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肥替代氮肥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
作者 崔永增 韩江伟 +3 位作者 姚海坡 姚艳荣 吕丽华 贾秀领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2,共8页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是实现作物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探索了小麦有机氮部分替代化肥氮的适宜配比,以及替代后氮素累积、运转以及利用的特征,以期为河北地区冬小麦氮肥减量增效技术提供依据。2021—2023年在河北宁晋进行小麦大田试验,设...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是实现作物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探索了小麦有机氮部分替代化肥氮的适宜配比,以及替代后氮素累积、运转以及利用的特征,以期为河北地区冬小麦氮肥减量增效技术提供依据。2021—2023年在河北宁晋进行小麦大田试验,设置9个处理。T1,无氮,单施化肥磷钾肥;T2,高效施肥,单施化学氮磷钾肥;T3~T7,有机肥分别替代T2的20%,40%,60%,80%,100%的氮肥;T8,传统施肥,单施化学氮磷钾肥;T9,有机肥替代T2100%的氮肥+液态氮肥。2 a试验结果表明,100%替代率+液态氮处理可获得较高的小麦产量;其次是40%替代率处理,其产量与高效施肥处理相当,且试验第2年远高于传统施肥处理。100%替代率+液态氮处理通过起身期补充速效氮,提高了茎叶中氮素含量,植株氮素累积量与高效施肥和传统施肥处理相当;40%,80%替代率处理同样获得与高效施肥处理相当的氮素累积量。20%~100%替代率处理(包括液态氮处理)可以实现较高的茎叶氮素运转率和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其中100%替代率+液态氮处理肥料氮吸收利用效果好,获得了较高的肥料氮累积量、氮肥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其效果与高效施肥处理相当或略高;其次是40%替代率处理,其效果与高效施肥处理相当或略低。综上,100%替代率+液态氮处理小麦产量、植株氮素累积量、氮素运转率、籽粒氮素累积量及氮效率俱佳,其次是40%替代率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有机肥 氮素积累 氮素运转
下载PDF
水氮互作下强筋小麦师栾02-1产量和品质 被引量:1
2
作者 董志强 吕丽华 +5 位作者 姚艳荣 张经廷 张丽华 姚海坡 申海平 贾秀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42-1953,共12页
明确不同水氮互作对强筋优质小麦师栾02-1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为强筋小麦生产中如何通过合理灌溉和优化氮肥施用量来实现协同提高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的目标提供理论依据。2017-2020年,大田条件下设置浇水次数和施氮量二因子裂区试验,... 明确不同水氮互作对强筋优质小麦师栾02-1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为强筋小麦生产中如何通过合理灌溉和优化氮肥施用量来实现协同提高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的目标提供理论依据。2017-2020年,大田条件下设置浇水次数和施氮量二因子裂区试验,主区为浇水次数,设春浇一水(W1,拔节水)和春浇两水(W2,拔节水+开花水);副区为氮肥施用量,设N0、N1、N2、N3、N4和N5(0、60、120、180、240和300 kg hm^(-2))6个水平。结果表明,施氮量0~300 kg hm^(-2)时,不同降水年型春浇一水、春浇两水小麦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先增加后减少,产量最高值对应的施氮量均为240 kg hm^(-2)。施氮量120~300 kg hm^(-2)时,春浇两水处理产量显著高于春浇一水处理。水氮互作对小麦单位面积收获穗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千粒重,对穗粒数的影响最小。施氮量0~300 kg hm^(-2)时,2017-2018年度(丰水年型),春浇两水小麦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拉伸能量、最大拉伸阻力平均值均高于春浇一水,而2018-2019、2019-2020年度(干旱年型)则相反:春浇一水高于春浇两水。不同降水年型春浇一水、春浇两水小麦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或逐渐增加,二者最大值对应的施氮量为240 kg hm^(-2)或300 kg hm^(-2);稳定时间、拉伸能量和最大拉伸阻力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先增加后减少,施氮量240 kg hm^(-2)时达到最大值。不同降水年型强筋优质小麦师栾02-1生育期春浇两水、施氮量240 kg hm^(-2)时,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互作 强筋小麦 师栾02-1 产量 加工品质
下载PDF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对优质麦生长、品质和氮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崔永增 姚海坡 +5 位作者 李谦 姚艳荣 吕丽华 吴立勇 翟立超 贾秀领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8-166,共9页
旨在探索华北地区有机肥替代氮肥的比例,以及替代后产量稳定的生理基础和替代后增喷液态氮肥的效果,以期为该区冬小麦氮肥减量高产高效技术提供依据。2020—2022年在河北宁晋进行小麦田间试验,设置8个处理。T1,不施氮,单施化学磷钾肥;T2... 旨在探索华北地区有机肥替代氮肥的比例,以及替代后产量稳定的生理基础和替代后增喷液态氮肥的效果,以期为该区冬小麦氮肥减量高产高效技术提供依据。2020—2022年在河北宁晋进行小麦田间试验,设置8个处理。T1,不施氮,单施化学磷钾肥;T2,单施化学氮磷钾肥(对照);T3—T7,有机肥分别替代T2处理20%,40%,60%,80%,100%的氮肥;T8,有机肥替代T2处理100%的氮肥+起身期喷施液态氮肥。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率29.5%~66.7%和100%替代率+液态氮处理小麦产量较高,与对照相当,该施肥条件下多数时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也较高,这是有机肥替代化肥后产量稳定的生理基础。有机肥替代率大于40%小麦品质较高,尤其40%替代率处理的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7.8%,23.5%,9.1%。对照、40%和100%替代率+液态氮肥处理氮效率指标大多表现较优,籽粒吸氮量、氮肥效率和氮素吸收效率较高。有机肥替代氮肥能明显增加起身—灌浆期0~80 cm和成熟期0~6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使土壤硝态氮出现表聚现象,替代率越高该层次土壤硝态氮含量越高;有机肥替代氮肥能明显降低成熟期80~10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从而降低雨季氮素淋溶风险。综上,40%替代率和100%替代率+液态氮肥处理小麦产量、品质、氮效率俱佳,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有机肥 产量 品质 氮效率
下载PDF
不同降水年型水分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4
作者 张丽华 张经廷 +6 位作者 董志强 侯万彬 翟立超 姚艳荣 吕丽华 赵一安 贾秀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39-2551,共13页
为明确不同降水条件下实现小麦产量及构成提高的灌水策略,以冀麦585为试验材料,于2010—2017年小麦季设置W0 (雨养)、W1 (拔节)、W2 (拔节、开花)、W3 (拔节、开花、灌浆)和W4 (越冬、拔节、开花、灌浆) 5种灌水处理,分析了不同降水年... 为明确不同降水条件下实现小麦产量及构成提高的灌水策略,以冀麦585为试验材料,于2010—2017年小麦季设置W0 (雨养)、W1 (拔节)、W2 (拔节、开花)、W3 (拔节、开花、灌浆)和W4 (越冬、拔节、开花、灌浆) 5种灌水处理,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下降水、灌水与小麦产量及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灌水条件下多数年份的小麦产量在6400~6800kghm^(–2),穗数与产量显著正相关(r=0.860*);增加灌水,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但每增1水增产率显著下降(由13.8%下降到1.7%)。(2)生育期总降水量及阶段降水量与产量无明显相关关系,总降水量对千粒重的影响高于其他因素;W0和W1条件下,总降水量对穗粒数的影响>穗数,增加灌水后反之,而该条件下穗粒数与拔节前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且W0下与2月1日至拔节前降水的相关性>播种到拔节前,但随灌水增加其相关性降低;除W4灌水与穗粒数和千粒重相关性>降水且相关显著以外,W1~W3条件下其相关性降水>灌水,这表明灌水缓解降水不足对穗粒数的影响。(3)前多后少年型(拔节前后降水88.2 mm+29 mm)穗粒数和千粒重最高,且3水产量最高,但与2水无差异;相对均衡年型(拔节前后降水<60mm,30~80mm)的小麦产量及构成总体偏低但相对稳定,灌水后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但影响相对较小,2~3水产量差异显著(后期降水<36mm)(增产率为10.5%和22.9%);前少后多年型(拔节前后降水<25 mm, 40~90 mm)增加灌水最高穗粒数增加1.5~7.1粒,多水处理下千粒重差异较小, 4月无有效降雨时灌溉3水较2水产量显著增加13.4%。因此,本区域小麦拔节前降水量低于60mm时(尤其低于25mm)灌溉拔节水对穗粒数增加作用明显;相对均衡年型拔节后降水低于36mm、前少后多年型4月份无明显有效降水年度灌溉3水,其他年度灌水2次可实现有限灌水下的产量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灌水次数 灌水时期 产量 降水量
下载PDF
播期对小麦子粒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崔永增 吕丽华 +3 位作者 李谦 孟建 李明远 贾秀领 《河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28-35,共8页
研究播期对冬小麦子粒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可以明确气候条件变化下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的适宜播期。2017~2019年于不同的气候年型下连续2 a在河北藁城进行大田试验,播期设9月25日、10月5日、10月15日、10月25日和11月4日5个处理,分析... 研究播期对冬小麦子粒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可以明确气候条件变化下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的适宜播期。2017~2019年于不同的气候年型下连续2 a在河北藁城进行大田试验,播期设9月25日、10月5日、10月15日、10月25日和11月4日5个处理,分析不同气候年型下各播期处理的小麦子粒品质和产量性状变化。结果表明:播期对子粒品质影响较大,不同气候年型规律不一致,其中,在重度干热风年型,10月5日前播种子粒灌浆充足,品质较高;而在普通的干旱年型,10月15日播种子粒品质较高,包括较高的子粒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指数、稳定时间、容重和硬度。小麦10月5~15日播种,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保持较高水平,产量和收获指数均较高。冬前≥0℃积温为410~549℃时,小麦单位面积穗数较多,穗粒数适中;积温为733℃时,小麦单位面积穗数降低;积温为279℃时,穗数和穗粒数均降低。10月15日适期晚播对小麦穗部性状影响不大;但播期继续推迟,穗部性状变差,表现为穗长明显缩短,10粒以下小穗数、不孕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比例增加。本试验条件下,小麦10月5~15日播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子粒品质,该研究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适期晚播技术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品质 产量性状
下载PDF
抗逆广适小麦品种共性特征分析
6
作者 吕丽华 韩江伟 +3 位作者 张经廷 董志强 孟建 贾秀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64-2077,共14页
【目的】在黄淮北片气象灾害频发的异常气候背景下,通过筛选抗旱、耐热和抗寒的冬小麦品种,明确抗逆广适品种的产量构成特征、株型结构特征和生理特征,为抗逆广适品种筛选工作提供简易检测指标。【方法】于2017年秋至2020年夏连续3个小... 【目的】在黄淮北片气象灾害频发的异常气候背景下,通过筛选抗旱、耐热和抗寒的冬小麦品种,明确抗逆广适品种的产量构成特征、株型结构特征和生理特征,为抗逆广适品种筛选工作提供简易检测指标。【方法】于2017年秋至2020年夏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在河北藁城堤上试验站进行大田水分试验(试验1)和温室试验(试验2),同时,利用2018年和2020年春季自然低温进行抗寒品种筛选试验;试验1设置3个灌水处理,0水、1水(拔节水)和2水(拔节水+开花水),试验2设置2个温度处理,灌浆后期常温对照和增温处理,以16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抗逆性能评价指标、产量形成指标、株型结构指标和叶片生理指标。【结果】综合考虑产量、抗旱指数、产量热感指数和冻害级别,筛选出济麦23、山农30、冀麦325、济麦22、品育8012 5个冬小麦品种,这些品种综合表现较优,具有抗旱、耐热、抗寒性强、丰产稳产的特点。通过分析产量与产量形成指标、株型指标和叶片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千粒重、收获指数和生物产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旗叶叶宽、茎粗和穗长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旗叶茎叶夹角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旗叶相对叶绿素值(SPAD值)和相对含水量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冠层温度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品种比较,抗逆广适品种千粒重、收获指数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2.9%、5.2%和3.4%;旗叶叶宽为(16.2±0.4) cm、茎叶夹角(18.2±3.2)°、基部茎粗(4.0±0.3)mm、穗长(7.5±0.14) cm、株高(80.3±1.3) cm;灌浆后期旗叶SPAD值和相对含水量分别提高了9.8%和4.2%、冠层温度降低了1.9℃。【结论】明确了抗逆广适小麦品种“上部紧凑直立、下部松散平展”的优化株型,提出了旗叶叶宽、茎叶夹角、基部茎粗、穗长的定量指标;明确了生育后期旗叶SPAD和相对含水量较高、冠层温度较低的生理特征以及千粒重、收获指数和生物产量较高的产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品种筛选 株型特征 生理特征 产量构成特征
下载PDF
灌水对夏玉米产量及植株理化性状的影响
7
作者 张丽华 翟立超 +4 位作者 崔永增 董志强 崔英淑 张经廷 贾秀领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80,共9页
为明确灌水量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以本地区多年来参考作物平均需水量(ET0)为基础,于2020,2021年在旱棚条件下设置T1(60%ET0)、T2(80%ET0)、T3(100%ET0)、T4(120%ET0)、T5(140%ET0)、T6(160%ET0)、T7(180%ET0)、T8(200... 为明确灌水量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以本地区多年来参考作物平均需水量(ET0)为基础,于2020,2021年在旱棚条件下设置T1(60%ET0)、T2(80%ET0)、T3(100%ET0)、T4(120%ET0)、T5(140%ET0)、T6(160%ET0)、T7(180%ET0)、T8(200%ET0)共计8种灌水处理,分析了灌水对玉米产量及构成、植株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水,玉米产量及构成、穗长、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自由水含量、株高、穗位、穗高系数、光合势及结实率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中产量和穗粒数随着灌水的增加显著增加,而叶片和穗轴中物质分配比例表现为下降趋势。高水处理(T5~T8)下VT与R6期玉米叶片的叶绿素、水势变化率较小,处理间株高、穗位高无显著差异,穗高系数稳定。与T3相比,灌水量减少20%和40%可引起产量显著下降,而增加同比例灌水,玉米产量变化低于减少灌水后的产量降低值,该条件下的结实率变化与产量变化一致,而供水效率随着灌水的增加而降低,灌水量超过T6处理的供水效率下降超过20%。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开花期水势及含水量无显著相关性,与其他因素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因此,玉米可通过灌水改善穗部性状、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及植株发育理化性状等实现产量提升,在本区域生育期平均需水量基础上增加灌水40%~60%可实现产量和效率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灌水量 产量 理化性状
下载PDF
长期定位条件下氮肥对优质小麦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姚海坡 张经廷 +4 位作者 姚艳荣 崔永增 郑孟静 崔江慧 贾秀领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71-77,共7页
为探讨冀中南地区优质小麦节肥增效的适宜氮肥用量,在2016—2019年3年定位试验基础上,于2019—2021年开展正式试验,以强筋品种师栾02-1、中强筋品种冀麦738、中筋品种济麦22为研究对象,设置6个施氮处理水平0(N0)、60(N60)、120(N120)、1... 为探讨冀中南地区优质小麦节肥增效的适宜氮肥用量,在2016—2019年3年定位试验基础上,于2019—2021年开展正式试验,以强筋品种师栾02-1、中强筋品种冀麦738、中筋品种济麦22为研究对象,设置6个施氮处理水平0(N0)、60(N60)、120(N120)、180(N180)、240(N240)、300(N300)kg/hm2,研究其对优质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特性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且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施氮处理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强筋小麦可以实现优质并高产;品种籽粒产量为济麦22>师栾02-1>冀麦738,产量在N180处理时增幅最大,该处理下氮素积累、氮肥回收率、氮肥农学效率相对较高;土壤硝态氮含量在N240和N300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累积峰在80、100 cm土层,分别为11.1、17.3 mg/kg;可以看出,在高施氮(大于180 kg/hm2)处理下,土壤硝态氮残留明显增加,存在淋溶风险,可见,N180处理时基本维持土壤硝态氮的平衡。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环境效应,施氮量180 kg/hm2左右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小麦 施氮水平 氮素利用特性 土壤硝态氮
下载PDF
高产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组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9
作者 贾秀领 蹇家利 +1 位作者 马瑞昆 鲁建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09-314,共6页
依据8年田间和盆栽试验,分析了冬小麦基因型、密度和供水对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供水量变化范围较大时,总耗水(ET)和WUE呈显著线性负相关,ET对WUE的负效应明显大于产量(GY)对WUE的正效应.GY和ET有正相关趋势.当供水量变... 依据8年田间和盆栽试验,分析了冬小麦基因型、密度和供水对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供水量变化范围较大时,总耗水(ET)和WUE呈显著线性负相关,ET对WUE的负效应明显大于产量(GY)对WUE的正效应.GY和ET有正相关趋势.当供水量变化范围较小时,GY和WUE呈显著线性正相关.蒸散效率(ETE)和收获指数(HI)都和WUE有正相关关系,ETE对WUE的贡献大于收获指数(HI),ETE和HI不表现稳定相关.密度对WUE的影响较小.基因型间WUE及其组分存在明显的差异.高WUE基因型的首要条件是高产,低产基因型的WUE也较低.在适宜供水量下,通过拔节前控水,合理密度及高产节水基因型的选用,可实现高产和高WUE的相对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冬小麦 组分
下载PDF
近20年冬小麦供水量与产量关系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贾秀领 马瑞昆 +2 位作者 张全国 姚艳荣 张丽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8期214-217,共4页
在20多年的小麦节水高产理论和栽培技术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1986-1987、1988-1989、1995-1996和2006-2007共4个代表性年度的冬小麦供水量与产量的关系研究,分析了近20年来河北省冬小麦产量对供水量的反应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 在20多年的小麦节水高产理论和栽培技术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1986-1987、1988-1989、1995-1996和2006-2007共4个代表性年度的冬小麦供水量与产量的关系研究,分析了近20年来河北省冬小麦产量对供水量的反应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供水量呈抛物线关系,随年代推进,小麦达到最高产量的供水量逐渐减少,产量逐渐提高。达到最高产量的供水量从1986-1987年的475 mm减少到2006-2007年的280 mm,平均每年减少10 mm。最高产量从1986-1987年的5358.5 kg/hm2,提高到2006-2007年的9240.9 kg/hm2,平均每年增加194.1 kg/hm2。小麦灌浆期较高的土壤水分有利于20世纪80年代小麦籽粒灌浆,但不利于目前小麦籽粒灌浆,造成粒重降低,产量下降。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配套节水栽培技术应用、新育成品种节水性的探明和应用以及地力基础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供水量 产量
下载PDF
冬小麦气孔与非气孔失水特性的基因型差异 被引量:9
11
作者 贾秀领 马瑞昆 +2 位作者 刘淑贞 蹇家利 鲁建立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9-65,共7页
以三年的冬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系为材料,测定分析了离休叶片失水速率(RWL),叶片蒸腾速率(TR)和叶片初始含水量(IWC),结果表明,RWL,TR和IWC都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品系间排序在不同次测定中有波动,但呈基... 以三年的冬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系为材料,测定分析了离休叶片失水速率(RWL),叶片蒸腾速率(TR)和叶片初始含水量(IWC),结果表明,RWL,TR和IWC都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品系间排序在不同次测定中有波动,但呈基本稳定的趋势。不同试验区同一天RWL的测定结果综合可比性较好;年度间RWL测定结果稳定,RWL和IWC趋向正态分布。RWL和TR无相关关系,RWL和IWC有微弱的正相关趋势,三个性状与产量都不相关。根据此结果在选择高产性状的同时选择较低的RWL和TR方面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区域试验 叶片 失水速率 蒸腾速率
下载PDF
冬小麦叶片气栓塞与叶水势日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贾秀领 马瑞崑 +1 位作者 张全国 王振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0-54,共5页
应用超声波(AE)信号测定技术,对冬小麦叶片木质部气栓塞发生与叶水势(ψl)日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E信号在24 h周期内3个活跃期的出现与ψl变化密切相关。上午第一AE活跃期伴随ψl的下降,傍晚第二AE活跃期对应ψl的恢复,午夜... 应用超声波(AE)信号测定技术,对冬小麦叶片木质部气栓塞发生与叶水势(ψl)日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E信号在24 h周期内3个活跃期的出现与ψl变化密切相关。上午第一AE活跃期伴随ψl的下降,傍晚第二AE活跃期对应ψl的恢复,午夜前后的第三活跃期对应夜间ψl的进一步恢复,午夜后土壤和植株水势基本达到平衡后,AE信号终止。AE信号发生量和ψl变化量为非线性关系,表现出水势临界值效应,即ψl达到临界值时,微小的ψl变化会引发AE信号峰值。午后最低叶水势出现前的ψl下降期,ψl临界值起身拔节期平均为-1.08 MPa,孕穗至灌浆期平均为-1.60 MPa。叶水势变化是引发小麦叶片气栓塞发生的直接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木质部 气栓塞 叶水势
下载PDF
冬小麦气孔与非气孔失水特性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贾秀领 马瑞昆 +2 位作者 刘淑贞 蹇家利 鲁建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46-52,共7页
以2年的冬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系为材料,测定分析了离休叶片失水速率(RWL),叶片蒸腾速率(TR)和叶片初始含水量(IWC)。结果表明,RWL、TRR和IWC都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品系间排序在不同次测定中有波动,但有... 以2年的冬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系为材料,测定分析了离休叶片失水速率(RWL),叶片蒸腾速率(TR)和叶片初始含水量(IWC)。结果表明,RWL、TRR和IWC都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品系间排序在不同次测定中有波动,但有基本稳定的趋势。不同试验区同一次RWL的测定结果综合可比性较好,RWL和IWC趋向正态分布。RWL和TRR无相关关系,RWL和IWC有微弱的正相关趋势,3个性状与产量都不相关,根据此结果在同时选择较低的RWL和TRR方面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区域试验 离体叶片 失水速率 蒸腾速率
下载PDF
不同供水条件下田间冬小麦气栓塞发生基本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贾秀领 马瑞崑 +1 位作者 张全国 李广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33-1138,共6页
应用超声波技术,在田间灌水及干旱条件下对冬小麦品种9195叶片木质部气栓塞发生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AE)信号发生的基本特征为1d内一般有3个活跃期,第一活跃期以上午10:00~11:00出现频率最多,第二、三活跃期多分别出现在18... 应用超声波技术,在田间灌水及干旱条件下对冬小麦品种9195叶片木质部气栓塞发生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AE)信号发生的基本特征为1d内一般有3个活跃期,第一活跃期以上午10:00~11:00出现频率最多,第二、三活跃期多分别出现在18:00左右和0:00前后,一般夜间0:00~2:00后信号终止。3个活跃期的AE信号发生强度可随生育进程、土壤水分及气候状况等条件变化。土壤干旱时,第三活跃期减弱或消失。灌水当日第二活跃期有增强的趋势。拔节初期,干旱小麦的AE信号发生量高于灌水小麦的。抽穗后土壤过度干旱时,AE信号量却常低于灌水小麦,笔者称其为“AE信号衰减现象”。灌水后土壤水分充足时,气栓塞也有相当程度的发生。气栓塞是伴随气孔开启、光照增强和温度升高而出现的植株水势快速下降的一种生理性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条件 田间管理 冬小麦 气栓塞 发生特征 超声波技术 品种类型
下载PDF
植物免疫诱抗剂“阿泰灵”为作物生长保驾护航 被引量:10
15
作者 贾秀领 张经廷 +4 位作者 马贞玉 崔永增 邱德文 李新 陈昶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第15期25-25,共1页
植物免疫诱抗剂又称植物疫苗,是继人疫苗、动物疫苗后,疫苗工程技术的新领域,是科学家在揭示植物—病虫害—生物农药三者关系理论基础上科学控制病虫害的新实践。“阿泰灵”是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科技人员经过数十年潜心攻关研究,利用现代... 植物免疫诱抗剂又称植物疫苗,是继人疫苗、动物疫苗后,疫苗工程技术的新领域,是科学家在揭示植物—病虫害—生物农药三者关系理论基础上科学控制病虫害的新实践。“阿泰灵”是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科技人员经过数十年潜心攻关研究,利用现代植物免疫学原理,在国际上首创的新型植物免疫诱抗剂蛋白质生物类农药,产品性能稳定,无毒无残留,是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绿色生物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抗剂 植物免疫 生物农药 动物疫苗 农科院植保所 免疫学原理 植物抗性 生物类 现代植物 产品性能
下载PDF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被引量:5
16
作者 贾秀领 马瑞昆 《现代农村科技》 2009年第21期57-57,共1页
1 怎样才能科学种好小麦? 小麦是河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北方人主要的膳食食物,小麦生产水平对河北省的粮食生产能力、农民收入及人民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传统的小麦生产技术要求“三分种、七分管”,小麦生长期的管理环节繁琐... 1 怎样才能科学种好小麦? 小麦是河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北方人主要的膳食食物,小麦生产水平对河北省的粮食生产能力、农民收入及人民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传统的小麦生产技术要求“三分种、七分管”,小麦生长期的管理环节繁琐,劳动强度大。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现代小麦生产技术的进步,小麦生长期的管理环节大幅度简化,整地播种环节逐渐成为决定小麦生产水平的最关键环节,小麦生产技术逐渐从以往的“三分种、七分管”的传统观念演变为“七分种、三分管”的现代理念。这种“七分种、三分管”的理念内含了两种技术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关键技术 冬小麦 节水高产 粮食生产能力 生产技术 传统观念 农业机械化 粮食作物
下载PDF
土壤水分状况对小麦叶片超声波信号发射及木质部脆弱性的影响(英文)
17
作者 贾秀领 王振林 +3 位作者 马瑞崑 张丽华 张全国 杨利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9-277,共9页
土壤干旱引发植物木质部导管发生“空穴化”,对植物生长发育及抗旱生理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检测小麦叶片超声波(AE)信号发射的变化,在田间充分灌水及控水条件下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石新733主要生育期叶片木... 土壤干旱引发植物木质部导管发生“空穴化”,对植物生长发育及抗旱生理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检测小麦叶片超声波(AE)信号发射的变化,在田间充分灌水及控水条件下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石新733主要生育期叶片木质部导管空穴化及气栓塞发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AE信号一般6:00,8:00开始发生,夜间21:00-3:00期间停止。土壤干旱时植株叶片木质部气栓塞发生程度显著高于良好供水的植株。拔节至灌浆盛期控水处理24hAE总量高于足水处理,其中开花期至籽粒形成初期处理间差别最大,控水处理24hAE平均为足水处理的4.6倍。但籽粒灌浆中后期控水处理土壤水分胁迫进一步加重时,24hAE反而下降至接近甚至低于足水处理,出现“AE衰减现象”。叶片AE累积发生值和叶水势(Ψ1)的变化关系符合Logistic曲线模型(脆弱曲线)。拟合结果表明,一般小麦Ψ1降至约-1.00MPa时导管空穴化发生速率最高。土壤干旱条件下植株叶片木质部脆弱性显著增高,木质部安全性明显降低。土壤干旱时叶片空穴化和气栓塞增高的主要原因是导管对空穴化的抵御能力下降,而叶水势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部空穴化和气栓塞 叶水势 脆弱曲线 声发射 冬小麦
下载PDF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续二) 被引量:1
18
作者 贾秀领 马瑞昆 《现代农村科技》 2009年第23期34-34,共1页
需要浇冻水的麦田,应掌握好浇冻水的最佳时间。冻水浇得过早或过晚均不利。小麦冬灌过早,气温偏高,蒸发量大,不能起到保温增墒的作用,长势较好的麦田,还会因水肥充足引起麦苗徒长,同时由于土表板结龟裂严重,损伤小麦根系,加剧... 需要浇冻水的麦田,应掌握好浇冻水的最佳时间。冻水浇得过早或过晚均不利。小麦冬灌过早,气温偏高,蒸发量大,不能起到保温增墒的作用,长势较好的麦田,还会因水肥充足引起麦苗徒长,同时由于土表板结龟裂严重,损伤小麦根系,加剧土壤蒸发,易造成冻害。冻水浇得过晚,如果当天水不能渗完,易造成结冰,导致麦苗窒息死亡。适宜的浇冻水时间应在夜冻昼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关键技术 冬小麦 节水高产 最佳时间 小麦根系 土壤蒸发 窒息死亡 冻水
下载PDF
二点委夜蛾性诱剂应用技术
19
作者 贾秀领 崔永增 董志强 《现代农村科技》 2012年第15期30-30,共1页
1二点委夜蛾性诱剂应用情况为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对河北省粮食增产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在河北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冀中南小麦玉米两熟区亩产2500斤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1二点委夜蛾性诱剂应用情况为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对河北省粮食增产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在河北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冀中南小麦玉米两熟区亩产2500斤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及河北省财政项目《河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小麦一玉米高产示范基地建设》的支持下,于邯郸市永年县、馆陶县、临漳县,邢台市宁晋县、石家庄藁城市建设了一批小麦一玉米高产示范基地。在推广示范“小麦、玉米水肥耦合上下茬统筹高效施肥技术”、微喷灌“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等技术的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技术集成 性诱剂 应用 夜蛾 示范基地建设 农业科技 粮食生产
下载PDF
水氮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利用效应研究 被引量:61
20
作者 吕丽华 董志强 +4 位作者 张经廷 张丽华 梁双波 贾秀领 姚海坡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839-3849,共11页
【目的】水肥是作物产量的两大限制因子。当前在作物生产中对水氮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严重威胁环境。为了探讨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合理的水氮配合措施,在5年水氮定位试验基础上对周年轮作体系产量、氮... 【目的】水肥是作物产量的两大限制因子。当前在作物生产中对水氮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严重威胁环境。为了探讨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合理的水氮配合措施,在5年水氮定位试验基础上对周年轮作体系产量、氮吸收与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方法】试验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种植,设置水、氮两因子,裂区试验设计,水分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水分设置限水和适水两个处理,根据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灌溉制度,冬小麦限水和适水下灌水次数分别为1水(拔节期)和2水(拔节+开花水),夏玉米限水和适水下灌水次数根据不同年型降水量而定(1水为播前水,2水为播前水+12展叶水,3水为播前水+12展叶水+开花水)。周年设置6个施氮水平,小麦+玉米氮肥用量分别为(0+0)、(60+60)、(120+120)、(180+180)、(240+240)、(300+300)kg·hm-2。【结果】在供水量较高和较适宜的条件下(年供水量大于609.5 mm),水分不是氮肥肥效发挥的限制因素,氮肥对产量的贡献较大;而供水量较低的条件下,肥效受较大抑制,供水对产量贡献较大。供水量和施氮量有明显的耦合效应,限水和适水下得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冬小麦分别为134.8和126.4kg·hm-2、夏玉米分别为176.8和127.2 kg·hm-2。限水和适水下单季施氮量分别为300和240 kg·hm-2时,地上部总氮量达较高值,但限水和适水下夏玉米和限水下冬小麦氮量超过60 kg·hm-2、适水下冬小麦施氮量超过120 kg·hm-2时,秸秆残留氮素明显增加,对籽粒氮的贡献变小。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且随年度推移氮肥偏生产力明显降低,尤其是小麦季施氮量60 kg·hm-2处理随年份增加降低尤为迅速。在本试验条件下周年施氮量限水240 kg·hm-2、适水120 kg·hm-2就能保持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不降低。【结论】限水条件下水是限制氮肥肥效发挥的主要因素,通过改善水分条件可更有效的提高氮肥肥效,因此在干旱年型应降低施氮量。中高产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限水和适水下得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分别为311.6和253.6 kg·hm-2,此时最佳产量可分别达16 127.5和17 272.9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水氮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