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验:中国文学批评古今贯通的民族特点 被引量:8
1
作者 赖力行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26,共4页
“体验”是古代中国人把握宇宙之道的特殊心理能力,受其启发,体验逐渐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方式,形成了古代文学批评超越外在形迹的描述,强调通过主体内在的心理体验抵达作品丰富意蕴的民族特点。体验作为传统批评基本特征,内在地制... “体验”是古代中国人把握宇宙之道的特殊心理能力,受其启发,体验逐渐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方式,形成了古代文学批评超越外在形迹的描述,强调通过主体内在的心理体验抵达作品丰富意蕴的民族特点。体验作为传统批评基本特征,内在地制约着现代文学批评家的实践,并使汉语文化环境中的文学批评,具有了超越时代而贯通古今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 古代批评 现代批评
下载PDF
潘光旦《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的文学批评学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赖力行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1-85,共5页
潘光旦用精神分析理论的模型对明末冯小青影恋性心理的分析,超越了传统文学批评"以心见心"的思路,使中国古代社会女性心灵被摧残、扭曲的状况,获得了有深度的个案分析,也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学的理论建设提供了历史的参照和有... 潘光旦用精神分析理论的模型对明末冯小青影恋性心理的分析,超越了传统文学批评"以心见心"的思路,使中国古代社会女性心灵被摧残、扭曲的状况,获得了有深度的个案分析,也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学的理论建设提供了历史的参照和有益的启示:文学批评的人文意义不可忽视;科学性是古代批评现代转换的关键;西方理论本土化必须以理论范式与阐释对象的对应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恋性心理 文学批评 人文性 科学性 本土化
下载PDF
探寻湖湘文化的民俗之根——《天眼》对湖湘文化的艺术开掘 被引量:1
3
作者 赖力行 杨志君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2-114,共3页
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核心。彭见明的新作《天眼》以相术为主线,不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前商业社会、消费社会的世态人心,还在此背景下艺术地发掘了民间习俗中的另类道德资源,使其成为近年乡土小说中的上乘之作。
关键词 天眼 相术 民俗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三种形态 被引量:3
4
作者 赖力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6期96-103,143,共9页
本文从批评功能的角度,考察本世纪上半叶中国三种主要的文学批评形态。第一种是介入创作的批评,批评家用经验、智慧和热情拥抱作品,通过批评心得的诗意传达激活创作的灵性;它和创作一同前进,扶植文学新人的成长,推动文学流派的发... 本文从批评功能的角度,考察本世纪上半叶中国三种主要的文学批评形态。第一种是介入创作的批评,批评家用经验、智慧和热情拥抱作品,通过批评心得的诗意传达激活创作的灵性;它和创作一同前进,扶植文学新人的成长,推动文学流派的发展,体现了批评的“艺术关怀”;鲁迅、李健吾、胡风等人可视为其代表。第二种批评追求独立的精神文化价值,它注重阐释作品中可能存在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意义,它为了拓展批评主体的知识领域,适应批评自我建设的需要,介绍使用西方各种批评方法,推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体现了批评的“学术关怀”;王国维、潘光旦、吴世昌等人是其代表。第三种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批评,它在社会矛盾尖锐的改良与革命年代发挥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作用,体现了批评的“社会关怀”;由于偏重于作品社会政治意义的引申发挥,批评很难在审美的层次上展开;钱杏屯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功能 批评形态 艺术关怀 学术关怀 社会关怀
下载PDF
论明清历史小说的结构技巧 被引量:2
5
作者 赖力行 杨志君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33-138,共6页
明清历史小说的编撰者,在宏观上运用编年、纪传、纪事本末的结构技巧,将宏大史实交错于人与事的叙述中,造成叙事上环环相扣的效果;在微观上运用探听、伏笔、照应的结构技巧,勾连情节内部的关联,使其丝丝入扣、浑然一体。这些结构技巧,... 明清历史小说的编撰者,在宏观上运用编年、纪传、纪事本末的结构技巧,将宏大史实交错于人与事的叙述中,造成叙事上环环相扣的效果;在微观上运用探听、伏笔、照应的结构技巧,勾连情节内部的关联,使其丝丝入扣、浑然一体。这些结构技巧,使历史小说在中国刚刚出现长篇章回小说的时候,就能以完整、连贯、严密的结构形态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历史小说 结构技巧 编年 纪传 探听 伏笔
下载PDF
古代文论的学科特点、研究思路与历史分期 被引量:3
6
作者 赖力行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7,共5页
中国古代文论重直观体验 ,范畴术语具有模糊性、具象性和理解的开放性 ,修辞论和声律论发达。本文认为 ,古代文论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复原”论与“转换”论两种思路的结合 ,本文将古代文论史按文论自身的发展规律划分为四个时期 。
关键词 古代文论 研究思路 历史分期
下载PDF
论明清历史小说的叙事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赖力行 杨志君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5-59,共5页
历史小说采取的是编辑型全知视角。其叙述者是文人式叙述者、说书式叙述者、史官式叙述者的融合,具有文人的趣味、民间的色彩、史传的风格。其叙述声音属于公开的叙述声音,主要是说书式叙述者与史官式叙述者的声音,前者能建构一种虚拟情... 历史小说采取的是编辑型全知视角。其叙述者是文人式叙述者、说书式叙述者、史官式叙述者的融合,具有文人的趣味、民间的色彩、史传的风格。其叙述声音属于公开的叙述声音,主要是说书式叙述者与史官式叙述者的声音,前者能建构一种虚拟情境,后者表达某种史识,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其叙事焦点的转换比其它类型的小说要快得多,以多条线索连贯起所叙的历史全景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小说 叙述者 叙述声音 叙事焦点
下载PDF
论《我的丁一之旅》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1
8
作者 赖力行 杨志君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74-76,共3页
史铁生近年来对小说叙事艺术进行了新的探索,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的叙事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叙述者的虚化,让限知叙事的"我"具有了全知叙事的功能;二是图像的介入,为说理与辩难提供了便利;三是碎片化的写作,淡化了故事性,... 史铁生近年来对小说叙事艺术进行了新的探索,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的叙事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叙述者的虚化,让限知叙事的"我"具有了全知叙事的功能;二是图像的介入,为说理与辩难提供了便利;三是碎片化的写作,淡化了故事性,甚至颠覆了传统的情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艺术 灵魂 图像 碎片
下载PDF
论本科教学的学术性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赖力行 《武陵学刊》 2011年第6期117-121,共5页
学术性是本科课堂教学应有的特点;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性质不同,其学术性有不同的表现并形成相应的教学风格;课题教学的话语要以专业术语为主,分析要讲求学理性;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主动性与教材的关系;大学教学过程要渗透方法论意识,注重理... 学术性是本科课堂教学应有的特点;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性质不同,其学术性有不同的表现并形成相应的教学风格;课题教学的话语要以专业术语为主,分析要讲求学理性;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主动性与教材的关系;大学教学过程要渗透方法论意识,注重理论思维的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教学 学术性 方法论 理论思维
下载PDF
曾国藩与桐城古文理论的中兴 被引量:2
10
作者 赖力行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19,共5页
曾国藩在晚清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 ,发展了桐城派古文理论。在文道关系上 ,既主张经世济民 ,又强调怡情悦性 ;在创作理论上提出“情”与“理”结合的自然惬适 ,倡导“阳刚之美”。他的文学思想 ,使“文蔽道丧”的桐城古文得以中兴。
关键词 经世济民 怡情悦性 自然惬适 阳刚之美
下载PDF
“前沿性”:基础研究的延伸 被引量:2
11
作者 赖力行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3,共2页
“前沿性”是学术成果连续性积累过程中的一个概念:“旧学”与“新知”相互作用形成的前沿性问题同时又是该学科领域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对它们的新解释具有知识增殖的价值;前沿性问题是被新观念、新理论所建构起来的,学者的提问能力... “前沿性”是学术成果连续性积累过程中的一个概念:“旧学”与“新知”相互作用形成的前沿性问题同时又是该学科领域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对它们的新解释具有知识增殖的价值;前沿性问题是被新观念、新理论所建构起来的,学者的提问能力,是他的学养、经验和理论水平的综合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沿性 学术积累 知识增殖
下载PDF
文学批评家的素质和才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赖力行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第1期99-106,共8页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融实证、审美和思辨于一炉的学术活动, 需要批评家具备艺术与学术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需要对艺术的挚爱和独立人格。批评家的素质和才能, 他的思维方式和品格, 决定着他阅读时的最初反应,
关键词 艺术素质 学术素质 人格精神 文学批评家
下载PDF
论文学批评的哲学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赖力行 《云梦学刊》 1999年第3期51-53,69,共4页
文学批评的哲学价值是在创作现象、接受现象的理论总结的过程中实现的。文学批评的哲学价值既表现在创造性地运用既有理论解释创作和接受中的规律性现象和新现象,更表现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人文科学的发展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成果。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哲学价值 阐释 思想成果
下载PDF
批评家的“情商”——对文学的挚爱、良知和人格 被引量:1
14
作者 赖力行 《教师教育论坛》 1999年第2期32-34,共3页
批评家从事文学批评活动,不仅需要艺术感悟能力,需要阐释文学作品的哲学根底和学术素养,还需要出自心灵深处对文学的挚爱之情和高尚人格。文学批评是一种劳神焦虑的精神劳动,它需要心理动力的驱使;批评家面对各种争奇斗艳的艺术创... 批评家从事文学批评活动,不仅需要艺术感悟能力,需要阐释文学作品的哲学根底和学术素养,还需要出自心灵深处对文学的挚爱之情和高尚人格。文学批评是一种劳神焦虑的精神劳动,它需要心理动力的驱使;批评家面对各种争奇斗艳的艺术创新,需要具有很强的心理包容性。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家 “情商” 文学批评 李健吾 《鲁迅全集》 当代文学评论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 作家 独立的人格意识
下载PDF
论王夫之的辨体批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赖力行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8-14,共7页
辨体批评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王夫之对“诗史”的批驳,对不同类型诗歌文体特点的精审辨析,对诗歌文体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特征,都结合具体作品进行了细致分析,他的辨体批评体现了学者的严谨,形成了从体裁规范的角度分析评价... 辨体批评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王夫之对“诗史”的批驳,对不同类型诗歌文体特点的精审辨析,对诗歌文体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特征,都结合具体作品进行了细致分析,他的辨体批评体现了学者的严谨,形成了从体裁规范的角度分析评价作家作品的批评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体批评 “诗史” 体裁规范 文体风格
下载PDF
先秦“道”论在20世纪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赖力行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4-77,共4页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发祥早、文化典籍多,汉文化辐射到周边的其他民族和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日本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的事例证明,先秦"道"论对20世纪创造性思维产生了重要影响,汉学经典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发祥早、文化典籍多,汉文化辐射到周边的其他民族和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日本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的事例证明,先秦"道"论对20世纪创造性思维产生了重要影响,汉学经典产生了世界性影响,从中我们可以体认中国古典哲学不同于欧美文化的特殊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论 汤川秀树 创造力
下载PDF
《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赖力行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7-20,共4页
《老子》讲"道"超越感觉经验的有限与浮浅,有助于发展人的想象力、领悟力和整体直观能力;讲"道"的"自然"、"无为"特点,包含着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殊睿智;讲事物否定的辩证法,使... 《老子》讲"道"超越感觉经验的有限与浮浅,有助于发展人的想象力、领悟力和整体直观能力;讲"道"的"自然"、"无为"特点,包含着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殊睿智;讲事物否定的辩证法,使人能自觉恪守柔弱无为的原则,不固执于一得,不逞强于一时;讲得道者"上德若谷"的包容性,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本土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 超越性 “无为”之为 辩证法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的类型和特点 被引量:1
18
作者 赖力行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77-79,共3页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术语一部分是对作家作品艺术精神和风貌神韵的整体直观术语,一部分是从社会人生体验中借用而来的分析小说戏曲形式技巧的术语,还有一部分是先释后用的术语。古代文学批评术语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模糊性、多义性和具象性,...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术语一部分是对作家作品艺术精神和风貌神韵的整体直观术语,一部分是从社会人生体验中借用而来的分析小说戏曲形式技巧的术语,还有一部分是先释后用的术语。古代文学批评术语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模糊性、多义性和具象性,二是人化倾向,三是长期延续性。传统批评术语产生于汉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中,打上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批评术语 类型 特点
下载PDF
视界融合与本土化意识——评《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
19
作者 赖力行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7-128,共2页
在一次访谈中,叶嘉莹先生指出,多年来,我们热衷于学习西方的新理论,但是对于自己国家的古典文化传统却已经相当陌生,这种陌生造成了要将中西新旧的文化加以融会结合时,无法将西方理论和术语在实践中加以适当的运用。〔1〕在建设现代性... 在一次访谈中,叶嘉莹先生指出,多年来,我们热衷于学习西方的新理论,但是对于自己国家的古典文化传统却已经相当陌生,这种陌生造成了要将中西新旧的文化加以融会结合时,无法将西方理论和术语在实践中加以适当的运用。〔1〕在建设现代性、民族性的文学理论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值得警醒的问题。最近读到湖南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赵炎秋、李作霖、熊江梅等几位学者合作的新作《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丛书(三卷本,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这套丛书立足本土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界融合 叙事 古代 中国 本土化 湖南师范大学 意识 文化传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