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平原区农田优化施肥技术防治立体污染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贾树龙 孟春香 +3 位作者 杨云马 武雪萍 王小彬 蔡典雄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共6页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指出,华北平原区施肥对农田环境可能造成的立体污染主要包括对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以及农产品的污染。施肥对地表水的污染主要表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白洋淀污染物中氮磷的输入量分别占总输入量的50.6%和34....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指出,华北平原区施肥对农田环境可能造成的立体污染主要包括对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以及农产品的污染。施肥对地表水的污染主要表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白洋淀污染物中氮磷的输入量分别占总输入量的50.6%和34.1%;施肥对地下水的污染主要是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超标;施肥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增加了N2O的排放,整个华北平原区因氮肥施用导致的N2O排放量每年约为2.25万t;施肥对土壤的污染包括重金属累积、养分失调、肥力下降、次生盐渍化多个方面;施肥对农产品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硝酸盐超标和重金属污染。农田优化施肥技术如控制肥料用量、平衡施肥、水肥合理配合、适当的施肥方法与施肥时期、缓控释肥料的应用等是提高肥料利用率、控制或减少农田立体污染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优化施肥 农业立体污染
下载PDF
保护耕作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47
2
作者 贾树龙 任图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52-154,共3页
阐述了国内外保护耕作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保护耕作对作物产量、土壤性状、土壤水分利用的效应以及对作物病虫草害的影响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提出我国推行保护耕作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保护耕作技术 研究进展 作物产量 土壤性状 土壤水分利用率 作物病虫草害 水土保持 少耕 免耕
下载PDF
土壤中铵的固定与温度的关系及调控 被引量:12
3
作者 贾树龙 唐玉霞 +1 位作者 孟春香 张贵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73-178,共6页
采用实验室培养方法 ,研究了褐土与潮土中肥料氮的矿物固定与土壤温度的关系及利用盆栽15N同位素示踪方法 ,研究了小麦施肥时的环境温度对铵的固定及肥料氮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2 5℃常温条件下 6 0d内肥料氮的固定率为 18%~ 2 2 ... 采用实验室培养方法 ,研究了褐土与潮土中肥料氮的矿物固定与土壤温度的关系及利用盆栽15N同位素示踪方法 ,研究了小麦施肥时的环境温度对铵的固定及肥料氮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2 5℃常温条件下 6 0d内肥料氮的固定率为 18%~ 2 2 92 % ,但在 - 5~ 0℃的低温下则达 37 6 9%~ 4 5 31% ,低温较常温条件下肥料氮的固定率增加一倍左右。在盆栽条件下 ,利用低温季节施肥可增加肥料氮的暂时固定 ,而固定后的肥料氮在小麦生长季节内基本全部释放 ;低温季节施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 ,增加了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土 潮土 铵固定 温度
下载PDF
肥料氮的淋溶深度对肥效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贾树龙 孟春香 +2 位作者 唐玉霞 王泽文 刘春田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4期213-217,共5页
在人工模拟土柱中,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麦田追施尿素之后,随灌溉水淋溶到不同深度层次中的肥料氮对小麦的有效性及其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肥料氮的淋溶深度对其有效性确有一定影响,在0~40cm内,这一影响不显著,而在达到40cm以下时... 在人工模拟土柱中,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麦田追施尿素之后,随灌溉水淋溶到不同深度层次中的肥料氮对小麦的有效性及其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肥料氮的淋溶深度对其有效性确有一定影响,在0~40cm内,这一影响不显著,而在达到40cm以下时,肥料氮的利用率降低7.22%~12.36%,肥效下降13.99%~22.49%,达极显著水平。植株吸收肥料氮的比例随着淋溶深度的加深而有所降低。淋溶到土体深处的肥料氮的再分布能力很弱。肥料氮的损失率与利用率成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淋溶深度 肥效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在河北省的区域适应性 被引量:9
5
作者 贾树龙 孟春香 张执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F09期139-141,共3页
根据河北省不同地区影响持续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防治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提高水热资源利用率为主要目的的农田保护性耕作几大技术体系。河北省北部一熟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的目的应以防治土壤沙化退化为主;丘陵、... 根据河北省不同地区影响持续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防治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提高水热资源利用率为主要目的的农田保护性耕作几大技术体系。河北省北部一熟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的目的应以防治土壤沙化退化为主;丘陵、坡地应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要目的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河北中南部平原两熟制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水热资源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河北 区域适应性 农田保护 水热资源 水土保持 土壤
下载PDF
麦田生态系统中的水肥时空关系与调控途径 被引量:15
6
作者 贾树龙 孟春香 +1 位作者 唐玉霞 刘春田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5年第3期62-66,共5页
贾树龙,孟春香,唐玉霞,刘春田:麦田生态系统中的水肥时空关系与调控途径,《生态农业研究》,3(3)1995:62—66 本研究表明,小麦对水分的消耗和养分的吸收不是同步的;拔节—抽穗期是小麦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该期的水分状况对产量和肥效的... 贾树龙,孟春香,唐玉霞,刘春田:麦田生态系统中的水肥时空关系与调控途径,《生态农业研究》,3(3)1995:62—66 本研究表明,小麦对水分的消耗和养分的吸收不是同步的;拔节—抽穗期是小麦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该期的水分状况对产量和肥效的影响最大,返青—拔节期是对水分最不敏感的时期。麦田灌水量直接影响肥料氮在土体中的淋洗深度,进而影响到其肥效的发挥与损失量,因而控制灌水量是减少水源浪费与肥料损失、提高肥效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以冬施肥为核心的缺水麦田水肥调控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 生态系统 水肥时空关系 水肥调控途径
原文传递
小麦灌水定额对追施尿素肥效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贾树龙 孟春香 +1 位作者 唐玉霞 刘春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54-59,共6页
在壤质潮土上,以田间小区试验和^(15)N标记尿素示踪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定额对小麦产量、追肥肥效、追肥氮的利用率及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追肥的情况下,高额灌溉较适额节水灌溉增产并不显著。追施尿素之后进行高额灌溉,产... 在壤质潮土上,以田间小区试验和^(15)N标记尿素示踪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定额对小麦产量、追肥肥效、追肥氮的利用率及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追肥的情况下,高额灌溉较适额节水灌溉增产并不显著。追施尿素之后进行高额灌溉,产量反而比适额灌溉处理有所降低。每次灌水105mm处理,追肥利用率最高,损失率最低。灌水60mm和150mm处理,追肥利用率分别比浇水105mm降低4.74%和0.64%,损失率分别增加4.63%和5.54%。高额灌溉使肥效降低的原因,是由于肥料氮在土体中淋溶过深,有效性降低。在肥料氮的淋溶深度不超过40cm时,其肥效降低不显著。淋溶到40cm以下的肥料氮素,其利用率可降低7.23%~12.36%,其肥效降低13.99%~22.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追肥 尿素 灌溉
下载PDF
灌溉定额对小麦产量、追肥肥效及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贾树龙 王泽文 +1 位作者 古伯贤 张彦才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4期210-214,共5页
在壤质潮土上,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15)N尿素微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定额对小麦产量、追肥肥效、利用率及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追肥情况下,大水漫灌比适量水灌溉增产作用并不显著。追施尿素后进行大水漫灌,产量反而比适量水灌... 在壤质潮土上,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15)N尿素微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定额对小麦产量、追肥肥效、利用率及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追肥情况下,大水漫灌比适量水灌溉增产作用并不显著。追施尿素后进行大水漫灌,产量反而比适量水灌溉处理有所降低,大水漫灌明显地降低了追肥肥效。每次亩浇水70m^3,追肥利用率最高,损失率最低。浇水40m^3和100m^3处理,追肥利用率分别比浇水70m^3处理降低4.74%和0.64%,损失率分别增加4.63%和5.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追肥 灌溉 肥效 损失
下载PDF
耕作及残茬管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2
9
作者 贾树龙 孟春香 +1 位作者 任图生 杨云马 《河北农业情报》 2004年第4期37-42,共6页
在河北低平原的壤质潮土上进行了保护耕作长期定位裂区试验 ,研究了深浅轮耕、浅耕、少耕、免耕以及残茬管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连续少耕和免耕处理的前 3年对作物产量没有影响 ,之后小麦产量显著降低 (最大降幅达... 在河北低平原的壤质潮土上进行了保护耕作长期定位裂区试验 ,研究了深浅轮耕、浅耕、少耕、免耕以及残茬管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连续少耕和免耕处理的前 3年对作物产量没有影响 ,之后小麦产量显著降低 (最大降幅达到 31 83% ) ;连续免耕对玉米产量并没有明显影响 ;深耕并不增加作物产量 ;秸秆覆盖有时影响小麦生长 ;免耕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 ,但速效氮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产量 免耕 残茬 土壤性状 耕作 少耕 深耕 增加 降幅 玉米产量
下载PDF
华北平原区农业立体污染现状与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贾树龙 孟春香 +3 位作者 杨云马 武雪萍 王小彬 蔡典雄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6期64-68,79,共6页
概述了华北平原区由于各种不合理的农事活动,对水体-土壤-生物-大气所造成的立体交叉污染的现状。通过文献分析,指出造成农业立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作物秸秆管理不当、肥料施用不合理、农药使用不当、农膜残留及养殖废弃物管理不当等。... 概述了华北平原区由于各种不合理的农事活动,对水体-土壤-生物-大气所造成的立体交叉污染的现状。通过文献分析,指出造成农业立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作物秸秆管理不当、肥料施用不合理、农药使用不当、农膜残留及养殖废弃物管理不当等。总结了华北平原农业立体污染具有影响面广、区域性与季节性差异较大、危害隐蔽性强、治理难度大等特征。并对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途径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农业立体污染 特征 防治途径
下载PDF
磷钾包氮型复混肥氮素缓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贾树龙 杨云马 +1 位作者 孟春香 孙彦铭 《河北农业科学》 2007年第5期51-53,共3页
采用土柱淋溶方法,研究了磷钾包氮型复混肥料氮素的缓释性能。结果表明,前10 d淋出氮素以铵态氮为主,复混肥处理较普通化肥处理铵态氮每次的淋出量低14.33%-77.41%;之后淋出氮素以硝态氮为主,复混肥处理较普通化肥处理每次硝态氮的淋出... 采用土柱淋溶方法,研究了磷钾包氮型复混肥料氮素的缓释性能。结果表明,前10 d淋出氮素以铵态氮为主,复混肥处理较普通化肥处理铵态氮每次的淋出量低14.33%-77.41%;之后淋出氮素以硝态氮为主,复混肥处理较普通化肥处理每次硝态氮的淋出量低2.95%-19.05%,30 d后情况出现逆转趋势;淋洗期内复混肥处理的氮素累积淋出量始终低于普通化肥处理,但相对差异逐渐减小,由开始的54.31%减小到淋洗结束时的12.24%。表明采用以颗粒尿素为核心、以粉状磷钾肥及矿物吸附材料为包裹物生产工艺生产的复混肥料,具有明显的氮素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混肥 缓/控释肥料 氮素 缓释性能
下载PDF
土壤铵态氮固定的调控措施及其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贾树龙 唐玉霞 +1 位作者 孟春香 张贵民 《河北农业科学》 2002年第2期12-17,共6页
采用施肥季节调控、秸秆覆盖、地腊覆盖、缓效肥料等普通农艺措拖,对影响土壤中铵态氮固定的环境条件进行调节,可以实现对铵态氮固定与释放过程的人为干涉,有利于提高氮肥肥效、减少氮素损失。
关键词 土壤 铵态氮 固定 调控措施 释放 农艺措施 氮肥 肥效
下载PDF
河北省保护耕作的区域战略与技术需求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贾树龙 孟春香 杨云马 《河北农业科学》 2005年第4期28-31,共4页
综合分析了河北省与土壤耕作有关的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指出河北省推广保护耕作应以解决区域性的土壤沙化、水土流失、资源利用率低等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为主要出发点, 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综合提高为目标。
关键词 保护耕作 区域战略 资源 环境 技术需求 河北 水土流失
下载PDF
氮肥增效剂的作用与应用技术 被引量:14
14
作者 贾树龙 《河北农业科技》 1998年第3期25-25,共1页
1 什么是氮肥增效剂 氮肥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普通氮肥也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弱点,一是肥效过猛,持续期短,因此施肥必须少量多次;二是损失严重,利用率低,普通氮肥的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左右。为了克服氮肥的上述缺点,多... 1 什么是氮肥增效剂 氮肥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普通氮肥也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弱点,一是肥效过猛,持续期短,因此施肥必须少量多次;二是损失严重,利用率低,普通氮肥的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左右。为了克服氮肥的上述缺点,多年来国内外专家一直在研究氮肥增效技术,许多发达国家已在普遍使用氮肥增效剂,深州市恒达化工有限公司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最近生产出两种新型氮肥增效剂投放市场,从而使这项技术在我国推广已成为可能。 顾名思义,氮肥增效剂就是可以增加氮肥肥效的肥料添加剂,当以适当比例将其加入氮肥中施用时,它可以有效地减缓氮肥的分解与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氮肥增效剂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下载PDF
北五味子藤茎精油EP-SFME法提取工艺优化及精油主要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测定
15
作者 孙宇 王金麟 +3 位作者 贾树龙 李慧 魏菱鸽 路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2-168,共7页
为了解决传统精油提取工艺时间长、效率低、耗能高和成本高等问题,采用酶解预处理联合无溶剂微波法(EP-SFME)提取北五味子藤茎精油,依据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获得最佳提取工艺,通过二次回归模型考察微波功率、酶解温度、微波时间... 为了解决传统精油提取工艺时间长、效率低、耗能高和成本高等问题,采用酶解预处理联合无溶剂微波法(EP-SFME)提取北五味子藤茎精油,依据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获得最佳提取工艺,通过二次回归模型考察微波功率、酶解温度、微波时间对北五味子藤茎精油产量的影响,并进行试验验证。同时,对北五味子藤茎精油进行了成分组成、抗氧化以及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试验失拟项F值为1.29,P值为0.3916,表明该模型拟合良好。决定系数(R~2)为0.9833,预测R~2为0.8551,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关度较高,模型可应用于分析和预测北五味子藤茎精油产量。在最优工艺条件(酶解温度为50℃,微波功率为480 W,微波时间为45 min,酶用量为2%,酶解时间为2 h)下,北五味子藤茎精油产量为(3.21±0.03)mg/g。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表明,新鲜北五味子藤茎精油的主要活性成分是橙花叔醇、β-榄香烯和4-萜醇。在EP-SFME法提取的精油中,这3种主要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特别是橙花叔醇的相对质量分数是水蒸气蒸馏法(SD)的2.09倍。另外,EP-SFME法提取的精油中的含氧化合物峰面积占比为33.02%,比SD法(15.63%)高17.39%。与SD法相比,EP-SFME法提取新鲜北五味子藤茎精油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EP-SFME是一种更具有优势的提取新鲜北五味子藤茎精油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五味子藤茎 酶解预处理联合无溶剂微波提取法 精油成分 抗氧化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下载PDF
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根系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杨云马 孙彦铭 +2 位作者 贾良良 贾树龙 孟春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18-1526,共9页
【目的】探明华北平原区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根系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和土柱试验方法。大田试验设不施肥(CK)、常规垄侧施磷(T-side)、8 cm土层施磷(T-8)、16 cm土层施磷(T-16)、24 cm土层施磷(T-24)以及3层(8、16... 【目的】探明华北平原区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根系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和土柱试验方法。大田试验设不施肥(CK)、常规垄侧施磷(T-side)、8 cm土层施磷(T-8)、16 cm土层施磷(T-16)、24 cm土层施磷(T-24)以及3层(8、16、24 cm土层)均匀施磷(T-all)处理,研究其对夏玉米产量、养分吸收量的影响。土柱试验,研究8 cm施磷(P 8)、16 cm施磷(P 16)、24 cm施磷(P 24)以及3层均匀施磷(P-all)对夏玉米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磷肥不同施用深度显著影响夏玉米产量,玉米籽粒产量依次为T-24处理>T-all处理>T-16处理>T-side处理>T-8处理>CK,T-24处理玉米产量较T-side处理提高了10%,差异显著。玉米地上部磷素累积量在八叶期、吐丝期、收获期分别以T-side处理、T-8处理、T-all处理最高。随着磷肥施用深度的增加,玉米收获期氮素吸收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土柱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根系长度以P 24处理最高,与CK、P-all和P 8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68%、18%、1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玉米根系在磷肥施用点处集中生长,磷肥深施有利于玉米根系向土壤深层生长。【结论】磷肥深施能够诱导根系向深层生长,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本试验条件下以磷肥集中施在24 cm土层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玉米 施肥深度 根系分布 产量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研究综述 被引量:30
17
作者 唐玉霞 贾树龙 +2 位作者 孟春香 张贵民 刘春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76-78,共3页
简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土壤微生物量N的生物有效性、影响土壤无机氮生物固定的因素及土壤微生物量N的测定,明确了土壤微生物量N在土壤N素循环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量N是土壤N素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 简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土壤微生物量N的生物有效性、影响土壤无机氮生物固定的因素及土壤微生物量N的测定,明确了土壤微生物量N在土壤N素循环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量N是土壤N素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土壤有效氮活性库的主要部分。土壤微生物量N对作物N素的供应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土壤无机氮的生物固定对减少N素损失,提高N肥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生物量氮 综述 生物有效性 土壤无机氮 生物固定
下载PDF
农田水氮关系及其协同管理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小彬 代快 +6 位作者 赵全胜 武雪萍 张丁辰 冯宗会 贾树龙 杨云马 蔡典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7001-7015,共15页
作物施氮反应及其氮肥利用率不仅取决于氮肥管理,还与水资源管理有关,并且受到地区气候因素的影响。针对中国灌溉农区氮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协调农田水氮管理,如通过改善水资源管理,发挥水氮协同效应,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改善氮肥... 作物施氮反应及其氮肥利用率不仅取决于氮肥管理,还与水资源管理有关,并且受到地区气候因素的影响。针对中国灌溉农区氮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协调农田水氮管理,如通过改善水资源管理,发挥水氮协同效应,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改善氮肥利用率,实现水氮利用率双赢,是当前农业水氮管理中亟待探讨和回答的问题。通过对农田水氮协同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的综述,以华北平原集约种植体系水氮管理为例,根据历年统计数据,分析了该区年水热条件下粮食产量与水、氮及水氮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水和氮与作物产量在一定范围表现为水氮的协同效应。水分利用效率一般随灌溉水量减少及氮肥用量增加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随氮用量增加而下降。适量节水和减氮分别有助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改善。在气候变暖、变干条件下,适量施氮成为改善水氮利用效率的关键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利用率 水氮协同 水氮管理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碳氮比肥料组合对肥料氮生物固定、释放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3
19
作者 唐玉霞 孟春香 +2 位作者 贾树龙 王惠敏 刘巧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37-40,共4页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C、N比肥料组合(玉米秸秆+尿素)对肥料N生物固定、释放及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组合的C、N比越高,土壤微生物对肥料N的固定量越大。但其释放率逐渐降低;肥料组合的C、N比越高...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C、N比肥料组合(玉米秸秆+尿素)对肥料N生物固定、释放及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组合的C、N比越高,土壤微生物对肥料N的固定量越大。但其释放率逐渐降低;肥料组合的C、N比越高,对土壤NO3--N的抑制作用越大;麦田玉米秸秆还田时,调整其C/N≤20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比 微生物量氮 生物固定 小麦生长
下载PDF
氮肥基施深度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氮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杨云马 孙彦铭 +2 位作者 贾良良 孟春香 贾树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30-837,共8页
【目的】研究华北平原区底施氮肥深度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以及氮素在土壤中残留的影响,以期为夏玉米的氮肥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小区试验和^(15)N示踪试验的方法。小区试验设对照(CK),常规垄侧施氮(T-side),垄内... 【目的】研究华北平原区底施氮肥深度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以及氮素在土壤中残留的影响,以期为夏玉米的氮肥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小区试验和^(15)N示踪试验的方法。小区试验设对照(CK),常规垄侧施氮(T-side),垄内8 cm深(T-8)、16 cm深(T-16)、24 cm深(T-24)施氮和垄内3层施氮(T-all)6个处理,养分施用量为N 180 kg/hm^2,P_2O_5120 kg/hm^2,K_2O 150 kg/hm^2。示踪试验采用原位原状土柱法,设3个处理:^(15)N尿素施在8 cm深,另两层16 cm、24 cm施用普通尿素(N8);^(15)N尿素施在16 cm深,另两层8 cm、24 cm施用普通尿素(N16);^(15)N尿素施在24 cm深,另两层8 cm、16 cm施用普通尿素(N24);养分用量与小区试验相同。【结果】大田试验结果表明,T-all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比T-24提高了8.45%,达显著水平;T-all、T-8、T-16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均高于T-side,分别比T-side提高了6.65%、3.29%和5.43%,所有施肥处理中以T-24的玉米产量最低。玉米各生育期的氮素吸收量也以T-24处理最低;与T-side处理相比,T-all处理的玉米氮吸收量在吐丝以前偏低,收获时稍高。夏玉米带状施肥主要影响垄内(施肥部位)土壤碱解氮含量,对垄间(非施肥带)土壤碱解氮含量影响不大;与T-16、T-24深层施氮相比,T-side、T-8浅层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垄内表层土壤的碱解氮含量。示踪试验结果表明,施于8 cm、16 cm、24 cm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37.24%、31.33%、18.75%。玉米收获后0—100 cm土层N24处理的氮素残留量显著高于N8和N16处理,并且N24处理的氮素残留主要分布在40—80cm土层。【结论】本区域夏玉米底施尿素的适宜深度为8—16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尿素 施肥深度 氮素利用率 氮素残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