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儿童患者的操作体会
1
作者 谷瑞瑛 周霞秋 +1 位作者 郭清 安宝燕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04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本文从实践出发 ,讨论了运用日本进口的型号为 KM- 880 0人工肝支持系统进行血浆置换术治疗儿童患者的一些问题和操作体会。儿童患者有着不少和成人患者接受治疗时的不同之处 ,因此手术前充分的准备和手术中的及时观察处置显得特... 目的 :本文从实践出发 ,讨论了运用日本进口的型号为 KM- 880 0人工肝支持系统进行血浆置换术治疗儿童患者的一些问题和操作体会。儿童患者有着不少和成人患者接受治疗时的不同之处 ,因此手术前充分的准备和手术中的及时观察处置显得特别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支持系统 治疗 儿童 血液通路 血浆置换
下载PDF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操作及手术护理
2
作者 谷瑞瑛 周霞秋 郭青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02年第3期5-7,共3页
本文讨论了运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中的操作和护理。经对 2 3例重型肝炎和顽固性淤胆型肝炎患者采用或不采用日本进口的型号为 KM- 880 0治疗仪进行血浆置换术和胆红素吸附术后效果的观察和分析 ,对血浆置换术、胆红素吸附术及... 本文讨论了运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中的操作和护理。经对 2 3例重型肝炎和顽固性淤胆型肝炎患者采用或不采用日本进口的型号为 KM- 880 0治疗仪进行血浆置换术和胆红素吸附术后效果的观察和分析 ,对血浆置换术、胆红素吸附术及活性炭吸附术的患者准备、物品准备、环境准备及工作人员准备等进行了讨论。本文还着重讨论了血浆置换术中的配合、操作步骤、术中病情观察、机器状态观察和化验指标的检测以及手术的患者的体位、饮食、休息、穿刺部位观察等护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支持系统 操作 手术 护理 血浆置换术 胆红素吸附术
下载PDF
HGF治疗鸭急性肝坏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谢青 郭清 +3 位作者 周霞秋 李惠英 谷瑞瑛 丁长囡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334-338,共5页
本文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在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下,由DHBV诱发的鸭急性肝坏死。结果表明:促肝细胞生长素能明显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改善急性肝坏死后肝细胞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促进肝细胞内细胞器的修复,表明促肝细胞生长素可... 本文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在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下,由DHBV诱发的鸭急性肝坏死。结果表明:促肝细胞生长素能明显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改善急性肝坏死后肝细胞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促进肝细胞内细胞器的修复,表明促肝细胞生长素可稳定细胞膜,保护肝细胞,对治疗急性肝坏死具有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肝细胞生长素 鸭肝炎病毒 急性 肝坏死
下载PDF
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在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9
4
作者 蔡伟 谢青 +5 位作者 周惠娟 安宝燕 王晖 郭清 谷瑞瑛 周霞秋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目的:评价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与血小板(PLT)比值在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对161例CHB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进行Ishak分期,同时检测AST和PLT,计算AST与PLT比值指数(APRI)。比较不同肝纤维化分期与APRI间的关系,通... 目的:评价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与血小板(PLT)比值在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对161例CHB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进行Ishak分期,同时检测AST和PLT,计算AST与PLT比值指数(APRI)。比较不同肝纤维化分期与APRI间的关系,通过APR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析其预测显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准确率,并对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和APRI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ST、PLT和APRI是反映CHB进展为显著肝纤维化的重要指标。APRI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高而升高(P<0.001),其预测CHB患者发生显著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6和0.703(P值均<0.001),APRI>1.5和2分别为显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截断点,其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和7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5%和75%。CHB患者经抗病毒药物治疗后,肝组织学检查结果证实其纤维化程度比治疗前明显减轻,而APRI也明显降低。结论:APRI可作为预测CHB患者发生显著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天冬氨酸转氨酶 血小板计数 天冬氨酸转氨酶比血小板比值
下载PDF
恩替卡韦长期治疗核苷(酸)类药物初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
5
作者 谢敬东 陈榕 +6 位作者 刘芸野 蔡伟 王晖 郭清 谷瑞瑛 周霞秋 谢青 《肝脏》 2014年第6期395-398,共4页
目的:了解恩替卡韦单药治疗至少5年对核苷(酸)类药物初治的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BMS463-012和BMS463-023研究项目在瑞金医院感染科入组的20例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核苷初治患者。所有患者在第一... 目的:了解恩替卡韦单药治疗至少5年对核苷(酸)类药物初治的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BMS463-012和BMS463-023研究项目在瑞金医院感染科入组的20例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核苷初治患者。所有患者在第一阶段(第1~2年)口服恩替卡韦0.5 mg/d,第二阶段(第3~5年)口服恩替卡韦1.0 mg/d。检测并记录基线以及治疗48、96、144、192和240周时患者的ALT、HBV DNA、HBeAg和 HBsAg水平。如治疗240周时HBV DNA ≥300拷贝/mL,则进行基因序列测定以明确是否发生耐药。结果恩替卡韦治疗第48、96、144、192和240周,HBV DNA <300拷贝/mL的比例分别为60%、40%、50%、85%和85%,HBeAg消失率分别为15%、15%、20%、30%和65%。有3例患者在第192周发生 HBeAg 血清学转换。恩替卡韦治疗48周时血清 HBV DNA<300拷贝/mL 与>300拷贝/mL患者相比,240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100%和66.7%;240周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7.3%和0。入组患者中基线ALT>2倍和<2倍患者相比,前者240周病毒学应答率为100%,后者为75%;前者240周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为37.5%,而后者为0。入组患者基线高病毒载量(>10^8拷贝/mL)和低病毒载量(<10^8拷贝/mL)比较,前者240周病毒学应答率为83.3%,后者为100%;前者240周 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11.1%,而后者为50%。以上二者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治疗48、96、144、192和240周血清 HBsAg 水平分别为(4.04±0.40)、(3.64±0.44)、(3.73±0.41)、(3.53±0.55)、(3.55±0.55)和(3.55±0.63)lg IU/mL。相对于基线,在第48周、144周、192周、240周 HBsAg效价有明显下降(P值分别为0.005、0.005、0.009、0.018)。治疗240周时 HBeAg消失和未消失的患者,其基线 HBsAg效价(3.95±0.54)lg IU/mL比(4.20±0.48)lg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长达5年的恩替卡韦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核苷类初治患者接受恩替卡韦单药长期治疗能获得持久的病毒学抑制,5年未发生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长期治疗 病毒学抑制
下载PDF
血清HBsAg动力学变化对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治疗应答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蔡伟 谢青 +5 位作者 安宝燕 赵国明 王晖 周霞秋 郭清 谷瑞瑛 《肝脏》 2009年第5期360-363,共4页
目的评价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予拉米夫定(LAM)抗病毒治疗期间血清HBsAg定量水平对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23例CHB患者予LAM治疗104周,对出现完全应答持续24周以上的患者停药再随访104周,观察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检测基线、LAM治疗24周、5... 目的评价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予拉米夫定(LAM)抗病毒治疗期间血清HBsAg定量水平对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23例CHB患者予LAM治疗104周,对出现完全应答持续24周以上的患者停药再随访104周,观察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检测基线、LAM治疗24周、52周、76周、104周的血清HBsAg定量水平和血清HBV DNA水平。结果经LAM治疗104周,5例患者出现完全应答24周以上而停药,其在治疗52周、76周和104周的血清HBsAg与基线相比的下降值显著高于未停药组。LAM治疗52周时血清HBsAg下降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06,P<0.05,血清HBsAg下降阈值大于2log10IU/ml时,预测治疗104周出现完全应答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86%;同时达到停药标准的患者数显著高于下降值小于2logIU/ml的缓慢下降组(P<0.05)和血清HBsAg水平高于基线的升高组(P<0.01),而耐药的发生率低于缓慢下降组和升高组。结论血清HBsAg定量检测可作为CHB患者抗HBV疗效考核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SAG 拉米夫定 慢性乙型肝炎
下载PDF
血浆置换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谢敬东 周霞秋 谷瑞瑛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04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时的不良反应 ,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血浆置换治疗 5 7例慢性重型肝炎时出现的 80次不良反应资料 ,讨论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处理。结果 :不良反应发生率 4 1.6 % ,其中过敏反应最常见 ,其余是...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时的不良反应 ,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血浆置换治疗 5 7例慢性重型肝炎时出现的 80次不良反应资料 ,讨论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处理。结果 :不良反应发生率 4 1.6 % ,其中过敏反应最常见 ,其余是血糖升高及电解质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治疗 不良反应 实验室检查 过敏反应 慢性重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
下载PDF
DHBV诱发鸭急性肝坏死发病机理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谢青 郭清 +2 位作者 周霞秋 李惠英 谷瑞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1996年第2期106-107,共2页
本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和DHBV诱发鸭急性肝坏死的动物模型,动态观察急性肝坏死后TNF、LPO、ALT、SB变化,结果发现,实验后血清TNF、LPO、ALT、SB水平明显高于实验前,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表现为,肝组织呈斑块至亚大块坏死。提示:病毒、内毒素... 本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和DHBV诱发鸭急性肝坏死的动物模型,动态观察急性肝坏死后TNF、LPO、ALT、SB变化,结果发现,实验后血清TNF、LPO、ALT、SB水平明显高于实验前,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表现为,肝组织呈斑块至亚大块坏死。提示:病毒、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及过氧化脂质在急性肝坏死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HBV 肝坏死 过氧化脂质 发病机理
下载PDF
血浆交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9
作者 安宝燕 周霞秋 +2 位作者 谢敬东 蔡伊梅 谷瑞瑛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04年第2期5-10,共6页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选取 4 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入院后给予内科综合治疗 ,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治疗组的存活率 ,每次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凝血因子 V、补体 ...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选取 4 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入院后给予内科综合治疗 ,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治疗组的存活率 ,每次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凝血因子 V、补体 C3 、血氨、血浆内毒素及 WBC、RBC、PLT的变化 ,并观察人工肝治疗过程中的副反应及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存活率为 5 0 % ,治疗组每次治疗前后肝功能明显改善 ,凝血因子 ,补体 C3 明显上升 ,血氨、内毒素浓度显著下降 ,治疗前后 RBC、WBC、PLT无明显变化。治疗组部分患者在治疗中有荨麻疹、口唇麻木等副作用 ,但不影响治疗的进行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眚好转。结论 :人工肝治疗较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副作用小 ,安全性高。人工肝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清除患者体内的血氨、内素素等有害物质 ,补充凝血因子、补体、白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质 ,为患者的自然恢复争取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型肝炎 血浆交换 人工肝系统 人工肝 副作用 肝功能 临床症状
下载PDF
乳糖化清蛋白单磷酸阿糖腺苷的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被引量:18
10
作者 谢青 郭清 +1 位作者 周霞秋 谷瑞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2期125-126,共2页
目的了解乳糖化清蛋白单磷酸阿糖腺苷(LHSAAraAMP)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作用,为临床治疗乙肝患者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麻鸭乙型肝炎动物模型,用LHSAAraAMP25mg/(kg·... 目的了解乳糖化清蛋白单磷酸阿糖腺苷(LHSAAraAMP)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作用,为临床治疗乙肝患者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麻鸭乙型肝炎动物模型,用LHSAAraAMP25mg/(kg·d),1次/d,治疗10d,观察用药前后(0,5,10及13d)血清中DHBVDNA,DHBsAg,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药物的毒副反应.结果LHSAAraAMP用药后能使血清DHBVDNA水平显著降低,对血清DHBsAg作用相对较缓,治疗过程中未见LHSAAraAMP的毒副反应.结论该药既降低了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的使用剂量,避免了AraAMP的副反应,又能抑制DHBV的复制,在体内达到抗DHBV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白蛋白 腺苷阿检伯糖 磷酸 治疗
下载PDF
生物细胞激活仪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初步观察
11
作者 周霞秋 谷瑞瑛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1993年第3期27-28,共2页
关键词 生物细胞 激活仪 病毒性肝炎
下载PDF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被引量:37
12
作者 安宝燕 周霞秋 +3 位作者 谷瑞瑛 俞红 郭清 谢敬东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2-155,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机制。方法 将 2 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内科综合治疗 ,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血浆置换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氨、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机制。方法 将 2 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内科综合治疗 ,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血浆置换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氨、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血清氨基酸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血氨、血浆内毒素、TNF α、TGF β1 治疗前后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 (P <0 .0 5 ) ,而HGF浓度呈上升趋势 ;治疗组甲硫氨酸浓度下降较对照组明显 (P <0 .0 5 ) ,其他氨基酸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值无明显上升。结论 血浆置换可降低血氨、内毒素、TNF α、甲硫氨酸等有害物质 ,抑制TGF β1 上升 ,而HGF上升 ,缓解炎症 ,抑制肝脏纤维化、促进肝细胞再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肝细胞生长因子 慢性重型肝炎 治疗 TGFΒ1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DHBV诱发鸭急性肝坏死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青 郭清 +5 位作者 周霞秋 李惠英 朴文姬 谷瑞瑛 丁长囡 李定国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6-177,共2页
DHBV诱发鸭急性肝坏死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谢青,郭清,周霞秋,李惠英,朴文姬,谷瑞瑛,丁长囡,李定国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与人乙型肝炎病毒同属嗜肝DNA病毒科,它们具有类似的生物性、免疫原性和致病性。在大肠杆菌内... DHBV诱发鸭急性肝坏死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谢青,郭清,周霞秋,李惠英,朴文姬,谷瑞瑛,丁长囡,李定国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与人乙型肝炎病毒同属嗜肝DNA病毒科,它们具有类似的生物性、免疫原性和致病性。在大肠杆菌内毒素LPS(O55B5)的诱导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 肝坏死 发病机制 实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