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脑形态学与嗅觉功能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许尧珂 孟祥主 +5 位作者 于辉 王佳悦 邱继宽 李瑞 范宝石 刘俊秀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目的 通过探究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脑灰质形态变化,得出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嗅觉中枢结构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的患者24例与嗅觉功能正常的健康对照受试者20例,通过基于体素的大脑皮质形态学体积测... 目的 通过探究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脑灰质形态变化,得出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嗅觉中枢结构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的患者24例与嗅觉功能正常的健康对照受试者20例,通过基于体素的大脑皮质形态学体积测量(VBM)比较患者的大脑灰质和白质体积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 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组患者TDI[气味察觉阈(T)、气味辨别能力(D)、气味识别能力(I)]总分(16.45±5.62)分,T为(2.33±0.93)分,D为(6.54±2.60)分,I为(7.58±3.22)分;嗅觉障碍平均时长为(19.00±6.33)个月;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为(7.79±2.41)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的大脑灰质总体积和嗅皮质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大脑灰质总体积占全脑体积的比例和皮质厚度与嗅觉功能评分TDI值呈正相关(r=0.71,P<0.000 1;r=0.69,P=0.000 9)。结论 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大脑灰质总体积和嗅皮质体积减少,且嗅觉功能与大脑灰质体积比例及皮质厚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障碍 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 上呼吸道感染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
下载PDF
耳内镜下颞肌筋膜四点固定法鼓膜修补术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2
作者 柯嘉 熊姗 +2 位作者 许尧珂 杜雅丽 马芙蓉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630-635,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耳内镜下颞肌筋膜“四点固定法”修补鼓膜穿孔,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2020年12月—2021年6月因鼓膜紧张部前方或中央型大穿孔的患者19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例(12耳),行耳内镜下“四点固... 目的探讨采用耳内镜下颞肌筋膜“四点固定法”修补鼓膜穿孔,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2020年12月—2021年6月因鼓膜紧张部前方或中央型大穿孔的患者19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例(12耳),行耳内镜下“四点固定法”鼓膜修补术,注意下方鼓沟表面、锤骨柄内侧面、后方鼓沟与鼓索神经表面及前上部鼓环与鼓沟之间的裂隙四处关键点的固定;对照组9例(9耳),采用带软骨膜的耳屏软骨进行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分别采用耳内镜及纯音听力检查进行客观评估,采用汉化版苏黎世慢性中耳炎量表(ZCMEI)对患者进行中耳炎症状、术后主观听力水平、社会心理影响及医疗资源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观察组12耳术后2周穿孔基本愈合,鼓膜的形态更接近于正常浅凹型。穿孔修复成功率100%;对照组有1例前方遗留裂隙样穿孔,穿孔修复成功率88.9%。采用“四点固定法”,术后听力PTA(22.5±7.5)dB,ABG(10.0±8.2)dB,较术前的(35.1±12.6)dB和(21.7±8.2)dB有明显提高(P=0.009,P=0.01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0.25、0.5、1 kHz上术后气导较术前有显著性提高,而对照组仅在0.25 kHz处有显著性提高。生活质量评分两组在中耳炎症状、术后主观听力水平、社会心理影响及医疗资源占用四个维度的评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耳内镜下采用颞肌筋膜“四点固定法”修补鼓膜,可以获得很高的修复成功率,且术后鼓膜形态更接近于自然的鼓膜形态,术后听力改善效果好,对于耳道宽敞、位于前方边缘的穿孔及对术后听力改善要求高的病例,可采用此方法进行鼓膜修补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内镜 鼓膜修补术 手术疗效 听力改善
下载PDF
体外心肺复苏的医学伦理问题
3
作者 许尧珂 李姝 马青变 《医学与哲学》 2019年第23期22-24,38,共4页
体外心肺复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近年来被广泛运用。文章从体外心肺复苏的启动开始,到终止及终止后的过程中涉及到的一系列医学伦理问题进行综述,讨论了体外心肺复苏的适应证、... 体外心肺复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近年来被广泛运用。文章从体外心肺复苏的启动开始,到终止及终止后的过程中涉及到的一系列医学伦理问题进行综述,讨论了体外心肺复苏的适应证、患者及代理人意愿,以及心肺复苏后的生活质量、体外心肺复苏的成本效益及社会公平考虑、器官捐献等问题。体外心肺复苏在伦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多角度和多层次的,需结合我国目前社会及医疗卫生环境综合考量,也需要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有更多的高质量证据来获得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心肺复苏 医学伦理 器官捐献
下载PDF
鼻腔支架与鼻腔填塞对鼻中隔矫正术后患者麻醉恢复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于辉 刘俊秀 +2 位作者 许尧珂 邱继宽 王佳悦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89-694,共6页
目的比较鼻中隔矫正术后鼻腔支架与膨胀海绵鼻腔填塞对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5月因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59例,随机分为鼻腔支架组(n=29)和膨胀海绵组(n=30),比较2组患者麻醉恢复期血流动力学、拔管质量... 目的比较鼻中隔矫正术后鼻腔支架与膨胀海绵鼻腔填塞对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5月因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59例,随机分为鼻腔支架组(n=29)和膨胀海绵组(n=30),比较2组患者麻醉恢复期血流动力学、拔管质量、呛咳和屏气等情况。结果鼻腔支架组麻醉恢复期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rate,HR)均明显低于膨胀海绵组(F=4.284,P=0.043;F=9.673,P=0.003);MAP拔管后即刻(T1)较麻醉前(T0)下降,在拔管后5 min(T2)、10 min(T3)明显较麻醉前(T0)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HR拔管后5 min(T2),拔管后10 min(T3)明显高于拔管后即刻(T1)(P=0.000,P=0.007),与麻醉前(T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别和时间存在交互效应(F=4.977,P=0.004;F=3.028,P=0.037)。鼻腔支架组拔管质量评分明显优于膨胀海绵组(Z=-4.403,P=0.000);2组患者患者拔管后10 min内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0,P=0.231);鼻腔支架组拔管后呛咳、屏气评分优于膨胀海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82,P=0.001);鼻腔支架组麻醉后监护时间中位数14.0 min,明显短于于膨胀海绵组16.3 min(Z=-2.291,P=0.022)。结论鼻腔支架作为鼻中隔矫正术后新型填塞方式较传统鼻腔填塞可以减轻麻醉拔管后应激反应,降低拔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矫正术 鼻腔支架 鼻腔填塞
下载PDF
鼻中隔矫正术后鼻腔微创支架与膨胀海绵填塞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于辉 刘俊秀 +2 位作者 许尧珂 邱继宽 王佳悦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63-67,共5页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鼻腔支架与膨胀海绵应用于鼻中隔矫正术后填塞的临床效果及舒适度,分析鼻腔支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因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56例,按填塞方式随机分为鼻腔支架组(实验组26例)和膨胀海绵组(...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鼻腔支架与膨胀海绵应用于鼻中隔矫正术后填塞的临床效果及舒适度,分析鼻腔支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因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56例,按填塞方式随机分为鼻腔支架组(实验组26例)和膨胀海绵组(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填塞期止血效果、舒适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有效率69%,对照组有效率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7,P=0.472),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值显示实验组鼻塞、鼻痛、头痛、溢泪、面部胀痛、吞咽困难、睡眠障碍、口干及总体不适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鼻腔支架作为鼻中隔矫正术后新型填塞方式安全有效,舒适度优于膨胀海绵填塞,可进一步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矫正术 鼻腔支架 鼻腔填塞 舒适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