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兴隆构造带临河组超压成因及演化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孙越 谢佩宇 +5 位作者 张凤奇 陈树光 李永新 关铭 周然然 张洁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1-675,共15页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兴隆构造带不同构造部位超压分布差异大,演化过程复杂。根据测井、录井以及实测地层压力等资料,利用改进的超压识别图版和数值模拟方法及实际地质条件,综合识别研究区临河组超压成因,进一步定量评价不同成因超压的贡献...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兴隆构造带不同构造部位超压分布差异大,演化过程复杂。根据测井、录井以及实测地层压力等资料,利用改进的超压识别图版和数值模拟方法及实际地质条件,综合识别研究区临河组超压成因,进一步定量评价不同成因超压的贡献率及演化过程,明确不同构造带超压差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临河组超压强度从构造高部位到洼槽区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临河组烃源岩层超压成因主要是生烃作用和欠压实作用,储层中的超压成因主要为超压传递作用和欠压实作用;②研究区不同岩性地层各机制超压贡献构成差异较大,生烃增压对研究区临河组烃源岩层总超压的贡献率为56.68%~89.30%,超压传递增压对研究区临河组储层总超压的贡献率为63.80%~96.09%;③距今5.3 Ma,研究区临河组烃源岩和储层中欠压实增压开始形成,之后平缓增加至现今,烃源岩中生烃增压和储层中超压传递增压分别自5.3 Ma和3 Ma以来开始形成并快速增大至现今。该研究既有助于深化认识临河坳陷深层超压形成机制,又可指导该地区后期的油气勘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增压 超压传递 盆地模拟 压力演化 临河坳陷
原文传递
河套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及有利方向
2
作者 淡伟宁 陈树光 +8 位作者 李志军 王建广 谢佩宇 田思思 武函 冯广业 肖伟 杨少欣 万照飞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17-2230,共14页
近年来,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取得了高效勘探突破与规模储量发现,勘探发现时间短,勘探程度较低,展现了较大的勘探潜力与广阔的勘探前景。目前已发现的油藏主体为构造油藏,但在超深层碎屑岩、岩性、变质岩潜山内幕等新领域同样也展现出重要... 近年来,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取得了高效勘探突破与规模储量发现,勘探发现时间短,勘探程度较低,展现了较大的勘探潜力与广阔的勘探前景。目前已发现的油藏主体为构造油藏,但在超深层碎屑岩、岩性、变质岩潜山内幕等新领域同样也展现出重要的成藏苗头和良好的勘探潜力。研究表明:①临河坳陷的超深层碎屑岩具有储层物性较好(最大孔隙度为18.2%)、地层压力系数高(1.50~2.15)、膏盐岩发育、盖层条件好等有利成藏条件,河探1井和隆华1井两口风险探井相继展现出发现超深层油藏、气藏的重要苗头及良好勘探潜力,预测有利含油气区面积超过200 km^(2),资源量达2×10^(8)t;②临河坳陷发育的大型物源沉积体系具有NW走向和NNW走向的沉积特征,与现今断层和构造带的走向(NE向)呈斜交,这为在远离大构造区形成大型岩性、构造-岩性油气藏提供了重要条件,预测岩性领域的有利区面积为800 km^(2),油气资源量为(3~4)×10^(8)t;③临河坳陷吉兰泰、纳林湖等大型变质岩潜山带,其内幕具有与辽河坳陷相似的油气成藏条件,变质岩的岩石和矿物成分多样、脆性矿物呈层状间互,油源对接窗口宽(超过2000 m),吉兰泰、纳林湖潜山风化壳已形成块状油藏,其内幕发育层状反射特征,具有形成似层状油气藏的有利条件,且分布面积较广(300 km^(2)),预测油气资源量为(1~2)×10^(8)t,勘探潜力大。以上新领域开展的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模式及有利分布区研究将有力推动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持续勘探发现与规模增储上产,同时对呼和坳陷及鄂尔多斯周缘相似盆地的油气勘探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碎屑岩 岩性油气藏 潜山内幕 临河坳陷 河套盆地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对奥陶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岳勇 田景春 +2 位作者 赵应权 王明 谢佩宇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215-4225,共11页
和田古隆起作为塔里木盆地三大古隆起之一,随着勘探程度的加大,古隆起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尤显不足.基于对构造、锆石定年、油气包裹体等资料分析,揭示和田古隆起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改造阶段,并控制了寒武系烃源岩的生排... 和田古隆起作为塔里木盆地三大古隆起之一,随着勘探程度的加大,古隆起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尤显不足.基于对构造、锆石定年、油气包裹体等资料分析,揭示和田古隆起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改造阶段,并控制了寒武系烃源岩的生排烃、奥陶系储层的形成和油气的运聚.在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和田古隆起控制了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玉北1井于奥陶系鹰山组风化壳中油包裹体成熟度资料表明,鹰山组风化壳存在至少两次油气充注;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存在一期成藏,残留为沥青.烃类包裹体以及与其共生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处于100~110℃,结合埋藏史判定包裹体捕获时间为海西晚期.海西晚期,和田古隆起进入埋藏阶段,下伏寒武系烃源岩此阶段达到生烃高峰,奥陶系圈闭定型,油气沿不整合及断裂运移充注,在和田古隆起高部位及岩溶斜坡区有利于油气聚集,构成了和田古隆起的主成藏阶段;在喜山期,和田古隆起发生反转,奥陶系古油藏调整、改造,油气向北运移,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构造枢纽带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带,玉北地区中西部成为油气的有利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和田古隆起 构造演化 成藏期次 有利靶区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烃源岩有机相与生烃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程志强 王飞宇 +6 位作者 师玉雷 冯伟平 谢佩宇 任利兵 吴子强 江涛 赵志刚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6-707,共12页
乌里雅斯太凹陷与二连盆地中其他富油凹陷相比在构造特征、烃源岩类型和原油物性方面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凹陷地层厚度大(大于4 500m)、烃源岩类型较差(主体为D/E相)、原油密度轻的特点。烃源岩体精细分析表明凹陷主体发育D/E相烃源岩,... 乌里雅斯太凹陷与二连盆地中其他富油凹陷相比在构造特征、烃源岩类型和原油物性方面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凹陷地层厚度大(大于4 500m)、烃源岩类型较差(主体为D/E相)、原油密度轻的特点。烃源岩体精细分析表明凹陷主体发育D/E相烃源岩,初始氢指数(I_(Ho))为200~400mg/g_(TOC),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主要为腐泥组、壳质组和镜质组混合型。D/E相烃源岩形成于高沉积速率和高陆源有机质输入的超补偿沉积环境,这种偏氧化环境也可解释凹陷中不发育二连盆地其他凹陷普遍可见的以云质泥岩为主的特殊岩性段现象。凹陷D/E相烃源岩主要发育在K_1bt_1和K_1ba,层序上主要位于最大湖泛面上下,烃源岩生烃门限深度为1 900~2 000m;镜质体反射率R_O值主体介于0.5%~1.0%之间,并且K_1ba烃源岩成熟度较K_1bt_1高。D/E相烃源岩与典型C相烃源岩(以层状藻类和结构藻类为主,I_(Ho)值在400~800mg/g_(TOC)之间)在生烃特征方面具有明显不同,D/E相烃源岩生烃门限温度较高,且排出的烃类主要以轻质油为主。目前乌里雅斯太凹陷已发现的原油API主体介于35°~45°之间,为轻质油,并且与二连盆地其他凹陷相比具有高蜡低硫的特点,乌里雅斯太凹陷已发现油气物理性质与D/E相烃源岩在现阶段生成油气特征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里雅斯太凹陷 烃源灶 有机相 生烃特征 湖相烃源岩
原文传递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洼槽区油气成藏有利条件与成藏模式
5
作者 江涛 张锐锋 +6 位作者 项鑫 谢佩宇 张宇飞 韩琪 李彬 钟雪梅 徐婕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09-1420,共12页
洼槽区已成为二连盆地富油凹陷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深入认识其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是提高勘探成效的关键。通过对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生烃能力、油气相态、沉积砂体分布、储层特征以及成藏期等分析,探讨了富油凹陷洼槽区油气成藏的主... 洼槽区已成为二连盆地富油凹陷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深入认识其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是提高勘探成效的关键。通过对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生烃能力、油气相态、沉积砂体分布、储层特征以及成藏期等分析,探讨了富油凹陷洼槽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有利条件及成藏模式。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洼槽区优质烃源岩较斜坡带更为发育,有效生烃强度大,热演化程度较高,处在油气混相生成阶段。洼槽区砂体来源于西部陡坡带,砂体规模较大,延伸较远,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等次生孔隙,在埋深2300~2500 m、2800~3000 m区间存在异常孔隙发育带,具备成为优质储层的条件。凹陷存在2期主要生烃及成藏过程:第一期主要在斜坡带发育,烃源岩早期生成的油气聚集成藏;第二期主要在洼槽区发育,成藏动力强,烃源岩中后期生成的油气准连续聚集成藏,形成近源致密油和源内页岩油气成藏模式。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洼槽区勘探与研究成果对其他富油凹陷洼槽区勘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洼槽区 有利条件 成藏模式 乌里雅斯太凹陷 二连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