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在成功行早期血管内治疗(EVT)后,收缩压下降幅度(SBPr)与术后90 d临床预后及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序贯性纳入2015年7月至2023年4月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在成功行早期血管内治疗(EVT)后,收缩压下降幅度(SBPr)与术后90 d临床预后及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序贯性纳入2015年7月至2023年4月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因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行EVT并获得成功再通的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收集手术相关参数[包括发病至置鞘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闭塞部位(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大脑中动脉M2段)、脑侧支循环状态(术前闭塞血管造影显示闭塞血管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回流范围≥50%定义为侧支循环良好,回流范围<50%定义为侧支循环不良)]、术后即刻再通状态[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进行评估,成功再通定义为mTICI分级为2b~3级]、术后24 h sICH、术后90 d预后(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根据EVT后24 h内SBPr,将SBPr分成5类,即SBPr<-10%、-10%~10%、>10%~20%、>20%~30%和>30%。根据术后90 d预后以及术后24 h sICH发生情况,将所有纳入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以及sICH组与无sICH组。SBPr与术后90 d临床预后和术后24 h sICH的关系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根据有无高血压病史、有无持续静脉降压、基线ASPECT评分(3~5分和6~10分)及侧支循环状态(良好与不良)进行亚组分析。利用限制性立方图描绘SBPr与术后24 h sICH及术后90 d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1)共纳入731例患者,中位年龄71(62,77)岁,男性患者占58.0%(424/731),中位基线NIHSS评分为14(12,18)分,中位基线ASPECT评分9(7,10)分;405例(55.4%)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35例(4.8%)患者术后24 h发生sICH。(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036,95%CI:1.017~1.056),基线NIHSS评分越高(OR=1.095,95%CI:1.049~1.144),基线ASPECT评分越低(OR=0.704,95%CI:0.636~0.780),患有糖尿病(OR=1.729,95%CI:1.084~2.758),侧支循环不良(侧支循环良好比不良,OR=0.481,95%CI:0.332~0.696)以及SBPr>30%(以SBPr-10%~10%作为参照,OR=2.238,95%CI:1.230~4.071),术后90 d预后不良风险越高(均P<0.05)。持续静脉降压为术后24 h sICH发生的危险因素(OR=2.278,95%CI:1.047~4.953;P=0.038),而SBPr 20%~30%与较低的术后24 h sICH发生风险相关(以SBPr-10%~10%作为参照,OR=0.362,95%CI:0.131~0.998;P=0.049)。(3)限制性立方图显示,EVT后SBPr与术后90 d预后不良存在U形关系,而与sICH的发生存在近线性关系,下降越多,sICH发生率越低。(4)亚组分析显示,在无高血压病病史和良好侧支循环状态亚组中,SBPr>30%较SBPr-10%~10%均具有更高的不良预后风险[OR值及95%CI分别为2.921(1.000~8.528)、2.363(1.078~5.183),P=0.05和P<0.05];在EVT后接受持续静脉降压组和基线ASPECT评分6~10分组,SBPr>30%与术后90 d不良预后相关[以SBPr-10%~10%作为参照,OR值和95%CI分别为2.646(1.168~5.993)、2.481(1.360~4.527),均P<0.05]。SBPr与较低的sICH发生风险的相关性仅存在于不良脑侧支循环状态亚组中(以SBPr-10%~10%为参照,SBPr>20%~30%:OR=0.133,95%CI:0.027~0.652;SBPr>30%:OR=0.104,95%CI:0.013~0.864;均P<0.05)。结论对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EVT后血管再通患者,术后SBPr可能与术后90 d预后不良及术后24 h sICH发生相关,但这种相关性存在显著的个体化差异。基线ASPECT评分、既往高血压病史、脑侧支循环状态以及EVT后持续静脉降压的使用在EVT后个体化血压管理中需谨慎对待。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早期血管内治疗(EVT)后24 h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患者发病后90 d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序贯性地登记2015年7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并接受了EVT的ALVOS患者;...目的分析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早期血管内治疗(EVT)后24 h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患者发病后90 d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序贯性地登记2015年7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并接受了EVT的ALVOS患者;以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预后,以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术后闭塞血管再通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24 h NLR是否为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术后24 h NLR预测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的最佳截断值,并分析可能导致术后24 h NLR升高的因素。结果最终共入组患者256例,男139例(54.3%),平均年龄(68±12)岁,中位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8(8,10)分,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13,19)分,其中预后良好组113例(44.1%),预后不良组143例(55.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患者术后24 h NLR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9±6)比(14±10),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 h高NLR是影响发病后90 d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1,95%CI:1.016~1.109;P=0.008)。ROC曲线结果显示,EVT术后24 h NLR预测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的临界值为6.97(曲线下面积是0.685,95%CI:0.620~0.750,敏感度83.2%,特异度46.0%);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 h NLR与术前ASPECT评分、侧支循环丰富程度呈负相关(r=-0.169,P=0.007;r=-0.249,P<0.01),与入院NHISS评分、感染呈正相关(r=0.283,P<0.01;r=0.171,P=0.006)。结论对于接受EVT的ALVOS患者,EVT术后24 h NLR升高与发病后90 d临床预后不良相关,但术后24 h NLR对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预测价值有限。术后24 h NLR增高可能与侧支循环不良、入院严重程度及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在成功行早期血管内治疗(EVT)后,收缩压下降幅度(SBPr)与术后90 d临床预后及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序贯性纳入2015年7月至2023年4月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因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行EVT并获得成功再通的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收集手术相关参数[包括发病至置鞘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闭塞部位(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大脑中动脉M2段)、脑侧支循环状态(术前闭塞血管造影显示闭塞血管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回流范围≥50%定义为侧支循环良好,回流范围<50%定义为侧支循环不良)]、术后即刻再通状态[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进行评估,成功再通定义为mTICI分级为2b~3级]、术后24 h sICH、术后90 d预后(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根据EVT后24 h内SBPr,将SBPr分成5类,即SBPr<-10%、-10%~10%、>10%~20%、>20%~30%和>30%。根据术后90 d预后以及术后24 h sICH发生情况,将所有纳入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以及sICH组与无sICH组。SBPr与术后90 d临床预后和术后24 h sICH的关系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根据有无高血压病史、有无持续静脉降压、基线ASPECT评分(3~5分和6~10分)及侧支循环状态(良好与不良)进行亚组分析。利用限制性立方图描绘SBPr与术后24 h sICH及术后90 d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1)共纳入731例患者,中位年龄71(62,77)岁,男性患者占58.0%(424/731),中位基线NIHSS评分为14(12,18)分,中位基线ASPECT评分9(7,10)分;405例(55.4%)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35例(4.8%)患者术后24 h发生sICH。(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036,95%CI:1.017~1.056),基线NIHSS评分越高(OR=1.095,95%CI:1.049~1.144),基线ASPECT评分越低(OR=0.704,95%CI:0.636~0.780),患有糖尿病(OR=1.729,95%CI:1.084~2.758),侧支循环不良(侧支循环良好比不良,OR=0.481,95%CI:0.332~0.696)以及SBPr>30%(以SBPr-10%~10%作为参照,OR=2.238,95%CI:1.230~4.071),术后90 d预后不良风险越高(均P<0.05)。持续静脉降压为术后24 h sICH发生的危险因素(OR=2.278,95%CI:1.047~4.953;P=0.038),而SBPr 20%~30%与较低的术后24 h sICH发生风险相关(以SBPr-10%~10%作为参照,OR=0.362,95%CI:0.131~0.998;P=0.049)。(3)限制性立方图显示,EVT后SBPr与术后90 d预后不良存在U形关系,而与sICH的发生存在近线性关系,下降越多,sICH发生率越低。(4)亚组分析显示,在无高血压病病史和良好侧支循环状态亚组中,SBPr>30%较SBPr-10%~10%均具有更高的不良预后风险[OR值及95%CI分别为2.921(1.000~8.528)、2.363(1.078~5.183),P=0.05和P<0.05];在EVT后接受持续静脉降压组和基线ASPECT评分6~10分组,SBPr>30%与术后90 d不良预后相关[以SBPr-10%~10%作为参照,OR值和95%CI分别为2.646(1.168~5.993)、2.481(1.360~4.527),均P<0.05]。SBPr与较低的sICH发生风险的相关性仅存在于不良脑侧支循环状态亚组中(以SBPr-10%~10%为参照,SBPr>20%~30%:OR=0.133,95%CI:0.027~0.652;SBPr>30%:OR=0.104,95%CI:0.013~0.864;均P<0.05)。结论对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EVT后血管再通患者,术后SBPr可能与术后90 d预后不良及术后24 h sICH发生相关,但这种相关性存在显著的个体化差异。基线ASPECT评分、既往高血压病史、脑侧支循环状态以及EVT后持续静脉降压的使用在EVT后个体化血压管理中需谨慎对待。
文摘目的分析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早期血管内治疗(EVT)后24 h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患者发病后90 d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序贯性地登记2015年7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并接受了EVT的ALVOS患者;以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预后,以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术后闭塞血管再通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24 h NLR是否为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术后24 h NLR预测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的最佳截断值,并分析可能导致术后24 h NLR升高的因素。结果最终共入组患者256例,男139例(54.3%),平均年龄(68±12)岁,中位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8(8,10)分,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13,19)分,其中预后良好组113例(44.1%),预后不良组143例(55.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患者术后24 h NLR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9±6)比(14±10),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 h高NLR是影响发病后90 d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1,95%CI:1.016~1.109;P=0.008)。ROC曲线结果显示,EVT术后24 h NLR预测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的临界值为6.97(曲线下面积是0.685,95%CI:0.620~0.750,敏感度83.2%,特异度46.0%);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 h NLR与术前ASPECT评分、侧支循环丰富程度呈负相关(r=-0.169,P=0.007;r=-0.249,P<0.01),与入院NHISS评分、感染呈正相关(r=0.283,P<0.01;r=0.171,P=0.006)。结论对于接受EVT的ALVOS患者,EVT术后24 h NLR升高与发病后90 d临床预后不良相关,但术后24 h NLR对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预测价值有限。术后24 h NLR增高可能与侧支循环不良、入院严重程度及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文摘目的 探讨“工作时间效应”对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LVO)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EVT)流程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高级卒中中心接受EVT的前循环AIS-LVO患者。根据入组患者到院时间分为工作时间(工作日的08∶00—17∶00)组和非工作时间(工作时间以外的所有时间)组,并对非工作时间组患者进行夜间(22∶00至次日07∶59)入院与非夜间(08∶00—21∶59)入院的亚组分析。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各流程时间间隔、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并对影响诊治流程和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90 d mRS评分,次要结局指标为闭塞血管再通情况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结果 共纳入303例患者,平均年龄(69±10)岁,非工作时间组205例(67.7%),工作时间组98例(32.3%)。非工作时间组与工作时间组术后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5),且发病至入院时间(P=0.823)、入院至置鞘时间(P=0.244)、置鞘至再通时间(P=0.8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非工作时间组中,夜间组患者49例(23.9%),非夜间组患者156例(76.1%),两亚组的术后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2),但夜间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显著延长[中位时间为284(180,371) min比220(150,290) min,Z=-2.438,P=0.015],而入院至置鞘时间、置鞘至再通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80、0.236)。结论 在接受EVT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并未发现“工作时间效应”对EVT流程及预后的影响,但夜间入院患者存在显著的院前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