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Shh、Vimentin、E-cad-herin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许秋然 郑鑫 +3 位作者 昝献峰 姚英民 杨威 刘青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6-539,543,共5页
目的:研究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Gli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Gli1表达与sonic hedgehog通路配体Shh、EMT标记物Vimentin以及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由此分析其在肝癌EMT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3例肝细胞... 目的:研究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Gli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Gli1表达与sonic hedgehog通路配体Shh、EMT标记物Vimentin以及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由此分析其在肝癌EMT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3例肝细胞癌组织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化,RT-PCR法检测Gli1在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edgehog信号通路配体Shh、EMT标记物Vimentin以及E-cadherin在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肝细胞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Gli1的mRNA含量以及蛋白表达差异。使用卡方检验分析Gli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使用Spearmen秩检验分析肝细胞癌组织中Gli1蛋白表达分别与Shh、Vimentin及E-cadherin这三种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肝细胞癌组织中Gli1蛋白及mRNA含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肝组织;Gli1蛋白表达分别与肿瘤肝内转移或淋巴结转移(χ2=6.205,P<0.05)、门静脉侵袭(χ2=4.014,P<0.05)、高Edmonson病理分级(χ2=19.668,P<0.05)以及TNM肿瘤分期较晚(χ2=7.091,P<0.05)有关;肝细胞癌组织中Gli1蛋白表达与Shh(r=0.574,P<0.05)、Vimentin蛋白(r=0.467,P<0.05)表达呈明显正相关,而与E-cadherin蛋白(r=-0.439,P<0.05)呈负相关。结论:Gli1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增加,且与肝癌侵袭转移有关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Gli1可能在Shh配体的作用下激活Hedgehog信号通路,并可能诱导肝癌发生与侵袭转移相关的EMT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I1 肝细胞癌 HEDGEHOG信号通路 SHH E-cad-herin VIMENTIN
原文传递
Hedgehog通路下游转录因子Gli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许秋然 郑鑫 +2 位作者 姚英民 杨威 刘青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8-429,432,共3页
目的:探讨hedgehog信号通路下游转录因子Gli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3例肝细胞癌组织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构建成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RT-PCR法检测Gli1在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Gli1蛋白在肝癌组织... 目的:探讨hedgehog信号通路下游转录因子Gli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3例肝细胞癌组织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构建成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RT-PCR法检测Gli1在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Gli1蛋白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Gli1mRNA含量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具有显著性差异;肝细胞癌中Gli1蛋白表达和mRNA含量与病理分级、门脉癌栓有无、淋巴结转移与否、原发肿瘤分级、TNM分期密切相关。结论:Gli1的上调参与了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与肿瘤转移侵润有关。Gli1可能成为肝细胞癌重要生物学标志和生物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HEDGEHOG通路 GLI1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肝移植术与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许秋然 郑鑫 +2 位作者 姚英民 杨威 刘青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6-582,共7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肝移植术(OLT)和肝切除术(RT)治疗原发肝细胞癌(HCC)的疗效进行综合比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ScineceDirect、Springerlink、EBSCO、CBM、CNKI数据库、万方、维普,及手工检索国内1990~2010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肝移植术(OLT)和肝切除术(RT)治疗原发肝细胞癌(HCC)的疗效进行综合比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ScineceDirect、Springerlink、EBSCO、CBM、CNKI数据库、万方、维普,及手工检索国内1990~2010年发表的有关于肝移植和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相关文献,选择RevMan5.0软件、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入选标准,有9项临床试验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移植组和肝切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相似(OR=1.26,95%CI为0.93~1.17,P=0.13),肝移植组术后3年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1.68,95%CI为1.31~2.17,P<0.01),肝移植组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2.17,95%CI为1.63~2.89,P<0.01),肝移植组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5.07,95%CI为3.27~7.86,P<0.01),肝移植组术后复发率低于肝切除组(OR=0.10,95%CI为0.06~0.14,P<0.01)。结论肝移植术和肝切除术均是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手术方法,但肝移植术预后较肝切除术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移植 肝切除 生存率 复发率 META分析
下载PDF
miR-130b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许秋然 蔡文伟 +2 位作者 张美齐 刘青光 刘欣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7-392,共6页
目的探讨miR-130b在人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miR-130b在86例HCC及癌旁组织、不同肝癌细胞系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iR-130b不同表达水平的HCC组织中上皮钙黏素(... 目的探讨miR-130b在人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miR-130b在86例HCC及癌旁组织、不同肝癌细胞系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iR-130b不同表达水平的HCC组织中上皮钙黏素(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情况;qRT-PCR检测miR-130b在LO2人正常永生化肝细胞及Hep G2、Hep3B、SMMC-7721、Hu7肝癌细胞系的表达水平;应用人工合成的miR-130b抑制物转染SMMC-7721细胞,TranswellTM实验检测SMMC-7721细胞侵袭能力变化;应用人工合成的miR-130b抑制物及PPARγ小干扰RNA(siRNA)转染SMMC-7721人肝癌细胞,qRT-PCR检测癌细胞中miR-130b、PPARγ、E-cadherin、vimentin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癌细胞中PPARγ、E-cadherin、vimentin的蛋白水平。结果 miR-130b在HCC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应癌旁组织;肝癌组织中miR-130b异常表达与门静脉侵犯、原发肿瘤分级、肿瘤TNM分期显著相关;miR-130b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表达均高于LO2细胞;miR-130b高表达组PPARγ及E-cadherin蛋白水平显著低于miR-130低表达组,而vimentin水平显著高于miR-130b低表达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miR-130b与PPARγ蛋白、E-cadherin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vimentin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抑制miR-130b水平,可上调PPARγ蛋白的水平,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而viment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SMMC-7721细胞的侵袭能力降低。PPARγsiRNA可部分逆转miR-130b抑制物对SMMC-7721细胞的作用。结论 miR-130b在HCC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与HCC恶性临床病理特征有关,miR-130b可能通过抑制PPARγ表达及诱导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肝癌细胞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30b 肝细胞癌 侵袭 PPARΓ EMT
原文传递
miR-204通过下调Bcl-2和Sirt1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生长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扩 许秋然 +2 位作者 刘欣 刘青光 王茂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8-172,共5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 204(miR-20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可能分子机制。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60例肝细胞癌及对应癌旁肝组织,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miR-204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iR-204下游潜在靶点Bc... 目的探讨微小RNA 204(miR-20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可能分子机制。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60例肝细胞癌及对应癌旁肝组织,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miR-204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iR-204下游潜在靶点Bcl-2与组蛋白脱乙酰酶1(Sirt1)的表达;用人工合成的miR-204模拟物转染人SMMC-7721肝癌细胞,MTT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SMMC-7721细胞的增殖、凋亡的情况,q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Bcl-2与Sirt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miR-204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应癌旁组织;肝癌组织中miR-204低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个数、肿瘤TNM分期显著相关;miR-204低表达组Bcl-2与Sirt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miR-204高表达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miR-204与Bcl-2、Sirt1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miR-204可显著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并下调Bcl-2与Sirt1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miR-204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并与肝癌恶性临床病理特征有关,miR-204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可能与下调Bcl-2和Sirt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04 肝细胞癌 凋亡增殖 BCL-2 SIRT1
原文传递
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晓燕 张雷 +1 位作者 涂康生 许秋然 《浙江医学教育》 2023年第3期155-158,168,共5页
目的探讨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在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杭州医学院2020级和2021级四年制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9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对照研究方法,将2021级48名学生设为试验组,采用PO... 目的探讨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在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杭州医学院2020级和2021级四年制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9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对照研究方法,将2021级48名学生设为试验组,采用POA教学方法;将2020级45名学生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两组学生教学均为32学时。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总成绩;同时,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两组学生对各自教学方法应用效果的评价。结果试验组学生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成绩和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调查结果表明,试验组学生在“课前学习资源丰富”“学习目标清晰明确”“课堂教学生动有趣,知识点易于理解”“教学内容不限于课本,注重知识点迁移”“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气氛活跃”“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高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提高碎片时间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学生,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POA教学方法应用于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中,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和教学效果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出导向法 医学遗传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下载PDF
microRNA-616在肝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7
作者 刘欣 许秋然 +3 位作者 张美齐 蔡文伟 刘青光 涂建锋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12期979-983,989,共6页
目的探讨microRNA-616(miR-616)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在H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qRT-PCR检测miR-616在60例HC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检测miR-616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iR-616在HCC及... 目的探讨microRNA-616(miR-616)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在H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qRT-PCR检测miR-616在60例HC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检测miR-616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iR-616在HCC及癌旁组织中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型钙黏素(E-cadherin)及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TEN)的表达情况;qRT-PCR检测miR-616在人正常永生化肝细胞(LO2)及5种不同肝癌细胞系(HepG2、SMMC-7721、Hep3B、Hu7)中的表达水平;使用miR-616抑制物作用Hep3B细胞,Transwell^(TM)实验检测miR-616抑制后Hep3B细胞侵袭能力变化;应用miR-616抑制物及PTEN siRNA转染Hep3B细胞,qRT-PCR检测Hep3B中miR-616、vimentin、PTEN、E-cadherin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癌细胞中vimentin、PTEN、E-cadherin的蛋白水平。结果 miR-616在HCC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对应癌旁组织;miR-616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表达均高于LO2细胞;miR-616高表达与低表达在血管侵犯、Edmonson-Steiner分级、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616高表达肝癌组PTEN及E-cadherin水平低于miR-616低表达肝癌组,而vimentin水平高于miR-616低表达肝癌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CC组织中miR-616与E-cadherin、PTEN水平呈负相关,与vimentin水平呈正相关;在肝癌细胞中抑制miR-616后PTEN及E-cadherin表达水平上调,而vimentin表达降低,Hep3B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降低。结论 miR-616在HCC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表达与HCC恶性临床病理特征有关,miR-616促进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PTEN表达及诱导上皮间质转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616 肝细胞癌 侵袭 靶基因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 上皮间质转化
下载PDF
耐利奈唑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EICU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
8
作者 张可 许秋然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195-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耐利奈唑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在2011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浙江省人民医院定植或感染了耐利奈唑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重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分离得到的耐利... 目的探讨耐利奈唑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在2011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浙江省人民医院定植或感染了耐利奈唑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重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分离得到的耐利奈唑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进行了分型、耐药性研究以及其奈唑胺耐药性的形成机理研究;并进一步研究耐利奈唑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发病率与利奈唑胺使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研究期间,共计有49例患者根据临床标本分离出耐利奈唑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株系,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有40株(81.6%),人葡萄球菌有9株(18.4%);药敏试验表明耐利奈唑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左氟氧沙星、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达到了90%以上,对四环素、阿莫西林、红霉素的耐药性在60%以上;耐利奈唑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G2576T、L4、L5和L22区域出现突变的概率分别是87.5%、80%、50%和0;利奈唑胺使用量和耐利奈唑胺菌株发病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293,P〈0.05)。结论耐利奈唑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多种常见抗生素具有耐药性,说明该类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已相当严峻;同时利奈唑胺耐药性形成机理并不单一,细菌在G2576T、L4、L5和L22区域出现基因突变均可能形成利奈唑胺耐药性;利奈唑胺使用量和耐利奈唑胺菌株发病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耐药性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下载PDF
早期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危重患者肝脏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9
作者 庞凌霄 张关齐 +3 位作者 许秋然 袁永生 费敏 蔡文伟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11期2023-2024,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在疾病早期对ICU危重患者肝脏功能及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56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肠内营养组(EN组)35例,肠内及肠外混合营养组(EN+PN组)21例,均在入科后7d内给予... 目的比较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在疾病早期对ICU危重患者肝脏功能及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56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肠内营养组(EN组)35例,肠内及肠外混合营养组(EN+PN组)21例,均在入科后7d内给予全肠内营养或肠内加肠外混合营养。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入科第1天及第7天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甘油三酯(TG)、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住院天数、住院相关费用、预后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入科第1天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7d内给予总热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第7天后两组的肝脏功能指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炎症指标、住院相关费用、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危重患者在肠道可耐受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肠内营养方案,可改善患者的炎症反应及预后,并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营养支持 肝脏功能 炎症指标
下载PDF
miR-122介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10
作者 蒋成行 郑悦亮 +2 位作者 许秋然 甘宜超 蔡文伟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6年第4期378-381,共4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122(mi R-122)介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人工合成的mi R-122类似物、对照片段NC转染到肝癌细胞Hep G2(p53wt)、MHCC97H(p53 mutation)后,mi R-122组(转染mi R-122)、对照组(转染对照无意片段)... 目的探讨微小RNA-122(mi R-122)介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人工合成的mi R-122类似物、对照片段NC转染到肝癌细胞Hep G2(p53wt)、MHCC97H(p53 mutation)后,mi R-122组(转染mi R-122)、对照组(转染对照无意片段)和空白对照组均应用RT-PCR检测mi R-122,Western blot检测p53、Bax蛋白,MTT法检测肝癌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率。结果在Hep G2中,mi R-122组的mi R-122的表达、p53蛋白和Bax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41,F分别=15.35、16.88,P均〈0.05)。在MHCC97H中,mi R-122组mi R-122的表达和Bax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98,F=18.91,P均〈0.05),而三组的p53蛋白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2,P〉0.05)。在Hep G2和MHCC-97H细胞中,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mi R-122组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8.53、7.81、11.64、12.45,P均〈0.05)。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05、0.12、0.09,P均〉0.05)。结论 mi R-122可通过p53依赖途径及非p53依赖途径促进肝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微小RNA-122 细胞凋亡 P53
下载PDF
创伤性多发伤的预后与肝功能的关系
11
作者 甘宜超 蔡文伟 +1 位作者 许秋然 蒋成行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7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多发伤的预后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6年6月的64例创伤性多发伤患者进行分析,其中死亡46例,存活18例,对患者的α-L-岩藻糖苷酶(AFU)、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 目的探讨创伤性多发伤的预后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6年6月的64例创伤性多发伤患者进行分析,其中死亡46例,存活18例,对患者的α-L-岩藻糖苷酶(AFU)、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谷氨酰转肽酶(GGT)、球蛋白(GLB)、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创伤性多发伤的死亡、存活与肝功能的关系。结果 死亡患者的AFU、ALB、TBA、GLB、TP水平与存活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的ALT、AST、DBIL、IBIL、TBIL、GGT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的ALP水平明显低于存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的ALT、AST、DBIL、IBIL、TBIL、GGT、ALP存在明显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BIL、IBIL、TBIL与创伤性多发伤的预后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 创伤性多发伤患者的死亡或存活与ALT、AST、DBIL、IBIL、TBIL、GGT、ALP等肝功能水平有关,DBIL、IBIL、TBIL是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多发伤 总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肝功能
下载PDF
采用床旁超声波对重症患者鼻肠管快速定位方法的观察 被引量:35
12
作者 张美齐 陈环 +5 位作者 张可 沈晔 李刚 韩楠楠 李声琴 许秋然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9期2307-2310,共4页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快速定位重症患者鼻肠管位置的方法.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EICU)符合指征的重症患者70例.以床旁盲插法置入鼻肠管,应用床旁B超定位,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肠系膜上动脉、上静脉...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快速定位重症患者鼻肠管位置的方法.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EICU)符合指征的重症患者70例.以床旁盲插法置入鼻肠管,应用床旁B超定位,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肠系膜上动脉、上静脉之间(可见血管征)探查鼻肠管,并与常规听诊、抽吸液观察定位方法比较,以X线及CT为金标准,评价床旁B超定位新方法的效能.比较常规法、床旁超声方法行鼻饲管定位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比较床旁超声血管征法和常规听诊法、抽吸观察法进行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结果 70例重症患者经CT确认鼻肠管胃内异位4例(异位率5.7%).听诊法和抽吸液观察法的敏感度分别为78.6%、72.7%,特异度分别为25.0%、75.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5%、97.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14.2%,准确度分别为75.2%、72.0%.床旁B超血管征方法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准确度达100%,除阳性预测值外,其余明显高于常规听诊法及抽吸液观察法(P<0.05).结论 应用床旁超声血管征法确定EICU重症患者的鼻肠管管位置较传统定位法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而且该方法简单、快速、无辐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插管法 胃肠 床旁诊断化验信息系统 血管征
原文传递
替加环素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张可 蔡文伟 许秋然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2期116-119,共4页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1tidin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所引起的肺炎已是重症医学科面临的常见而严重的问题之一[1-3]。随着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的广泛使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急诊重症监...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1tidin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所引起的肺炎已是重症医学科面临的常见而严重的问题之一[1-3]。随着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的广泛使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内经常能培养到MDR-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替加环素 耐药问题 重症医学科 ACINETOBACTER 医院获得性肺炎 细菌培养结果 肺炎患者 广谱抗生素 免疫抑制剂
原文传递
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患者脑复苏后血清NSE和S-100B蛋白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费敏 张美齐 +2 位作者 郑悦亮 涂建锋 许秋然 《中华全科医学》 2017年第3期384-386,400,共4页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脑复苏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的变化,评价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心脏骤停后出现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分为2组,每组53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脑复苏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的变化,评价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心脏骤停后出现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分为2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脑复苏治疗,保持机体低亚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治疗。于心肺复苏后0.5、2、12、24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NSE和S-100B蛋白的水平。于心脏骤停后12、24、48、72 h检测2组患者脑氧代谢指标水平;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患者昏迷状态。记录2组患者复苏有效率及病死率。结果心肺复苏后,2组NSE、S-100B蛋白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心肺复苏后2、12、24 h,治疗组NSE、S-100B蛋白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骤停后12、24、48、72 h,2组患者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 O_2)、脑氧摄取率(CERO_2)显著降低,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 O_2)、GCS评分显著升高(P<0.05);心脏骤停后48、72 h,治疗组Ca-jv O_2、CERO_2、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的水平,Sjv O_2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67.92%)显著高于对照组(45.28%),病死率(69.81%)显著低于对照组(8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0、5.736,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使心脏骤停患者脑复苏后的血清NSE、S-100B显著降低,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附注射液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NSE S-100B蛋白
下载PDF
FSTL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保护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美齐 陈环 +4 位作者 翟昌林 涂建锋 沈晔 庞凌霄 许秋然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5期2017-2022,共6页
目的 研究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培养BM-MSCs.构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目的 研究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培养BM-MSCs.构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IRI)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注射正常BM-MSCs细胞(IRI+ MSC)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注射敲低FSTL1的BM-MSCs细胞(IRI+ MSC FSTL1 siRNA)组.分析大鼠生存时间,Western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FSTL1表达情况.术后7d计算大鼠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检测心肌病理变化,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同时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相较IRI组,IRI+ MSC组大鼠生存率及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同时外周血及心脏组织中FSTL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相较假手术组,IRI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29.8±4.5)%比(1.4±0.1)%,P<0.05]、病理损伤及心肌梗死面积(24.48±4.27比0,P<0.05)均明显增加,而IRI+ MSC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4.2±0.3)%比(29.8±4.5)%,P<0.05]、病理损伤情况有明显改善,心肌梗死面积也较IRI组大鼠减少(15.12±3.82比24.48±4.27,P<0.01),LDH、MDA及CK表达降低,SOD表达增加(P<0.05);但是当移植敲低了FSTL1的BM-MSCs后心肌保护作用明显降低(P<0.05).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分泌FSTL1从而减少大鼠心肌梗死面积,进而起到心肌保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泡抑素相关蛋白质类 间质干细胞 心肌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