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胫神经损伤对胫骨单截骨骨搬移治疗效果的影响
1
作者 许奥 王斌 +5 位作者 方均 白崔魏 吕梓宸 程康 郑永鑫 王红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25-1930,共6页
背景:周围神经在骨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临床上神经损伤对骨搬移技术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胫神经损伤对胫骨单截骨骨搬移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22年6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胫骨骨缺损患者32例,根... 背景:周围神经在骨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临床上神经损伤对骨搬移技术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胫神经损伤对胫骨单截骨骨搬移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22年6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胫骨骨缺损患者32例,根据是否合并胫神经损伤分为胫神经损伤组(n=16)与无胫神经损伤组(n=16),两组均接受单截骨骨搬移手术治疗。治疗后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矿化区愈合指数、外固定指数、对接点愈合及针道感染等情况;拆除外固定后,采用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和功能评价。结果与结论:①32例患者治疗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5.28±4.79)个月,两组骨性愈合时间、外固定时间、愈合指数与外固定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胫神经损伤组2例、无胫神经损伤组1例出现针道感染,均为PALEYⅠ度,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胫神经损伤组对接点不愈合率为31%,无胫神经损伤组为1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ASAMI骨愈合评分的优良率均为100%,肢体评分优良率胫神经损伤组为81%、无胫神经损伤组为9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结果表明,胫神经损伤对胫骨单截骨骨搬移手术治疗的矿化速度、外固定时间、对接点愈合、针道感染、矿化区成骨质量等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缺损 骨搬移 ILIZAROV 牵拉成骨 胫神经损伤 神经轴索断裂
下载PDF
各类参数对金属材料热分析结果的影响
2
作者 许奥 刘晓英 +3 位作者 李宏浩 肖思远 戚琳 史淑艳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23年第10期30-33,共4页
材料各项测试参数的变化对其热分析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深入研究了金属材料的质量、颗粒尺寸、升温速率等技术参数对热分析结果中的相变温度、比焓、质量变化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样质量的增加会使相变温度升高,比焓不变;试样颗... 材料各项测试参数的变化对其热分析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深入研究了金属材料的质量、颗粒尺寸、升温速率等技术参数对热分析结果中的相变温度、比焓、质量变化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样质量的增加会使相变温度升高,比焓不变;试样颗粒尺寸越大,相变过程越长,比焓越大;空气环境下试样的相变更早开始与结束,比焓更小;升温速率对比焓有显著影响,升温速率越大,比焓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析 颗粒尺寸 升温速率 比焓
下载PDF
双平面截骨骨搬运联合髓内钉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 被引量:2
3
作者 程康 王斌 +3 位作者 涂振兴 吕梓宸 王子鑫 许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058-2063,共6页
背景:传统的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长骨大段骨缺损虽然疗效较好,但由于佩戴外固定时间长、骨弯曲畸形、延长区的回缩、再骨折等因素,影响了骨搬移的临床效果。而双平面截骨骨搬运联合髓内钉有诸多优势。目的:对双平面截骨骨搬运联合髓... 背景:传统的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长骨大段骨缺损虽然疗效较好,但由于佩戴外固定时间长、骨弯曲畸形、延长区的回缩、再骨折等因素,影响了骨搬移的临床效果。而双平面截骨骨搬运联合髓内钉有诸多优势。目的:对双平面截骨骨搬运联合髓内钉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胫骨大段骨缺损8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3-50岁,平均39.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例,重物砸伤3例;清创后皮肤缺损6.5 cm×1.3 cm-23.1 cm×9.7 cm,平均10.01 cm×5.51 cm;胫骨缺损长度6.8-12.1 cm,平均9.2cm。所有患者均采用双平面截骨骨搬运联合髓内钉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2例患者骨缺损部位位于胫骨中段,在胫骨近端及远端进行双平面截骨后置入髓内钉并在其远近端用锁钉固定,两端骨块向中间进行搬运;6例患者骨缺损部位位于胫骨远端,在胫骨近端进行双平面截骨,随后置入髓内钉并在其远近端用锁钉固定,近端两骨块顺行搬运。记录患者的骨搬移时间、牵拉区固化时间、愈合指数、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及并发症;应用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和肢体功能。结果与结论:①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33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治疗期间未发生感染及复发;②骨搬移时间36-62d,平均50.2d;牵拉区固化时间267-512d,平均366.9d;愈合指数1.18-1.41个月/cm,平均1.31个月/cm;外固定时间5.5-12.5个月,平均8.3个月;外固定指数0.73-0.99个月/cm,平均0.86个月/cm;③对接点不愈合患者有3例;④依据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优5例(62%),差3例(38%);功能结果:优6例(75%),良2例(25%);⑤提示双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髓内钉可明显缩短外固定时间,降低针道感染、对位对线不良、延长区再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为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骨搬移 髓内钉 环式外固定架 胫骨骨缺损
下载PDF
超回流技术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腕部皮肤缺损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红涛 王辉 +2 位作者 张一晗 许奥 吕梓宸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11期1270-1275,共6页
目的探讨超回流技术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腕部皮肤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1年3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急诊收治的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腕部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中是否吻合静脉将其分为超... 目的探讨超回流技术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腕部皮肤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1年3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急诊收治的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腕部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中是否吻合静脉将其分为超回流技术组(2017年7月至2021年3月)和传统方法组(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超回流技术组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 将皮瓣携带的皮下静脉与创面周围皮下静脉行端端吻合。2组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或游离中厚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观察2组皮瓣成活情况, 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患者皮瓣张力性水疱和色素沉着的发生率,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51例患者, 其中超回流技术组27例, 男18例, 女9例, 年龄18 ~ 57岁, 清创后创面面积为6 cm × 2 cm ~ 13 cm × 4 cm;传统组24例, 男15例, 女9例, 年龄20 ~ 61岁, 清创后创面面积为7 cm × 2 cm ~ 14 cm × 3 cm。超回流技术组切取皮瓣面积为7 cm × 3 cm ~ 15 cm × 6 cm, 术后全部成活, 未发生感染, 皮瓣均未出现张力性水疱;随访8 ~ 22个月, 1例皮瓣出现色素沉着。传统组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 × 3 cm ~ 16 cm × 4 cm, 术后有5例皮瓣因静脉回流障碍出现张力性水疱, 拆除蒂部部分缝线及换药处理后皮瓣成活, 未发生感染;随访8 ~ 23个月, 7例皮瓣出现色素沉着。超回流技术组患者皮瓣张力性水疱和色素沉着发生率分别为0(0/27)和3.7%(1/27), 明显低于传统组的20.8%(5/24)和29.2%(7/2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腕部皮肤缺损中采用超回流技术, 可降低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的风险, 有效减少皮瓣张力性水疱和色素沉着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 皮肤缺损 静脉超回流 静脉吻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