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主要城市气候舒适度时空特征
1
作者 谭凯炎 房世波 俄有浩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人居气候舒适性是评判城市环境宜居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1991-2020年中国31个主要城市的每日气象要素资料,采用室外天气舒适指数(OWCI)模型,分析了中国主要城市人居气候舒适性总体水平、舒适度年内变化类型、冬夏两季的空间差异,并... 人居气候舒适性是评判城市环境宜居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1991-2020年中国31个主要城市的每日气象要素资料,采用室外天气舒适指数(OWCI)模型,分析了中国主要城市人居气候舒适性总体水平、舒适度年内变化类型、冬夏两季的空间差异,并剖析了城市的夏季炎热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大多数城市年平均气候舒适度高于舒适等级水平,但空间差异明显,31个主要城市一年中舒适天气累计日数均超过半年,年平均舒适日数为231天,总体人居气候环境良好。中国31个主要城市气候舒适性年内变化可分为寒冬凉夏型、冷冬凉夏型、冷冬热夏型、暖冬长夏型及四季舒适型5种类型;春秋季节天气普遍舒适,冬夏两季气候舒适性空间差异很大,冬季的差异大于夏季的,12座城市适合夏季避暑,比较适合冬季避寒的城市有海口、广州、昆明、南宁和福州。夏季酷热的城市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流域,近30年其夏季的酷热日数和酷热程度有较明显的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舒适性 室外天气舒适指数 宜居城市 旅游与康养 避寒避暑气候
下载PDF
潮州凤凰单丛生长气候适宜性分析与品质气候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小瑞 闵庆文 谭凯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4期111-117,共7页
为探究潮州凤凰单丛茶种植的气候优势,以凤凰单丛为研究对象,以潮州与饶平站1991—2020年气候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2019—2021年区域内不同高度自动气象观测站气温、湿度、降水等要素观测值和南方丘陵山区气象要素随高度变化规律,推算气... 为探究潮州凤凰单丛茶种植的气候优势,以凤凰单丛为研究对象,以潮州与饶平站1991—2020年气候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2019—2021年区域内不同高度自动气象观测站气温、湿度、降水等要素观测值和南方丘陵山区气象要素随高度变化规律,推算气象要素气候平均值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应用柯西分布模式阐释气候要素对茶树的影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不同海拔高度茶树生长的气候适宜度,利用气候品质评价方法评估不同高度茶园与不同采摘季节的茶叶气候品质。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凤凰单丛茶种植区域的综合适宜度都比较高,该地区普遍适宜种植茶树,尤以300~900 m高度层最为适宜;凤凰单丛茶不同采摘季的气候品质排序为春1茶、春2茶、秋茶、夏茶;同时,中高山茶叶品质好于低山与平地茶叶。该研究较好揭示了凤凰单丛栽培的气候优势和茶叶品质的气候背景,可为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凰单丛 气候品质 气候适宜性 广东潮州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原文传递
高温胁迫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谭凯炎 杨晓光 +1 位作者 任三学 房世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6355-6361,共7页
冬小麦灌浆期高温是制约我国北方冬小麦产量的一个重要气候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趋频繁的极端温度事件可能引起该地区冬小麦产量的大幅波动。为了明确冬小麦灌浆期异常高温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在河北固城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 冬小麦灌浆期高温是制约我国北方冬小麦产量的一个重要气候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趋频繁的极端温度事件可能引起该地区冬小麦产量的大幅波动。为了明确冬小麦灌浆期异常高温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在河北固城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自然大田条件下,采用自由空气红外辐射增温技术,开展了冬小麦灌浆中后期短期高温处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灌浆中后期短期高温胁迫致使冬小麦灌浆速率下降及灌浆持续时间缩短从而使粒重降低,在消除了影响粒重的其它因素的作用后,短期高温处理期间的午间平均冠层气温与粒重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线性相关关系。高温对冬小麦产量的威胁程度由高温强度及其持续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结合了高温强度及其持续时间综合作用的高温有效度时被证明是一个能全面反映灌浆中后期高温胁迫影响的特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胁迫 冬小麦 产量 红外辐射增温
下载PDF
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4
作者 谭凯炎 房世波 +1 位作者 任三学 张新时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4-641,共8页
该文概述了北半球和我国气候变暖中增温的非对称性特征:北半球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昼夜不同步性,大部分地区冬、春季升温高于夏、秋季,日最低气温升幅是日最高气温升幅的2-3倍;近50年我国近地表气温升高主要是最低气温明显上... 该文概述了北半球和我国气候变暖中增温的非对称性特征:北半球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昼夜不同步性,大部分地区冬、春季升温高于夏、秋季,日最低气温升幅是日最高气温升幅的2-3倍;近50年我国近地表气温升高主要是最低气温明显上升的结果,日最低气温升幅是日最气高温升幅的2-3倍,与北半球基本一致;升温最显著的季节为冬季和春季。在此基础上概述了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论述了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作物物候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得出最低气温升高促使整个生长季延长,促使早春作物物候期提前,但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对不同作物的物候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影响不同。现有研究多采用模型或统计的方法研究气候变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认为温度升高对作物有"强迫成熟"效应;而现有的最低气温升高和最高气温升高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作物影响的实验研究极少,且缺乏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性增温 气候变暖 农业生态系统 增温实验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北平原冬小麦生育期温度条件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28
5
作者 谭凯炎 邬定荣 赵花荣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33-341,共9页
利用华北平原4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和冬小麦发育期观测资料,结合增温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冬小麦生长季各月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冬小麦关键发育日期和各主要生育阶段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以探究气候变暖对华北平原冬... 利用华北平原4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和冬小麦发育期观测资料,结合增温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冬小麦生长季各月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冬小麦关键发育日期和各主要生育阶段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以探究气候变暖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生育过程温度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华北平原冬小麦生长季的10月、12月和2-6月增温趋势显著,2月平均气温上升线性倾向率最大。气候变暖使冬小麦越冬阶段和返青-拔节阶段的平均温度显著升高,从而导致冬小麦拔节-成熟日期显著提前,但冬小麦冬前生长阶段和拔节-成熟阶段的平均温度则未呈现上升趋势。冬小麦冬前生长阶段的温度环境因播种期适应性推迟而保持基本稳定,拔节-成熟阶段平均温度变化不明显则归因于发育期前移和当地气温的季节性变化特点。气候进一步变暖将使冬小麦冬后发育期提前更多,而拔节-成熟阶段的平均温度则不会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增温 冬小麦 发育期 气象条件 华北平原
下载PDF
增温对华北冬小麦生产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谭凯炎 房世波 任三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02-908,共7页
为了探索和验证未来地表气温升高对中国冬小麦生产的影响,了解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对增温响应的基本特征,在田间条件下采用红外辐射器增温的方法(FATI)对冬小麦全生育期进行昼夜增温处理,分析了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及其耗... 为了探索和验证未来地表气温升高对中国冬小麦生产的影响,了解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对增温响应的基本特征,在田间条件下采用红外辐射器增温的方法(FATI)对冬小麦全生育期进行昼夜增温处理,分析了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及其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增温使冬小麦返青期显著提前,冬后生育阶段整体前移10d以上,全生育期天数减少,但营养生长时间大幅增加,开花至乳熟时间延长,乳熟至成熟时间缩短;在偏冷年份,增温处理保障了小麦的正常分蘖和生长,株高显著提高,有效穗数比对照增加27.4%,籽粒产量比对照大幅增加;在偏暖年份,增温导致小麦穗分化时间延长,穗粒数增加,灌浆中后期遭受高温危害,千粒重显著降低,产量下降;增温致使冬小麦生产耗水量增加。就华北冬小麦而言,冬季及早春一定幅度的升温有利于小麦生产,但增幅过大可能会导致不利结果;而春末夏初升温对小麦生产是不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影响 增温 冬小麦 试验研究
下载PDF
灌溉农田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谭凯炎 房世波 任三学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3期423-426,共4页
为了探讨现代土壤墒情监测手段在业务监测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固城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的业务和试验资料,对灌溉农田土壤湿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溉农田的土壤湿度呈一年的周期性变... 为了探讨现代土壤墒情监测手段在业务监测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固城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的业务和试验资料,对灌溉农田土壤湿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溉农田的土壤湿度呈一年的周期性变化;浅层(0-50cm)土壤湿度时空波动显著,且各层的变化存在不一致性,60cm以下土层湿度时空变化很小,0-50cm土层的平均土壤湿度能较好地反映0-200cm土层的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湿度的监测应集中在浅层50cm内,并需要逐层测量;浅层土壤湿度变异明显,大田中两点各层土壤湿度的相关性一般随两点距离增加而减小,单个测点的土壤湿度测值的代表性差,因此在自动土壤水分仪器布点时,要获得地段的平均土壤湿度信息,必须设置多个观测重复;表层5cm的土壤湿度变化剧烈而迅速,不能正确反映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层的土壤水分状况,而表层10cm的土壤湿度与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层的土壤湿度具有很好的联动性,可以较好地反映作物生长的环境土壤水分状况,因此,在应用微波遥感监测土壤墒情时,其对地表的探测深度需要达到10cm以上才能获得关于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层的土壤水分状况信息,相应地,在土壤墒情微波遥感监测中,需要采用5GHz以下的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农田 土壤湿度 空间关系 自动监测 微波遥感
下载PDF
一种基于中国气候特征和人体舒适感受的气候舒适指数模型 被引量:11
8
作者 谭凯炎 闵庆文 王培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13-924,共12页
气候舒适指数是开展天气舒适度预报和旅游与康养气候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为了发展适于我国应用的天气舒适度预报和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基于前人关于气象要素与人体热舒适性关系研究成果,结合对我国天气气候特征和问卷调查数据研究,... 气候舒适指数是开展天气舒适度预报和旅游与康养气候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为了发展适于我国应用的天气舒适度预报和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基于前人关于气象要素与人体热舒适性关系研究成果,结合对我国天气气候特征和问卷调查数据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人体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室外天气舒适指数(OWCI),其由白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湿度、风速及日照共5个气象要素对人体舒适性影响评价子项组合而成,并在湿度、风速和日照子项中体现了温度对各要素作用的影响,因此OWCI可以更好地刻画各种天气条件下白天人体舒适度。根据问卷调查数据验证和实例对比表明,OWCI模型较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各种天气气候条件下人群对室外天气舒适度的主观评价,比现有常用经验指数更广泛地适用于我国不同气候区和季节。模型可应用于具有基本气象要素观测或预测值的任何地点,其指数值可进行时空统计与比较,方便用于气候舒适性时空评价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OWCI模型为开展全国性天气舒适度预报和旅游与康养气候适宜性评价提供了一种先进实用的算法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外天气舒适指数(OWCI) 气候舒适指数 人体舒适度 旅游气候 人居环境
下载PDF
气候变化可能不会引起我国北方冬小麦营养品质下降 被引量:7
9
作者 谭凯炎 周广胜 +1 位作者 任三学 耿金剑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2-289,共8页
为了探索未来气候变化对冬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开顶式气室与红外辐射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冬小麦生长季增温和CO2浓度升高的复合影响试验,在6个小麦生长季模拟了21世纪中后期两种可能的增温和CO2浓度升高情景。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增... 为了探索未来气候变化对冬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开顶式气室与红外辐射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冬小麦生长季增温和CO2浓度升高的复合影响试验,在6个小麦生长季模拟了21世纪中后期两种可能的增温和CO2浓度升高情景。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增温与CO2浓度升高情景下,冬小麦冬后发育期前移,生育期平均气温较对照的增加幅度远小于生长季增温幅度,灌浆期遭遇的高温日数减少,主要生育阶段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减弱。在增温与CO2浓度升高复合影响下,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略有增加,籽粒淀粉与脂肪含量未显示规律性的变化趋势,增温对小麦蛋白质含量的综合影响弥补了CO2浓度升高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负效应。如果不考虑小麦品种变化影响,预计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不会导致我国北方冬小麦籽粒营养品质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CO2浓度 冬小麦 蛋白质含量 淀粉含量 复合影响
下载PDF
北方冬小麦越冬前后生物量消长规律 被引量:4
10
作者 谭凯炎 张心如 +1 位作者 耿金剑 崔兆韵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6-284,共9页
华北冬小麦生育期中通常有一个越冬休眠枯萎过程,现有国外作物模型未考虑冬小麦越冬过程生物量损耗及其影响。为了探索冬小麦越冬过程生物量模拟的修订方法,通过大田调查观测和田间处理试验研究了华北冬小麦越冬枯萎的变化规律和冬前苗... 华北冬小麦生育期中通常有一个越冬休眠枯萎过程,现有国外作物模型未考虑冬小麦越冬过程生物量损耗及其影响。为了探索冬小麦越冬过程生物量模拟的修订方法,通过大田调查观测和田间处理试验研究了华北冬小麦越冬枯萎的变化规律和冬前苗情长势对冬后生长速率的影响。越冬期冬小麦枯萎大田调查观测涵盖了河北、河南、山东及天津等华北冬小麦主产区15个县;田间处理试验分别在河北固城试验基地和衡水试验站进行,采用分期播种和控制底肥以形成不同冬前苗情长势。结果表明,北方冬小麦越冬期地上部枯萎程度与越冬期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在试验年份,调查区域内冬小麦返青前地上生物量枯萎率随越冬期极端最低气温下降而直线增加,极端最低气温解释了地上生物量枯萎率86%的原因;在越冬期小麦叶片部分或完全枯萎情况下,冬小麦冬前长势仍显著影响着冬后生长速率,小麦返青-抽穗期平均生长速率随冬前地上生物量的变化服从抛物线函数关系。因此,根据越冬期气象条件可以反演出返青期地上生物量初始值,同时,利用冬前小麦苗情长势修订冬后生物量的模拟是必要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越冬 枯萎 冻害 作物模型
下载PDF
从土壤气候视角解析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然禀赋——以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谭凯炎 闵庆文 邬定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7期88-94,共7页
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宽城板栗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为从土壤气候角度解析宽城板栗栽培系统的自然禀赋和不足,利用宽城县基本气象站和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以及专项进行的土壤取样分析数据全面分析了宽城板... 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宽城板栗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为从土壤气候角度解析宽城板栗栽培系统的自然禀赋和不足,利用宽城县基本气象站和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以及专项进行的土壤取样分析数据全面分析了宽城板栗栽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综合评价了宽城板栗栽培的气候适宜性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宽城板栗林土壤酸碱度适宜,有机质丰富,N、K含量和Fe、Mn、Mg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宽城光热资源完全满足板栗生长成熟需要,果实生长期水分供应充足,果实成熟期气温日较差大,板栗主要栽培区域综合气候条件优于板栗栽培适宜指标。总之,宽城板栗栽培系统拥有较好的土壤气候环境,具备栽培高产优质板栗的条件和潜力,春季降水偏少是宽城板栗高产的一个限制因素,适当的春季灌溉可较大幅度地促进板栗高产优质潜力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城板栗栽培系统 气候资源 土壤肥力 适宜性评价 农业文化遗产
原文传递
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的气候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谭凯炎 闵庆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01-1507,共7页
天气气候条件是左右人们旅游出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景点旅游季节长短。旅游气候适宜性可通过基于气候特征和人体热舒适感受的室外天气舒适指数(OWCI)来衡量。该研究选取入选中国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 天气气候条件是左右人们旅游出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景点旅游季节长短。旅游气候适宜性可通过基于气候特征和人体热舒适感受的室外天气舒适指数(OWCI)来衡量。该研究选取入选中国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稻作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各地1991—2020年每日室外天气舒适指数,划分天气舒适等级,并分析了各遗产地30 a平均逐旬天气舒适度与舒适日数变化、极不舒适天气频率分布、气候适宜旅游期,讨论了不利天气现象对旅游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地域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气候舒适性年内变化分别呈现出春秋舒适型、冬半年舒适型和全年舒适型3种类型,各遗产地在1 a内有10个月以上的适宜旅游期,其中黄金旅游期分别有4~12个月不等。气候条件对当地农业生态景观资源旅游利用的限制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旅游气候适宜性 室外天气舒适指数 人体舒适度 适宜旅游期
下载PDF
大气[CO_2]和温度升高对农作物生理及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60
13
作者 房世波 沈斌 +1 位作者 谭凯炎 高西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6-1124,共9页
全球大气[CO2]和气温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最为重要的两个因子。本文着重介绍了[CO2]和温度升高对农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产量、品质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随着[CO2]升高,作物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 全球大气[CO2]和气温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最为重要的两个因子。本文着重介绍了[CO2]和温度升高对农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产量、品质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随着[CO2]升高,作物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有上升趋势,呼吸作用和气孔导度下降,产量有所提高,品质将会降低,但研究仍有不确定性。随着[CO2]变化,不同光合途径(C3、C4)作物的响应不一致且存在短期和长期效应。普遍认为大气温度升高抑制作物光合作用,作物产量下降。现有的研究多采用模型或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但研究发现模型研究结果与模拟试验研究结果有差异,不同学者对产量的评估结果也不一致。最新研究认为温度对作物产量影响成非线性,当温度高于关键温度后产量会迅速下降。现阶段大部分模拟试验均在气室中研究,与野外实际情况差异较大,结论仍需进一步验证。目前尚缺乏对作物模型结果的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增加 温度升高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 气孔导度 作物产量 作物品质
下载PDF
中国普通油茶含油率品质气候区域划分与层带研究 被引量:38
14
作者 余优森 任三学 谭凯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3-127,共5页
选用普通油茶含油率品质气象研究模式,计算分析了我国亚热带油茶主产区含油率的水平与垂直分布。
关键词 油茶 含油率 区域划分 品质气象研究 中国
下载PDF
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6
15
作者 房世波 谭凯炎 任三学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3251-3258,共8页
【目的】探讨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方法】以冬小麦超优-626(冬性)为试材,利用红外辐射器模拟大田条件下的夜间增温环境(增温从4月3日小麦起身开始,到6月15日小麦收割结束),研究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产... 【目的】探讨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方法】以冬小麦超优-626(冬性)为试材,利用红外辐射器模拟大田条件下的夜间增温环境(增温从4月3日小麦起身开始,到6月15日小麦收割结束),研究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红外辐射器增温设施增温稳定,使小麦冠层增温2.5℃。夜间增温导致冬小麦生育期缩短,各物候期提前,产量显著降低。夜间增温导致冬小麦乳熟期提前4d,成熟期提前达5d,其它各物候期提前1—2d,灌浆过程缩短5d;春季夜间冠层增温2.5℃导致冬小麦无效穗数显著增加,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减小,冬小麦减产达26.6%。【结论】春季夜间增温可导致冬小麦大幅度减产。从生长发育角度分析得出,物候期提前使生育期缩短、灌浆过程缩短使千粒重下降是夜间增温导致冬小麦减产的重要原因;从产量构成分析得出,生育期缩短相应产生的无效穗数大幅度增加、穗粒数大幅度减少是产量降低的最重要影响因子。同时,增温导致蒸散增加,土壤水分降低可能是导致产量下降的另一因子。建议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采取适宜措施应对夜间气温升高,以确保冬小麦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夜间增温 冬小麦 产量 适应
下载PDF
鄂尔多斯植被盖度分布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27
16
作者 房世波 谭凯炎 +1 位作者 刘建栋 张新时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33,共9页
从植被指数分布与气象因素、地质地层和地质水文的关系入手,利用遥感解译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不同尺度下,气候因素、地质水文因素、基质和地貌等对鄂尔多斯高原植被盖度分布的影响。指出:在区域尺度上,研究区植被盖度... 从植被指数分布与气象因素、地质地层和地质水文的关系入手,利用遥感解译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不同尺度下,气候因素、地质水文因素、基质和地貌等对鄂尔多斯高原植被盖度分布的影响。指出:在区域尺度上,研究区植被盖度分布主要受降水影响,植被盖度呈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高盖度植被主要分布在冲洪积地貌和丘陵地貌区。局部分析,库布齐沙漠东向延伸的存在与发展与区域型断层的存在有密切的联系;毛乌素沙地中的高盖度植被分布受地形和基质岩性组合的综合影响,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湖积物和第四系冲积物等渗水性差的基质上,尤其集中分布于凹陷的湖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植被分布 毛乌素 沙漠化 遥感
下载PDF
不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2
17
作者 任三学 赵花荣 +1 位作者 姜朝阳 谭凯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0期169-174,共6页
冬小麦全生育期设计人工灌溉1~6次水的6种处理和对照(不灌水)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和株高与灌水次数成正相关,而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以灌4水处理最多(大),凸显出穗大粒多的产量优势;处理间产量呈“s”型曲线变... 冬小麦全生育期设计人工灌溉1~6次水的6种处理和对照(不灌水)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和株高与灌水次数成正相关,而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以灌4水处理最多(大),凸显出穗大粒多的产量优势;处理间产量呈“s”型曲线变化,灌水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呈抛物线型变化。分析不同灌水次数冬小麦的灌水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认为,华北平原冬小麦全生育期合理调配灌水期,推行3~4水的灌溉制度,亦即在自然降水偏多年份灌3水,正常偏少年份灌4水,就可实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穗数和穗粒重
下载PDF
华北地区冬小麦灌溉制度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涛 周广胜 +1 位作者 谭凯炎 周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5979-5986,共8页
充分利用有限的灌溉水资源确保冬小麦安全生产是华北地区冬小麦稳产高产面临的严峻挑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基于环境效应科学地进行灌溉管理。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冬小麦的灌溉管理制度,即充分灌溉与非充分灌溉管理制度以及冬小麦... 充分利用有限的灌溉水资源确保冬小麦安全生产是华北地区冬小麦稳产高产面临的严峻挑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基于环境效应科学地进行灌溉管理。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冬小麦的灌溉管理制度,即充分灌溉与非充分灌溉管理制度以及冬小麦关键灌溉期的环境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华北地区冬小麦科学灌溉拟重点关注的研究任务:(1)冬小麦生长发育需水时间与需水量的控制机制研究;(2)冬小麦干旱发生发展过程与致灾临界气象条件研究;(3)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的冬小麦脆弱性诊断与适应性管理,以为华北地区冬小麦安全生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华北 灌溉 环境效应
下载PDF
中国农业气象模式(CAMM1.0)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马玉平 霍治国 +13 位作者 王培娟 俄有浩 邬定荣 房世波 谭凯炎 张祎 孙琳丽 杨建莹 赵俊芳 周梦子 赫迪 徐嘉昕 毛飞 姜朝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8-542,共15页
为发展适宜中国区域农业种植特点的农业气象模式,基于国外作物生长模拟方法,通过模式机理过程改进或重构以及应用方式革新,建立了中国农业气象模式(Chinese AgroMeteorological Model version 1.0,CAMM1.0)。CAMM1.0利用平均温度和土壤... 为发展适宜中国区域农业种植特点的农业气象模式,基于国外作物生长模拟方法,通过模式机理过程改进或重构以及应用方式革新,建立了中国农业气象模式(Chinese AgroMeteorological Model version 1.0,CAMM1.0)。CAMM1.0利用平均温度和土壤水分改进了作物发育进程模式,利用土壤水分改进了作物叶片光合作用、干物质分配和叶面积扩展过程模式,通过蒸发比法扩展了作物蒸散过程模式;自主建立了基于发育进程的冬小麦株高、基于遥感信息的作物灌溉、遥感数据同化、作物长势与灾害评价等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构造了实时运转平台,主要功能包括作物生长过程实时常规模拟与用户个性化定制模拟。CAMM1.0的部分子模式采用多种方法构造,便于多模式集成。CAMM1.0对作物发育进程、光合过程、株高的模拟效果较好,但对土壤水分变化过程的拟合略差,模拟产量略偏低。CAMM1.0评价淮河流域夏玉米年际干旱减弱而涝渍增加的趋势与实际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气象模式(CAMM1.0) 构建 应用
下载PDF
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任三学 赵花荣 +1 位作者 姜朝阳 谭凯炎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4-119,共6页
以土壤水分适宜做对照(CK),轻度水分胁迫(50%~70%)、中度水分胁迫(小于50%)3种处理在河北固城可控式土壤水分试验场,选择冬小麦灌浆初期的晴朗天气,采用Li-Cor 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观测了3种处理的冬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参数的日变化。... 以土壤水分适宜做对照(CK),轻度水分胁迫(50%~70%)、中度水分胁迫(小于50%)3种处理在河北固城可控式土壤水分试验场,选择冬小麦灌浆初期的晴朗天气,采用Li-Cor 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观测了3种处理的冬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参数的日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适宜时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为"单峰型",未出现明显的"午休"现象,水分胁迫的处理都呈"双峰型",中度胁迫反而比轻度胁迫光合"午休"要短2h;3种处理的蒸腾速率日变化都呈"双峰型",气孔导度是反映叶片气体交换的重要指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成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水分适宜或土壤干旱时冬小麦旗叶对环境变化的应变性较迟钝;轻度水分胁迫时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比CK高2.8%~9.0%,蒸腾速率与CK基本相近,水分利用效率(WUE)比CK高10.6%~12.9%,这可能是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下冬小麦节水增产的生理调节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旗叶 水分胁迫 光合特性 日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