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25-羟维生素D、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骨侵蚀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贾自晓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932-936,944,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25-羟维生素D[25-(OH)D]、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水平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骨侵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通许第一医院收治的83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组... 目的 探讨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25-羟维生素D[25-(OH)D]、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水平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骨侵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通许第一医院收治的83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组后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每粒25 mg),口服,每日3次,每次1粒,连续用药4周。于治疗前,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晨僵时间、受累关节数目等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完成4周药物治疗后接受X线检查评估骨侵蚀情况,根据X线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骨侵蚀组(n=44)和非骨侵蚀组(n=39)。治疗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MMP-2、MMP-9、抗CCP抗体、25-(OH)D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A患者治疗后骨侵蚀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MP-2、MMP-9、抗CCP抗体、25-(OH)D水平对RA患者治疗后骨侵蚀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骨侵蚀组患者的血清MMP-2、MMP-9、抗CCP抗体水平显著高于非骨侵蚀组,25-(OH)D水平显著低于非骨侵蚀组(P<0.05)。骨侵蚀组与非骨侵蚀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晨僵时间、受累关节数目及Th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MP-2、MMP-9、抗CCP抗体过表达和25-(OH)D低表达是RA患者治疗后发生骨侵蚀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MP-2、MMP-9、抗CCP抗体、25-(OH)D水平预测RA患者治疗后发生骨侵蚀的截断值分别为493.979 ng·L^(-1)、400.554 ng·L^(-1)、0.18 Ru·L^(-1)、28.885μg·L^(-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0.809、0.852、0.867。结论 血清MMP-2、MMP-9、抗CCP抗体过表达及25-(OH)D低表达是RA患者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后发生骨侵蚀的危险因素,血清抗CCP抗体、25-(OH)D、MMP-2、MMP-9水平对RA患者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后骨侵蚀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骨侵蚀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25-羟维生素D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下载PDF
CLIA在乙型肝炎患者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验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2
作者 贾自晓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8期2683-2685,共3页
目的 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在乙型肝炎患者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8年9月该院疑似乙型肝炎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验结果为“金标准”,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表面抗... 目的 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在乙型肝炎患者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8年9月该院疑似乙型肝炎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验结果为“金标准”,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原(HBcAg)及表面抗体(HBsAb)]均行CLIA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对比两种检验方法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效能、血清学标志物检出率.结果 CLIA法检测准确度(93.75%)、灵敏度(97.10%)、阴性预测值(95.00%)高于ELISA法(83.93%、78.26%、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IA法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ELISA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IA法对血清学标志物的检出率(92.75%)高于ELISA法(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CLIA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准确性较高,可有效提高检出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判断治疗效果、评估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乙型肝炎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血常规联合血清PCT、内毒素检测对细菌血流感染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贾自晓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9年第3期185-187,共3页
目的:研究血常规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CT)、内毒素(ET)水平检测对细菌血流感染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1~2018-07期间我院疑似细菌血流感染患者389例作研究对象,入院后均首次送检血培养,同时进行血常规、血清PCT、ET水平检测... 目的:研究血常规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CT)、内毒素(ET)水平检测对细菌血流感染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1~2018-07期间我院疑似细菌血流感染患者389例作研究对象,入院后均首次送检血培养,同时进行血常规、血清PCT、ET水平检测,根据实验室病原学检测及临床体征诊断结果分血流感染组(n=149)、局部感染组(n=70)、阴性对照组(n=170)。对比3组中性粒细胞比值(NEU%)、血清PCT、ET水平,分析血常规、血清PCT、ET水平单独与联合检测结果,探讨联合检测对诊断效能的影响。结果:3组NEU%、血清PCT、ET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对比,血流感染组高于局部感染组,局部感染组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389例疑似血流感染患者中经实验室病原学检测及临床体征诊断确诊细菌血流感染149例。经血常规检出134例,经血清PCT检出131例,经血清ET检出127例,血常规、血清PCT、ET联合检出148例;血常规、血清PCT、ET联合检测准确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高于单独检测,漏诊率低于单独检测(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误诊率、阳性预测值与单独检测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细菌血流感染患者血常规、血清PCT、ET水平呈异常状态,采用三者联合方案诊断可提高诊断效能,为临床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 降钙素原 内毒素 细菌血流感染 诊断效能
下载PDF
上尿路结石患者肾盂尿及结石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诊断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贾自晓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8年第12期53-55,共3页
目的:观察术中肾盂尿及结石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探讨其对上尿路结石患者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上尿路结石患者326例,均取术中肾盂尿及结石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鉴定其主要致病菌及对抗生素合理... 目的:观察术中肾盂尿及结石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探讨其对上尿路结石患者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上尿路结石患者326例,均取术中肾盂尿及结石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鉴定其主要致病菌及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影响.结果: 326例上尿路结石患者中感染石占28.22%(92/326),其中大肠埃希菌占48.91%(45/92)、表皮葡萄球菌占19.57%(18/92)、粪肠球菌14.13%、肺炎克雷伯菌10.87%、铜绿假单胞菌4.35%、其他种类细菌2.17%;肾盂尿培养阳性率为18.71%(61/326),其中大肠埃希菌占57.38%(35/61)、表皮葡萄球菌占16.39%(10/61)、粪肠球菌9.84%(6/61)、肺炎克雷伯菌9.84%(6/61)、铜绿假单胞菌3.28%(2/61)、阴沟肠杆菌3.28%(2/61);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高达100.00%(60/60),其次为氧氟沙星(68.33%)、左氧氟沙星(68.33%)、庆大霉素(65.00%)、亚胺培南(63.33%),对头孢曲松耐药率最低为30.00%(18/60);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耐药率最高(100.00%),其次为头孢克洛(95.00%)、头孢曲松(95.00%);粪肠球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高(100.00%),其次为头孢克洛(97.78%)、头孢曲松(93.33%);实施肾盂尿、结石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后抗生素合理使用率为94.79%(309/326),高于实施前69.94%(228/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各异,进行术中肾盂尿、结石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提高抗生素合理使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尿路结石 肾盂尿 结石 细菌培养 药敏试验 抗生素合理使用
下载PDF
健脾生血片并琥珀酸亚铁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NO、BMP6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柴丽 张艳超 贾自晓 《精准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485-489,共5页
目的探究健脾生血片并琥珀酸亚铁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骨形成蛋白6(BMP6)水平的影响。方法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确诊为缺血性贫血的患者153例,应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究健脾生血片并琥珀酸亚铁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骨形成蛋白6(BMP6)水平的影响。方法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确诊为缺血性贫血的患者153例,应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A组予以健脾生血片治疗,对照B组予以琥珀酸亚铁治疗,观察组予以琥珀酸亚铁并健脾生血片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结束比较3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全血血红蛋白(Hb)水平、红细胞(RBC)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同时比较3组患者血清中铁(SI)水平、铁蛋白(SF)水平、NO水平、BMP6水平以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A、B组(χ^2=8.053,P<0.05);疗程结束后1 d,观察组主要症状积分、全血红细胞参数(包括Hb、RBC、MCV)、血清铁代谢指标(包括SI、SF)、NO水平、BMP6水平与治疗前1 d的差值均高于对照A、B组的差值(F=4.796~550.888,P<0.05);3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健脾生血片并琥珀酸亚铁治疗缺铁性贫血,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红细胞参数及铁代谢指标,降低血清NO、BMP6水平,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缺铁性 健脾生血片 亚铁化合物 中西医结合疗法 红细胞指数 代谢 一氧化氮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6
下载PDF
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贾自晓 《医学新知》 CAS 2018年第A01期468-468,471,共2页
目的 讨论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耐药性.方法 选取我院检验科中进行检测的血液标本分离出的微生物384例,实行回顾性分析,使用K-B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检测微生物的影响因素有检测仪器,试剂,标本的留取时间,患者的... 目的 讨论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耐药性.方法 选取我院检验科中进行检测的血液标本分离出的微生物384例,实行回顾性分析,使用K-B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检测微生物的影响因素有检测仪器,试剂,标本的留取时间,患者的生理因素,抗生素使用情况,检验人员素质.经过检测,分离出384株病原菌,其中有303株革兰氏阴性菌,有51例革兰氏阳性菌,有30株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对红霉素的耐药性最高.结论 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提高标本的质量,并严格规范操作的步骤,尽量在抗生素使用之前采血,可以有效提高微生物检测的检出率和准确性,并根据微生物的耐药性合理使用抗菌药,从而降低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验科 微生物 影响因素 耐药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