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附16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12
1
作者 许建屏 王立清 +3 位作者 陈雷 吴清玉 胡盛寿 孙立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8-144,共7页
目的 :介绍外科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结果。方法 :16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其中男性 13例 ,女性 3例 ,年龄 42~ 73( 5 7 3± 9 8)岁。前室间隔穿孔 13例 ,后室间隔穿孔 3例 ,术前心功... 目的 :介绍外科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结果。方法 :16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其中男性 13例 ,女性 3例 ,年龄 42~ 73( 5 7 3± 9 8)岁。前室间隔穿孔 13例 ,后室间隔穿孔 3例 ,术前心功能 (NYHA)分级均为Ⅲ级~Ⅳ级。结果 :无手术及术后早期死亡 ,所有患者症状均消失 ,痊愈出院。结论 :手术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外科治疗 临床报告
下载PDF
三尖瓣改良De Vega环缩术的成形效果 被引量:9
2
作者 许建屏 葛翼鹏 +3 位作者 史艺 潘世伟 钱向阳 柳枫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298-301,共4页
目的改进经典三尖瓣DeVega环缩术,探讨改良DeVega环缩术与经典DeVega环缩术相比是否具有更好的成形效果。方法2002年1月到2005年8月对70例继发性三尖瓣反流的患者行DeVega环缩术。术前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改良DeVega环缩术组(改良DeV... 目的改进经典三尖瓣DeVega环缩术,探讨改良DeVega环缩术与经典DeVega环缩术相比是否具有更好的成形效果。方法2002年1月到2005年8月对70例继发性三尖瓣反流的患者行DeVega环缩术。术前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改良DeVega环缩术组(改良DeVega组)和经典DeVega环缩术组(经典DeVega组),每组均35例。采用Ridit分析研究两组患者三尖瓣反流程度和心功能分级的差异,配对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右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变化。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DeVega组随访时间12.91±8.84个月,经典DeVega组随访时间13.61±11.21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DeVega组三尖瓣无反流12例,轻度反流17例,中度反流6例,无重度反流;经典DeVega组无反流7例,轻度反流19例,中度反流7例,重度反流2例。Ridit分析显示两组患者三尖瓣反流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DeVega组患者心功能级32例,心功能级2例,心功能级1例;经典DeVega组心功能级31例,心功能级2例,心功能级2例,两组经Ridit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DeVega组右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较术前显著缩小,经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典DeVega组患者右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尖瓣改良DeVega环缩术的成形效果优于经典DeVega环缩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成形术 改良De Vega环缩术 经典De Vega环缩术
下载PDF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2
3
作者 许建屏 罗国华 +1 位作者 宋云虎 胡盛寿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的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1996年10月至2007年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对34例MB患者施行冠状动脉心肌桥手术治疗,其中单纯MB10例;MB合并冠心病4例,心脏瓣膜疾病15例,...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的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1996年10月至2007年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对34例MB患者施行冠状动脉心肌桥手术治疗,其中单纯MB10例;MB合并冠心病4例,心脏瓣膜疾病15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3例,马方综合征1例,房间隔缺损1例。34例MB患者均由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30例,Ⅲ级4例。心肌桥位于左前降支32例,后降支1例,回旋支1例,长度为1~6cm。行心肌桥松解术1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9例。结果行心肌桥松解术患者,术中右心室穿孔1例,经修补后治愈;心肌桥松解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左心室破裂死亡1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0例,随访时间15~124个月;其中有2例单纯MB患者行松解术后仍有心绞痛症状,均用药物控制。30例MB患者术后心功能分级Ⅰ级25例,Ⅱ级2例,Ⅲ级3例。结论MG的外科治疗可依据心肌桥的长度,位置的深浅及是否合并壁冠状动脉近端粥样硬化,选用心肌桥松解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这两种手术方法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心肌桥 心肌桥松解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胸腔引流血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许建屏 赵康丽 +5 位作者 吴清玉 胡盛寿 邓硕曾 杨方伦 孙立忠 刘迎龙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1-102,共2页
关键词 胸腔引流 心脏直视手术 安全性
下载PDF
心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矫治 被引量:2
5
作者 许建屏 张怀军 +3 位作者 吴清玉 刘迎龙 朱晓东 郭加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30-232,共3页
目的:探讨心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的外科矫治方法。  方法:总结106例VSD合并AI的外科治疗经验。主要有干下型VSD66例(62.3% ),膜周部VSD22 例(20.8% )。主动脉瓣以... 目的:探讨心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的外科矫治方法。  方法:总结106例VSD合并AI的外科治疗经验。主要有干下型VSD66例(62.3% ),膜周部VSD22 例(20.8% )。主动脉瓣以单叶右冠状动脉瓣脱垂为主(78例占73.6% );本组单纯VSD修补14 例;主动脉瓣成形75例,主动脉成形主要采用脱垂瓣叶折叠悬吊法和中心型折叠法;主动脉瓣置换17例。  结果:手术死亡1 例。出院检查脉压差均恢复正常。心胸比率以及左心室舒张末径均有明显缩小。VSD修补术后无残余分流。  结论:强调早期治疗,防止AI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 关闭不全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心脏直视术后大量回输自体血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许建屏 赵康丽 +1 位作者 吴信 刘芳环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49-449,共1页
关键词 心脏手术 输血 自体输血/胸腔引流血
下载PDF
生物心脏瓣膜应用现状 被引量:7
7
作者 许建屏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4年第4期1-3,共3页
关键词 心脏瓣膜 临床应用 生物瓣 心脏瓣膜病
下载PDF
心脏直视术后回输胸腔引流血30例
8
作者 许建屏 赵康丽 +2 位作者 张家俊 刘芳环 刘迎龙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221-222,共2页
目的 探讨心脏直视术后回输未经洗涤的胸腔引流血的安全性和该技术对术后胸腔引流血量及库血需要量的影响。 方法 观察 6 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并将其分为回输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例 ,分别测定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 目的 探讨心脏直视术后回输未经洗涤的胸腔引流血的安全性和该技术对术后胸腔引流血量及库血需要量的影响。 方法 观察 6 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并将其分为回输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例 ,分别测定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 结果 两组术后胸腔引流血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回输组患者引流血回输量为 15 0~ 780 m l,平均 2 80± 15 5 ml ,节省库血 40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后高热。 结论 心脏直视术后回输未经洗涤的胸腔引流血是安全、经济的 ,并可减少库血需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直视术 心脏外科手术 胸腔引流血 输血 术后
下载PDF
心脏直视术后胸腔引流血中性白细胞凋亡与回输的影响
9
作者 许建屏 赵康丽 +1 位作者 何晓芳 于晨曲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3-104,共2页
目的 测定胸腔引流血中性粒细胞凋亡 ,以了解胸腔引流血回输对人体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心脏直视手术后 1 0名患者 ,分别于术后 4~ 6h采集胸腔引流血 1 0ml,同时取该病人动脉血 1 0m1 ,另取 1 0份库血 ,每份1 0ml,测定中性粒细胞DNA... 目的 测定胸腔引流血中性粒细胞凋亡 ,以了解胸腔引流血回输对人体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心脏直视手术后 1 0名患者 ,分别于术后 4~ 6h采集胸腔引流血 1 0ml,同时取该病人动脉血 1 0m1 ,另取 1 0份库血 ,每份1 0ml,测定中性粒细胞DNALadder,AnnexinV和Capase 3。 结果 DNALadder测定显示胸腔引流血DNA含量比循环血高 ,但比库血低 ;AnnexinV测定显示胸腔引流血其值高于库血和循环血 ;Capase3活力测定显示胸腔引流血Capase3活力接近库血 ,明显高于循环血。 结论 胸腔引流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增强 ,从而对肺部影响小于库血和循环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术后胸腔引流血 中性粒细胞 凋亡
下载PDF
血液保护
10
作者 许建屏 赵康丽 张家俊 《医学研究通讯》 2002年第8期20-21,共2页
心血管外科手术由于创伤大、运用体外循环等因素,术后病人常需输入库血以补充血容量.但输入库血亦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血源紧张、输血价格昂贵,尤其是输同种异体血所造成的各种传染病如艾滋病及病毒性肝炎等.据WHO报道,每年有1300万... 心血管外科手术由于创伤大、运用体外循环等因素,术后病人常需输入库血以补充血容量.但输入库血亦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血源紧张、输血价格昂贵,尤其是输同种异体血所造成的各种传染病如艾滋病及病毒性肝炎等.据WHO报道,每年有1300万单位(每单位450ml)以上的血液未经针对所有病毒检验,世界上有数亿人得不到安全可靠的血液,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大部分血液来自有偿献血和亲属.有5%~10%HIV感染病例是因输血患病,因此迫切需要即经济而又无污染的血源.阜外医院自1998年对3000余例术后病人进行统计,平均每例病人术后输血491ml.术后4小时胸腔引流血为380±95ml,6小时为430±100ml,如将术后胸腔引流血回输,这无疑是最佳血源之一,同时可使许多病人避免术后输入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保护 血液回收 输血 心血管外科
下载PDF
中国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宜性标准的建议(试行) 被引量:20
11
作者 胡盛寿 高润霖 +15 位作者 杨跃进 王伟民 高炜 李志远 王乐丰 王巍 李卫 许建屏 郑哲 杨国胜 窦克非 高展 王杨 杨进刚 谷鸿秋 鲁蓓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3-317,共5页
1背景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外科手术治疗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技术的快速发展,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进,我国PCI治疗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然而,我国冠心病治疗领域也有一些问题... 1背景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外科手术治疗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技术的快速发展,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进,我国PCI治疗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然而,我国冠心病治疗领域也有一些问题,如可能同时存在PCI过度使用和应用不足的现象;有些医生片面强调PCI的作用,忽视药物治疗;部分冠心病患者或家属对PCI抱有过高的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治疗 三支病变 血运重建 双支病变 无创检查 药物治疗 前降支 部分冠 罪犯血管 多支病变
下载PDF
芬太尼静脉与皮下病人自控镇痛用于心脏手术后镇痛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黄维勤 安建雄 +3 位作者 许建屏 罗非 陈雷 刘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 :对经静脉与皮下芬太尼病人自控镇痛的疗效、安全性及实用性进行评价。方法 :将 64例ASAⅠ~Ⅱ级心脏手术后病人随机分为病人自控静脉镇痛 (PCIA)与病人自控皮下镇痛 (PCSA)组 ,其中PCIA组 31例 ,PCSA组 33例。药物为每毫升含芬太... 目的 :对经静脉与皮下芬太尼病人自控镇痛的疗效、安全性及实用性进行评价。方法 :将 64例ASAⅠ~Ⅱ级心脏手术后病人随机分为病人自控静脉镇痛 (PCIA)与病人自控皮下镇痛 (PCSA)组 ,其中PCIA组 31例 ,PCSA组 33例。药物为每毫升含芬太尼 2 5μg和利多卡因 1 0mg的混合液。PCA设置 :负荷量 2ml;单次剂量 1ml;背景剂量 0 .1ml/h ;小时限量 8ml/h ;锁定时间 3min。入选本研究的适应证是拔除气管导管后 8h内安静或咳嗽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在 3分以上 ,且无PCA禁忌证者。于负荷量注射完毕后记录镇痛起效时间 ,并于拔除气管导管后 2 4 ,48,72h记录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及各项生命体征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两组间芬太尼用量、镇痛满意度及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CSA组镇痛起效时间显著长于PCIA组 (P <0 .0 1 ) ,PCSA组PCA报警次数百分率显著低于PCIA组 (P <0 .0 1 )。结论 :芬太尼PCIA与PCSA的疗效和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 ,但PCSA更方便简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自控镇痛 静脉镇痛 皮下镇痛 心脏外科手术 PCIA PCSA
下载PDF
242例外科治疗的心脏肿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于坤 龙村 +2 位作者 黑飞龙 王红月 许建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877-880,884,共5页
目的:探讨心脏肿瘤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33108例心脏手术中242例心脏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性肿瘤214例(占88.4%),其中粘液瘤186例(占76.9%);恶性肿瘤28例(占11.6%),其中继发性心脏肿瘤8例。良性肿... 目的:探讨心脏肿瘤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33108例心脏手术中242例心脏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性肿瘤214例(占88.4%),其中粘液瘤186例(占76.9%);恶性肿瘤28例(占11.6%),其中继发性心脏肿瘤8例。良性肿瘤最常见的是生长在左房,共178例(占良性肿瘤的83.2%)。外科治疗行急诊手术者96例(占39.7%)。全麻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手术233例,深低温低流量1例,深低温停循环2例,常温麻醉下6例。术中肿瘤全部切除者213例,部分切除27例,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例。结论:外科治疗的心脏肿瘤多数为原发良性肿瘤,超声心动图是术前诊断心脏肿瘤的最佳手段,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心脏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肿瘤 粘液瘤 诊断 外科手术
下载PDF
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调查 被引量:29
14
作者 张海涛 杨方伦 +5 位作者 许建屏 赵鹃 王飞燕 张丽 杨戎 吴清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70-473,共4页
目的 分析 1999年 4月~ 2 0 0 1年 11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细菌的流行分布 ,以及各种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方法 对分离细菌菌株鉴定后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显示 1999年4月~ 2 0 0 1年 11月革兰... 目的 分析 1999年 4月~ 2 0 0 1年 11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细菌的流行分布 ,以及各种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方法 对分离细菌菌株鉴定后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显示 1999年4月~ 2 0 0 1年 11月革兰阴性分离菌株的比例无显著变化 ,仍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不动杆菌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假单胞菌 (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相对减少 ;外科病房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株较高 ;革兰阴性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提示在经验应用抗菌药物时 ,需充分考虑院内细菌的流行分布、细菌耐药以达到更为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 ;监测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耐药性 抗菌药物
下载PDF
单中心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远期结果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浩杰 宋云虎 +13 位作者 朱晓东 胡盛寿 郑哲 王水云 孙寒松 王巍 许建屏 熊辉 王欣 闫军 王小啟 刘赟 然鋆 唐亚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3-577,共5页
目的:分析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中远期生存率,并分析中远期结果的预测因子。方法:连续入选1984-10至2014-12在阜外医院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655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由心血管病专业护士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目的:分析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中远期生存率,并分析中远期结果的预测因子。方法:连续入选1984-10至2014-12在阜外医院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655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由心血管病专业护士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随访。结果:手术死亡率为1.4%(9例/655例)。平均随访(30.8±30.9)个月(3~213个月),52例(7.9%)患者失访,583例(96.7%)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Ⅰ或Ⅱ级。1年、5年、8年生存率分别为98.3%、90.5%、88.3%。80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肥厚型心肌病相关性死亡、因缺血性脑卒中、快速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再住院、心脏移植、再次心肌切除和永久起搏器植入),1年、5年、8年终点事件免除率分别为94.2%、76.7%、65.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风险比(HR)=2.16,95%可信区间(CI):1.36~3.46,P=0.001]和术前心房颤动[HR=2.31,95%CI:1.35~3.94,P=0.002)]是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可获得良好的中远期生存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年龄〉50岁和术前心房颤动是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 室性流出道阻塞 外科 存活率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围术期心律失常特点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17
16
作者 崔彬 许建屏 +3 位作者 王巍 吕锋 王水云 熊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矫治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1996—10至2009—12,76例患者因HOCM经常规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术前主要心律失常类型:偶发室性早搏(6例)、完全右束支传导...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矫治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1996—10至2009—12,76例患者因HOCM经常规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术前主要心律失常类型:偶发室性早搏(6例)、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4例)、心房颤动(3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4例(5.3%,4/76),主要死困:顽固性心律失常、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术前比较,生存患者术后左心房内径及左心室内径均减小、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下降、室间隔厚度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术后主要心电图异常表现: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40例)、室内传导阻滞(8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心房颤动(7例)、偶发室性早搏(7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6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结论:HOCM患者术后心电图主要异常表现为传导束传导异常和心房颤动:如术前合并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极易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室间隔肥厚心肌切除术 心律失常 治疗
下载PDF
70岁以上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处理经验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家俊 胡盛寿 +3 位作者 许建屏 王旭 张海涛 刘芳环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 总结连续 2 6例 70岁以上高龄 (>70岁 )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围术期治疗经验。方法  2 0 0 0年 12月至 2 0 0 1年 5月期间 2 6例 >70岁患者行 CABG,16例在体外循环 (CPB)下进行 ,10例在常温下进行 ;并与同期行 ... 目的 总结连续 2 6例 70岁以上高龄 (>70岁 )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围术期治疗经验。方法  2 0 0 0年 12月至 2 0 0 1年 5月期间 2 6例 >70岁患者行 CABG,16例在体外循环 (CPB)下进行 ,10例在常温下进行 ;并与同期行 CABG的 <70岁患者 (平均年龄 5 6 .4 7± 8.0 5岁 )进行对比。 结果  >70岁患者中术后死亡 1例 ,手术死亡率 3.85 % ,其他患者恢复平稳出院。 结论  >70岁患者行 CABG结果良好 ,常温 CABG有更多的优点 ,围术期呼吸功能的维护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患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围术期 心脏病 体外循环 手术方法
下载PDF
107例体外膜肺氧合并发症回顾分析 被引量:60
18
作者 高国栋 龙村 +12 位作者 黑飞龙 刘晋萍 袁媛 于坤 冯正义 赵举 胡盛寿 许建屏 常谦 刘迎龙 张海涛 王旭 刘平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296-300,共5页
目的:总结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07例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ECMO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提高ECMO救治水平。方法:阜外医院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对107例患者行ECMO支持治疗,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资料,探... 目的:总结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07例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ECMO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提高ECMO救治水平。方法:阜外医院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对107例患者行ECMO支持治疗,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资料,探讨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原因、防治及并发症对ECMO结果的影响。结果:ECMO机械并发症主要有氧合器渗漏(28.4%)、氧合器置换(27.5%)及管路血栓(20.6%)等;机体并发症主要有出血和渗血(32.7%)、肾功能不全(28.3%)、溶血(14.0%)、感染(14例;13.1%)、神经系统并发症(11.2%)、肢体远端缺血(9例;8.4%)及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5.6%)等。肾衰、肢体缺血坏死、多器官功能衰竭(MSOR)及DIC等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结论:ECMO并发症较多,危害较大,应尽量减少和避免并发症,对其积极治疗,进一步提高ECMO的救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心力衰竭 并发症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1
19
作者 郭岩 胡盛寿 +3 位作者 吴清玉 许建屏 宋云虎 朱晓东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后心房颤动 (Af)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因素 ,并探讨可能的防治措施。 方法 回顾性地总结了连续 32 2例单纯 CABG病例 ,并将患者分为 Af组和非 Af组。收集术前、术中、术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后心房颤动 (Af)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因素 ,并探讨可能的防治措施。 方法 回顾性地总结了连续 32 2例单纯 CABG病例 ,并将患者分为 Af组和非 Af组。收集术前、术中、术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CABG术后 Af的发病率为 2 3.3% (75例 ) ,最常见于术后第 1~ 3天。年龄大于 6 5岁、右冠状动脉近 -中段狭窄大于 5 0 %、术后早期未服用β阻滞剂为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Af是 CABG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年龄和右冠状动脉病变可以影响 Af的发生 ,应用β阻滞剂和补充镁可能是预防术后早期 Af发生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改良三尖瓣成形术对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4
20
作者 潘世伟 胡盛寿 +6 位作者 王巍 郑哲 胡晓鹏 孙寒松 许建屏 李鹏 汪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改良Cosgrove-Edwards(CE)三尖瓣成形术对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I)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2002-08至2007-12,连续对51例左心系统瓣膜病变,合并中量以上反流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进行矫治。2004年以前的患者,采用经典的CE三尖瓣成形... 目的:改良Cosgrove-Edwards(CE)三尖瓣成形术对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I)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2002-08至2007-12,连续对51例左心系统瓣膜病变,合并中量以上反流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进行矫治。2004年以前的患者,采用经典的CE三尖瓣成形术(CE组,n=14);2004年后的患者,采用CE改良术(改良CE组,n=37)。51例患者根据术中发现,单纯三尖瓣瓣环扩大的为非风湿者(n=37),同时合并风湿性改变的为风湿者(n=14)。术后50例存活患者获得远期随诊,平均术后随诊时间为(47.08±22.08)个月。结果:三尖瓣成形效果的比较①改良CE组与CE组比较,术后三尖瓣瓣环直径[(26.2±1.7)mm vs(27.7±2.0)mm]、三尖瓣成形环的尺寸(28.1±2.1 vs 29.5±1.5)均缩小,术后1周左右残余三尖瓣中量反流的发生率降低(2.7%vs 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风湿者与非风湿者三尖瓣成形结果比较:术前既往瓣膜手术史的发生率高(50.0%vs 13.5%),舒张期三尖瓣流速增加[(1.4±0.4)m/s vs(0.9±0.2)m/s],肺动脉收缩压降低[(54.6±22.2)mmHg vs(72.5±22.6)mmHg,1 mmHg=0.133 kPa],三尖瓣瓣环直径[(37.0±6.2)mm vs(48.2±8.3)mm]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三尖瓣成形术即选择性小号人工瓣环成形方法,对于继发性TI治疗效果良好;同时继发性TI是一种进行性病变,对其矫治,也应个体化,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关闭不全 成形术 瓣膜成形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