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门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特征的Hassab手术疗效研究
1
作者 叶德强 曹涌 +7 位作者 高华 毛卫 谢能文 邢毅 焦磊明 黄义华 袁航 杜小军 《腹部外科》 2024年第1期44-50,共7页
目的探讨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Hassab手术)是否可以有效提高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肝动脉灌注并改善肝功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普外科接受Hassab手术的9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脾功能亢... 目的探讨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Hassab手术)是否可以有效提高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肝动脉灌注并改善肝功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普外科接受Hassab手术的9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脾功能亢进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脾动脉盗血综合征(splenic artery steal syndrome,SASS)诊断标准分为SASS组(40例)和非SASS组(对照组,57例)。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SASS组与对照组间术前和术中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第3天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7天的MELD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均P<0.05);SASS组术后第7天的MELD评分为3.17±2.9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68±2.31(P<0.05);SASS组术后第14天的肝固有动脉直径[(4.13±0.33)mm]和肝固有动脉流速[(50.83±3.85)cm/s]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85±0.34)mm、(47.55±3.05)cm/s](均P<0.05)。结论Hassab手术可以有效提高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肝动脉灌注并改善肝功能,将“肝硬化性SASS”的概念引入临床可以使更多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和脾功能亢进病人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SSAB手术 肝硬化 门脉高压症 脾动脉盗血综合征 肝动脉
下载PDF
基于成本-效果分析法评价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经济学疗效
2
作者 曾雨雨 谢能文 +3 位作者 熊云逢 徐意珍 甘达凯 熊墨龙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3年第24期3641-3644,共4页
目的比较标准内科治疗与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经济效果,为临床肝衰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和作出合理决策。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重症肝病科住院的肝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其治疗过程中是否使用人工肝治... 目的比较标准内科治疗与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经济效果,为临床肝衰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和作出合理决策。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重症肝病科住院的肝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其治疗过程中是否使用人工肝治疗分为标准内科治疗组(SMT组)与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人工肝治疗组(ALSS组),统计患者的住院总费用,记录患者的90 d疗效,运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两种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ALSS组与SMT组的平均住院总费用分别为62881.2元和51226.2元;两组90 d总有效率分别为76.3%和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82396.1元和97795.5元。结论人工肝治疗可提高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相较于标准内科治疗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人工肝 成本-效果分析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8
3
作者 谢能文 朱龙川 +3 位作者 甘达凯 付苏红 姜坚红 熊墨龙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18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11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PMAS+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双重...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11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PMAS+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56例和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血浆置换治疗)56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ALT、AST、TBIL、ALB、TBA)、肾功能(BUN、Cr)、血常规(WBC、HGB、PLT)、凝血功能(PT、PTA、INR)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DPMAS+PE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P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能获得较好疗效;DPMAS+PE组治疗后ALT、AST、TBIL、TBA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均无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BUN较前无明显变化,均未发生电解质紊乱(P>0.05);DPMAS+PE组治疗后WBC无明显变化,但HGB、PLT下降;DPMAS+PE组和PE组治疗后均出现PT缩短、INR下降和PTA上升(P<0.05);P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DPMAS+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2,P=0.026)。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可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无明显副作用,减少血浆用量限制、血浆过敏、输血感染风险等不良反应机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血浆置换 肝衰竭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谢能文 何金秋 +1 位作者 肖影群 曹涌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96-199,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情况,并分析其与血清HBV DNA、HBeAg、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行脾切除术中取肝脏活检的病例82例,取肝组织行HE、网状纤维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情况,并分析其与血清HBV DNA、HBeAg、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行脾切除术中取肝脏活检的病例82例,取肝组织行HE、网状纤维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以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临床生化指标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并采用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比较不同血清HBV DNA载量、HBeAg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关系。结果高达76.8%(63/82)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仅有轻度活动性炎症(G0-1、G2级);血清ALB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负相关(r=-0.405,P<0.01),PT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r=0.340,P<0.01),而血清ALT、TBIL、HBeAg阳性、HBV DNA载量和Child-Pugh评分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无相关(P>0.05)。结论血清HBV DNA载量并不能反映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乙肝病毒持续复制和肝脏炎性反应坏死是肝炎肝硬化病情进展的主要决定因素。无论肝硬化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水平如何,均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失代偿期 病理分析
下载PDF
低血糖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谢能文 何金秋 +1 位作者 熊墨龙 胡佳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4年第4期41-42,45,共3页
目的:探讨低血糖对肝衰竭预后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方法将82例肝衰竭患者按血糖水平分为低血糖组(45例,血糖值<3.9 mmol·L-1,轻度26例,中度15例,重度4例)及正常血糖组(37例,3.9~6.1 mmol·L-1)。分析血糖水平的变... 目的:探讨低血糖对肝衰竭预后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方法将82例肝衰竭患者按血糖水平分为低血糖组(45例,血糖值<3.9 mmol·L-1,轻度26例,中度15例,重度4例)及正常血糖组(37例,3.9~6.1 mmol·L-1)。分析血糖水平的变化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82例肝衰竭患者中发生空腹低血糖者45例(54.9%),其中死亡24例,病死率为53.3%;肝衰竭晚期低血糖发生率最高为78.95%,与早、中期肝衰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5.56、4.01,均P<0.05);早期肝衰竭与中期肝衰竭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组患者其病死率(53.33%)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13.51%),且血糖越低,病死率越高(P<0.01或P<0.05)。中、重度低血糖肝衰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轻度低血糖肝衰竭患者(均P<0.05),且预后差。结论肝衰竭患者常并发空腹血糖低下,其病死率高;血糖水平与肝衰竭患者预后关系密切,检测空腹血糖对早期评价肝衰竭程度、指导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肝衰竭 低血糖 预后
下载PDF
江西省南昌地区急性肝衰竭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谢能文 涂慧敏 +1 位作者 何金秋 熊墨龙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0-124,共5页
目的分析江西省南昌地区急性肝衰竭(ALF)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并且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在评估ALF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南昌地区47例成年AL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因、临床特征、... 目的分析江西省南昌地区急性肝衰竭(ALF)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并且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在评估ALF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南昌地区47例成年AL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因、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转归等。结果导致南昌地区ALF的病因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最为常见,占本组患者的40.4%(19/47),其次为药物引起10例(21.3%),其中抗结核药引起4例,中草药引起3例,抗肿瘤药引起2例,解热镇痛药引起1例;HBV+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3例(6.4%),妊娠急性脂肪肝1例,热射病2例,毒蕈中毒2例,病因不明5例(10.6%)。本组患者死亡34例,病死率为72.3%。ALF存活组与死亡组在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甲胎蛋白、血氨、MELD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评分越高,病死率亦越高,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MELD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1,当取Cut-off值为30.2分时,把47例患者分为MELD评分≤30.2和>30.2分两组,两组病死率比较,MELD评分≤30.2分组的病死率较低。结论南昌地区HBV感染是导致ALF的首要原因,MELD评分对评估ALF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昌地区 急性肝衰竭 病因 临床特点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谢能文 涂慧敏 +1 位作者 何金秋 熊墨龙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8年第2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指标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HBV-ACLF患者87例,并以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使用流式细胞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外周血T淋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指标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HBV-ACLF患者87例,并以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使用流式细胞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值和CD4^+/CD8^+比值)的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体液免疫指标(血清IgG、IgM、IgA和补体C3)的水平。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各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早期、中期、晚期3组CD4^+值、CD4^+/CD8^+比值、血清补体C3水平及早期组血清IgG水平均明显降低,早期组CD8^+值、晚期组血清IgG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早期组比较,中期、晚期2组CD4^+、CD8^+值均明显降低和血清IgG水平均明显升高,晚期组CD4^+/CD8^+比值明显升高(均P<0.05);与中期组比较,晚期组血清补体C3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与无继发感染组比较,继发感染组CD4^+值、CD4^+/CD8^+比值和血清补体C3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HBVACLF患者早期、中期、晚期均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失衡时更易出现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T淋巴细胞亚群 体液免疫
下载PDF
肝衰竭的预后评估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谢能文 何金秋 《江西医药》 CAS 2014年第11期1333-1337,共5页
肝衰竭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侯群[1]。肝衰竭起病急骤、病情重、进展快、疗效差、并发症... 肝衰竭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侯群[1]。肝衰竭起病急骤、病情重、进展快、疗效差、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预后不良。因此,准确判断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对提高治疗成本/效果、合理应用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减少或防止医疗资源浪费及判断肝移植适当时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预后 模型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衰竭不同时期免疫的状态 被引量:5
9
作者 谢能文 何金秋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5年第4期95-97,100,共4页
全球约有3.5亿人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而中国有约93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15%~40%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将进展为终末期肝病,如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等。在中国,HBV感染相关的肝衰竭患者占肝衰竭患者总数的70%~80%。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衰竭 免疫状态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谢能文 何金秋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12期94-97,共4页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HC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一个重要原因[1].在过去的十年中,聚乙二醇干扰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HC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一个重要原因[1].在过去的十年中,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已成为治疗HCV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的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虽然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标准治疗方案较先前的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或聚乙二醇干扰素单一疗法取得更好的应答率,但是仍有高比例的患者遭受治疗失败或治疗的副作用而终止治疗.为此,笔者根据最近更新的美国肝病学会(AASLD)和欧洲肝病学会(EASL)慢性丙型肝炎的实践指南[2-4],对影响丙型肝炎治疗的因素、应答指导治疗、标准治疗失败后的再治疗、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处理和新型抗HCV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 利巴韦林 应答指导治疗
下载PDF
自制制霉菌素涂剂治疗肝衰竭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能文 涂慧敏 何金秋 《江西医药》 CAS 2018年第6期571-572,共2页
目的观察制霉菌素涂剂口腔局部涂用治疗肝衰竭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住院部53例咽拭子培养为白色念珠菌的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于每天早、中、晚常规用0.9%生理盐水作口腔护理后... 目的观察制霉菌素涂剂口腔局部涂用治疗肝衰竭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住院部53例咽拭子培养为白色念珠菌的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于每天早、中、晚常规用0.9%生理盐水作口腔护理后,将制霉菌素涂剂均匀涂擦整个口腔黏膜和舌面,0.5h内禁饮、禁食;对照组用只用0.9%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早、中、晚各一次。连续使用2周后分别观察口腔真菌感染治疗效果。结果连续使用2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5,P=0.00),两组患者治疗后恶心、呕吐、口干等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制霉菌素涂剂口腔局部用药治疗肝衰竭患者口腔真菌感染效果明显,优于0.9%生理盐水含漱法,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霉菌素 涂剂 肝衰竭 口腔真菌感染
下载PDF
两种不同肝病基础上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能文 李小广 涂慧敏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年第10期45-46,4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肝病基础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差异。方法:回顾分析59例慢加急性肝衰竭、38例慢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 目的:探讨不同肝病基础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差异。方法:回顾分析59例慢加急性肝衰竭、38例慢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肝性脑病、腹水、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愈或好转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6.923,P<0.01)。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患者在生化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方面比较均有差异,慢性肝衰竭组有肝硬化基础、年龄大、并发症多等特点,病死率高,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性肝衰竭 临床特点
下载PDF
免疫抑制剂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11例分析
13
作者 谢能文 何金秋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3年第6期35-37,44,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导致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所致肝功能损害的严重性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慢性HBV感染在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HBV再激活并肝功能损害加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HBV再激活后均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其...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导致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所致肝功能损害的严重性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慢性HBV感染在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HBV再激活并肝功能损害加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HBV再激活后均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其中4例症状相对较轻、无并发症的患者1个月内出院,2例重型肝炎患者分别治疗43.52 d出院,5例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进展至肝衰竭,经积极治疗后死亡,病死率达45.46%(5/11)。结论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前患者应筛查HBsAg和抗-HBc,预防性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降低HBV再激活相关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和治疗中都应使HBV降至尽可能低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免疫抑制剂 再激活 肝功能损害
下载PDF
血糖水平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
14
作者 谢能文 李小广 涂慧敏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观察肝衰竭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探讨其与肝衰竭预后的关系。方法:对98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以肝衰竭临床分类和空腹血糖水平分组,评价空腹血糖水平在判断肝衰竭预后中的临床意义。结果:肝衰竭患者糖代谢紊乱... 目的:观察肝衰竭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探讨其与肝衰竭预后的关系。方法:对98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以肝衰竭临床分类和空腹血糖水平分组,评价空腹血糖水平在判断肝衰竭预后中的临床意义。结果:肝衰竭患者糖代谢紊乱发生率高,但肝衰竭临床分类与血糖水平变化无关(P>0.05);肝衰竭患者出现血糖异常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且空腹血糖水平越低,病死率越高(P<0.01),并发症发生率也越高(P<0.05);低血糖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等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高血糖组中原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结论:血糖水平与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监测空腹血糖水平对于判断肝衰竭的预后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肝衰竭 预后
下载PDF
两种不同孔径分离器血浆置换后对血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熊墨龙 何金秋 +3 位作者 杨玲玲 杨文龙 谢能文 祁红霞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573-3574,共2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孔径的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EC-40W与EC-50W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对重型肝炎患者血细胞数的影响。方法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51例,应用ACH-10型血浆置换装置和EC-40W、EC-50W两种膜...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孔径的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EC-40W与EC-50W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对重型肝炎患者血细胞数的影响。方法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51例,应用ACH-10型血浆置换装置和EC-40W、EC-50W两种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其中应用EC-40W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A组)29例,应用EC-50W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B组)22例,即刻检测治疗前后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数值。结果 A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平均值比较P=0.002,血红蛋白平均值比较P=0.001,血小板平均值比较P=0.048,白细胞平均值比较P=0.022。B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平均值比较P=0.027,血红蛋白平均值比较P=0.028,血小板平均值比较P=0.017,白细胞平均值比较P=0.032。结论使用两种不同孔径的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对患者的血细胞数值均明显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种不同孔径的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之间比较,对血细胞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重型肝炎 血细胞数 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
下载PDF
低容量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与血浆置换+血浆滤过透析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雪珍 谢能文 +4 位作者 邹波 张晓青 张珍 熊墨龙 何金秋 《当代医学》 2020年第8期169-171,共3页
目的研究低容量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并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人工肝治疗的228例重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工肝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 目的研究低容量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并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人工肝治疗的228例重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工肝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126例。对照组给予血浆置换+血浆滤过透析治疗,观察组给予低容量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在治疗前后检测体内的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因子1(IL-1))和细胞因子6(IL-6)。结果在肝功能指标方面,两组ALT、ALP、AST和TBIL均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ALT、ALP、AST和TBIL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炎症因子方面,两组的TNF-α、IL-1和IL-6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的TNF-α、IL-1和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16%,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容量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对重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和炎症因子具有改善作用,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容量血浆置换 胆红素吸附 血浆滤过透析 重型肝炎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抗病毒治疗11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至明 杨文龙 +6 位作者 熊墨龙 涂鸣汉 杨玲玲 易山水 谢能文 吴敏 何金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年第17期11-13,共3页
目的讨抗病毒治疗对不同分期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1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其中早期患者64例、中期患者42例、晚期患者12例,各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和人工... 目的讨抗病毒治疗对不同分期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1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其中早期患者64例、中期患者42例、晚期患者12例,各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和人工肝支持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比较各期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12周疗效差异。结果观察3个月,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中、晚期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不同(P<0.01)。随着病情的加重,生存率明显下降。不同分期分析,晚期患者对照组及试验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早中期患者试验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早中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而对于晚期患者抗病毒治疗对生存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功能衰竭 慢加急性 抗病毒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持续缓慢血浆置换透析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3
18
作者 熊墨龙 欧阳兵 +1 位作者 熊云逢 谢能文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29期19-22,共4页
目的评估重型肝炎患者持续缓慢血浆置换透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期间本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200例,均予持续缓慢血浆置换透析治疗,治疗405例次。收集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CHE、ALB),凝血功能(PT... 目的评估重型肝炎患者持续缓慢血浆置换透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期间本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200例,均予持续缓慢血浆置换透析治疗,治疗405例次。收集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CHE、ALB),凝血功能(PTA、INR),血常规(WBC、HGB、PLT),电解质(K^+、Na^+、Cl^-、Ca^(2+)),肾功能(BUN、Cr)。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变化(乏力、纳差、腹胀、精神状况等),以及观察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持续缓慢血浆置换透析治疗后,患者精神、食欲、乏力感及消化道等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ALT、AST、TBIL均显著下降,CHE、ALB显著升高,显示肝功能明显改善。PTA上升,INR下降,凝血功能显著改善。患者的K^+、Na^+、Cl^-、Ca^(2+)明显改善,持续缓慢血浆置换透析治疗能调节电解质。患者发生并发症69例次,经一般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恢复正常,对人工肝治疗没有影响。结论持续缓慢血浆置换透析治疗重型肝炎的黄疸下降显著,调节电解质、肾功能,既能去除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素,又能清除水溶性毒素,对重型肝炎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持续缓慢血浆置换透析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重型肝炎患者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营养状况变化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熊墨龙 王小花 +2 位作者 欧阳兵 熊云逢 谢能文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19期76-78,92,共4页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后的营养状况变化。方法 60例被临床确诊为重型肝炎患者入院后对其营养状况采用综合性评价,数字抽签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前两组之间营养状况无显著差异,治疗组在常规肝病综合治疗...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后的营养状况变化。方法 60例被临床确诊为重型肝炎患者入院后对其营养状况采用综合性评价,数字抽签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前两组之间营养状况无显著差异,治疗组在常规肝病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营养支持治疗方法依据患者个体化差异采用肠内、肠外二者相结合方式。对照组给予常规肝病综合治疗,不给予针对性营养支持治疗。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用SGA营养评价表评价营养状况并测量患者的静息能量代谢、体重、体质指数。结果治疗前60例均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在营养支持治疗4周后,治疗组共23例转为营养良好(A级),营养状况显著改善;对照组共4例转为营养良好(A级),营养状况好转不明显;治疗组静息能量代谢、体重、体重指数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营养状况的改善更明显。结论营养支持治疗重症肝炎有效,营养支持过程中应遵循个体化差异,依据患者自身病情及疾病发展过程制订合理恰当的营养支持计划,配合肝病综合治疗方法可取得满意疗效,且无相关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肝炎 个体化 营养治疗 营养状况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