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_(2)O_(3)掺杂Ti_(3)SiC_(2)/Cu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
作者 伊洪勇 陈忠文 +6 位作者 王俊青 张云龙 李成海 张瑞霞 潘佳琦 李文博 贾辰凡 《铜业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铜合金作为热管理材料长期服役时,会出现冷-热循环条件下的结构性失效问题,因此考虑将具有低膨胀系数的MAX相材料引入到铜合金中,来降低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性。Ti_(3)SiC_(2)是一种兼具陶瓷和金属的优良特性的三元层状陶瓷材料,具有自润... 铜合金作为热管理材料长期服役时,会出现冷-热循环条件下的结构性失效问题,因此考虑将具有低膨胀系数的MAX相材料引入到铜合金中,来降低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性。Ti_(3)SiC_(2)是一种兼具陶瓷和金属的优良特性的三元层状陶瓷材料,具有自润滑、高韧性、高导电性等特点。作为增强相,Ti_(3)SiC_(2)能够提高Cu基复合材料的摩擦性能,降低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因此被应广泛用于电子封装材料、热管理材料等领域。本文将稀土氧化物La_(2)O_(3)引入到Ti_(3)SiC_(2)/Cu复合材料中,研究了La_(2)O_(3)掺杂含量对Ti_(3)SiC_(2)/Cu复合材料物相组成、表面形貌、显微硬度和摩擦因数等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用热压烧结技术能够获得致密度较高的Ti_(3)SiC_(2)/Cu复合材料,相对密度在98.5%以上。适量掺杂La_(2)O_(3)后,Ti_(3)SiC_(2)/Cu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有所增加,能够实现Ti_(3)SiC_(2)/Cu复合材料的弥散强化。随着La_(2)O_(3)掺杂量增加,Ti_(3)SiC_(2)/Cu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Cu基复合材料中添加Ti_(3)SiC_(2),能够起到润滑的作用,有利于降低摩擦因数。本研究可为Ti_(3)SiC_(2)/Cu复合材料的工程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_(3)SiC_(2) CU复合材料 耐磨性 显微硬度
下载PDF
Er(NO_(3))_(3)/La(NO_(3))_(3)掺杂比值对镁合金MAO涂层硬度和摩擦性能影响
2
作者 张云龙 李文博 +4 位作者 贾辰凡 张瑞霞 李成海 胡明 王长山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18-222,共5页
尝试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AZ31镁合金表面制备陶瓷涂层,探究微弧氧化电解液中La(NO_(3))_(3)/Er(NO_(3))_(3)掺杂含量对AZ31镁合金微弧氧化涂层显微硬度和摩擦因数等的影响。利用XRD、SEM、显微硬度计以及摩擦磨损设备研究La(NO_(3))_(3)/... 尝试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AZ31镁合金表面制备陶瓷涂层,探究微弧氧化电解液中La(NO_(3))_(3)/Er(NO_(3))_(3)掺杂含量对AZ31镁合金微弧氧化涂层显微硬度和摩擦因数等的影响。利用XRD、SEM、显微硬度计以及摩擦磨损设备研究La(NO_(3))_(3)/Er(NO_(3))_(3)掺杂含量变化对AZ31镁合金微弧氧化涂层相组成、金相组织、显微硬度、表面粗糙度以及摩擦性能的影响。在微弧氧化电解液La(NO_(3))_(3)/Er(NO_(3))_(3)掺杂镁合金涂层主要由MgSiO_(4)、MgSiO_(3)和MgO等晶相组成。即使掺杂量不同时,镁合金涂层表面粗糙度5~10μm。La(NO_(3))_(3)/Er(NO_(3))_(3)掺杂对镁合金涂层表面形貌和粗糙度影响不大,但对显微硬度影响作用较大,与原始镁合金相比,其显微硬度增加约88%~220%。在电解液中掺杂Er(NO_(3))_(3)含量增加,镁合金涂层的摩擦因数略有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微弧氧化涂层 摩擦因数 显微硬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