆石分为3种形态,定年结果显示这3种锆石有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的地质意义。第一种锆石晶形发育、具有核-边双层结构,核部的锆石呈磨圆状,这类锆石为继承性锆石,年龄为1000Ma左右;第二种锆石晶形发育良好,但是呈不完整形态,有不清晰的生长环带或者无生长环带,呈现岩浆锆石的特征,年龄为168±4Ma(n=13,MSWD=0.97),这一年龄应代表了岩石的结晶年龄,属于中侏罗世;第三种锆石晶形发育良好,有清晰的生长环带,这种锆石受后期改造作用,年龄为(119±15)Ma,属于早白垩世。(168±4)Ma时本区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成矿事件,因此紫金山岩体主体并非含矿岩体,仅有轻微的锡矿化。紫金山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的第三组年龄为(119±15)Ma是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记录,可能正是这一期的热液作用开始了本区大规模的长时期的多期次的岩浆热液作用的序幕,从而为本区铜金成矿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金山岩体 SHRIMP锆石定年 岩浆热液作用 成岩成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